APP下载

浅谈曼海姆乐派中斯塔米茨家族对单簧管发展的贡献

2023-02-25王逸轩

音乐生活 2023年1期
关键词:曼海姆乐派斯塔

王逸轩 郭 玉

曼海姆乐派处于由后巴洛克音乐时期向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过渡的阶段,其领军人物斯塔米茨家族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为单簧管所进行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不仅提高了单簧管在当时管弦乐队中的地位,更开创了单簧管古典主义协奏曲之先河。

一、曼海姆乐派的形成与确立

18 世纪的欧洲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单一的帝国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以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此时期创作的音乐作品,架起了后巴洛克时期通向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桥梁”。此外,在创作风格特征上俨然反映出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艺术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时代,在这时期内极少有成为自由音乐家身份的作曲家,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音乐家,依然生活在各大王侯的宫廷中进行音乐的创作,以此来服务于贵族王侯的娱乐消遣生活。曼海姆是位于德国西南部地区的一座城市,1720 年,查尔斯三世·菲利普(Charles III Philip)将他的宫殿由海德堡迁至曼海姆,在此大兴土木,不仅设立了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大型建筑,还重金聘请来自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音乐家,组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宫廷管弦乐团,一时间名声大噪,且音乐家们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及特征,成为18 世纪最受瞩目的宫廷管弦乐团,曼海姆乐派便由此诞生。

1742 年,曼海姆在音乐领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他们不仅拥有完整的管弦乐队,且在弦乐与管乐二者的声部之间可以做到均衡分配;废除了通奏低音,采用明确记谱法以及总谱来进行创作。《音乐美学概论》中曾记载了德国作曲家舒巴特关于曼海姆乐团的形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乐团在演出方面可以超越曼海姆乐团!它的音量轰如雷鸣,渐强时似泉水飞瀑,减弱时像是朝远方缓缓流淌的小溪,小声时又像春光中漫天弥漫的花香。”[1]曼海姆乐派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一些大幅度的渐强、渐弱力度记号,增加了音乐的张力,使得音乐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与戏剧性,因此也被称为“曼海姆火箭”。同时,不再具有数字低音的概念,而是采用明确记谱法,使主旋律控制一切。除此之外,交响曲也开始脱离歌剧序曲的角色,不再是歌剧的附属品而是成为独立的作品,并且还在意大利序曲的“快—慢—快”三乐章的基础之上插入了小步舞曲,形成了四乐章结构,从而进一步奠定了古典交响曲的基本框架结构,为后续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交响曲创作形成一定的影响。这一系列特有的音乐创作特征,使得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曼海姆乐派”。

二、单簧管在曼海姆宫廷的兴起

据史料记载,单簧管作为独立声部第一次出现于宫廷管弦乐团木管声部当中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758年曼海姆宫廷管弦乐团的一场音乐会中。而在当时担任曼海姆宫廷乐队的小提琴手、指挥和乐队队长约翰·斯塔米茨,是第一位将现代单簧管加入管弦乐团的作曲家。约翰·斯塔米茨(Johann Wenzel Anton Stamitz),波希米亚籍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作为曼海姆乐派的灵魂人物,据记载他一生共创作了58首交响曲,开创了交响曲经典四乐章的布局结构,扩大了管弦乐队的编制,并且他还是西方音乐史中第一位明确力度符号标记的作曲家,直接影响了古典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进程。约翰的音乐风格同曼海姆乐派所处的时期相同,介乎于巴洛克与古典之间,但他在创作手法上做出了许多新的尝试,譬如重视木管声部在管弦乐队当中的作用,尤其是善于在创作当中将具有大幅度强弱对比旋律以及歌唱性的乐句交由单簧管来进行演奏,使得单簧管在当时曼海姆宫廷管弦乐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可以说当时包括莫扎特在内的大多数作曲家,在曼海姆乐派中第一次感受到了单簧管所具有的魅力,继而便有了为之创作的欲望。

倘若将约翰·斯塔米茨比喻为一座灯塔,照亮了单簧管这一当时新型乐器的创作道路,那么他的儿子卡尔·斯塔米茨即是这条道路上的“开垦者”。卡尔·斯塔米茨(Carl philipp Stamitz)是老约翰的长子,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小提琴和作曲,年轻时不仅在曼海姆宫廷乐团中担任小提琴手,并且还是一位优秀的中提琴演奏家。卡尔一生共创作了50 多部交响曲、60 多首器乐协奏曲以及众多的室内乐作品,是曼海姆乐派第二代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1770 年,在乐团待了八年之久的卡尔与弟弟安东一同开始了他们欧洲巡演的演奏家生活。在1772年,卡尔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邀请,前往法国凡尔赛宫,并在此时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交响曲《皇家大道巡礼》。在卡尔旅居法国期间,同样结识了一位单簧管演奏家,波希米亚籍的约瑟夫·比尔(Joseph Beer)。据记载,至少有一部卡尔的单簧管协奏曲(降E 大调第六协奏曲)是卡尔与比尔两者共同完成的。二人通力合作,相辅相成,为斯塔米茨家族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斯塔米茨家族的单簧管协奏曲创作特征

相比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作曲家所注重的个体与自我情感且时而激情澎湃、时而忧伤沉醉的表达方式,处于巴洛克与早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斯塔米茨家族,在创作手法与风格上则与前者大相径庭[2]。虽处于时代的分岔路口,但在作品风格上,斯塔米茨家族所进行创作的单簧管协奏曲已然体现出鲜明的早期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时至今日有很多朋友不了解巴洛克艺术的特点,将巴洛克与古典主义混为一谈。古典主义艺术要求情感的表达永远要规范在理性的约束之下,表达任何情绪都需有所节制,理智与情感必须在合适的范围当中时时刻刻保持平衡,且不能出现任何毫无节制、漫长以及夸张的表达。作曲家会事先在谱面上写清楚所需要演奏的一切,包括华彩乐段。任何随心所欲的表达都被禁止,这就是古典主义。反之,巴洛克则是与其完全不同的风格表达。“巴洛克”一词的诞生晚于其时代大约100 年,在当时是具有贬义性的词语,来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规则的珍珠”。然而在巴洛克音乐当中,我们听到的是夸张的对比、自由和即兴的演奏、雄心勃勃的形式堆砌以及无所不用其极的创作手法。

在斯塔米茨家族所创作的单簧管作品当中,我们几乎很难在其中发现上述所具有的巴洛克音乐特征,无论是从乐思的构想、乐句的发展、音乐整体的结构以及表达方式,都具有合理的走向与处理。在总体音乐风格上类似于海顿中期和莫扎特的中晚期特色。清晰的曲式规律且旋律明亮,大体上反映出了曼海姆乐派的所有手法,包括对于乐团的和谐处理、主音音乐的交织方式以及基于主题的对比性。

(一)曼海姆乐派特有手法

斯塔米茨家族所创作的协奏曲风格清晰明亮,曲式结构规律严谨且旋律轻快等特点几乎包含了曼海姆乐派创作的所有手法,例如:音乐主题的对比性、鲜明的曼海姆乐派旋律以及对于音乐和谐圆润的处理等。其中极少带有忧伤、神秘主义的色彩,更多的则是接近于前古典主义时期严谨且规整的音乐风格。以《降E大调第八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其中单簧管在主旋律之后,立刻采用了以三个八度的F音为主往上推进的“曼海姆火箭音型”,并且在强弱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如谱例1)

谱例1 《降E大调第八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段)

(二)调性与结构布局

首先以调性为例,斯塔米茨父子所创作的协奏曲绝大多数都以大调为主。如:《F 大调第一协奏曲》《降B 大调第二号协奏曲》《降E 大调第六号协奏曲》等,突出极具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其次,在协奏曲的结构布局上,通常都采用了经典的三乐章(快—慢—快)结构,有时会按照“浪漫”的形式安排(通常为ABA、ABA’等)。或许与在法国旅居有关,卡尔·斯塔米茨在第三乐章通常都采用法国回旋曲式结构,这种具有轻巧优雅的舞曲风格配合着简单的节奏型以及传统和声进行,符合当时贵族宫廷们的审美旨趣,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服务于宫廷王宫贵族的状态。

(三)华彩部分

华彩乐段,是幻想曲写作中最主要的特点,它包含了一种总体而又具体可用的意识[3]。大部分华彩乐段都由8分、16分或32分音符延长标记的基本结构来组成,它的演奏是自由且随意的。而在斯塔米茨家族所创作的协奏曲中,不乏会发现一些华彩乐段,不同于在幻想曲中包含乐曲主题,复杂的结构和变化音以及连接每一段变奏的作用,其协奏曲当中的华彩乐段要较为简单得多。以《F大调第一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其中的华彩片段采用了上下行分解和弦的织体结构来进行,形态规整统一且采用变化音来增添音乐前进的动力性,具有一定发展力,充分体现了单簧管这件木管乐器的轻巧和灵动的特点。(如谱例2)

谱例2 《F大调第一协奏曲》第二乐章(片段)

结语

斯塔米茨家族对于单簧管在欧洲宫廷管弦乐团应用以及推广起到了积极影响,不仅确立了单簧管在交响乐团木管声部的位置,还为后世留下了一系列经典的单簧管协奏曲,成为后续古典主义作曲家创作的源泉,充实了单簧管的发展历史。

注释:

[1]邹元鹏、毛雅南:《18世纪曼海姆乐派约翰·斯塔米茨交响曲研究——以“小步舞曲”乐章为例》,《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5期,第113—119页。

[2]齐雪峰:《曼海姆乐派交响乐作品的管弦乐法特征探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第110—132页。

[3]李大海:《用音乐思维诠释〈思想道德修养〉课——〈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与创新(三)》,《音乐生活》2018年第3期,第36—37页。

猜你喜欢

曼海姆乐派斯塔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长安乐派”不甘寂静
把失败晾出来晒晒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金湘:建设“中华乐派”的践行者
板凳国的板凳事
读《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一点思考
在列车上
硫酸钾供给受限明显行业景气回升
简析卡尔·曼海姆的乌托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