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2023-02-24豆书龙刘欢颜胡卫卫
豆书龙,刘欢颜,胡卫卫,常 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山东工商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1]。因此,乡村振兴是造福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呈现出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推进的关键前提。2018-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点工作予以明确[2]。因此,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中国乡村振兴事业的最大特色,构成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理论层面,相关成果主要沿循三条研究路径:一是宏观性理论研究,主要聚焦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学理阐释、党的建设对于乡村振兴事业基础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理论论述及中国特色的意蕴分析[3-6];二是中观机制性研究,主要探究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文化建设、人才振兴或生态治理等领域的机制创新[7-9],着眼于党建的统合作用,强调党建对乡村振兴单一领域的引领、嵌入和助推效能;三是微观对策性研究,主要立足有限的问卷调查和案例调研,分析和解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问题和思路,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或者针对典型的微观案例,归纳、总结、提炼典型经验[10-11]。
既有文献深化了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但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集中探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单向关系,较少系统关注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实质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也是乡村振兴促推党建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总是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勇于推动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也构成了中国式党建的成功经验[12]。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内在地涵括着党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互动关系,具有推进双重伟大革命的价值内涵。二是缺乏理论与微观案例的深入结合,难以洞察内在机理和互动机制。实际上,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已有五年的基层探索实践,亟待对典型案例进行总结与分析。据此,本文致力于探究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典型案例为经验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释内在互动机理,深入剖析地方典型实践,针对存在的现实困境和成功经验总结和探讨其实现路径,以期推进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研究的深化、时代化和中国化。
二、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内在机理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首次明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战略思路,为二者互动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其内在互动机理表征为二者的一致性、必然性和锻造性。
(一)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一致性
就其属性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践行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表现。故而,党建与乡村振兴有着具体内容、使命任务、价值理念和实施主体的一致性。
第一,具体内容一致性。从顶层设计看,加强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构架。而从党内法规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第二,使命任务一致性。从任务使命来看,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从实施背景来看,“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短板和弱项。乡村振兴作为体系化和综合性的伟大事业,其价值目标便在于补短板、强弱项。第三,价值理念一致性。从党的宗旨和发展理念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最大的不同,构成了中国式党建的价值内涵。而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来看,就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消解城乡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第四,实施主体一致性。从党建来看,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需要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坚持以自我革命精神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而从乡村振兴战略来看,其作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实现党的建设与乡村振兴事业互动互促、协同发展。
(二)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必然性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路径,也是推进中国伟大社会革命的逻辑必然。新时代加强和完善党的建设有助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有效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乡村振兴历史性胜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的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方向和效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均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政治建设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推动全党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13]。所以,党的政治建设能够确保乡村振兴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落实党的领导的强大合力,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党的思想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一是理论指导功能,要在乡村振兴复杂性工程中赢得胜利,在坚持思想建设基础上,思考和把握其实施的长远性和持续性。《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和《论“三农”工作》的先后出版,凝结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考,是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三农”理论,对当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引功能。二是精神动力功能,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信仰使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然,是需要久久为功的伟大事业。党员干部需要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三,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决定性因素,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一是组织保障功能。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火车头”[14],要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乡村振兴需要激发党组织的强大组织和动员效能,健全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制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效力。二是智力支撑功能。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是一件大事,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是百年大计[15]。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干部队伍后备力量的年轻化、优质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四,党的作风建设作为永恒主题,是乡村振兴巩固干部队伍和群众的基础。乡村振兴政策是否能够严格贯彻下去,关键在于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是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关键所在。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由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折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以巨大的历史自觉,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巩固了群众基础,改善了党群关系,推动党的建设和乡村振兴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第五,党的纪律建设作为内在要求,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的力量所在。纪律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行为,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奠定纪律基础。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重点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纪律保证。
第六,党的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为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要发挥好党内法规在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保障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大作用,发挥制度治党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保障作用,促推农村党组织制度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增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先后修改和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等党内法规,完善了党领导乡村振兴的制度建设。
第七,党的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基本任务,为乡村振兴厚植廉洁文化和筑牢拒腐防变堤坝。全面从严治党在路上,要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反腐倡廉建设维持和延续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有利于维护党的形象,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厚植廉洁文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群众信任支持,营造乡村和谐氛围。
(三)乡村振兴促进党建的锻造性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提振干部精神、培育发展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消解腐败危险。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提升,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第一,乡村振兴是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本领和坚定政治立场的“磨刀石”。乡村振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像脱贫攻坚时期国家政策资金的“全包式”支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是一项工作难度、强度极高的考验,也是一次锻炼政治本领的宝贵机会。乡村振兴作为一项政治性工作,能否组织推进好,考验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考量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
第二,乡村振兴是党员干部廓清思想迷雾和坚定理想信念的“指明灯”。党员干部把宣传推进乡村振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亲身体会共产党人坚持初心使命的重要性、坚守人民主体地位的意义及持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作用。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深刻领会党的指导思想的内涵,清楚认识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改造和克服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为人民服务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自觉意识。
第三,乡村振兴是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和获取群众支持的“金钥匙”。乡村振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基于农业农村现状制定措施,以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党员干部在推进乡村振兴实践中,乡村振兴的成果直接作用于村民本身,体现在生活富裕感、环境舒适性、服务满意度、设施全面化等方面,回答了“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人民”等问题,有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四,乡村振兴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淬火炉”。脱贫攻坚时期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下沉至农村基层第一线[16]。承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经验模式,坚持将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党员干部的大舞台,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常态化整顿村党组织,动员广大党员投身乡村振兴工作中去,汇聚起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乡村振兴的实战考验磨炼党员干部的思想意志,锻炼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针对性地督促干部弥补知识弱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助推党员干部在完成重大任务中发挥不畏艰险、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先锋形象。
第五,乡村振兴是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冲锋号”。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就,但是基层优亲厚友、截留挪用、“雁过拔毛”等微腐败尚未清除,乡村振兴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023年将安排1 750亿元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和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基层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基层微腐败问题治理绩效明显。乡村振兴实践中党组织履职尽责、从严管理,干部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障。因此,乡村振兴“三农”工作的崭新实践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了实践阵地。
因此,从双向互动性来看,党建和乡村振兴之间具有相互印证、互动互促的关系。党建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有效实施的基本保障,而乡村振兴实施过程和成效,更是检验党建工作的重要标尺。由此可见,党建和乡村振兴是党和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相互增能、相互证成的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
三、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地方实践
招远市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有名的“中国金都”和全国百强县之一。当前招远市常住人口56.02万人,资源禀赋优越,整体经济实力较强。经济较发达并不意味着乡村全面振兴,招远市农村存在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包括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镇街工作区虚设化架空化、党员作用闲置化虚耗化、集体经济发展失衡化倾斜化。由此,招远市不断探索将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将“党建融合发展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创新“四化四融合”思路,把各领域党组织动员起来、各方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打通行政隶属壁垒,拆除相互封闭藩篱,探索形成了“党建引领、融合发展、整体提升”的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新格局。招远市党建与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创建名单,并于2022年11月成功召开山东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会议。具体而言,招远实践概括为四个步骤:设定整体目标、全面融通实践、构建互动机制和互动绩效展现。
(一)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目标的设定
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目标的设定是推进一切工作的前提,是贯彻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的定向环节。在确定了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互促的政策导向后,招远市立足现实进行考证研究,线上线下多次组织学习先进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经验,通过与学者的研讨会以及与乡镇干部、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等的座谈会,深入了解基层实际情况,为互动实践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具体而言,招远市确立打造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齐鲁样板的目标,在大量论证和调研基础上,提出要找准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切实推进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将二者设定为统一部署和有效互动的目标,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互促和协同发展。
(二)党建与乡村振兴全面融通的实践
将党的建设贯穿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是实现二者互动的首要前提。为此,招远市创建农村党建融合示范区,以区域化党建突破行政村壁垒,创新实行“党建+”模式,实现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领域内的全覆盖,为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机制的形成奠定前提基础。
第一,“党建+产业”为乡村振兴激活发展新动能。招远市创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思路,成立284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双增收。另外,招远市积极探索“电商服务站点+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模式,整合特色农产品资源,开设线上线下双渠道的直播培训活动,引导合作社及农民开拓新型销售模式,通过电商渠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二,“党建+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建设新活力。招远市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人才作用赋能乡村振兴,按照“合作社+博士”的思路,构建“党支部+专家+合作社”模式,与中国农业大学等13所高校开展农业领域的校地合作并设立5处实训基地,推动招远市企业与38名专家签订农业项目合作协议,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三,“党建+文化”为乡村振兴培育文明新风尚。招远市依托党建融合发展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共建成700个全市各级文明村,覆盖率高达97%。另外,通过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村规民约落实落地、邀请“百村万家”文化志愿行等团体表演文艺活动、常态化开展“主题当日+文化惠民”活动、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等措施增强村庄文明程度和村民文化素质。
第四,“党建+生态”为乡村振兴打造美丽新家园。以党建融合发展区建设为契机,招远市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片创建,实施美丽乡村分类推进,将663个村划分为一类样板村、二类达标提升村、三类重点攻坚村,分类建设、梯次晋级。招远市通过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造改厕智能信息系统、推行“绿色农业”等措施打造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五美”生态乡村格局。
第五,“党建+组织”为乡村振兴构建治理新体系。招远市通过构建“融合发展区党委为核心、辖区村(企)党支部为支撑、特色党支部为拓展”的组织体系,分派526名镇街工作区包区干部下沉至融合发展区办公,实现独立村联合发展。另外,建立“党建融合发展区党委-村党组织-联户党员”三级管控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在全市59个党建融合发展区优选了5 500名联户党员,做到定期入户摸排走访、收集村情民意,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机制的建构
机制指“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将机制引入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视域,其内涵是指要用系统和整体的眼光去分析二者有效互动中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而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作方式[18]。
第一,政治机制。政治机制是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的根本性机制,加强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新时代党建的根本原则。在二者互动实践过程中,政治机制的具体表现:一是充分发挥党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制定出台《招远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解读上级党委制定的关于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用实实在在的普惠措施鼓励具备条件的村“迈出第一步”。二是为加强党的领导,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章程明确规定: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理事长应由村党支部成员担任,如担任理事长的村党支部成员职务终止,其理事长职务自动终止,应召开成员(代表)大会进行改选。三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融入各项工作。坚持把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烟台市委工作要求细化成具体任务、具体事项,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依托党性教育基地,通过重温党章、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对党忠诚的优良传统。
第二,思想机制。思想机制是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基础性机制,是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招远市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保持全党在思想上的高度一致。从理论学习载体来看,招远市依托“灯塔大课堂”“学习强国”以及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各种线上线下平台,创新学习载体,拓展学习教育形式,切实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质量和效应。从理论学习内容来看,招远市持续推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从理论学习活动来看,联合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风廉政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共学政策理论、共过组织生活、共树理想信念,不断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丰富党建活动内容。从理论学习形式来看,具备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读书会等多种方式,最具特色的是建立互联网线上交流课堂。
第三,组织机制。组织机制是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保障性机制。在招远市乡村振兴实践中,党的组织建设创新良多。一方面,基层党组织是党建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联建共建”常态化机制,推动“政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力量整合,持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聚焦“管理难”问题,开展机关党组织星级评定工作,设立“基础工作”“日常工作”“专项督查”等七个评定项目。另一方面,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一是以活动为抓手,增强干部专业化能力。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活动,采取“实地参观+旁讲介绍”的方式,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观学习、业务演练,锻造干事创业“硬本领”;二是实行“导师制”培养,增强后备力量储备,由业务骨干作为“导师”,与年轻干部“1+1”结对“传帮带”,思想上帮、工作中带、业务上传,通过“导师讲业务、学生练内功”方式,让青年干部快速吸取工作经验、了解工作思路、掌握工作方法。
第四,作风建设机制。作风建设机制是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民心机制,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加强作风建设的核心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人民为中心价值取向对党自身提出的道德要求。一是强化实践载体。招远市积极组织党员开展社区“双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党员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讲、社区环境卫生清理、走访慰问送温暖等内容,履职践诺为民服务,展现共产党员风采。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扎实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章党纪党规,观看警示教育专题片,真正达到以案肃纪、以案促改的效果,营造全局“转作风、提效能、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三是增强督导机制,通过“常态巡查、专项抽查、通报曝光”的方式,开展“作风建设”专项监督检查,彻底清除“庸、懒、散、怠”等沉疴顽疾,提振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四)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绩效
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实践从始终走在人民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风浪考验、维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等新时代党建的目标五个层面深化了党的建设[19],同时从组织融合、治理融合、产业融合、服务融合四个方面有效推进了乡村振兴,实现了二者的互促共生。
第一,乡村振兴为推进党的建设提供具体化载体和实践化经验。一是乡村振兴使党承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基因和时代性特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不仅证实了党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而且有助于党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招远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有效互动实践,证明党正确把握了时代发展规律和国家整体大局,为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乡村振兴使党获得人民衷心拥护从而实现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从物质层面来看,招远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双赢。以陈家村为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1 000多名村民就业。从服务层面来看,招远市推动公共服务下沉,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设置“四点半学校”“周末学堂”等。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了民生福祉,同时,村民对党的信任度、支持度、满意度提高,巩固了党作为人民衷心拥护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地位。三是乡村振兴使党保持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和重要优势。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模式的探索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自我革新、不断完善的过程。招远市党委最开始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办,由于工作人员分属于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职能冲突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因此,招远市党委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模式。从2017年开始,提出要跳出就村抓村的路径,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从农村社区到党建社区,再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区,三年的时间招远市党委不断完善二者互动实践模式,最终探索出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的“四化四融合”模式。四是乡村振兴使党具备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障。招远市搭建“演武实战”平台,瞄准年轻干部这一关键群体,选派到乡村振兴急、难、险、重任务中去经风雨、壮筋骨、快成长。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增加了党员干部的实战经验、锻造了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淬炼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培养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证。五是乡村振兴使党维持朝气蓬勃的进取状态和精神风貌。党员干部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中得到历练,招远市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活动,实施“红色头雁”计划,乡村更是作为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的“大课堂”、考察村干部担当精神的“大舞台”、检验村干部攻坚能力的“大考场”,推动党员干部积极进取、拼搏斗争,在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上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维持了党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第二,高质量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推动了组织融合。招远市526名镇街工作区包区干部全部下沉到融合发展区办公,以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带动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形成农村党建强起来、集体经济活起来、群众富起来的整体效应。用活“党建融合发展区”内各类人才资源,将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强村”支部委员选派到“弱村”挂职,驻村解决问题、帮助发展经济、推进民生工程,迅速恢复村级班子组织力,实现资源整合、区域统筹和集约发展。二是加强了治理融合。“党员联户”机制有利于党的触角深入农村最底层,实行“1+30”模式,即一个党员负责30个村民,充分发挥党建融合发展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阵地优势和联户党员在组织发动工作中的群众基础,59个党建融合发展区、5 500名联户党员真正实现服务全覆盖到户、精准到人。“党员联户”机制有利于快速落实信息采集、民情上报、工作落实和处理反馈等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和融合发展示范区党委治理角色的归位和增能。三是加速了产业融合。按照“区域统筹、融合联动、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发展主路径,目前全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282家,推动产业融合,探索一体化、抱团化发展。例如,招远市金岭镇大户庄园作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探索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共同富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户模式”。四是实现了服务融合。招远市党建融合示范发展区搭建集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和复杂性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在配齐配强功能设施,推动工作重心下移、人员力量下沉的基础上,构建“1+N”公共服务下沉体系,实行“一站式直办”,让农民不出融合发展区就可以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目前,已下沉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等94项高频常办事项,切实为群众获得服务提供便利,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
四、新时代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的实现路径
招远市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中取得卓越成效,但仍存在共识凝聚难、主体协同难、平台搭建难和策略实施难等问题,制约着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质量的提升。面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建构主体认同凝聚价值共识,以推动协同治理实现效能提升,以搭建互动平台奠定物质基础,以确保精准施策提供有力保障,最终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的互动互促和深度融合。
(一)认同建构:实现认知全面化,深层把握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意涵
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中,存在理念认知不深的问题,即片面地认为党建单方面引领乡村振兴,忽略了乡村振兴对党建的积极作用。要矫正该认知障碍,必须从认同建构方面推动二者互动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增强多元主体贯彻落实的政治、思想和行动自觉。第一,准确把握二者互动互促的关系内涵。党建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将组织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资源,将党建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成果[20]。而在实施过程中对党提出新要求和高标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反过来倒逼党加强自身建设。二者呈现融合共进的关系,以党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在振兴实践中创新推进党建工作。第二,全面把握二者互动互促的价值意蕴。价值意义的探讨是增强人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本前提,价值意涵可以分为五个层面:一是反映了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伟大革命具有相伴相随的互动关系,揭示了“两个革命”之间良性循环、螺旋上升的辩证逻辑。二是揭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之间紧密联系的互动关系,反映了党建必须服从于党的历史任务这一根本指导原则。三是诠释了党如何以辨证思维治国理政的问题,即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机结合、以人民为中心和发挥人民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党的全面领导与动员社会参与的有机结合。四是验证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科学性,指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五是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如何领导人民缩小城乡差别,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二者互动既是党引领人民缩小城乡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又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深刻的伟大社会革命。
(二)主体参与:激发主体积极性,不断提升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动能
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中,存在主体积极性不强、主体协同治理不足问题,亟需最大限度地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和村民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第一,坚持党委领导地位,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一是基层党组织应当加强对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因地制宜搭建群众自治与公共决策上下联动桥梁,形成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多元共治格局。二是党组织将党的领导贯通于乡村振兴全领域全过程,提升党组织覆盖力、影响力和协调力,发挥党组织利益整合和资源分配作用。三是通过健全和完善农村党组织工作机制、提升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措施主动引领和推动乡村社会发展,实现党的领导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统一。第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应该加大数字乡村建设投入,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便捷服务,通过“时空性脱域互动”赋能乡村社会治理。同时,政府应优化自身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提升效能、改进作风。第三,增强群众主体意识,激发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扎实推进教育、养老、交通等各项民生工程,打通服务乡村的“最后一公里”,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统筹推进农民培训和农民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育与技术培训协同发力,激活群众参与意识,提高二者互动的群众内生力。
(三)平台搭建:创建党建示范区,创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载体
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中,存在平台搭建运营机制不完善问题,党建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实现二者互动的“联合指挥部”,以组织振兴撬动全面振兴,最大效益地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多方联动抓党建促振兴的新格局。因此,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一,组建示范区党委,全面统筹处理区域工作,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效能。制定和完善干部任职和考核办法,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建立党委例会和议事制度,保障党委工作规范化运行;建立紧密型基层组织体系、主动常态化工作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第二,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高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党建服务意识,积极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下沉,不断承接便民服务事项,积极拓展基层治理触角。第三,构建党员联户网格,创新信息化载体。统筹党员力量,建立“示范区党委-村党组织-联户党员”三级管控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开发设计智慧云平台和联户手机APP,引导党员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工作监督员。
(四)策略应用:重视双向互动性,持续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共融共通
在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实践中,存在互动策略不足的问题,亟需通过“党建+”模式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建构良性互动机制实现党建与乡村振兴互动发展。第一,全面赋能,以“党建+”引领五大振兴,激发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动能。党建引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引擎。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实行“党建+”模式覆盖乡村振兴全领域全过程全范围。第二,长效运转,建构良性互动机制,夯实党建与乡村振兴有效互动根基。一是建构政治机制。党加强政治建设,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有利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证;同时,各级党员干部落实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提高政治能力,永葆政治本色。二是建构思想机制。党员干部通过思想建设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干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思想、情感认同,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度,切实激发投身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同时,党员干部通过乡村振兴实践,加深对二者互动理论的认同,加强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解。三是建构组织机制。党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形成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同时,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锻炼党员干部的实践平台,淬炼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协调作用,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和标准倒逼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四是建构作风建设机制。通过作风建设建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增进党群干群联系,党员干部在致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具备群众优势,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取得有效进展,加强了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