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实践研究
——基于新时代高职院校视角

2023-02-24陈银平陈瑞宜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陈银平,陈瑞宜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小托村党总支部,广东 珠海 51910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之要,首在立德。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报告明确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 年印发的《教育现代化2035 规划》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二十大报告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些重要论述及战略规划体现了立德树人对于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意义。 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在教育领域的鲜明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核心概念和最大亮点。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以德为先、德技并修大国工匠的历史任务。 如何更好地在高职院校落实“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探寻有效实施路径,是培养以德为先、德技并修时代新人的关键环节。

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来源

(一)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传承与滋养

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3 年10 月,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它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回望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历史长河,先秦的“敬德保民”思想,两汉构建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体系,隋唐的“仁义为本”,宋明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理学,儒家学派以孔孟为代表的“内圣外王”的仁学思想,道家学派德治文化中“无为而治”的本性思想,墨家流派德治文化中“兼爱利人”的平等思想,法家流派德治文化中倡导“教化惩戒”的“礼”“法”思想,“立德”在其中始终居于首要地位,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这些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符合当下时代价值的优秀道德教育理念和道德规范实践与“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高度契合,为新时代立德树人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滋养、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

(二)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坚持与创新

马克思指出,人作为社会中的存在,始终与社会中的他人产生关系,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开展实践活动。 道德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形态,同样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也必然会为特定阶级服务,带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方向。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关于个人与社会内在统一关系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涉及教育要适应人民的需要、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理论,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定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旨归,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必然是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这种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是:具备高尚的德性。 人的发展条件与人的发展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马克思强调的“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而这两者实质上就是人的道德人格的充盈自足。 可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基础上的坚持与创新。

(三)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历程中育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在奋进历程中对教育真谛的探索从未停止,尽管在不同的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始终将坚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强调“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觉悟”;1934 年,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1];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78 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七大确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十大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可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实际,始终坚持在传承德育优先思想优秀内核与丰富立德树人深刻内涵相统一的过程中,不断凸显德育优先的时代性特征[3]。

二、高职院校“立德”的时代内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追求,从诸子百家的先贤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者,由古到今,“立德树人”都在回应着所在时代的特定需要。 基于新国情、新特点、新机遇的剖析,高职院校“立德”的新时代内涵主要包括:

(一)现代之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导向,代表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青年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关键阶段,思维活跃,容易受到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 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引导青年学生将其作为日常行动的基本遵循,自觉将党的主张、人民诉求、国家意志转化为自己的内在追求,将个人之小我主动融入社会之大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这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二)传承之德: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 立什么德,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就是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充分发掘文化经典、文物古迹所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4],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匠人之德: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2000 多年的传承历史,近代曾一度断代,自2015 年重回大众视野,于2016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当下社会价值标杆和职业教育热词。 工匠精神具有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攻坚克难、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它是更高层面的职业道德,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工匠精神的弘扬、贯彻与践行,是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技并修时代新人的重要环节。

三、高职院校落实“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落实“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扎根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育人体系,以“党委管总把方向、部门协调抓落实、学院主抓创特色、师生参与全覆盖”为要求,促进齐抓共管德育氛围,创新大思政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组建成立名家云集的大思政育人专家团队,始终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着力打造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典范。 同时,定期召开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研讨会、成果表彰会,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及时总结交流和部署工作,推动德育教育常态化、系列化、科学化。

(二)抓住关键核心,强化师德建设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职院校落实“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育理念的关键核心在于教师队伍,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因此,要立学生之德必先立为师之德。 首先,强化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师培训课堂、培训教材,进教师头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加强教师参与社会实践的力度,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引导教师以自身所学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及互动服务,以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师德养成。 再次,将师德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构建以师德为核心,以育人能力为支撑,以专业教学能力为辐射的“三位一体”高职院校培养培训体系,使师德教育系统化、常态化。 最后,建立健全师德激励措施和师德评价体系,加大师德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的权重,肯定师德价值,增强教师追求更高师德的驱动力。

(三)整合育人资源,凝聚协同合力

1.统筹“多元主体”,实现全员协同育人

探索建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领头羊,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基础课教师、辅导员、政工干部为主体的协同育人制度。 创新育人方式,充分调动育人主体的积极性,汇聚强大的育人合力,将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紧密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同时,以校企“双导师制”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立德树人的成效,加强朋辈引领,榜样示范,实施“朋辈引领计划”,开设“榜样力量”专栏,以魅力感召人,最终达成全员协同育人的效果。

2.统筹“两门课程”,实现全方位协同育人

要立足高校思政课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推进课程协同,强化课程育人。 首先抓好思政课这门立德树人核心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用深入浅出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解渴”“疗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是用好专业课这门立德树人重要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讲好专业故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合起来,确保各门课程同心协力、同向同行。

3.统筹“三个课堂”,实现全过程协同育人

一是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程育人;二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构建多样化社团体系,举办多彩校园实践活动、各类技能竞赛,坚持把立德树人工作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社团的建设以及各项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相结合,与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划相衔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实践课堂育人;三是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积极运用网络平台,努力建设网络资源,创新教育方式与形式,实现网络课堂育人。

(四)紧贴职教特点,构建立德路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与双元性,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度高。 因此,高职院校立德树人路径要紧贴职教特点,按照“职教20 条”的规定,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立德树人体系,构建企业导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培养培育的制度平台,充分满足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践中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需要,实现立德的育人目标,逐步探索学校、企业乃至社会多元育人路径。 同时,职业教育的特色还体现在工匠精神和匠人文化的价值引领,为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师生工匠精神、敬业精神的塑造和工匠文化的认同感;鼓励开发弘扬工匠文化、体现技艺创新的课程与教材,在技能课和实习实训中融入工匠精神;采用工学结合模式,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培养德技并修的新时代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改革考核办法,健全评价体系

1.组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构建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寝室同学+班级同学+企业实训导师等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从学生日常表现、思想表现、生活表现、群众基础、实习表现等多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2.坚持科学规范化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要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面向国家需求、市场需要,聚焦学生爱国情怀、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等关键目标,细化分解德育评价指标,实现评价标准科学化。

3.拓展多样精准化的评价方式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要用写实记录的方法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学生评价系统,智能化地提供学生立体评价服务,实现评价方式精准化;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将评价贯穿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采用评价与指导相结合,将评价结果用于帮助学生分析存在问题、指出努力方向、拟定提高方案,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实践路径构想是在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境遇下如何实现向传统借经验、向经典学经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思考和实践探索,培养“以德为先、德技并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是高职院校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必须肩负起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