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研究

2023-02-24张以晨于成龙

关键词:专业知识育人思政

盛 俭,张以晨,于成龙

(1.南京工业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南京211816;2.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应急管理学院,长春13001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就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指明了建设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必然选择。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详细指出了理工类以及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这也标志着将进入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阶段[3]。高校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实现将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同频共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践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内容。建设好课程思政,关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地质学科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变位,而形成的各种现象(构造),诸如褶皱、断裂、劈理以及其他各种面、线状构造等。在“地质构造”的研究、分析以及学习中蕴含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把这些思想政治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课堂知识学习、实验技能训练、野外课程实践等教学环节中,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地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

一、《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是一种融合协同效应的新型教学理念和模式,要求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并且同行。《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做好课程思政必须要深度挖掘构造地质学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主要包括思想价值的引领、精神内涵的凝练,在此前提下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突出课程的知识性、时代性、人文性和引领性。而目前在构造地质学这类专业课程中,探索推进课程思政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到位,时常将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混淆,认为专业课教师只需要传授专业知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授课任务,与专业课教师没有关系。造成这种混淆的主要原因是还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而不是具体课程,专业课同样具有立德树人的责任。有些教师多年来养成了固有的授课方式,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等原因,教学内容仍过度注重知识的理论性、完备性,没有关注到教学内容中蕴涵的隐形思政资源,在传授知识时没有深入挖掘、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些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缺乏深入思考,没有做好教学设计,或不够注重方式方法,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讲解、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渗透路径尚未形成,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没有有机融合。另外,实习指导教材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真空领域,实习指导教材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引领,大多实习指导教材仍以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为主,而且在思政元素挖掘与嵌入方面缺乏有效案例。实际上,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一定要明确其并不是课程“去知识化”,也不是简单地增设一项课程内容或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内容重新梳理、挖掘各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进行凝练,以此为基础优化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计划、修订课程教材,从而将课程中所含的思政要素充分、自然地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最终实现专业知识的教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

(一)人物元素

在构造地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能吃苦、肯担当、讲奉献的构造地质学家。如翁文灏完成了我国地质学领域的很多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编制了我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第一张彩色地质图、第一部地震专著,同时他也是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李四光提出了地质力学,为构造地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对中国大量的地质资料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我国的大地构造学说;黄汲清基于大地构造多旋回及造山旋回等理论,对我国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研究并作出了划分,编制了我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图,为我国历史地质分析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张文佑引用深断裂概念研究我国区域构造特征,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4];张伯声、陈国达、马杏垣等分别提出了“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地洼构造学说”“解析构造学”等;丁国喻、邓起东等详细研究了我国的活动构造分布情况并对活动构造与地震的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为我国重大工程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构造资料。引入这些构造地质学先辈的事迹,可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担当及专业自豪感,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刻苦钻研、坚持不懈的科研理念,加深学生对地质学的理解,将思政要素植入到各专业知识发展历程的讲解中,丰富地质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内容。

(二)哲学元素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主要研究岩石圈内地质构造的时空分布及特点,分析其成因机制和演化规律的学科,从现状重塑原型,从现今反推演化,揭示客观世界的内在规律,也蕴含了很多哲学观点。比如,水成论和火成论,水成论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其实可以辩证地看待,两者都是地质变迁的动力因素;均变论与灾变论,均变论认为地质过程是连续的、渐变的,灾变论认为地质历史时期发生过多次巨大的灾变事件,形成了多次生物大灭绝,地质历史的发展与这些突变的巨灾事件密切相关,事实上过分强调其一都是不准确的,二者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在每一个灾变事件中不应只看到生物的灭绝,也应看到生物的进一步进化;构造地质学中构造应力基础部分的应力——应变曲线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质量互变规律[5],具体表现为可恢复的弹性变形在应力超过屈服应力时,可转变为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岩石的性质在不同的构造层次中会从弹性转换为弹塑性甚至塑性,这说明事物的性质在不同环境中是可以改变的。《构造地质学》中还蕴含着大量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哲学观点,可以应用到该课程的思政教育之中。

(三)实践元素

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应用。通过实验制图及对形变参数等测量、推算,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实验目的,严格遵循实验规章制度,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学风;在野外实习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以身作则为学生塑造为了热爱的事业可以任劳任怨的人格榜样;通过各类地质地貌景观的观察和讲授,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和矿产资源起源的探索,提升学生的地学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复杂地质条件下我国地质学家是如何应用专业知识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成功建立起如青藏铁路、港珠澳大桥等超级工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介绍即将建设的新藏铁路、川藏铁路等工程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地质问题,激励学生对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在讲授地质构造引发的灾害时,可以引入真实案例,如8.0级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使得学生在更好认知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的同时,思考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感[6]。组织学生游览地学遗迹、参与野外地质类项目,在介绍各类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长兴金钉子地质公园,介绍金钉子剖面确定的意义,以及老一辈地质学家如何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完成了该剖面的研究,使其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上的认可,最终将古生界与中生界的标准剖面确立在我们国家;比如邀请老一辈的地质专家与学生一起游览有特色的地质公园,由老一辈地质专家给学生讲述他们年轻时候在野外工作的苦与乐,以及老一辈地质学家对祖国以及事业的热爱。通过实践、实习、参观等方式更好地将思政过程融入到地学教学中。

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思考

(一)发挥好主体作用

授课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对课程思政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掌握大量专业知识,还必须要政治素养过硬,主动承担起育人责任。教师要坚持正心、修身,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黄大年”为榜样,学习他至诚报国、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做更深层次准备,备课既要“向内看”,厚积薄发、深度耕耘,又要“向外看”,树立全球视野,还要“向前看”,盯住学科前沿,把握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进先进的知识文化、引领高尚的精神思想、引导新时代的意识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高度统一,把育人贯穿于全过程、覆盖在全人群、体现在全方位。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发挥专业课程中人文资源的育人功能,有力推进《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

(二)设计好教学体系

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前提,最直接的体现是编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大纲。编制的教学大纲不仅要有明确的思政内容,而且要针对性强,具体体现在明确课程思政的要点、内容、要求和方法,同时要构建课程思政教育管理规范,明确德育元素及其内涵,使课程育人目标更加清晰、具体[7]。《构造地质学》教学大纲编制时,既要考虑本课程的专业特点,也要深挖各知识点的思想政治元素,提炼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凝练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内容可以和专业知识深度融合。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在考试内容中增加部分思政内容,比如对环境保护、工程安全等的责任感等,可将这些内容融合到考试内容中。

(三)挖掘好思政元素

目前大部分的构造地质专业教材都以知识教学为主,没有增加思想政治元素内容,对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和提炼还不够。教师要加强教材选择把关,将教材作为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也要特别注重思政元素的积累,从与专业知识契合度比较高的名人轶事、新闻热点等中提取思政元素,不断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并将其纳入教材。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将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等有机融合到专业知识技能传授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四)避免陷入误区

课程思政在内容上要避免教条主义的陷阱,不能将《构造地质学》这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打造成、改造成一门新的思政课,而要使《构造地质学》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实践上要避免形式主义的弊端,课程思政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要坚持《构造地质学》自身的课程特色,遵循学科的发展内容与基本规律,另一方面还要贯彻课程思政观念和内容,促进两者的有机融合,积极寻找新的立足点,探索新的实践方式。在方法上要避免灌输说教的窠臼,在讲授思政教育元素时,要注重教学方法多样化,可以选择运用案例教学、演示教学、启发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方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促使思政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8],切实保证课程思政的效果。在评价上要避免指标单一的问题,当构造地质学作为一门课程思政来讲授时,其评价要将思政课程和构造地质学专业课程兼顾,并且以构造地质学的专业知识评价占主导地位,而思想政治评价只占一定部分的比例。

四、结语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细化隐性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到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本文围绕《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挖掘、凝练《构造地质学》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和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提出了几点思考。由于认识的不足,《构造地质学》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持续加强和改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塑造学生的地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最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