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校“五育融合”实践路径探析

2023-02-24杨俊伟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杨俊伟,黄 彦

(大连教育学院艺体劳研训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党的二十大报告和第三次修订的教育法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方针。2019 年7 月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1]同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第一次正式提出“五育融合”概念:“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2]融合指的是几种不同的事物合为一个整体,它不是几个事务简单意义的拼凑和叠加,而是“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聚集、渗透,生成新的有机整体。”[3]因此,“五育融合”不是德智体美劳的简单罗列和叠加,而是将“五育”聚集于学生的课程、课堂以及所有日常活动中并相互渗透,从而实现“五育”的整体生成,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达到“五育”共通、“五育”共赢、休戚与共、和谐发展的一个状态。对中小学校而言,实现“五育融合”,不仅需要转变教育观念,还要通过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学校环境建设、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以及协同多方教育力量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形成“五育融合”的有效环境和氛围,推动“五育融合”落地生根。

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筑“五育融合”之魂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我党在立德树人要求下针对“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开具的“国家处方”,“五育”与“融合”是其主要部分,是对“处方”内容和使用方法的详细说明。其中,“五育”之间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片面追求其中一方面或者几方面只会产生“水桶效应”,严重损害融合育人实践活动的效果。而且,主体不同,对融合教学活动也有自身独特的价值需求,如果他们的价值需求不统一甚至是相背离,那么五育融合这一“国家处方”也会随之失去其效用。因此,围绕“五育融合”的基本理念,依据行为主体分工、权责和功能的不同,从顶层设计上利用制度优势自上而下在各主体之间搭建起统一的认知体系和行动框架,就是将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合理地统一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坚守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便是有效发挥这一“处方”疗效、确保“五育融合”在教学中有效落地的首要举措。应从国家层面全方位统筹,地方层面全方位部署,学校层面全方位推进三个层面,由上到下、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搭建“五育融合”完整的、联动的认知体系和行动框架,为统一各方主体认识和明确各自责任分工提出要求,对融合育人活动的开展具有全局性指导作用。

二、形成融通课程体系,搭建“五育融合”之桥

“五育”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过程是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下,处理好“五育”的整合问题,让“五育融合”在知识的重构和校本化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从而促进“五育”的实践变革。

从宏观维度上应基于育人目标而设计,要形成一个整体优化的学校课程体系,解决好“五育”课程内容的课时分量和相互关系问题,尤其要注重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弱项课程的建立与完善。关注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等比例和相互关系问题,并重视课程与社会、生活及经验活动的融合。中观维度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深度分析,结合校情而形成系列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可以是依据当地或学校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的系列独立开设的“五育融合”课程,也可以是在已有课程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而形成的特色课程,但都需要以满足国家课程基本要求为前提。微观层面应基于学科内、学科间以及跨学科领域中五育资源的挖掘,通过概念、主题或任务统整的方式而形成的学科融合课程。

五育融通课程体系构建,是遵循“五育融合”的思想理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目标,依托现有国家课程,优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科学施策,通过学科内、学科间以及跨学科五育资源的开发、协调与统整,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融通性,实现课程的融合育人价值。

三、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夯实“五育融合”之基

如果说形成“五育融合”观念是学校宏观转变,构建“五育融合”课程体系是学校中观变革的话,那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则是学校微观的改革,而正是这些微观变化的不断积累,才能最终形成学校面貌的整体改观,所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五育融合”的落地生根,终归要靠教师的一节节课来实现,“五育融合”蕴含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因此,“五育融合”的关键环节,也是最后一公里,就在课堂教学。“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课堂教学变革,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认真学习和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版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文件的重要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落实“五育融合”的纲领性文本。《论语》中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对求学者来说,立下高远志向,博览群书,不断思考,不懂就问,这就是“仁”的体现。同样,教师在课堂上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就是在进行“五育融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把它落实在课堂上,切实转变学生的行为。二是要站在育人高度来开展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思考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转变学生的行为习惯、品行人格,思考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创造美,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在课堂上育人的自觉。教师能够在“五育融合”视域下设计课堂教学,不仅要实现知识技能目标,还要实现育人目标,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三是要研究“五育融合”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五育融合”视域下如何开展备课,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如何布置作业,如何进行考试测试,如何进行教学评价,尝试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教学体系。

四、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增强“五育融合”之力

“五育融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地,关键在于发展好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不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等直接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主体融合育人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家长及社会人员等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的能力培养。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融合育人的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内涵。

对校长而言,融合育人能力意味着需要具备管理“五育融合”的基本功,包括建构适应“五育融合”的新型管理方式以及制度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促进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团队的能力培养,包含决策力、沟通力、团队建设力等要素,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带领学校实现变革发展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对教师而言,发展其融合育人能力意味着教师要掌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融合“五育”的教学基本功,形成基于融合和为了融合的新型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在自身的学科领域中充分发挥每一堂课和每一个教学实践活动的“五育融合”效应,还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其他学科领域中“五育”的育人资源,并将其融合到自身的学科领域中,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目标。对学生而言,其融合育人能力的培养核心在于发展其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并非认知能力,它与“五育融合”的育人目标相契合,已经被证实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质的核心,能够降低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发生的概率与频次,并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因此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在课堂中的直接教授,还要依托创设的真实社会情境,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更要通过家校社形成合力,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寓于“五育融合”发展之中,成为育人目标实现的纽带。

所有这些主体融合育人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融合育人实践活动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但这却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强有力的抓手,更为研训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

五、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扩展“五育融合”之效

空无依傍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学生的“五育”培养,要蕴含在各种学习活动中,除了课堂教学主阵地外,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五育的有效载体。学校要精心设计各种活动,如班团队、升旗仪式、运动会、艺术节、春游秋游、劳动周等,把教育要素融入其中。2022 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各门课程原则上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活动受到格外重视,学校要把综合实践活动和跨学科学习活动纳入学校课程实施当中,认真执行,保证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活动中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身体的锻炼和美的熏陶。

六、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形成“五育融合”之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要。这里的环境包括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从显性环境来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学校的墙壁、走廊,教师的一言一行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隐性环境如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教师学生的精神风貌、师生关系,以及学校的整体氛围,也会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价值,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在“五育融合”的氛围中受到浸润和熏陶。

七、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高“五育融合”之能

教师是“五育融合”实践中的主导者,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教师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五育融合”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教师群体具有更高的教育素养来支撑教育实践,促进“五育融合”实践的转化。

一是增强课题引领,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二是要加大对新时代“五育融合”实践教育培训力度,促进校本化“五育融合”课程开发。通过系统、高效、科学的教师培训,帮助教师透彻理解“五育融合”的意义、掌握“五育融合”的技能,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培训,跨学科交流,头脑风暴等方式促成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的能力转化。三是以艺体劳教研主题的整体建构为核心,逐年开发相关培训课程,汇集典型案例,提供可借鉴范式,帮助学校形成“五育融合”的创新思路。四是加强对学校管理者培训。多部门协作,开展目标统一的学校管理者培训,培养意识统一、理念先进、行动有力、成果突出的“五育融合”的设计者和管理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五育融合”在学校的扎实实施,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的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就是在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五育融合”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