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为党育人的百年历程与基本经验

2023-02-24王怡茜

广东青年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广大青年共青团育人

赵 雷 王怡茜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青少年工作系,北京 100089)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四点希望,第一条就是希望共青团“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1]。一百年来,共青团始终坚持按照党指引的方向培养青年,并将其与实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有机结合。回望共青团为党育人百年历程,总结共青团为党育人经验,对于新时代共青团牢记初心使命、努力为党培养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党育人既是共青团的根本任务,也是贯穿共青团百年发展历程的一条主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共青团培养塑造青年的方法和路径又各不相同、有所侧重,这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共青团的组织特点有密切关系。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点通过宣传发动、青年运动和教育培训,引领广大青年成长为革命的先锋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将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作为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尽管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称作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但在初创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力量非常弱小,总共仅有50多名党员。要完成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艰巨任务,迫切需要吸引、凝聚和培养更多的革命力量投身党的革命事业。为此,党的一大专门研究了建立和发展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团二大专门通过了《教育及宣传决议案》,进一步明确团的育人职能,强调“教育工作是本团根本工作之一,以共产主义的原则和国民革命的理论教育青年工人、农民、学生群众是本团最重大的责任。”[2]因此,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教育青年,培养青年的革命精神,引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就成为这一时期青年团为党育人的主要任务。

(一)宣传发动青年,为党争取革命力量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而不可能在工人群体中自发产生。因此,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青年政治组织,通过宣传教育,向青年传播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就成为青年团为党争取青年的必然选择。早期的青年团组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青年的宣传教育工作。

第一,利用青年社团,宣传教育青年。早期的青年团组织除了积极依托五四时期成立的一些青年社团,如觉悟社、互助社、平民教育讲演团等,传播进步思想,启迪青年觉悟之外,还积极创建新的社团,传播先进思想。如毛泽东以在长沙新民学会的会员为骨干,相继发起成立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以先进思想吸引进步青年,为青年团寻找“真同志”。

第二,深入工农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早期的青年团组织成员就清醒地认识到:“劳动者是最有势力的。所以我们要到民间去,深入农工社会中,宣传指导以促进革命。”[3]还明确提出团员要“常和工人农人接近、谈话”,“每个团员,至少要担任唤醒三四个工人或农人,来加入本团;并且不当拉进就算,必须使那人于入团之后,若干时之内,能够彻底觉悟。”[4]早期的青年团组织积极发动广大团员走进工农、深入工农,通过开展富有成效的谈心谈话、理论宣传,努力为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积蓄革命力量。

第三,创办青年刊物,开辟宣传阵地。青年团成立之初,即创办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刊物《先驱》。尽管该刊物只存在了一年半时间,但在加强团员思想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23年10月,按照党的要求,新的青年团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创刊后的《中国青年》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思想,在引导广大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任弼时曾评价:“这个刊物传播着马列主义思想,组织青年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在中国人民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中国青年》成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及一部分青年工人所喜爱的刊物,在它的鼓舞教育下,千百万青年投入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斗争。”[5]

(二)组织青年运动,为党锻造革命力量

青年团成立之后,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组织青年运动,不仅是青年团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年团为党锻造革命力量的重要途径。1925年,党的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明确指出,青年团最重要的青年工作有三个方面,即青年工人运动、青年农民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6]。随后召开的青年团三大进一步制定了开展青年工人、农民、学生、妇女运动的方针与具体办法。大革命时期,共青团积极动员青年参与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在革命斗争的洗礼中提高青年的政治觉悟。北伐战争时期,在共青团的组织动员下,许多团员青年积极参加北伐军。著名的叶挺独立团还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成为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的革命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共青团一方面组织带领青年开展武装斗争,反抗白色恐怖;另一方面团结带领青年在苏区开展生产建设,巩固苏维埃政权。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共青团带领青年积极投身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各地的起义中。广大革命青年在武装斗争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和视死如归的革命勇气,坚定永远跟党走的革命信念。在中央苏区,共青团积极带领青年参与根据地建设,开展“共青团员的礼拜六”等活动,不仅有力协助了政府中心工作,而且大大提高了苏区团员青年的主人翁意识。抗日战争时期,尽管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统一指导下,共青团改组为更具群众性的青救会组织,但广大青年依然在青救会等党领导的青年组织的带领下积极投身到抗日宣传、发动民众、根据地建设等各项抗日斗争工作中。经过抗日战争的历练,许多青年的政治觉悟与斗争本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解放战争期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青年团开始重建。在试建青年团的工作中,各领域、各行业团组织积极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投身解放区土地改革、生产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团员青年的核心作用。广大团员和青年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1949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的青年团重新建立。

(三)开展教育培训,为党培养革命骨干

实现党的革命目标,不仅需要凝聚广大青年,更需要培养大量青年革命骨干。在青年团成立早期,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就共同创建了外国语学社,这既是党创办的第一所外语学校,也是第一所干部培训学校。外国语学社不仅学习俄语等语言,还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有学员回忆:“我读的第一本马列的书就是外国语学社发的《共产党宣言》,书是由陈望道翻译的,马列主义课也由他主讲,每个星期日讲一课”[7]。外国语学社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学习,学员一般半天上课,半天“参加创办工人夜校、办工会、办工人刊物、刻钢板、油印与散发革命传单等进步活动,在纪念活动时上街游行示威,有时还做工”[8]。由于采取了正确的育人方针,尽管外国语学社创办不到一年,但却为党培养了一大批领导和革命骨干,成为党团成立初期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土地革命时期,由于中央苏区人才紧缺,共青团开始探索举办短期集中培训班,为党培养青年革命骨干。1931年2月,团中央通过了《团在苏区中的任务决议》,明确要求“应该在2个月内开办苏维埃区域内的团校”[9]。根据这个决议,苏区各根据地团组织开展了创办团校和培训团干部的工作。在各地先行先试的基础上,1932年12月,列宁团校在江西瑞金县(现为瑞金市)叶坪乡洋溪村创办,这是第一所具有全团意义的中央团校。学习时间暂定 2个月,学习课程有党史、团史、政治、地理常识和游击战术等。列宁团校办学成效显著,为党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干部人才。此后,通过开展短期集中培训,为党培养骨干力量,就成为共青团为党育人的经常性做法。抗日战争时期,经过改组的西北青救会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创办了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安吴青训班,为党培养青年运动骨干。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青训班共培训了1.2万余名学员,发展了上千名优秀青年入党,为党的事业培养储备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10]1948年9月,中央团校正式成立,目的是为党培养具有新思想、新作风的青年团干部。学习课程主要包括社会发展史、唯物史观、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都曾到中央团校授课或参加活动。中央团校逐渐成为党的青年干部和团干部培训的摇篮。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无论存在形态发生何种变化,均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积极为党凝聚青年,锻造和培养青年骨干。毛泽东曾高度评价五四以来中国青年的贡献,称赞“中国青年们起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11]。从实践来看,这既是该时期共青团为党育人的主要目标,也是对共青团为党育人成效的最好诠释。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重点通过组织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思想教育和社会建设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成长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党的主要任务转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面对新旧社会制度的巨大转折和一穷二白的社会现状,党迫切希望广大青年能以高度的主人翁态度和崭新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对于青年一代的教育,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并且要求青年团“在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中,要有自己的独立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13]。这就为青年团如何教育培养青年指明了路径。这一时期,共青团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积极探索配合中心工作和教育培养青年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开展了一系列富有青年特点的特色活动,推动青年逐渐成长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

(一)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思想教育活动,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新社会需要新风尚,而新风尚的建立关键在于青年。这一时期,围绕塑造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共青团开展了类型多样的教育。一是劳动教育。用劳动改变观念,特别是改变当时社会存在的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是一种适合青年的有效教育形式。1954年,北京团市委在暑假期间发动全市16所大学、60所中学的学生参加“苏联展览馆”挖湖工程,共有18 580人次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14]同年9月,青年团中央在批转《青年团北京市委关于组织大中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的报告》中指出,组织青年参加义务劳动,不仅可以为国家创造财富,而且可以培养青年集体劳动的习惯和热爱公共事业的精神。它是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15]。二是道德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的精神面貌总体是好的,但由于旧社会的恶习和腐朽思想积弊较深,青少年中还存在一些不良风气。例如,1954年4月至6月,北京市共逮捕612个有严重罪行的流氓,其中青年就有380余人。[16]为此,从1954年10月到1955年7月,团中央组织开展了一场以“培养青年共产主义道德,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有135个大中城市参加了教育活动,影响十分广泛。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青年的拒腐防变能力,而且推动了青年不断确立对共产主义道德的追求。三是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新人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而且要掌握科学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理所当然应为广大青年所掌握。1952年团的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共青团系统掀起了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热潮,特别是1958年团的三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组织广大青年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决议》之后,共青团积极组织带领青年学习毛泽东著作。截至1960年2月,参加活动的人数达到2 000万人。[17]通过阅读毛泽东著作,广大青年明确了观察、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四是榜样教育。青年最需要榜样,也最易受榜样影响。因此,通过典型榜样教育影响青年,是这一时期共青团探索开展的一种有效育人方式。其中,开展“学雷锋”活动,是这一育人方式中最为典型的活动形式。雷锋精神作为跨时代的精神符号和道德标准,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1963年,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教育活动的通知》,要求“把这项活动作为当前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18]。《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后,全国范围的学雷锋活动随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学雷锋”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广大青年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

(二)开展符合青年特点的社会建设实践活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落后局面,国家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投身到各项事业中去。青年的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必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毛泽东指出,中国青年是英勇积极的,这种英勇和积极性,乃是建设祖国的无限力量[19]。这一时期,共青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充分考虑青年的特点,建立各种青年组织,用团的独立活动的形式,引领青年投身到社会主义各领域建设事业中去,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做贡献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在生产建设领域,共青团先后探索建立了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农村青年生产队等“青”字号组织。特别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中产生的青年突击队,既能服务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又照顾了青年的特点,青年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学习文化、科学、管理等知识技能的同时,也学习了集体协作、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等精神。青年突击队是共青团将为党育人和服务大局相结合的典型活动。1954年,中共中央在对《青年团北京市委关于青年突击队工作向党市委的报告》的批示中指出:“按照青年特点,建立青年突击队,是组织青年工人积极参加劳动竞赛,发挥其首创精神,从而推动劳动竞赛的进一步高涨和对青年工人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20]在文化科学领域,共青团探索建立了青年扫盲队等组织,开展了向科学进军等活动。1956年1月,团中央发出了《关于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的通知》,要求全国农村团组织普遍建立青年扫盲队,组织农村有知识的青年担任扫盲教员和辅导员。根据团中央的要求,各地团组织积极成立青年扫盲队,扫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195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3000万人,其中青年2000余万人。”[21]为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号召向现代科学进军,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而奋斗。据此,共青团广泛开展“向科学进军”的活动。许多知识青年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刻苦钻研科学难题,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科技战线的领头人。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点通过开展类型多样的组织青年和服务青年的实践活动,引领青年成长为“四有”新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全面转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改革开放的战略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党一方面希望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另一方面也希望广大青年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和本领,成长为四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目标,这实际上成为这一时期党对青年一代培养的新要求。共青团围绕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目标,引领青年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成长成才。

(一)引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取向,构筑一代新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初期,在新旧政治意识形态快速切换的背景下,许多青年对人生的价值目标感到迷茫。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一封署名为“潘晓”的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就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党中央高度重视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重构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素养,就成了共青团培养青年的突破口。1981年2月,共青团发出倡议,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同年11月,团中央又批转了团沈阳市委《关于开展“三热爱”教育的情况报告》,要求各地团组织把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此后,“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就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准备跨世纪的青年一代,共青团更加重视提升青年一代的整体文明素质。1993年,团的十三届二中全会决定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宗旨是,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青年,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艰苦创业精神,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2]该工程包括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化园、保护明天行动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实施该工程,全面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构筑起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进入21世纪,共青团更加注重为党培养青年政治骨干。一方面,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青年的理论武装,进一步坚定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努力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青年政治骨干。

(二)组织青年投身现代化建设,在服务大局中增长本领

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战略目标。据此,团的十一大明确提出,共青团要“在祖国需要的一切岗位上劳动和战斗,做现代化建设的突击队。”[23]这一时期,共青团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特色,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围绕党和国家重点任务贡献青春、在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提高本领。改革开放初期,共青团主要围绕经济建设组织动员青年。这一时期,共青团先后组织开展了“五小”智慧杯竞赛活动(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等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1979年开始举办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且“将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把物质财富的创造和造就一代新人相结合,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相结合,提高了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24]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共青团也在不断拓展服务党政工作的领域。围绕深化国企改革,广泛开展了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和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围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服务万村活动;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经济建设。通过实施分众化、多类型的活动,共青团有力推动了各行各业青年增长知识技能、增强工作本领。进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共青团根据团的十五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共青团工作战略发展规划》要求,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青年创业行动、青年科技创新行动、保护母亲河行动、青年文化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实践中推动青年全面提升本领。

(三)服务青年多样化需求,帮助青年成长成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青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青年面临着新的挑战。服务青年就逐渐成为共青团的一项新职能,也成为这一时期共青团为党育人的重要路径。1982年,团的十一大报告首次提出:“广泛团结青年,积极为青年服务”[25]。1988年,团的十二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的具体利益,是共青团的重要社会职能之一。”[26]进入90年代,团的十三大报告用专节提出了“积极为青年健康成长服务”的任务,涉及青年自身需求、青年文化建设、青少年法律建设、青少年权益维护等方面。为切实服务青年成长,团中央于1993年启动实施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采用分众化思路,针对学校、企业、农村、科技、管理等不同领域的青年群体,探索开展了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实施大学生跨世纪素质发展计划、举荐优秀青年人才和杰出青年等项目,有效满足了不同领域青年的成长需要。进入21世纪,共青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服务青年要抓住根本,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27]的重要性,针对青少年多样化的需求,开展了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帮助青年创业计划、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等活动,并深化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切实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初步构建起服务青年的工作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重点通过坚定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引领广大青年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党的中心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是最为重要的现实力量和未来依靠。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党迫切需要广大青年能够勇挑时代重任,以奋进的精神姿态和全面的综合素质,推动民族复兴如期实现。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鲜明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要求共青团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一时期,共青团牢牢把握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坚定新时代青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努力为党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对中华民族必然复兴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帮助广大青年确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应该成为团组织的首要任务。只有抓好这项工作,才真正抓到了根本上。这是党对共青团工作第一位的要求。”[28]新时代,共青团站在理想信念的制高点上,重点通过组织化方式教育青年,引领青年找到正确的成长目标。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党提出的重大理念和战略,在青年中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是共青团教育引领青年的有效方式。进入新时代,共青团围绕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时间节点,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了“我的中国梦”“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大青年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增进了对中国梦的认知、对党的方针路线的认同。2021年以来,共青团还组织开展了“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教育,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了解了党的光辉历史,增进了对党的热爱和感情。二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为落实该意见,2014年3月,共青团中央决定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通过宣传教育、道德实践、典型示范、文化引领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开展“青年大学习”。“青年大学习”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共青团部署开展的理论学习活动,目的是通过制度化和组织化的方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青年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的时效性。截至2023年4月,青年大学习已推出15季170期,累计覆盖青年超过65.98亿次。[29]四是深入实施“青马工程”。2020年6月,团中央联合相关部委共同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从学员选拔、培养方式、管理考核、人才举荐等方面,对新时代深入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行了部署,目的是为党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忠诚政治品格、浓厚家国情怀、扎实理论功底、突出能力素质、忠恕任事、人品服众的青年政治骨干。

(二)激发青年的奉献精神

面对新时代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广大青年具有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这一时期,共青团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实践磨砺的作用,激励青年为实现中国梦而担当奋斗。一是发挥青年榜样的力量,引领青年精神风貌。新时代,除了抓好“两红”“两优”等传统选树典型手段之外,团中央于2014年还启动实施了“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评选活动,把青年身边的典型榜样作为选树对象,每年选出100名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2014年以来,“争做新时代向上向善好青年”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累计征集好青年事迹超过10万个,青年网上参与学习、分享和点赞量超过50亿次,线下面对面引领青年高达2亿人次。[30]共青团还注重挖掘榜样内涵、扩大榜样影响,开展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系列分享交流活动,感染和激励广大青年勇于担当、接续奋斗。二是组织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磨砺青年的精神品格。新时代,共青团还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品牌特色,组织广大青年在服务社会实践中培养担当、奋斗、实干、奉献精神。2013-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每年组织不少于700万名青年学子,累计组建1万余支实践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31]共青团还于2019年起开展“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返乡实践、基层调研等形式,广大青年准确了解了国情、乡情,进一步增强了接续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志愿服务是培养青年奉献精神的良好载体。截至2021年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累计选派41万名青年学生到西部2 100多个县(市区旗)开展志愿服务。[32]许多青年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坚定了扎根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生志向。

(三)锤炼青年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共青团将为党育人理念贯穿在服务党政中心工作的主线中,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围绕“国之大者”建功立业,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围绕脱贫攻坚,共青团中央先后印发了《关于共青团助力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共青团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意见》,通过实施教育扶贫、产业扶贫、人才扶贫、志智双扶等方式,努力为贫困地区培养各类青年人才。围绕科技创新,共青团创设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持续深化挑战杯、创青春等品牌工作,有力激发了青年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围绕生态文明,深入推进“美丽中国·青春行动”,引领广大青少年投身减霾、减塑、减排和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实践,不断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共青团深入实施“中国青年全球伙伴行动”,积极促进青年国际交往交流,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全球青年力量的实践中,着力培养国际化青年人才。

(四)优化青年的成长环境

进入新时代,青年既面临一些普遍性的“急难愁盼”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更加个性化的需求。这一时期,共青团更加注重政策服务和个别服务相结合,努力为青年营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一是加强政策倡导,为青年成长提供普惠性的政策服务。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共青团中央承担规划实施的协调、督促职责。为促进规划落地见效,各级团组织大力推动地方制定和实施青年发展规划。截至目前,省级青年发展规划全部出台,76个地市、198个区县出台本地区青年发展规划。党委和政府牵头的省、市、县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全部建立。9个省级、112个市级、627个县级“十四五”规划首次设立青年发展专节(专章)。共青团还持续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工作,通过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配合立法机关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努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做实个别服务,着力提升服务青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更好满足不同领域青年的多样化需求,共青团中央于2020年制定出台《共青团服务青年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工作指引》,明确了服务各类青年群体的具体措施,为新时代共青团深入开展服务青年和权益维护工作提供了路径指南。在该指引下,共青团围绕青少年在学业就业、身心健康、亲子抚育、婚恋交友等方面的现实困难,持续开展大学生就业实习、“童心港湾”“伙伴计划”“筑梦计划”“青年之家”等青少年服务项目,有效满足了不同青年群体的需要。

五、共青团为党育人的基本经验

一百年来,共青团坚守听党话、跟党走的初心使命,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为党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上,共青团只有准确把握为党育人的规律,才能源源不断为党输送有活力的新鲜血液,无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神圣角色。

(一)按党的意志和要求塑造人,是共青团为党育人的根本原则

为谁培养人,是共青团作为一所政治学校首先要明确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青团作为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大学校,必须时刻把为党和人民培养人的工作摆在首位、贯穿始终。”[33]回顾共青团百年历史,无论是培养革命的先锋队、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四有”新人,还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都是党对共青团这所大学校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党的意志的体现。一百年来,共青团牢牢把握党的意志和要求,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为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紧紧追随党、矢志为党的事业而奋斗的先锋队、生力军和突击队。

一是要坚守育人目标的政治标准。“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着重强调的是青年的政治品格,是为党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志青年。共青团要通过深化理论教育、组织生活、实践锻炼等方式,重点强化青年的政治历练,不断提升青年的政治素质。二是要深化拓展“青马工程”等育人载体。“青马工程”是共青团为党培养政治骨干的品牌,共青团也要随着时代变化继续深化完善“青马工程”,通过严格培养对象选拔的政治标准、完善培养对象政治素质的培养机制等方面,不断提升为党育人的政治质量。三是要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入队入团入党既是人追求政治进步的三部曲,也是培养青少年对党的感情、为党吸纳新鲜血液的制度安排和重要路径。共青团应重点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努力搭建青少年由政治启蒙到政治认同再到政治选择的递进式成长路径。

(二)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是共青团为党育人的首要任务

共青团是靠理想信念凝聚起来的青年组织,这是其与其他青年组织最大的不同。一百年来,共青团总是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青年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宣传引领、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等方式,为党培养了一代代信念坚定的有志青年。

一是要夯实理想信念的理论之基。理想信念之所以不同于宗教信仰,就在于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共青团坚定青年的理想信念,要通过组织化学习、研讨、辩论等方式,让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要培养青年的历史之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预见未来的望远镜。共青团应着重培养青年的历史思维和大历史观,在全景把握历史发展脉络和轨迹的基础上,坚定青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信念。三是要培养青年的现实之思。青年的理想信念也会受到现实认知的制约。只有客观、理性的现实认知,才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共青团应充分发挥开展实践活动的优势,通过研学实践、返乡实践、寻访实践、服务实践等方式,引导青年全面准确了解党情、国情、世情,在理性思考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必然性。

(三)在服务大局中培养人,是共青团为党育人的基本路径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共青团的工作主线,也是共青团为党育人的基本路径。一方面,从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的原理来看,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既是主要矛盾的体现,更是青年工作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成为青年展示才华、锤炼技能、提升素质的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34]。一百年来,共青团始终紧紧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党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各项事业,在为党奋斗中推动青年成长成才。

一是共青团要自身胸怀“国之大者”。当前,国之大者的集中体现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青团应充分发挥遍布基层一线的组织优势和联系青年的渠道优势,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大国外交等重大战略中,扩大青年视野,完善青年素质。二是要立足自身,找准青年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切入点即共青团要聚焦自身职责定位来服务中心工作,如围绕组织动员职能,将广大青年组织起来助力中心工作。结合点即共青团要围绕自身工作方式来服务中心工作,如运用榜样示范的工作方式,通过选树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带动广大青年助力中心工作。着力点即共青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工作品牌助力中心工作,如青年突击队。三是要引导青年将“小我”融入“大我”。共青团要着力引导青年增强爱国情、报国志,从国家“急难愁盼”的重大工作战略中寻找自身的奋斗志向和人生目标,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有机融入国家发展大战略,在奉献国家中成就自我。

(四)在实践磨砺中锻造人,是共青团为党育人的主要方法

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5]作为一所特殊的政治学校,共青团的鲜明特色是实践性。一百年来,共青团始终坚持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在革命斗争、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代代有为青年。

要丰富拓展已有实践品牌的功能作用。共青团应紧密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充分挖掘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等“青”字号品牌活动的时代内涵,深化拓展组织的形式、动员的方式、育人的模式,将组织育人、实践育人与目标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育人效果。要采取分众化的思路,探索更多实践育人品牌。共青团应根据不同战线、领域、职业的青年特点和实际状况,探索开展更多富有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更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引领风气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针对职业青年开展更多岗位建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以引导职业青年培养社会责任感、完善岗位技能本领。

猜你喜欢

广大青年共青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