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柳琴戏剧的传承与发展

2023-02-24李易真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柳琴戏剧文化遗产

李易真

(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澳门 999078 )

柳琴戏是一种起源于徐州的地方戏曲,由弦子和扬琴伴奏,属于小调类戏剧,也称“小曲”或“柳琴小调”。由于它的旋律动听且歌唱过程中会在最后一句的高七度颤音上再升一度或者伴随其他声音,使得它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而被称为“拉魂腔”。江苏省尤其是徐州作为中心地带的北部区域是柳琴戏剧的主要传播区,同时,安徽北部及河南东部等地也有广泛的柳琴剧流传。柳琴戏传承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缺乏专业传承人;二是受众范围小;三是市场严重缩水;四是创新活力不足[1]。柳琴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柳琴戏需要政府的扶持和鼓励,增强维护力度,制定并优化相关法律条例,明确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努力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理念和行动。如何传承和发展柳琴戏剧并且利用其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柳琴戏的生存现状

柳琴戏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已经渗透到人们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当地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新中国建立之后不久就有两支专门从事此类工作的团队,分别设在南京和合肥,这两个地点这段时间也出现不少优秀的剧本,吸引很多观众前来观看欣赏。然而,如今虽然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节目存在,但由于其所占的比例较小且与之相关的重量分配不当,舞台上的演职员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职业道路以维持生活,该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陷入困境之中。从事柳琴戏工作的年轻一代人才出现短缺的情况,后继乏人。伴随着年岁的增加,喜欢这类古老文化的老年人逐渐离世,柳琴戏的观看受众呈下降趋势。柳琴戏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为:新一代柳琴戏传承人青黄不接;受众群体缩小,市场缩水;文化保护机制落后[3]。

2 当前柳琴戏发展存在的问题

柳琴剧种的艺术魅力和其他剧种一样,源于历史文化的沉淀。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这种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传统戏曲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其原因有资金支持难以保障、大量人才流失、戏曲创作与市场演出分离、舞台演出方式单一等。这些阻碍柳琴戏延续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并不重视柳琴戏这一剧种的发展,导致没有专业演出场地、演出数量不够、演员人数不够等。对柳琴戏的宣传力度小,当地百姓不够了解,对柳琴戏的保护意识淡薄。目前,徐州柳琴戏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也没有专门工作人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财政投入较少,拨款给柳琴戏的经费少,导致保护与传承工作往往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虽然柳琴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严重制约柳琴戏的传承和发展。

2.2 传承人少之又少

尽管柳琴戏依然广受大众喜爱,然而其发展正遭遇严重危机:年长的表演者逐渐离去,现存的中坚力量也日渐衰老,新的一代因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转变,对传统戏剧兴趣寥寥无几,缺乏关于演出者的专业水准探讨及观众欣赏能力的研究。当前,创作人员数量不足。同时,伴随着艺术学院戏曲课程的调整,众多专攻于此的演职员和专家纷纷改换职业道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人很难依靠自己的文化技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条件。

2.3 资金投入较为缺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要求巨大的人才、物资和钱财,如果资金投入不够,就会对其传承与发展造成阻碍。因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因素并未提供充足支持,众多卓越的歌唱技巧、方式及表现手法无法获得有效继承。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缺少专项资金支持计划,缺少社会资本投资,缺少民间资金参与。

2.4 非遗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主要以文化机构业务干部为主,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队伍数量不多,业务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基础理论知识和水平有待提升,知识储备不足。专业的非遗保护人才队伍匮乏,培训培养机制不健全,职业发展通道不清晰,未来前景更是令人担忧。

2.5 民间文化艺术传承青黄不接

大部分的柳琴戏资源都是散落或者在民间流传的,由于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持久的展示平台。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自觉自愿的状态。现有的柳琴戏表演艺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艺周期长、经营收入低,很难吸引年轻人主动融入,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不断萎缩,甚至消失。柳琴戏剧本资源缺少积累和沉淀,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表演形式缺少创新。

3 新时代柳琴戏传承与保护路径

面对柳琴戏当前存在的问题,“博物馆化”的传承并非我们的期望,而我们期待的是它能实现持续性的“动态保存”。为了确保柳琴戏保护与传承的效果,必须依赖政府部门、社团组织、表演者、观众甚至各个行业的人士齐心协力,共同呼吁,携手推动。促进柳琴戏传承发展的策略有:一是注重人才培养,二是建立文化体系,三是传承艺术底蕴,四是加大潜力挖掘力度,五是创新传承方法[4]。从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出发,多方面探索柳琴戏传承与保护路径,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和发展之路。

3.1 深入理解保护柳琴戏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保护传承的力度

柳琴戏的保护,首先是保护戏剧的种类,确定保护的方向,然后对剧团、话剧、专业进行保护,同时对人才和数据进行保护。为了维护民间创作的戏剧——柳琴戏,必须让其保持并发扬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在对柳琴戏的保护过程中,需要提升认知水平,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心与紧迫感。随着进一步推动文化体系变革的重要呼声,为柳琴戏剧提供巨大的历史挑战。适应市场的需求,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原则的方式调整并优化市场结构,营造利于其成长的环境是当前的关键任务。要实现柳琴剧的进步,就必须深入理解保护柳琴戏的重要性,不断增强保护传承的力度,合理地制定计划与策略,深度探索该领域,从而使自身获益。通过实施社会收费服务模式等,维持自身的艺术特性,持续吸引公众关注。

3.2 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不断扩大资金投入的强度

为了缓解柳琴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必须依赖政府部门、市场力量、慈善机构和社会资本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及援助。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护通常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物资和财务支持,因此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将会阻碍其延续和进步。建议政府扩大投资,通过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财政支出,同时设立专门的项目预算以吸引更多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引入市场机制,如文化旅游、手工艺品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经济价值,进而为保护提供资金来源。成立专门的公益基金,接受社会各界捐款,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工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并利用社会资源筹集管理和运营资金,通过合理开发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获得收益支持其长期维护和管理。为了缓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短缺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市场体系、公益基金以及社会资源等各个领域合作与支援。

3.3 挖掘和培育柳琴戏的专业人才,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保护

保护和培养柳琴戏专业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创作者、编舞者以及乐队伴奏等各方面的人才都受到保护和培养。人才的培养是柳琴戏曲保护的重要课题。通过开设课程,甚至建立正规的柳琴戏曲艺术学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此领域中,有着成功案例的存在——例如,1949年和1950年,连续两年时间,徐州市便开始设立传统的戏剧学堂并招收大量演员加入这个行列之中;1956年,又一次举行一场盛大的演唱会活动,期间约计三十位来自江苏省内的年轻学员组成一个名为“江苏省柳琴剧团青壮年演员队”的新团体亮相于众人面前。此后数年,徐州市继续推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并在当地开办专门的教育学院以提供专业的教学服务与指导;根据初步的不完整数据分析显示,这五十多年以来共累计培训超过五百名专职从事柳琴戏的专业人员。挖掘和培育柳琴戏专业人才,需要在多方面下功夫。首先,需要创建一座柳琴戏剧博物馆储存珍贵的文本与音频信息,以便相关专家学者能够用于教育、研究及欣赏之需,同时作为创作者的重要参考素材。其次,整理并分析清朝时期的所有柳琴剧目及其衍生品,特别是现今的新兴柳琴剧种类。为了柳琴戏剧焕发新的活力,可以对柳琴剧本进行全面修订,对可循环使用的对话也要相应的修改。此外,还需要大量且有序地执行各种规范化的舞台表现方式,以期能引起观众共鸣,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认知柳琴戏剧,从而自发主动地加入保护柳琴剧的工作中。

3.4 大力促进柳琴戏的创新,在实践过程中开辟新方向

为了迎合当代的生活步调及品质需求,把握新的生活实况并塑造艺术上的新实况,柳琴戏正在不断演变,其简洁而富有幽默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已产出一些脍炙人口的小型剧目。这些小型剧目的题材取自于日常生活,经由艺术化的处理和提升后,更加深入地揭示生活中的真实状况。采用各种表演技巧,旨在实现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充分展示歌舞与传统戏曲等多种表演手段的融合,并且巧妙地使用独特的古典演唱方法吸引观众。此外,还在身体动作的表现、音色构造的转变、舞台照明的调整、服饰设计的改良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实现清雅优美的舞台呈现。舞台技术在柳琴戏保护、传承和演出中的创新应用有:一是创新舞台灯光技术,增强柳琴戏演出张力;二是创新丰富观看体验,满足观众视觉享受[5]。还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逐步形成一种适合新时代的新型戏剧,以此提高观影率,也应努力培养青少年的观赏热情和国粹经典的喜爱度。另外,也需尝试改变传统的现场演出模式,把舞台移至风景宜人的风景区,像徐州的云龙湖沿岸或公园的凉亭等地,这不仅能满足民众精神文化的追求,还能拓宽戏曲的影响范围。

3.5 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不断拓宽传播途径和渠道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媒体已然崛起。在新媒体时代,徐州柳琴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信息传递方法,转而采用网络及新型媒体推广与营销自己。例如,柳琴剧团拥有自家的微信公众号,并创建一个专门的网页以实时更新有关资讯,分享优质的戏剧影片、戏曲大师解读、为了迎合柳琴戏迷的需求所编排的话剧等;还构建一套专属于柳琴戏的社交平台,观众可以畅谈心得,给柳琴戏艺员带来了额外的竞争优势;此外,部分年轻的演职人员也会利用业余或休假时间拍摄他们的表演,并在热门短视频平台上直播或是把它们发至各大型的视频网站,以此向更多的人展示和推介柳琴剧。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柳琴戏得到更多传播和宣传,得到积极推动。柳琴戏在网络直播平台上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观众浏览、收听和欣赏。在网上直播表演和娱乐节目可以让柳琴戏传播到全国各地。也可以设置互动弹幕,观众参与讨论,一起加入柳琴戏的学习和传承中。利用短视频平台,柳琴戏内容传播更迅速和广泛,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柳琴戏。社交媒体是柳琴戏宣传和推广的另一个渠道,通过社交媒体建立喜欢柳琴戏人群的群聊,鼓励开展线下活动,戏迷们可以线下交流,一起切磋技艺,分享心得,迅速传播到更多的人群之中。

3.6 大力运用数字化技术,不断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数字化处理,柳琴戏的表演更加清晰、流畅,同时也能够进行全球化推广。数字化技术还使柳琴戏得以保存和传承,确保其斑斓文化得到更好延续。柳琴戏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有:在定位方面找准用户需求,在推广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元素,在内容方面把握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在互动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6]。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媒介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首先,大力开展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收集、保管和传播,确保其得到永久保存和传承。其次,大力推动传统技艺的科技化创新,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产品,并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向外界免费或付费展示和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公众的关注度,更多人了解并参与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数据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契机,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一种宣传推广途径。通过宣传与当地学校进行合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或社区活动等形式,更多的人知晓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

4 结语

柳琴戏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只有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保护传承,融合发展,才能创作更好的作品,带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要有创新思维,创作老百姓喜爱的新作品,增加演出,多做推广,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开拓演艺市场,提升舞台表现力和歌唱技巧等。此外,柳琴戏表演者对艺术的高级探究与革新也包括对自身形式及内容的改进。唯有这样,演员的创新进步才能够让古老的地方剧种保持活力,而只有得到政策的支持,这些传统的地域戏剧才有机会持续繁荣。充分借助新媒体等手段,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大力宣传,全面推广,不断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保护和传承柳琴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全面落实保护政策,加大传承教育力度,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推动创新发展。弘扬柳琴戏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柳琴戏、喜爱柳琴戏,做柳琴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形的代言人。

猜你喜欢

柳琴戏剧文化遗产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有趣的戏剧课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柳琴改革发展轨迹
戏剧类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