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特征、价值和路径:习近平劳动观的四重向度探赜

2023-02-24李芸瑶

关键词:劳动者劳动发展

王 刚,李芸瑶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44-45,可以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精神力量。劳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途径,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特殊运动形式。习近平指出:“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2]46习近平立足中国国情,密切关心劳动人民,适应新时代需要对劳动不断做出阐释,形成了习近平劳动观的重要理论。习近平劳动观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的发展,也是与人民群众、与实践相联系的理论主张,具有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的特征。习近平劳动观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劳动氛围。研究习近平劳动观,可以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思想境界,增强劳动能力,紧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步伐。

一、内容向度:习近平劳动观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劳动观贯通历史和现实,结合理论和实际,融通国际和国内,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完整理论体系。习近平劳动观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独特的运行机制,其理论内涵主要涉及劳动主体、劳动目标、劳动原则和劳动发展等方面。

(一)劳动主体

劳动创造了人,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离不开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而劳动者在劳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劳动观中的劳动主体,是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爱国者,包括工农联盟、知识分子、青少年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这是一个庞大的主体范围。第一,工农联盟作为劳动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工人与农民两个阶级的总称,它代表着我国的大多数人。我国的改革发展就是改变工农联盟贫穷落后的现状,带领他们不断迈进美好生活。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每一项伟大工程都体现了习近平对工人和农民的重视。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再到新时代,工人阶级作为劳动的主力军,工农联盟作为劳动的坚实力量,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工农联盟的共同奋斗。习近平经常深入劳动一线,慰问工人农民,对他们的劳动价值给予了充分肯定。第二,知识分子与青少年作为劳动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劳动者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脑力劳动者,不仅包括年长者也包括青少年。科技的进步使脑力劳动者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脑力劳动作为一种更复杂的劳动,其主体主要包括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知识分子与青少年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和青年在我国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广大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3]6。青少年作为社会新型劳动者,只有勇当劳动先锋,自觉参与劳动实践,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作为劳动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亿万劳动群众是主体力量。”[3]7每一位诚实劳动、辛勤工作的劳动者都应得到尊重与理解,因为他们既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又通过劳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二)劳动目标

习近平劳动观注重激发劳动主体的热情,鼓励劳动群众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具有重要的目标导向价值。劳动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迈向共产主义的坚强后盾。习近平说:“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4]5劳动可以帮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创造美好生活,还能促进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第一,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美好生活是人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产生的向往。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在衣、食、住、行,以及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还包括和谐、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劳动作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还能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劳动价值满足感。第二,劳动促进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274,促进共同富裕要依靠劳动群众的共同奋斗。党和国家坚信劳动致富,带领人民辛勤劳动,帮助人民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用劳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注重劳动目标的规划,作出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指示;强调不仅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而且要重视技术、知识、思维的创新;劳动不仅要促进区域发展,也应带动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三)劳动原则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真理,习近平劳动观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展的最新成果,具有明确的原则要求。第一,坚持正确方向的原则。劳动应该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劳动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第二,坚持劳动者与不同类型劳动双向选择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6]70他的重要讲话体现了对劳动者的尊重,要求为劳动者创造良好条件,帮助他们改变劳动方式,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第三,坚持平等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3]9因此,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本质上都是人的实践活动,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所有劳动人民的艰辛努力和忘我工作,都是在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做贡献。第四,坚持劳动成果合理分配的原则。习近平指出:“要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抓住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安全卫生等问题。”[7]45因此,集体劳动成果应由集体共享,劳动者的报酬应与劳动效率成正比,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促进劳动成果合理分配,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第五,坚持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8]116人民群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高生活水平,才能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四)劳动发展

习近平指出:“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4]4人民群众以饱满的劳动热情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通过劳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文化,而美好的未来更需要人民群众通过劳动来创造。第一,未来劳动的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还应大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和不断创新劳动方式。劳动方式的创新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应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劳动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劳动方式变革与创新型劳动人才培养两个方面。第二,未来劳动的发展应体现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转变。脑力劳动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敏捷的思维等。脑力劳动主要包括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经营管理劳动三种方式。科技劳动是科技革命后,劳动者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获得劳动价值的脑力劳动;服务劳动是第三产业兴起后关于教育、医疗、金融等方面的脑力劳动;经营管理劳动是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开展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脑力劳动:这三种劳动方式,将是未来劳动发展与变革的主要方向。第三,未来劳动的发展应培养人才积极乐观的精神、爱岗敬业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辩证批判的思维、坚韧不屈的意志和知行合一的行动。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单位劳动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劳动发展储蓄鲜活的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也需要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未来劳动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二、特征向度:习近平劳动观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正确把握国内国际形势,对劳动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习近平劳动观引领先进的劳动价值理念,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坚持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和时代性特征。

(一)科学性

习近平劳动观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精神。习近平劳动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真理性,以劳动实践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因此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第一,理论基础的真理性。习近平劳动观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剥削劳动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9]196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10]764人所以与动物不同,是因为人能开展有主体意识的劳动实践。这是一个科学正确的论断。习近平劳动观尊重劳动主体以及劳动成果的分配,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人的全面自由的解放,习近平劳动观主张劳动要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为目标。第二,实践基础的科学性。任何科学的理论,都要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劳动观与其个人劳动经历密切相关,且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完善。习近平劳动观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分别是知青岁月的孕育时期、从政地方的发展时期和从政中央的成熟时期。习近平的劳动实践使习近平劳动观与时代、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习近平劳动观还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劳动智慧的同时,将个人劳动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劳动问题,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发展中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是经实践检验了的真理。

(二)人民性

习近平劳动观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利益。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民,历史传承也依赖于人民。人民通过劳动创造了历史,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习近平指出:“我们的根扎在劳动人民之中。”[4]5习近平劳动观坚持劳动主体是人民、劳动目的为人民、劳动创造靠人民,体现出了鲜明的人民性。第一,劳动主体是人民。劳动是广大劳动群众发展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进步的手段,习近平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习近平在视察工作时,既表达了对工人的问候、对农民的关怀,又对知识分子提出建议,鼓励青少年积极投身祖国建设。此外,习近平既关注国有大型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也对小微企业、私营经济给予大力支持,尤其重视“互联网+”、生态环保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习近平对劳动者的尊重、对企业的关注,都是站在人民利益立场之上的。习近平不仅重视我国劳动者,也尊重世界一切劳动者,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推进,将我国劳动人民与国外劳动者联结起来,共同致力于地区建设和国家发展。因此,劳动主体是广泛的人民群体,体现了习近平劳动观内容的人民性。第二,劳动目的为人民。习近平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的主人。”[11]6党和国家的任何方针政策、理论观点都是为了人民,人民的利益是劳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劳动促进人民幸福,劳动实现民族复兴。人民是劳动的受益者,是劳动成果的共享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在国家治理中拥有主人翁地位,因此一切劳动的成果最终归人民群众所有。我国劳动产品的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金额,使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实现了劳动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劳动创造靠人民。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8]12劳动的主体是人民,劳动是为了人民,我国发展创造性劳动、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依靠人民。习近平支持“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鼓励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在思维转换、技术精进、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劳动创新。习近平强调国家要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创新项目研发力度,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在劳动创造中实现劳动的价值,并在充分参与劳动创造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由上可见,习近平劳动观充分重视人民的劳动主力军作用,人民性是习近平劳动观的鲜明特征。

(三)时代性

习近平劳动观作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第一,习近平劳动观立足国内发展实际。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11]4全体人民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重视劳动过程,关注劳动方式,强调人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人民不断辛勤劳动,实现未来国家发展也需要人民不断辛勤劳动。在社会生活不断变化的历程中,习近平劳动观在人民群众生产劳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能引导人民群众坚定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信念。第二,习近平劳动观着眼国际发展形势。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当前中国在世界治理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致力于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强调说:“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12]337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是为了我国人民的利益,更是为了世界人民乃至人类的共同利益。这些倡议和理念不仅有助于提升区域内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以及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可以说,习近平劳动观立足时代,把握全局,适应世界发展趋势,顺应世界人民需求,适应了国际国内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三、价值向度:习近平劳动观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劳动观回答了“新时代谁来劳动、新时代为何劳动、新时代如何劳动”的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对爱岗敬业道德品质的培养、热爱劳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引领价值。

(一)为培养爱岗敬业道德品质提供思想指引

习近平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全社会都要热爱劳动,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8]118。爱岗敬业是对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新时代中国人民持之以恒追求的职业精神。爱岗敬业即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工作认真负责,这是公民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者是平凡的,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追求自己的理想;劳动者也是伟大的,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推动社会的发展。每一位劳动者都是促进国家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都需要具备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无论在何种岗位上的劳动者,都要发扬不怕困难、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尽心尽力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劳动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家庭富足、社会进步和生活幸福。近年来提倡的“工匠精神”、树立的“劳动模范”“劳动先锋”,就是基层人民群众爱岗敬业良好品德的体现。习近平劳动观为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爱岗敬业的优良品德提供了思想指引,不仅可以激发人民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工作热情,也能推动人民群众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二)为形成热爱劳动社会风气提供价值导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代信息技术的升级,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化,在促使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助推了劳动观念的嬗变,使一些人养成了扭曲的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作为科学的劳动观,有利于纠正劳动观扭曲的现象。习近平劳动观尊重劳动者,肯定劳动价值,对形成热爱劳动的社会风气起到积极作用。美好的生活需要奋斗,未来的生活依靠劳动创造。新时代,习近平劳动观在劳动实践中发挥了理论指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培育了一大批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典型人物。习近平劳动观以劳动模范带动群体劳动的理念,促使全社会形成了热爱劳动的风气。习近平劳动观肯定踏实工作、实干兴邦的劳动思想,倡导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激励劳动者参与企业建设、国家治理,增强劳动者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一系列主张和举措,都是为了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劳动者的主体性。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劳动观可以警示人民群众要居安思危,引导他们养成以好逸恶劳为耻、以热爱劳动为荣的美好德行。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3]2自新中国成立之时起,我们的党就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指引人民群众通过共同劳动创造幸福生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新时代,我们的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坚持稳中求进,一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促进形成新的生产力,一面加强民生保障,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积极作为,忘我劳动,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疫情保卫战,向美好生活迈进了一大步。这一切,都与习近平劳动观的指引有着密切关系。在未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家繁荣富强仍需要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劳动、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懈努力,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工程。要想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必须勇敢面对和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习近平劳动观可以为我们战胜困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四、实践向度:习近平劳动观的弘扬路径

(一)党员干部身体力行,大力弘扬习近平劳动观

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投身革命、投入劳动,成为全中华儿女的榜样与楷模。大批党员干部勇当先锋,冲在劳动最前线。正是在党员干部带领下,我国社会主义逐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13]。弘扬习近平劳动观,党员干部更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干部要从思想认识、行动实践和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弘扬习近平劳动观。在思想认识上,党员干部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深入人民群众和劳动实践,坚持“三个务必”,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劳动观的认识。在行动实践上,党员干部要加强基层历练,在实践中提高劳动实践能力。在责任担当上,党员干部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敢于直面问题,开拓创新;要有强烈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责任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带领人民劳动致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弘扬劳动精神方面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让无数基层群众深受感动。在今后的建设历程中,党员干部要想坚持与人民群众共同劳动、共同致富和团结协作,在中华大地上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必须以身作则,坚持弘扬习近平劳动观。

(二)劳动者日常贯彻落实,认真践行习近平劳动观

劳动者是践行习近平劳动观的基础力量。“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每一份工作都是值得骄傲的,他们用双手创造财富,用行动传播劳动观念。”[14]生活中每一个平凡岗位的工作者,都应该是习近平劳动观的实践者。首先,在工作中实施。劳动者要具备勤于劳动的敬业素质,更要在工作中养成乐于劳动的品质。勤于劳动不是指过度劳动,而是指追求劳动的高效率。乐于劳动指的是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并善于接受新的挑战,不断攻克难关,在劳动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一个人只有勤于劳动、乐于劳动,才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增强创新能力。其次,在生活中落实。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在生活中不怕艰难困苦,勇于与挫折展开斗争;要珍惜劳动成果,做到勤劳节俭不浪费。此外,劳动者还要注意劳逸结合,在劳动中增强体魄,做到有张有弛。最后,劳动者要将个人与集体、国家相联结。劳动者要将个体劳动融入集体建设、国家发展,乐于将“小我”的劳动奉献给“大我”的发展。总之,“习近平劳动观是人民的劳动观,解决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传播劳动观、践行劳动观,人民群众是基础力量,是不竭的源泉”[15]。

(三)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大力宣传劳动观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少年一代,因此国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对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是宣传和践行习近平劳动观的重要渠道。首先,通过宣传习近平劳动观加强青少年理论教育。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各类学校要以习近平劳动观为指导思想,加强青少年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发展自我,奉献社会;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职业的价值,形成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基本观念,善于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和自身特长选择合适的职业;要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劳动技能,注重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鼓舞他们的创业勇气。其次,加强青少年爱岗敬业教育。习近平劳动观不仅主张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且要求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因此,面向青少年加强劳动教育,要指导他们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劳动观的精神实质,使他们自觉增强劳动意识和提升劳动素养;要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深化对习近平劳动观的认识。最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要互相协作,共同发力。在家庭中,家长应要求青少年分担部分家务,使青少年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引导他们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学校里,教师要加强对青少年劳动教育,开好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在社会上,各界人士应热爱劳动、勤于劳动,为青少年树立榜样,引导他们在劳动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带领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劳动贯穿人类社会始终,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更是中国人民持之以恒的理想追求。习近平劳动观坚持守正创新,具有新的理论维度和研究视角。弘扬习近平劳动观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能力。传播习近平劳动观有助于增强劳动信仰,形成劳动氛围。践行习近平劳动观有助于人民生活幸福,有利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快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劳动者劳动发展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热爱劳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