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学纯粹 久而弥芳
——晚清学术文化大师刘熙载

2023-02-24

唯实 2023年2期
关键词:刘熙载

张 明

江苏省兴化市古称昭阳,又名楚水,人文底蕴深厚,贤达名士辈出,诞生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等闻名世界的文学艺术家。清朝后半期,兴化诞生了19世纪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刘熙载。《清史稿·儒林传》说,刘熙载“生平于六经、子、史及仙、释家言,靡不通晓,而一以躬行为重”。他的学术文化贡献不仅在当时就得到很高的评价,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正在被越来越深广的发掘。

半宦半隐的一生

刘熙载字伯简,号融斋,晚年自号寤崖子,又一度自字熙哉,以融斋最通行。

清嘉庆十八年正月癸巳(1813年2月25日),刘熙载出生在兴化县城内一个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十岁丧父,不久又丧母。少年从几位私塾老师读书受业,以优秀成绩受到嘉奖。大约在弱冠之年,刘熙载就有了科名,进了学。他一边当私塾老师,一边到兴化县文正书院参加考课学习。道光十九年(1839年)27岁,刘熙载在南京参加乡试中举。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32岁,刘熙载到北京参加会试中进士,因文章和书法都是优等,改为翰林院庶吉士留馆学习,三年后授翰林院编修。咸丰三年(1853年)41岁,刘熙载召对称旨,奉命值上书房,咸丰曾书“性静情逸”四字赐之。咸丰六年(1856年)44岁,刘熙载在考核中虽获第一等,却只“记名以道府用”,即仅取得可以充当地方官道员或知府的资格,仍得不到实职,便请假至山东禹城授徒。咸丰十年(1860年)48岁,回到北京继续供职。咸丰十一年(1861年)49岁,应湖北巡抚胡林翼之荐,前往武昌拟担任江汉学院主讲,因战乱未果,遂去山西设馆收徒。同治三年(1864年)52岁,补国子监司业,秋命为广东学政,补左春坊左中允,掌管广东府、州、县生员考课黜陟之事。同治五年(1866年)54岁,引疾辞官。同治六年(1867年)55岁,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光绪六年(1880年)68岁,因病回到兴化。光绪七年二月乙未(1881年3月2日)69岁,病卒于故里古桐书屋。龙门弟子于松江郡城建祠祀之,后又扩祠为融斋精舍。

纵观刘熙载一生,从1844年中进士开始,到1866年辞官,虽然他在北京、广东宦游20余年,但期间改庶吉士第二年就请假回乡,直到散馆前夕才回京参加结业考试。又曾请假至山东,漫游武昌、山西,称病辞广东学政,人生的最后14年更是“与诸生讲习,终日不倦”。他曾经说过:“学以尽人道而已,士人所处,无论穷达,当以正人心、维世道为己任,不可自待菲薄。”因此,刘熙载是在清王朝从乾嘉盛世转向腐朽没落的风雨飘摇年代,给自己寻找了一条半宦半隐的人生道路。先师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气中先生在论及刘熙载广东学政任期未满就请长假时说:“他这次半途辞官,自动去职,是在长期官场生活中对当时政治的腐败情况有了深切的体验,对自己的性格和才能有了清楚的认识,因而是在‘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儒家出处问题上解除了思想上矛盾的体现。”这是知人论世的不刊之论。

刘熙载自称“于古人志趣,尤契陶渊明”,他的诗文集名“昨非集”即是采自陶诗。俞樾《左春坊左中允刘君墓碑》云:“性嗜酒,招之饮,欣然往,虽醉不乱。”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五柳先生的影子。刘熙载在北京的交游很少达官贵人,如他在《秀庵咏》里提到的文毓,是个看管城门的满洲老头;《查芙波先生借梵书》诗中提到的查芙波,是一个笃实好学的举人;《西山禅院访徐进之》诗中提到的徐宗勉,是一个隐居傲世的奇士。《清史稿·儒林传》说刘熙载“与大学士倭仁以操尚相友重,论学则有异同”。倭仁因宗程、朱而得到清帝宠信,刘熙载虽与他相友重,但学术上并不附和他,而是主张兼取陆、王,以慎独主敬为宗。刘熙载晚年自号寤崖子,称:“名此者意欲庶几一寤云尔;且张乖崖之乖也。”寤者,悟也。悔悟其乖崖,是以抑作扬,表明自己与不合理社会不予调和的态度。刘熙载在自传中说:“惟仕皆师儒之位,自其为诸王师,为太学师,与夫在乡塾为童子师,客游为远方士子师,出处不同,而视之未尝不一也。”正如李长之先生所言:“刘熙载的精神生活的资源,大部分是书本。”他的好友陈澧说:“盖世人皆好进,而先生独好退,不知美官厚禄之可羡,而惟知读书,此古之君子,而澧以得见为幸者也。”这些行迹和评说,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刘熙载半宦半隐的人生选择。

独出机杼的《艺概》

刘熙载的诸多学术成就以贡献和影响而论,无疑首推文艺理论。他以一部《艺概》奠定了在中国文学批评和传统美学方面的独特地位,赢得“东方黑格尔”的赞誉。有论者以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哲学基础、美学思想和意境观的理论框架都直接受到《艺概》的启发。

《艺概》是刘熙载生平论文谈艺的札记,同治十二年(1873年)汇编成书。全书分“文概”“诗概”“赋概”“词典概”“书概”和“经义概”六个部分,是我国文艺理论批评史上继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通论各种文体的杰作。《文心雕龙》以论文的形式,对它以前的作家和作品以及流变关系,分文体论和创作论两大类加以论述,成为一部有体系的巨著。《艺概》则以札记的形式,对它以前的作家作品以及流变关系按文艺形式分类分条评述。《艺概》虽不及《文心雕龙》那样系统详备,但形成了自己纵横捭阖、透彻洞微的鲜明特色。

关于《艺概》一书的命名和意义,刘熙载在《艺概·自叙》中说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称平昔言艺好言其概,也何使读者触类引申。但《艺概》提纲挈领的札记并非漫无边际、不存用心,它评论的思路,对于各种文体都是先通论后分论,最后论作法;评论的对象,多是历史上有影响的著名作家和传统作品;评论的范围,主要选取某种文体最发达时期的作品,体现了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的理念;评论的方法,或引用前人或作家自己的观点,或对前人的观点进行发挥、补充或修订,或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编排方面,注意文学的发展关系和作家之间的先后影响,使读者获得一些历史的概念。因而,《艺概》是独出机杼、别具只眼的。

《艺概》没有明确提出对文学作品的评判标准,但从它对作家作品的具体评论来看,主要是儒家文艺思想,提倡:文以载道。《文概》曰:“昌黎曰:‘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曰:‘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言语亦心学也……美成词信富艳精工,只是当不得个‘贞’字。”《诗概》还提出“诗品出于人品”的著名观点,这些都明显是儒家文论文以载道、文以行为本、文与行并重的思想。内容和形式兼顾。《文概》曰:“论文或专尚指归,或专尚气格,皆未免著于一隅。《旧唐书·韩愈传》‘经、诰之指归,迁、雄之气格’二语,推韩之意以为言,可谓观其备矣。”这里的“指归”即思想内容,“气格”即艺术形式,“观其备”即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不能著于一隅、偏于一端。反映社会现实。《文概》曰:“柳州系心民瘼,故所治能有惠政。读《捕蛇者说》、《送薛存义序》,颇可得其精神郁结处。”《诗概》曰:“代匹夫匹妇语最难,盖饥寒穷困之苦,虽告人,人且不知,知之必物我无间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仅如身入闾阎,目击其事,直与疾病之在身者无异。颂其诗,顾可不知其人乎?”对柳宗元、杜甫、元结、白居易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家,刘熙载推崇有加。表达真情实感。《文概》曰:“周、秦间诸子之文,虽纯驳不同,皆有个自家在内。后世为文者,于彼于此,左顾右盼,以求当众人之意,宜亦诸子之深耻与!”《诗概》曰:“诗以悦人之心与以夸人之心,品格何在?”《赋概》曰:“赋必有关自己痛痒处。如嵇康叙琴,向秀感笛,岂可与无病呻吟者同语?”这都是说作品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个性风格,而不是人云亦云、无病呻吟。

《艺概》的评论,精核入微,剖毫析芒,切中肯綮,力透纸背。“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执柁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说,骨里却尽有分数……《史记》叙事,文外无穷。虽一溪一壑,皆与长江大河相若……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杜诗只有无二字足以评之。有者,但见性情气骨也。无者,不见语言文字也……词要恰好,粗不得,纤不得,硬不得,软不得。不然,非伧父,即儿女矣。”这样具有真知灼见的评论比比皆是,令人拍案叫绝。刘熙载曾说:“真博必约,真约必博。”他又说:“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刘熙载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可以说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忧时修己的情志

作为一位博通多能的学者,刘熙载的著作有自编的《刘氏六种》(又称《古桐书屋六种》),还有后人根据他的遗稿编成的《古桐书屋续刻三种》。《刘氏六种》除《艺概》外,还有作为教学笔记的《持志塾言》,古汉语文字声韵方面的《四音定切》《说文双声》和《说文叠韵》,创作集《昨非集》(包括寓言故事集《寤崖子》和诗文集)。从《持志塾言》和《昨非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考知刘熙载的精神世界。

《持志塾言》采用笔记形式,是刘熙载授课的讲义。“持志”取自《孟子》“持其志,无暴其气”,是刘熙载收徒教学时书斋的名字。全书共分为20类,主要依据程朱、陆、王的观点,以《大学》《中庸》和《孟子》的“格物致知”“明心见性”学说为纲领,同时参以《论语》的教育思想,完全属于儒家的传统。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位“躬行为重”的学者,刘熙载特别注重实践。他结合人们的生活实际而论,给人以去除陈言的清新之风。在修身立品、济物利人、立身处世等方面,都有许多深刻而切实的论述,格言式地阐明了为学为人之道,正道直行君子儒的形象跃然而出。

《昨非集》第一卷为《寤崖子》42篇,运用诸子寓言故事手法,托物连类,博涉借喻,所阐发的多是儒家思想。第二卷收散文46篇,刘熙载认为“文尚华者日落,尚实者日茂”,所以他的文章除了纯学术性的外,大多针对现实有感而发,不作无谓的空言浮辞。他在《论文》之二中提出“昔人称为文宜师圣贤,吾谓若吾人者,且师农工亦可”的思想,认为只有学习农工的语言,才能真实表现圣贤之道,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第三卷收诗歌143首,刘熙载认为:“作诗不必多,所贵肝胆真。”所以很少叹老嗟贫、酬唱和答乃至模山范水,而是叹时世乱离、哀民生多艰,抒发自己忧时修身的情志,体现出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第四卷收词30首,自述其志,以理趣胜。

有论者以为刘熙载思想的基调是老庄加上佛。其实,刘熙载自己说得非常明白:“忆余自始学以来,知圣贤之道不易明,欲从他道参验之,至如阴阳道释之言,苟有明之者,必竭诚以问,不惮再三焉。”他是把诸子书和佛道经典作为儒学的参验。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满朝文武多四散逃窜,刘熙载独岿然不动,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根底还是儒家思想,真是“表里浑然,夷险一节”。当然既以为参验,阳阳道释等思想自然也会影响到刘熙载的人生态度,他半宦半隐的一生正可以从这里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刘熙载“以正学教弟子,有胡安定风”,培养出如鹿传霖、袁昶、祁兆熙、张焕纶、葛士浚、顾锡爵、姚文栋、李平书、范本礼、姚文楠、童宝善、沈祥龙、蒯光典,以及胡小石之父胡季石、胡适之父胡传、黄苗子之父黄绍昌、范曾曾祖父范伯子等一批朝廷重臣、经世大才。胡林翼评价刘熙载,“贞介绝俗,学冠时人”;俞樾赞许他,“恭俭温良,粹然无滓”“躬行君子,久而弥芳”;徐世昌称道他,“自少至老,未尝作一妄语”;夏敬观感叹《艺概》,“其精博之处,究非通儒不能为”;门人沈祥龙则亲身感受了他的“志行之介洁,品学之纯粹”。随着学术界对刘熙载文艺理论、美学思想开掘的日益深入,我们必将获得源源不断、历久弥新的启示和教益。

猜你喜欢

刘熙载
晚清六经皆文的话语实践
刘熙载的书如其人论研究
刘熙载破题观与作文审题立意教学
刘熙载“物”“我”思想论析
刘熙载书法作品中“工与不工”的书法审美范畴研究
刘熙载词体正变观及其词学审美
刘熙载《艺概·书概》草书审美特征
刘熙载《艺概·文概》研究综述
从《艺概?文概》看刘熙载之立意观
重新审视“东方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