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古韵话泰州
2023-04-15张士林
张士林
今之泰州,古之海陵,南唐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自古滨江临海,万里帆樯,盐业发达,富千里之民,得“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泰州文化兼具吴楚越风尚,形成了南北包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先民伴水而居、逐水而歌,辟桃源之境;勇立潮头、战天斗地,彰雄心万里;北渡南归、八面来风,养海天之怀;崇文尚德、耕读传家,兴儒风之盛;祥泰安康、枝叶关情,显民生情怀。
泰州自古滨江临海,地处江淮要冲,千百年来兼受江淮海洗礼,并蓄吴楚越风尚,具有承南启北的文化特点,凝集了逐水而歌、宽厚坚韧的田园意象,勇立潮头、战天斗地的自强基因,开放包容、八面来风的宽广胸襟,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敦善之风,以民为先、吉祥安康的价值追求。传承海陵古韵,弘扬泰州新风,找寻集体记忆,增进文化认同,让泰州地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此间正是桃源境
泰州在大江大海激荡交汇下渐次成陆,“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唐王维《送从弟惟祥宰海陵》),可谓因水而生,枕水而进,凭水而兴。先民逐水草而居,因势利导,筑坝垦荒,布局村落,繁衍生息,水乡泽国终成沃土良田。素有“锅底洼”之称的兴化地处江苏地势最低的里下河腹地,古时湖荡沼泽遍布,随着海岸线东去和人口的增多,先民们向水要田,在荒滩草地间挖土堆垒耕种,世代开垦不息,成就了星罗棋布、蔚为大观的奇特景观。兴化垛田“四流环抱,黑壤骨立”(明万历《兴化县新志》),独特地貌呈现出别样的魅力,“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元顾逖《赠施耐庵》)。乾隆四年(1739)进士任陈晋有诗《偶怀家乡风景》:“三十六垛菜花圃,六十四荡荷花田。虽无险峻奇风景,恰得平流自在天。”2014年“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典范。
万里长江东流入海,流经泰兴时,却南折而下,留下一段神奇的抛物线,环抱泰州地区成陆较晚的泰兴、靖江,成为沧海桑田的最好注脚。有一说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作于靖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美景美食美感,和美之至。岁月流转,水韵相继,泰州曾有前、后八景,其中凤池笔颖、西湖春雨、范堤烟柳、城楼眺海、长桥烟景、南濠渔唱、泮池桃李等均依水起景,文人墨客风云际会,雅韵流芳。如今胜景早已不在,令人感慨万千,也激发了泰州人民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历史责任和时代自觉。一个地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历史,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历史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共生智慧。进入新时代,泰州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用足生态资源禀赋,加快发展方式转型,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序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实施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健康长江行动,全域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中,建设绿色宜居、水韵诗画的和美泰州,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拥抱大自然,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夯实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
敢议雄心万里途
泰州是海的故乡,澎湃激荡、不屈不挠的秉性与生俱来。北宋天禧年间范仲淹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卑栖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范仲淹《西溪书事》),看到海堤塌坍,海水倒灌、良田被废、民受其害,竭力倡议修复捍海堰。为便于主持修堤,范仲淹被任命为兴化知县,虽遭挫折仍义无反顾,后因丁母忧离任,由泰州知州张纶继续主持修筑而成。自古泰州地区因水而荣,“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汉书·枚乘传》),“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也因水频灾,黄河夺淮致明清平均三年就有一次大的水灾,但一代又一代泰州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治水,北宋姜仁惠姜愕父子仗义疏财筑堰御洪,由此留下姜堰美名;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魏源署兴化知县,亲率数万乡民抗洪保坝,是岁大穰,民谓其稻“魏公稻”。范公堤、魏公稻垒筑起泽被千秋的历史丰碑、披肝沥胆的家园情怀,照亮江淮大地戮力前行之路。
泰州人不仅天灾面前有担当,人祸至亦不畏缩。南宋建炎四年(1130)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率领岳家军在此抗击金兵,至今泰州各地仍有许多岳飞抗金的印记,有为感恩岳飞而建的生祠,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岳王庙,有为纪念抗金英雄流传至今的国家级非遗溱潼会船。南宋末年文天祥在王朝覆灭、皇帝太后都已投降的情况下颠沛流离经泰州东去,以图东山再起,“羁臣家万里,天目鉴孤忠”(文天祥《泰州》);两淮制置使李庭芝在泰州抗元誓死不降,投莲花池自杀未成被俘就义,今泰州城区以一众莲花符号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元末泰州盐民张士诚揭竿而起,江淮民众应者云集,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很多情节为就地取材。清道光二十年(1842),英军自江阴北渡进犯,靖江民众奋起抗击,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革命战争年代,泰州儿女在党的旗帜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如今大海虽然远去,但勇立潮头、敢于斗争的刚毅果敢已经融入这座英雄辈出城市的血液,在新时代的熔炉里淬炼成奋进新征程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伟大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的战斗誓言,凝练成泰州城市精神特质,激励着泰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团结拼搏、苦干实干,踔厉奋发、一往无前。
八面来风海天怀
春秋战国时期,泰州地区先后为吴越楚属地,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水,战国时楚国令尹昭阳将军因战功受封于此,今城关仍名昭阳街道。独特的区位,使泰州地区成为历次人口大迁移的流入地。历史上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安史之乱南迁、靖康之变后的建炎南渡,都致大量中原移民在此安家落户,其中永嘉之后的二三百年间迁入人口远超本地人口。北宋宣和年间,方腊在睦州(今浙江境内)起义,江南百姓“衣冠北渡旅淮甸,扶老携幼纷从横”(宋李纲《自海陵泛江归梁溪作》)。明洪武年间,苏州地区大量人口被迁入江淮一带,洪武二十四年(1391),兴化一县人口比元末增加七倍多,至今民间仍以“上苏州”指代睡觉梦回故乡。南来北往促成文化交融、思想激荡,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气质和旷达胸襟。靖江方言就是这种交融的典型代表,吴侬软语与江淮官话在这里相安无事,穿梭其间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除移民外,泰州繁华的缘由还有盐运水运。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开挖运盐河,招天下亡命者在古海陵的广袤海边煮海水为盐。盐赋的巨大贡献令南唐海陵由县升州顺理成章,“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以兹升建”(南唐褚仁规《泰州重展筑子城记》)。唐宋时海陵监翘楚天下,南宋“一州之数,过唐举天下之数”(《宋史·食货志》)。元末明初徐达自长江口开济川河通泰州,永乐年间更是开泰东河直达淮南盐场,泰州水陆枢纽的门户位置进一步巩固。水运的便捷,以至清道光十五年(1835)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泰州勒石禁止越漏南北货。一时徽商赣商来泰经营,太平天国期间镇江、扬州等地部分民众来泰避乱,不少人以坐馆、行医,或贩卖茶叶、木材、药材、南北货等为业,他们热心地方公益,参与赈灾救济,黄桥胡氏裕泰和茶庄先后两次捐款90大洋修建文明桥。民风敦厚淳朴,商贾和气生财,讲信修睦成为社会风气。开放包容是格局,是智慧,更是中华文明兴旺发达的源头活水。历史上的泰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成就了“淮海名区”美名,新时代泰州将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培根固元、守正创新,以更高的站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一带一路”,以更实的举措促进包容互鉴互利共赢,以更绚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泰州故事,在蓄积新优势绽放新活力中迈步精彩未来。
素冠淮南儒风盛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泰州一向注重耕读传家、诗书继世,历史上州县儒学兴盛,素有“儒风之盛,夙冠淮南”之誉。一代教育宗师安定先生胡瑗,北宋泰州人,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松滋儒学记》),首创分斋教学,主张德智体乐全面发展,朱熹称其教绩为“百世之法”。后被设为安定书院的胡瑗泰州讲学旧址,见证着“苏湖教法”先声的开启,也是江苏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泰州地区比较早的还有南宋年间孔子第五十一世孙孔元虔在靖江兴建的马洲书院。清代扬郡试院设于泰州,扬州府属八县学子在此考取最初的功名,现是全国现存最大的乡试试院。浓郁的尚文重教风气,致使人才辈出,其中不乏道德楷模。兴化城四牌楼上悬47块匾额,旌表75名贤,虽人生各异,但都为官清明、为人正直、为学严谨、忠贞耿介,道德文章深得时人称颂、后世景仰。在传统文化中,治家多以家规家训形式进行伦理道德方面的训诫和教诲,强调立德为先、读书为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构筑家族兴旺发达的智慧源泉。黄桥何氏明代制定家范十条,后辈谨遵家训,奋发有为,人才辈出,书香门第终成一方望族,明万历年间任江西德兴知县的何镤,因为官清正、爱民如子,被百姓谣唱“何侯为令,吏瘦民肥”。溱潼李氏1890年订立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后辈诗礼传家、德才报国,百年家训成就一门三院士。泰州还是戏曲文化三家村,梅桃柳各领风骚尽抒家国情怀: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恪守“国重于家、德先于艺”祖训,梅乡京韵唱千秋;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始荣后哀,寓居陈庵创作中国古代历史剧作最高成就《桃花扇》稿;评话宗师柳敬亭“狮吼深崖蛟舞潭,江北一声彻江南”(清阎尔梅《柳麻子小说行》),侠义之气力透古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薪火相传的理想和追求,厚植为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成长基因和血脉灵魂。一代代贤能之才从泰州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土壤里脱颖而出,在修身的同时,实现兼济天下抱负。成就人生、奉献国家、造福社会,是读书人亘古不变的责任担当,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和各显身手的社会环境,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祥泰安康枝叶情
最吉祥是古代泰州人的愿景,也是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标识。南宋庆元年间始建于东晋的泰州光孝寺重建,取《华严经》“最吉祥”句名“最吉祥殿”,以祈“余福渐被兼华戎,长佑农扈消兵烽”(南宋陆游《泰州报恩光孝禅寺最吉祥殿碑记》),是今全国唯一以“最吉祥殿”为名的大雄宝殿。泰州吉祥元素众多,取意“国泰民安”的泰州之名, “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明崇祯《泰州志》)的凤凰城,以及麋鹿之乡等等,都是吉祥文化的重要内核。宋代晁说之《海陵书事》“腾倚百年麋鹿外,波澜一日凤凰中”,同时咏赞泰州寓意祥瑞幸福的两大标志物。泰州又被称为“水天堂”,南宋因御敌之需形成护城河与内城市河双水绕城,河街并行、水城相依,繁荣滋长,生生不息。马可波罗游历泰州后评价道:这城不很大,但各种尘世的幸福极多。追求安居乐业是泰州人的生活理想,也是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的创立者王艮倡导“百姓日用即道”,他的淮南格物说具有强烈的封建叛逆精神,对于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潮具有深刻思想影响,“一时天下之士,率翕然从之,风动宇内,绵绵数百年不绝”(清袁承业《王心斋先生遗集附录》)。扬州八怪之一的兴化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更为值得称道的是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声。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他的“一枝一叶总关情”诗句提醒广大党员干部勤政爱民,党的二十大报告引用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诗句要求全党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历代在泰州地区为官的恤民官员也有不少。明代泰兴县令舒曰敬清廉恤民、刚直不阿,离任无缠竟典当腰带成行,送行百姓“环见闻者哭声震市”(明焦竑《遗带亭记》)。清代靖海侯施琅之子施世纶,27岁时知泰州,勤于民事、秉公执法,被康熙帝赞为“江南第一清官”,民间通俗公案小说《施公案》以之为原型。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为民兴利、造福一方、惩恶扬善、严于律己,方能青史昭彰。与封建官吏相比,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境界更高、情怀更浓,更应永葆为民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奋斗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为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壮美图景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