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路径
2023-02-24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施 惠
数学作为一门难度大、知识多的学科,在高考中还占据着较大的分值比例,广大教师要高度重视,基于“双减”政策视角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带领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数学知识。
一、运用探究教学模式,锻炼学生学习能力
1.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高中数学教师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主动运用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意识到探究性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与欲望。比如,在教学“函数的基本性质”时,本节课主要深入学习一些函数的基本性质,该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直接把本节课中的重点知识明确告知他们,即为: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值或者最小值,奇偶性等。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重点知识,使其先自主消化一部分能独立了解的内容,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进一步探究函数性质的求知渴望。接着,教师出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研究函数的性质?函数的性质是什么?函数的基本性质主要有哪些?怎么发现函数的性质?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尝试概括章节引言部分的内容,使其明确本节课的探究对象,初步构建研究框架,让他们主动思考与探究函数的基本性质。
2.注重学习习惯培养,形成自主探究习惯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难度较大,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规划课堂教学时间,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过需把握好“度”,在恰当时机给予指导,注重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慢慢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在教学“随机事件与概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学习各种事件及概率的概念,为了让他们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试验的方式进行,使其更好地理解和区分一次试验中包含两步的试验,明确在随机事件试验中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这时教师设置一项具有导向性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在一个纸箱中装有两种颜色不同的小球,分别是红球与白球,这两个小球的形状、大小、材质与质量均一样,假如每次从纸箱中随机取出一个小球,那么取出的结果一共会出现多少种可能性?假如前提条件不发生任何变化,每一次从纸箱中取出两个小球,那么取出的结果又存在多少种可能性?这两个问题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引导学生围绕该项任务进行探究,使其通过分析、梳理和动手操作寻求答案,不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要经常运用,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养成自主探究意识,继而慢慢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习惯。
3.善于设计课堂提问,增强学生探究自信
“双减”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时应对以往的提问方式与内容加以改革,围绕具体教学内容善于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思考与合作探讨,逐步增强他们的探究学习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授“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过程中,教师可采用提问导入法:实数有相等或大小的关系,如6=6,6<8,6>2等,类比实数之间的关系,你会想到集合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要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继续引领他们展开探究。接着,教师给出以下例子:已知集合A= {1,2,3},集合 B={1,2,3,4,5};设 A是本班所有男生组成的集合,B是本班所有同学组成的集合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是等腰三角形};集合M={1,3,5},集合N={5,3,1}。问题:两个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通过深入讨论与交流发现两个集合中所含元素范围存在的各种关系,让他们类比得出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探究出子集的概念。与实数中的结论“若a≥b,且b≤a,则a=b”相类比,在集合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引导他们通过类比、思考后得出如果AB,且 BA,则 A= B。
二、应用分层教学模式,兼顾整体教学对象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划分层次
高中数学教师应基于“双减”政策为基本导向应用分层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划分层次,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且公平对待每一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相应的减轻一部分学习负担。
以“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教学为例,这是人教版高中数学一年级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的内容,主要学习有关集合的概念、关系、运算,以及一些常用的逻辑用语等内容。当学习完本章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摸底考试,以单元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但是不能将测试成绩当作唯一的分层标准,还要结合他们在平常学习中的具体表达,如: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程度、作业完成情况、进步情况等,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以此将班内学生划分成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三个层次,其中优等生学习态度端正、兴趣浓厚,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中等生学习态度和兴趣一般,数学基础牢固,但是缺乏创新;学困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随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2.设置分层教学目标,优化数学教学体系
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围绕实际教学内容精心设置分层教学目标,根据难易情况和深浅程度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中等和高等,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根据个人能力选择相应的目标,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要,据此优化高中数学教学体系。
在“对数函数”教学中,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对数函数属于函数的重要分支,在数学及其他多个学科中有着广泛应用,学生已经学习对数、反函数和指数函数等相关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教师可把课堂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基础目标:通过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会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属于基础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达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要求;中等目标:通过设计一些多元化的训练内容,灵活运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这是一类综合性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水平达到或者刚刚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高等目标:从数与形两个视角认识对数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比较与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了解对数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3.教学内容突出分层,推动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双减”政策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分层教学作为实现学生差异化发展,是数学课堂更具有吸引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关键,教师需合理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设计出更为贴近他们实际情况的课堂学习活动,选择不一样的教学内容,由此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推动他们都有所发展。比如,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教学实践中,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结合不等式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掌握不等式的解法。这时教师可把本节课内容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内容为基本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运算规则与性质,两个实数进行比较大小,牢固记忆一些重要的不等式;中等内容以理解和运用为主,要求学生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自主探究与掌握二次函数同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通过画出二次函数y=2+2+3的图像,分别讨论当x取何值时,y>0,y<0;高等内容则要求学生极力发挥出个人自主学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独立解决综合性较强的不等式问题,且能够灵活采用运算规律,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内容不同,可以满足他们的实际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减负增效、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优化课后作业模式,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1.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巧妙布置梯度作业
高中数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巧妙布置梯度性的作业,将作业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挑战型三个梯度,使其根据个人能力与需求自由选择相应梯度的作业,让他们都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函数的应用(一)”时,教师可布置以下梯度性作业,如基础型例题:已知函数f()唯一的零点在区间(1,3)、(1,4)、(1,5)内,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
2.精心设计研究作业,增强数学模型思想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显著的抽象性,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双减”政策下,为更好的改革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后作业环节也要进行改革,精心设计一些研究性作业,促使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其解题思路转化成数学模型,强化他们对数学模型思想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可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类课后作业,尽量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完成作业,增强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透彻理解“双减”政策的内容与要求为前提,结合数学知识特色及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改革教学模式,从探究教学、分层教学与课后作业等多个方面切入,积极探索数学教学的育人价值,以此为推手促进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之路,真正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