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构建与分析
2023-02-24孟祥松副教授博士高鑫
孟祥松(副教授/博士)高鑫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经济管理系 河北保定 071003)
一、引言
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治理极为重要的环节,不仅关系着上市公司自身的正常营运和发展潜力,而且与广大投资者利益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为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我国颁布与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内部控制框架体系,内部控制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事实上,企业设计、运行内部控制,其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手段。对企业而言,有效设计、运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预防和降低企业风险,内部控制目标是否实现对企业风险有很大的影响(戴文涛等,2014)。一个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可以为企业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供指导,进而降低企业风险,也可以为政府提供监管支持、完善监管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内部控制过程为导向,也可以内部控制目标为导向,但实践中考虑到定量化评价与可实施性,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评价往往被大多数学者所关注(刘婉立、罗翠,2016)。通常来说,在内部控制的目标中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必定是企业最关注的方面之一,所以内部控制经营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也必定是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的核心部分。韩晓梅(2011)研究发现,对企业而言,经营活动绩效高低和目的实现程度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内部控制水平。因此以经营风险、目标和绩效的实现程度作为指标进行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而体现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状况。基于此,本文从企业经营风险、经营目标、经营绩效三个层面出发,构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运用指数的方式定量化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
二、研究设计
目前对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以企业披露信息为依据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李庆玲(2016)研究发现内部控制监督可有效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二是以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为依据进行研究。杨菁等(2013)通过研究营运资本、财务舞弊等以对企业经营效果进行评价,并设计了经营效果指数指标。林斌等(2014)从内部控制结果角度出发设计了内部控制指数评价体系。目前学者大多采用定量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和内部控制框架研究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其中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大多数研究者和研究机构较为推崇的内部控制定量评价方法。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评价本质上为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经营评价体系、经营指数及经营指数评价标准。因此,本文将设计经营指数体系,采用熵权法作为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定量化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并拟定评价标准。此外,本文还将用各指标的分指数来研究企业在该领域的内部控制情况,具体评价方法是将分指数与其指标权重比较,若占比较高,则说明该领域内部控制实现情况较好。
(一)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构建的经营指数指标体系由经营风险、经营目标和经营绩效三个层面构成。经营风险体现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可能遭受的破产风险等财务状况的不稳定性。根据经营风险理论,企业一旦投入生产,由于固定经营成本的存在,一定会存在经营风险,因此在评价内部控制经营体系时必须要考虑经营风险。经营风险的衡量主要体现在风险系数上,所以需要对风险系数进行评价。经营目标从宏观层面上展现了企业所期望实现的经济效益,作为利益实体,企业会本能追求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经营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同,企业追求经营目标的过程也是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外部投资者投资企业期望得到高额稳定的报酬,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对企业资本回报能力与现金回报能力进行评价。而经营绩效则从微观层面上代表了企业追求的产出结果水平。企业的经营绩效应是多个指标的集中体现,从而反映企业整体的经营状况。尽管经营绩效并不是内部控制活动的具体体现,但经营绩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因此衡量企业经营绩效是衡量内部控制经营指数的重要环节。基于此,我们需要对企业经营活动中能体现经营绩效的指标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综上,本文在选择经营风险、经营目标和经营绩效三个一级指标的基础上选取了风险系数、资本回报能力、现金回报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7个二级指标和14个三级指标。
具体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指标体系及定义见表1。
表1 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指标体系
企业内部评价是一个系统论问题,系统论强调系统的思维描述,要求将系统各部分及系统内外部环境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动态关系,以动态发展的角度寻找系统的最优解。因此,从系统论出发,定量评价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就需要将各个指标看成统一整体,首先要确定评价体系中所涉及的各指标权重大小,之后将各指标数值与对应权重大小相乘,最后相加进行汇总,得出最终的评价指数。
(二)指标处理
在指标处理过程中,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通常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然而,随着综合评价研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不少学者发现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存在一些不足,而熵权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此种困境,因此熵权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综合评价的指标赋权。本文借鉴周鑫等(2014)的研究成果,使用熵权法对经营评价指标赋权。主要原理与具体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鉴于本文选取的经营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数值单位及数量级相差较大,影响指标间可比性。为使评价指标更便于处理,本文采取临界值法对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各指标变换为无量纲化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
假设有m个样本,n个指标,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为xij。假设xij标准化后的值为yij,则
其中,xj为第j个指标,j=1,2,……,n。
2.熵权法评价指标权重。将热力学中熵的概念运用于数学中,即为信息熵,其用于描述平均实现信息量的大小。指标的熵值可以用来判断该指标的离散程度,熵值越小,离散程度越大,该指标所携带的信息越多,权重越大。其公式为:
其中,H表示信息熵,Pi表示系统中各状态出现的概率(即各指标),i=1,2,……,n。
第j个指标的权重Wj计算公式为:
3.经营指数合成。利用加权求和公式可以计算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经营指数OIIC(Operation Index of Internal Control),表示为:
其中,yij为归一化数据结果,Wj为第j个指标的权重。
(三)经营指数评价标准
本文借鉴张先治等(2011)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指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是做出评价结果的依据,通过制定准确合理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得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结果。不同的内部控制等级对应不同的评价标准,表示其内部控制的实现程度不同,因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创新性地划分出五种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评价标准
三、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测度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并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处理:剔除金融行业以及ST、*ST样本;剔除数据不完整的样本,最终得到样本量为2 669。本文研究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运用Stata 15.1和Excel 2016进行数据处理。
(二)测度结果分析
按照前文所述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指标权重方法,使用熵权法计算得出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如表3所示。
表3 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评价指标权重
由表3可知,营运能力指标权重较高,现金回报能力指标与财务杠杆指标权重较低,均小于1%。该现象表明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营运能力在各公司间变化较大,有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能够反映的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较多;现金回报能力和财务杠杆各公司表现较为接近,能够反映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较少。其余指标权重位于1%至8%范围内,反映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程度的信息属于正常水平,各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回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和风险系数有明显差异,但不会出现巨大的两极分化现象。总体来看,企业应注重提高自己的营运能力,并且关注现金回报能力和财务杠杆,提高与其他公司的差异,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提高竞争力,从而在上市公司中脱颖而出。
按照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构建方法,计算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和各指标分指数,评价结果见表4、表5及图1。
图1 内部控制经营指数分指数均值分布图
表4 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描述性统计
表5 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评价情况
由表4可知,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最大值为75.33%,最小值为3.50%,相差71.83%,均值为10.22%,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目标实现程度普遍较差,且两极化现象严重。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中仅有1家公司经营指数达到75%以上,内部控制情况较好。由表5可知,按照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评价标准,99.59%的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低于45%,处于较差评级,说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运行质量较差。
由表3、表4和图1可知,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的主要因素是风险系数分指数、现金回报能力分指数和发展能力分指数。风险系数分指数较小、权重占比相差较大且整体较低,说明我国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中较少关注企业所面临的破产风险和借款等原因导致的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性,且经营策略所带来的经营风险较高,较少考虑企业可能面临的偶发事件,内部控制实现情况较差。内部控制缺少风险识别能力,则必然缺少风险防范能力,于是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风险。现金回报能力分指数较低且整体权重均低,说明企业现金回报能力普遍较差,企业间差异较小。这说明大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忽视现金流,这样既不利于企业日常运转,也无法满足企业投机性、突发性需求。对此企业应提高自身现金回报能力,增大与其他企业差异,提高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分指数较低且权重相对较低,说明上市公司彼此之间相差不大,均是相对一般的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关乎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一般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表现于营业收入的增长。此外,经营风险指数与经营绩效指数占其权重比例较低,经营目标指数占比较高,说明企业经营目标实现普遍较好,经营风险控制与经营绩效实现程度相对较差,因此应重点关注经营风险和经营绩效并予以提高。
表6展示了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排名前20的公司。这些公司的经营指数分布较广:仅有1家公司经营指数超过75%,评级为较好;2家公司经营指数位于60%与75%之间,内部控制评级为正常;8家公司经营指数位于45%与60%之间,内部控制评级为较弱;其余9家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均低于45%,内部控制评级为较差。同时,这些公司中有9家国有企业,占比45%,且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普遍较高,例如上海医药、涪陵电力等。从表6中可看出经营风险、经营目标指数占经营指数比例较低,而经营绩效指数占比较高,更能影响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因此,对于内部控制相对较好的企业来说应更关注经营风险控制和经营绩效提高,而并非一味地关注利润目标。
表6 2018年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排名前20位公司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选取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在总结与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经营风险、经营目标和经营绩效三个层次建立内部控制经营指标评价体系,采取熵权法对指标赋权,并结合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内部控制经营指数进行评价,得到如下结论:第一,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普遍较差,并且两极化现象严重。仅有1家公司经营指数处于“较好”等级,其余99.59%的公司处于“较差”等级,表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普遍较差,经营失控风险较高。该结果与陈汉文等(2017)对“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结果一致。第二,经营风险指数、经营绩效指数相较于经营目标指数来说,占其指标权重比例较低,说明大多数上市公司更关注于实现经营目标而并非防控经营风险和提高经营绩效。第三,在内部控制经营指数排名前20位的公司中非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但国有企业经营指数普遍较高。
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经营体系,提高内部控制运行质量。第二,企业不能仅限于实现经营目标,而更应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重点关注现金流量和营运管理,从而提高现金回报能力和营运能力,提高经营绩效。第三,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督作用,以使企业的经营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都得到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