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学实施有效课堂讨论研究

2023-02-24宋萌芽

高教学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生源学情交流

宋萌芽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职业发展,职校与普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这将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同样也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 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556.72 万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学生生源愈发多样化,因此在高职课堂上,一个班级的学生学情的多样化愈发凸显,这势必给高职课堂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冲击和挑战。《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文件中提出: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面对学情的变化,要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各环节进行研究,聚集新形势下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以此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课堂讨论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法[2]。课堂讨论本身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3]。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能解决在学习上的困惑进而能掌握及应用知识,收获新的认识和认知,也能在课堂讨论中的独立思考、生生讨论等环节提升思维和合作交流等其他能力素养。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动高职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一)助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动获取知识)

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断然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3]。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灌输型讲授课堂,学生被动满堂灌,对于生源多样化的高职课堂,弊端突出,课堂成效不佳。课堂讨论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分享所得、倾听、解惑和形成新认识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知识体系、认知体系的建构。课堂讨论基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平等自由的思维和思维的交流,促进学生内化所学内容,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生成。

(二)助力学生的能力发展(全面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书本的地位权威,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不利于高职学生素养及能力的形成,也影响学生走向社会后的自身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讨论,是基于学生自我思考的探究学习、是基于互动交流的学习、是基于表达自我观点的学习、是基于平等对话的自由的学习。讨论也有利于提高讨论参与者的多方面能力[3],比如课堂讨论可以显著提升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口语表达能力[4]。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辨析对方的观点,理性交流,共同探讨,这有利于高职学生未来在工作中与人交流、协商、合作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助推作用。

(三)助力教师因材施教

高职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反馈的少,教师对学情复杂、学习基础不一的学生们的了解就无法全面,因材施教会大打折扣。课堂讨论上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是一种学习反馈,能让教师及时清晰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为什么这么想,这里想了什么继而导致偏离知识的正确答案,这里的知识点错误是否得到及时纠正等,这些都是学生有思考、有表达、有讨论交流才能了解到的明确信息。对于多样化生源的高职课堂,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习惯等差异化、多层次化现象突出,学生基于自主思考后的讨论过程,对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个体学习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课堂讨论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也可以帮助教师对班级学情有更清晰、更充分地把握,便于教师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优化教学设计,使教育教学进一步符合班级学情和学生特点,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教师对每个班级的因材施教及在班级对每名学生的因材施教。

二、课堂讨论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高职教学课堂仍很常见,这也是现在高职教育教学低效,从而需要“课堂革命”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满堂灌的现象,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也会开展一些课堂讨论,以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在具体的实施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流于形式,学生的参与度低

课堂讨论的开展基于分组,有的课堂分组很随意,简单按照学生现有前后座位进行分组。在生源较为单一的情况下这样分组是较为可行的,但在目前高职课堂生源多样化的情况下,这样的分组无法形成有效讨论的基础,会造成组与组之间可能存在巨大的悬殊,使得个体之间的学习基础等差异化放大出现在小组之间,不利于开展相互交流,造成课堂讨论低效因而流于形式。

有的课堂讨论是为了讨论形式存在于课堂上而开展的讨论。一是讨论的内容随着讨论的开展逐渐偏离教学目标,演变成了嬉笑和聊天,不围绕教学主题的课堂讨论是课堂上无意义的教学活动。二是教师只追求讨论形式而没有花时间做学情研究,导致主导的讨论内容或问题对于班级学生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过于简单的讨论主题,学生都知道答案,不值得开展课堂讨论;过于复杂的讨论主题,只有部分学生能紧跟讨论思路。对全班学生而言,这样的讨论不适合在课堂上开展。三是有的老师为了节省时间或课堂可控,将讨论的过程简单化,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同桌之间短暂交流,然后举手回答问题,就此结束。这不是课堂讨论,这是课堂提问环节,只是为了追求形式将其说成是课堂上开展了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流于形式,一是因为教学导向功利性过强,二是因为教师懈怠教育教学工作,使得课堂上表面热闹,实质上讨论流于形式,学生参与度低,无法取得课堂讨论的意义。

(二)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对知识的收获低

有的课堂讨论的发生对学生对教师来说都是随机随意的,教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突然觉得需要讨论便开始课堂讨论。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这可能是高效的课堂讨论,但在生源多样化的高职课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知识内化的时间也不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随机开展的讨论,学生因为知识准备还不够充分,思考还没有深入,所以既提不出问题,也无法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样突袭开展的课堂讨论,没有关注到多样化生源特点,很多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其中,学生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所以在讨论中出现最多的情况是学生说不出东西也听不懂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学生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收获。这种随意展开的课堂讨论,没有学生所思、所想、所问,学生主体性地位常被忽视。这样开展的课堂讨论,没有教师基于学情的预设,因而提出的讨论问题大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常常只注重讨论的结果及给出问题的答案。学生无准备,教师无准备,这样开展的课堂讨论,不利于高职课堂各生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新的认识。

(三)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发展面低

有的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开展后就置身事外,最后讨论结束的时候,让各小组提交讨论结果,教师做个点评,课堂讨论结束。这是教师默认了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讨论,但现实是高职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习惯上还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在多样化生源背景下,这些薄弱环节的情况还有所加剧,老师置身课堂讨论之外不利于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教师置身讨论之外,虽然给了学生完全的自由,但没有教师主导,课堂讨论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一是学生会有所懈怠,因为只要组内有一个人能给出结论,小组就可以提交讨论结果;二是教师只点评小组提交的讨论结果,只注重知识结果,忽视了学生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所展现的其他素养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会把课堂讨论逐步演变成个别学生展现的舞台,因为只要小组内学习最好的学生上台提交结果就可以了,虽然有的教师会采用小组每次更换学生提交成果的办法,但因教师置身讨论之外,导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弊端,仍然是不利于各生源学生发展的课堂讨论。

三、有效课堂讨论的实施路径

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实现情感交流、思维碰撞,促进班级学生群体的思考,让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学生获得感更强。基于高职学生学情,笔者提出有效课堂讨论的实施路径。

(一)科学分组

课堂讨论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分小组,科学分组是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讨论的基础。针对多样化生源的课堂,随意按照座位就近分组显然是不可取的。每个同生源层的学生,高职入校之前所学的数学范围差不多,分组的策略是采用把不同生源层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并且使得每一个小组之间生源分布比较均衡。这样组内的不同学生能互补讨论,小组之间又能开展同级交流,从而课堂上形成有效讨论的基础。

(二)教师领路

课堂讨论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和提高能力,有效的讨论是围绕新知识的学习开展的。对于高数中的新知识,由于学生生源多样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差别层次较多,有的基础知识点,有的学生学过,有的学生并未接触,为了课堂讨论能有效开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领,把学生引领到学生需要讨论交流的层面。因此,教师要针对班级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对于讨论的新知识议题,先对其前期需储备的基础知识进行复习,而后围绕新知识议题进行基础概念等讲授,帮助学生把握教学目标和整体教学框架,明晰课堂讨论的目的。

(三)学生准备

影响大学生讨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对话题的兴趣、准备的程度及激励机制[5]。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而这依赖于学生的准备程度。对于生源多样化、学习基础分层明显的高职课堂,学生在讨论前的准备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因此,在教师进行引导后,要预留时间给学生进行准备。生源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时间不一样,讨论前的准备时间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让学生在下堂课就上堂课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安排符合高职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思考,可以适当消除生源多样化的影响,也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一个聚焦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才有提出问题的可能,也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其他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不是单一的听或是说,无法真正地参与讨论。有了足够的准备,学生才会有真正想解决的、关注的问题、有表达的欲望和底气,讨论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四)评价总结

教师关注讨论过程,及时提醒偷懒等行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小组先进行总结,教师肯定学生的思考、交流过程和成果,同时对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提炼、提出帮助,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情感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能由传统的被动接受逐渐转为自主学习、思考探索和交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引发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每次课堂讨论上学生的表现,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出建议和指引,在生源多样化的高职课堂实现因材施教。

四、有效课堂讨论的实施策略

一切教学方式都必须经受有效性的检验,课堂讨论不是教学的“点缀”,它自身就应该是有效的教学[2]。教师对课堂讨论要全过程参与,有效、及时调控课堂讨论的成效,不让课堂讨论表面热热闹闹,结果学生却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一)铺垫好讨论前的引导工作,调动讨论意识

教师注重引发学生对知识学习、探讨的兴趣,兴趣是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的动力。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前新知识的学习;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开展解决问题的讨论;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并一步一步闯关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学习、自主思考、继而参与课堂讨论的意识。

教师通过问卷调查或谈话做好充分的学情调查,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握好担当领路人的分寸。教师“领”的太多,学生机械地跟着老师走完,没有讨论的空间;“领”的太少,学生感觉前进的阻力太大,够不着会使学生过多感受讨论中的挫败感,导致其失去信心。在充分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教师做好领路人,学生能在较好的空间内开展讨论,既能体验讨论带来的收获和成就感,又能感受到交流合作突破困难的愉悦感,知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积累和发展。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讨论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处于最佳状态。高职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有一定的害怕心理,所以存在着不敢讨论、讨论中不敢表达、感觉会说错等情况。但高职学生期待自己表现好,处在这个年纪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好胜心。

教师要创造平等轻松的课堂讨论氛围,比如用幽默的语言化解尴尬,用平等的语气和学生交流,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鼓励性的语言及时给予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点,用赞扬的语言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能肯定自我勇于表达。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可以采取个人或小组比赛的形式组织课堂讨论,可以在学生中发现或树立榜样示范,激励学生参与讨论,成长自我。

(三)课堂讨论围绕教学目标,培养讨论能力

课堂讨论中,教师担当倾听和观察者,时间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思辨中真正有所收获。但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进行远离教学目标的自由讨论,教师明确课堂讨论围绕教学主题讨论,要适时对课堂讨论的进程进行调控和引导。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对于课堂讨论,有时候会偏离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注意点放到主题上;有时候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学生精神涣散,讨论的时间过短导致还未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观察讨论全过程,找到平衡,把控讨论进度。有时候随着讨论的深度层层递增,课堂讨论会突然停滞,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对课堂讨论做总结,鼓励学生不断进行知识积累,探索新的领域,逐步提升学生的讨论能力。

五、结束语

课堂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高职生源多样化的特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走向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既要关注讨论的结果,学生知识的积累,也要关注讨论的过程,学生素养的提升。多元多样化的高职课堂讨论的实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耐心、细心观察讨论中学生的表现,长期坚持,科学动态调整分组和教学设计,为每个班级量身定制,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使课堂讨论行之有效,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猜你喜欢

生源学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