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与大自然的关系
2023-02-24张焱
张 焱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儿童作为人类生命的重要延续,应在大自然影响庇佑之下健康成长。针对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探究,有助于更好明确大自然在儿童教育培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便于后续阶段更好拓展大自然面向儿童的教育功能,为后续阶段更好围绕大自然教育功能完善开展儿童教育培养布局提供理论研究支持。
一、儿童与大自然关系印证理论
(一)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研究对于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论证,大部分是基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其中,儿童与大自然的促进关系及融合关系,是近年来学术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促进关系是指儿童在大自然中扮演守护者的角色,多数儿童对大自然存在无尽向往与幻想。尤其在儿童精神类疾病研究中,大自然往往是儿童产生精神情感寄托的重要参照。生命演化周期的形成,对于儿童与大自然的促进关系进行定义,使儿童与大自然之间关系更为明确。一旦儿童进入生命周期轮回,年龄的增长将切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纽带。从而,为新生命体的培育提供条件。此时,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则进入生命演化周期的第二阶段。儿童的个体生命身份将向成年人身份定义进行转换,从而,使其具备孕育新生命体的基本条件。在此过程中,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将发生改变,大自然教育儿童的功能将随之降低。儿童与大自然的融合关系学术研究,则对于儿童与大自然之间内在关联性进行强化,明确提出儿童的自主意识及行为意识,与大自然的接触周期和接触频次有直接关系。因此,主流学术研究对于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印证,大部分是从更为积极的视角进行学术分析。儿童的生命特征也进一步与大自然的生命形态产生联系。但从生态还原的角度来看,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对儿童的培育与保护,帮助儿童认知自然及认知环境,也是大自然在其短暂生命周期中被赋予的重要义务。所以,从学术研究视角来看,医学研究、生物学研究及分子学研究,似乎对解释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具有说服力[1]。
(二)哲学理论
基于哲学理论探究儿童与大自然关系,也是学术研究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不同于宗教理论研究对于儿童教育的定义,哲学理论是从培育儿童人格魅力及开发儿童思维逻辑的角度,对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阐述。例如,2016年国外某论坛针对个体社会、群体社会在自然环境影响下,儿童教育培养的差异性的讨论,则是从哲学理论研究视角,针对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探究。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个体社会明显对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与精神力具有一定帮助,可以帮助儿童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使儿童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儿童在行为认识及语言表达方面,则不具备规律性。此类儿童通常能打破原有规则,并对社会规则进行重组,使其形成对自身有利的局面。社会群体则是围绕人文关怀的角度进行儿童培养,使儿童在共情能力及社交能力方面更具有实际优势,能更好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对于培养儿童良好人格魅力有着实际帮助。但此类儿童则存在独立生活能力不足与缺少探索思维的问题。其中,部分网络学者认为,趋利性与同一性是儿童在自然环境下成长不可避免的问题。虽然,现代文明社会对儿童接触大自然形成限制,使儿童需要按照明文规范遵守社会准则,但在人性中野性与原生价值中的恶念,仍然是无法剔除的重要元素。文明社会的发展仅仅是对人性的恶念与野性进行掩盖,但无法从人的自主意识及行为单元中对这一概念进行剔除。所以,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定义,不应单纯地从儿童的善与恶、取与舍及失与得等角度进行判断,而要从大自然中的社会准则价值体现及行为准则对儿童约束的角度,研究大自然对儿童教育培养的影响,从而更好的基于大自然对儿童教育价值进行提取。换言之,哲学理论思想摒弃功利主义及利己主义,对于人性价值的定义,从儿童教育价值及教育功能的角度,对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义,使儿童既可融入大自然环境,同时亦可在大自然的引导与影响下,不断提升儿童判断事物的能力。
(三)其他
在宗教研究方面,大部分宗教将儿童视为神赠予的礼物,同样,也有部分宗教对于儿童存在的价值进行抨击,认为是恶魔与邪恶势力的化身。从现代科学研究角度来看,此类理论研究似乎显得过于形式主义。但在部分小众文化研究领域,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则被赋予了更高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部分基于科学理论研究的未来主义思想家认为,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若人的意识、行为认知及思想能与肉体进行剥离,则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入互利互惠的阶段。儿童可以基于想象力创造富有教育价值的自然生态空间,从精神世界进行儿童精神思想教育的转移,使儿童的精神思想在大自然的影响下更趋于成熟。若人的意识需要依托于肉体与物体的存在,则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利用与相互补充关系。儿童可以运用大自然的生态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精神力及肉体强度,大自然可以在儿童精神力的影响下,成为人成长过程的重要助力。此时,人对于儿童、成年的定义将逐渐扭曲,人对于驯服自然与融入自然的争议也将不复存在。从现代科学技术角度来说,以上理论研究似乎触及虚幻的科幻世界。然而,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来看,将人的意识转化为数据介质,并运用脑机接口技术进行动能转化,实际上是未来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目标。此外,部分非物质经济理论研究,则对于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从经济学发展的角度进行定义。譬如,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创造价值及价值交换的重要过程,儿童的思想、行为及与大自然的接触,均产生一定的价值导向。但其中大部分价值导向不具备将其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条件。所以,无法在儿童与大自然接触过程中形成核心价值。儿童的教育培养,同样可以将大自然作为一种产生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的载体进行嵌入,使儿童能与大自然之间形成数字、空间及时间上价值纽带。从而,更好地运用大自然发挥对儿童的教育培养价值。综合上述,无论何种学术理论研究,均无法对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直接定义,但能明确的是,儿童与大自然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儿童既可作为大自然生命孕育的一部分,同时也可对大自然形成反哺。因而,针对儿童与大自然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结构,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势必得出不同研究结论。但在相同关系纽带的影响下,儿童与大自然之间仍然可以被视为完整的结构整体,从而使儿童的教育与培养能更好地在大自然的影响下形成良好发展循环[2]。
二、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教育的启示
(一)营造自然化的儿童教育环境
为更好发挥大自然在儿童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应将自然化教育理念,在儿童教育培养阶段予以充分贯彻,使儿童能自主化地对大自然进行感知,避免教师、家庭成员在儿童教育培养中过度干预,帮助儿童更好地提升在接触大自然中的独立性。随着儿童思维认知及行为认知能力的提升,儿童对大自然的了解也将不断提高。此时,可运用儿童的猎奇心理,使儿童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大自然的发展环境。例如,基于自然化教育发展,将大自然的生态法则作为儿童教育培养重要约束力,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基于自然法则的自然环境,提升儿童接触自然环境的主动性,培养儿童在自然环境引导下的自主意识,提升儿童对自然法则的学习能力,以此提升儿童与大自然紧密联系,使儿童能更好在与自然环境的接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自我强化。另外,营造自然化的儿童教育环境,并非完全采用开放式教育,完全依赖自然生长进行儿童培养,而是在明确教育主体框架的基础上,使儿童在基础框架内自由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接触。进而,一方面,保证儿童接触自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另一方面,也降低外部环境干扰对儿童接触自然的影响,使大自然能更好地在儿童培养方面体现教育功能。
(二)搭建多元化自然生态儿童教育体系
儿童对于新鲜事物的探索欲及求知欲相对较强,具有极强的学习、模仿能力。搭建多元化的自然生态儿童教育体系,是指将儿童的学习需求与大自然的发展进行关联,通过对自然规律及自然法则的学习,儿童能更好地理解所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相关概念,提升儿童对知识的接触与学习理解能力,帮助儿童丰富看待事物的视角,避免儿童形成循规蹈矩的学习模式,使儿童具备学习创新意识,能在与自然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自然知识积累。从而,让大自然成为教会儿童学习、生存的启蒙导师。因而,搭建多元化自然生态儿童教育体系,必须将接触自然、学习自然、融入自然及探索自然作为儿童教育培养的关键内容,通过建立多元化教育协同体系,儿童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收获,能运用于儿童现实环境的教育培养实践,并为儿童建立完善知识体系提供教育保障,帮助儿童在快乐的学习环境下进行成长,改变儿童错误的行为思想认识,提升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感受能力。以此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汲取养分,强化儿童在自然环境下的学习表现力,为未来阶段更好实现儿童与大自然的教育融合夯实基础。
(三)建立基于自然生态的家庭教育环境
长期以来,家庭关系及家庭环境始终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道德品质及对儿童价值观的塑造,均对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构成联系。以家庭教育为载体,建立具有自然生态特点的家庭环境,对于更好地帮助儿童接触大自然具有推进作用。首先,从儿童的教育培养视角来看,将自然生态的家庭环境理念融入对儿童的教育培养体系,能提升儿童对自然环境的观察能力,使儿童能更好融入自然发展环境生态,改变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健康成长形成结构性约束,进一步帮助儿童发挥自身的天性。其次,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运用自然生态理念作为儿童教育培养的重要引导,能提升儿童心理韧性与自我纠错能力,使儿童摆脱对于家庭成员教育管理的单方面依赖,有效弥补儿童性格缺陷的不足,促使儿童的健康成长能以大自然为依托,建立多元化的家庭教育体系。最后,从儿童学习成长的角度分析。儿童能在自然生态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学会如何适应环境及掌握个人兴趣,深化儿童个人思想情感的表达,使儿童的性格特点能基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以此,摆脱传统家庭观念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严重束缚,提升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引导能力[3]。
三、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研究反思
纵观学术研究对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评价,部分学者的学术研究对儿童生命体存在的评价不吝溢美之词,更有甚者将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比作神明与人类。“儿童是超脱唯物理论的存在,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象征行为。”但从笔者个人视角来看,儿童仅仅是人类生命体中生命周期延续的一种形式,其本质仍然无法脱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与唯物思想。只有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及世界价值观导向的角度进行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分析,方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相对于大自然的定义。当然,将儿童比作人类精神文明的图腾,并对其赋予神化学说的定义,是部分人类文明对美好愿景的一种追求,但儿童与大自然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应脱离对儿童教育培养的铁轨。虽然现代科学研究无法证明植物、动物具有类人思想、意识,但从生物特性及生命延续的角度来看,将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唯心化、神圣化,同样具有其一定的内在参考价值。然而,其中,应注重避免将儿童及大自然的生命崇拜与所谓生殖崇拜混为一谈。儿童与大自然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产物,将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进行神化,更多是从拟人化的角度进行感性思想传递。相对而言,保持对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研究的理性化,并围绕儿童与大自然的发展,建立多元化儿童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儿童对大自然的接触,使大自然融入儿童教育培养的各个方面,这才是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研究的根本。600万年前,人类生命体的延续奠定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450万年前,人类从山川迈向高原的脚步,敲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华丽乐章。6万年前,第一位打磨石器工具的早期智人,或衣不蔽体或食不果腹,但于人类生命的延续的渴望,却未能阻碍其对未来美好遐想。1万年前,儿童的生命图腾深深地烙印在智人充满美好幻想的脑海之中。此时,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索取与供给,为人类生命延续提供安全的保护屏障,成为大自然的重要使命。至此,直至近现代,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仍然保持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关照内在联系。儿童或许会为枯死的树苗不断浇水,期待大自然能创造奇迹。儿童或许会因为一草一木生命的终结而哭泣,期待用晶莹泪珠换回逝去生命。虽然从成年人视角来看,幼稚的行为不值得评价,但儿童天真、质朴的行为,何尝不是对大自然守护之恩的回馈。相比于成年人对大自然无尽的索取及竭尽所能地掠夺,儿童能做的只不过是在大自然伤痕累累的肢体上给予温柔的抚慰,虽无济于事,但对于大自然而言或许已然是最高礼遇。所以,在针对儿童与大自然关系分析中,不应一味地强调大自然教会了儿童何种技能、多少知识。而是应关注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牢不可破的信任关系,是如何引导儿童一步一步健康成长。换言之,将成年人贪婪、卑劣的嘴脸作为评价儿童与大自然关系的依据,则是极其的荒诞不经[4]。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行为与思想认识两个方面。基于对大自然中部分教育元素的提取,深化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并丰富大自然的教育功能,对于更好地提升大自然对儿童的教育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阶段儿童教育培养的关键,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儿童的多元化教育培养体系,提升儿童对大自然的学习、接触能力,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