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2023-02-24温小玉徐永健
温小玉,徐永健
(吉林农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现如今,全球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在此情形下,人类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挽救这个局面。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难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该问题的科学解决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距今一百多年前的欧洲,在他们生活的时代,生态问题还未像现在这么严重,但是他们从理论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该理论在长期实践中演化成了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今天,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价值越来越显著,它能引导人们正确地保护自然,促进生态平衡,正确地化解各类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前途命运有深远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一)人类要敬畏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剖析,他们认为,人类只有依赖自然才能更好地生存发展,一旦脱离自然,人类就会走向灭亡。他们还指出,人类是大自然在上亿年的进化发展中孕育出来的独特产物,人类的血液、大脑、肢体等各个器官都属于大自然,人类为了生存必须时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人的躯体活动与精神活动都无法离开大自然而单独存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繁衍生息都紧紧依赖于大自然,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大自然对人类的依赖性,人无法将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外。实践证明,任何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行为都将受到惨痛的惩罚,人类只有敬畏自然才能走得更远、更好,任何征服自然的想法都会在实践中变得不堪一击。人类的发展与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生机勃勃、万物繁盛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条件会更加舒适,人类的发展道路也会更加顺遂。在万物凋零、满目疮痍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的生存会变得异常艰难,人类的发展也会举步维艰。所以,人类不能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类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破坏自然环境人类就是在自取灭亡。所以,人类应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给大自然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时间。人类应善待自然,节约能源,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地延续下去。
(二)人类要保护大自然,不能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环境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大自然,包括人类自己。所以,人类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爱惜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的需求,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材料,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创造出璀璨夺目的文明。另外,大自然还为人类提供了阳光、空气、水等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源。马克思曾举了一个例子,在很久以前,卡尔斯马德曾是一个流水潺潺、树木茂密的地方,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宜人,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生机。可是后来,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这里的树木数量骤减,该地著名的贴普尔河也因此变得阴晴不定。雨季到来时,河水泛滥成灾。旱季到来时,整条河都会干枯。现如今,在卡尔斯马德,人们感受最多的就是炎热、干渴,这里有时一连六个星期都不会下一场雨,用寸草不生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由此可见,牺牲环境虽然能给人类带来短暂的快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给予的惩罚会使人类追悔莫及。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们可以看到,破坏自然环境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大自然毫无底线的索取和破坏让自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如今的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空气污染等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人类若仍执迷不悟、不加反省,那自然环境的恶化速度会不断加快,直到大自然彻底丧失养育人类的能力。
(三)人类要恪守客观规律,依照自然规律组织生产生活活动
人类自诞生起就开始在无形中探索自然规律,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利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各项规律都是伟大而不可抗拒的,人类的任何发展规划都不能违反自然规律,否则将难以实现。历史实践不断证明,人类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开展生产活动,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我国古人在很久以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天人合一”思想提倡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应顺应自然,它也是道家追寻的最高精神境界。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宛如一股清泉,给急功近利的现代人提供了与自然和解的策略。人与普通动物最大的不同是,普通动物只能通过自己的存在来影响自然,而人能通过自己有作为的行动来改造自然,这种不同来源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知。正因为人类充分掌握了大量的自然规律,人类才能科学地调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以爱护自然、尊重自然为立足点,保证大自然和人类发展的一致性,科学地运用自然规律来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进行了深刻详细的剖析,人类若想从自然界中获取发展的动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活动是连接人类与大自然的桥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究活动,人类能掌握更多的自然规律,这能减少人类在发展中所走的弯路。人类要把自身的发展需求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谋求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样人类文明才能在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1]。
二、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人类尚未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劣后果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然而,人类的精神文明并未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而获得相应的提升。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很多人衍生出了众多不合理的消费需求。例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主播作为一种新兴行业逐渐兴盛起来,很多网络主播为了博取流量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前几年曝光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主播为了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他来到了山林里,开启了一段猎杀野生动物的直播,在直播中,他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去残杀无辜的野生动物,过程令人不寒而栗。然而,就是这样一段毫无人性的直播却受到了几万人的关注,该主播也因此获得了数十万元的高额收入。这种违背人类良知的事情如今仍在很多不为人知的隐蔽角落里发生着,这体现了当代人类生态价值观的极度扭曲。
现如今,人类正在经历以物质消费为主向以精神消费为主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很多人尚未树立科学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他们所进行的多种不合理消费正在悄无声息地危害着自然环境。部分商家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的主动权,为了在短时间内牟取暴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迎合大众扭曲的消费心理,他们对国家提出的环境保护理念视而不见,在环保工作的落实方面阳奉阴违。由于大众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在社会上肆意横行,地球的生态危机变得愈发严重。
(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间的恶性竞争
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认为自己在国际上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大力发展经济、军事、科技,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同时,它们也极力抑制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繁荣崛起。世界各国之间处于恶性竞争之中,很难在生态问题的解决上达成一致,很难齐心协力地共同攻克环境问题。另外,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和掠夺导致黑人生存艰难,无暇顾及环境问题[2]。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用辩证思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全面地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性。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我国在统筹人与自然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和经济建设均衡发展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有力的实践指导[3]。
(一)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推行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
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尚未被提出,但当时人们已经隐隐约约发现了破坏自然环境的危害。善待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马克思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依存、休戚相关的关系,因此他对所有脱离自然环境的发展观都持反对态度。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发展不是自发的,而是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得来的,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经济建设活动都会给人类和自然带来双重的打击。马克思还指出,人类的需求不应长时间停留在物质层面,过分重视物质享受不仅会消磨人的意志,还会引发人类无底线的恶性消费,诱使人类不断做出伤害大自然的事情,进而导致社会的恶性发展,久而久之会引发自然资源的枯竭,最终导致人类的毁灭。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进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料,人类所需的所有生命物质都只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离开大自然人类就无法生存。因此,在文明程度日益增高的今天,人类若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条件,就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积极调整自身的行为,与大自然共存共荣,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人类应积极修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管理、维护好尚未得到开发的自然环境。人类要从自身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规划自然资源,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积极促进人类和大自然的协同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土壤孕育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导向作用。现如今,我国的能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危机的蔓延严重影响了我国多个行业的发展,在此情形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必须得到深入落实,唯有如此,困扰我国多年的生态问题才能逐步得到根本性解决[4]。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思想,为我国当时轰轰烈烈的建设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科学发展观倡导,人类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因为环境破坏是一件不可逆的事情,如果人类现在过度开采自然资源,那留给后代的可能是一片人迹罕至的荒漠。所以,人类在发展中要兼顾好现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要认真贯彻节约能源的理念,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深刻肯定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还为人类呈现了一个系统、科学的生态型社会,把人类文明推向了新的高度[5]。
(二)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人类若想与自然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提升社会生产力是必要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类不能一味地修复自然环境,而使经济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万万不可取。人类所要构建的生态社会与原始社会不同,原始社会的自然环境非常优良,但那时候人类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的是人和大自然都应该在人类的积极作为下变得越来越好,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既不能牺牲大自然的利益,也不能牺牲人类的利益。人类所追寻的生态社会是科技高度发达、生产力异常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不仅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料,还能为其提供有效的手段。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提升社会生产力上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力,所以,若想使生产力获得大幅提升,我国应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现如今,经过上百年的借鉴和自主研发,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越来越先进,它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生产、生活、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都能看到科技的影子。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类要尽可能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让科技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方面发展。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在大自然中进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并把实践所得的各类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从而形成实用价值更高的新经验,之后再把新经验重新用于实践中,使生产力获得提升,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着人类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活动,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繁荣富强,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氛围。在未来的发展中,人类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意义,树立具有时代价值的新型生态文明观,不断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增强科技在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应用,从多个角度构建和谐健康的生态社会。这样,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日益加快与能源枯竭、环境恶化间的矛盾才能得到有效缓解[6]。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对大自然有很强的依赖性,人类的进化发展离不开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睦相处,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当今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解决有着深远的意义,它从辩证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现如今,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国应立足国情,从全局角度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工作可以同时有效地进行。与此同时,国家要不断完善生态立法工作,尽早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