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3-02-24孙宏斌
毕 鹏,周 桐,孙宏斌
(1.佳木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对各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向传统教育模式发起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之快,使得线下授课无法实现;另一方面,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慕课等网络教学模式得以快速发展和成长,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线上优质资源课程被引入课堂,成为线上、线下“双线”融合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命题。
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导致各地风险水平呈现出较大的不确定性。为能够顺利完成正常教学任务,“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疫情常态化的不二选择。“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教学模式,成为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教学模式“新常态”举措。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寻求“疫情常态化”过程中,有效实现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效益与效能全面提升的作用路径。
一、“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逻辑
(一)“双线”融合的外在逻辑
教育技术是重要的教育生产力,教育技术变革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与工具的改良[1]。教学方式的改进是提升教学形态的关键环节。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对教育教学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助推作用。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能够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Martin(2000)认为,未来高等教育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即为新兴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形态产生的巨大冲击[2]。近年来,伴随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它们已对教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线上教学软件、技术、模块、方式不断推陈出新,促使教育教学形态随之发生转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双线”融合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
“线上”教学始于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未暴发之前,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了“配角”,其地位远不及“主流”线下教学模式,可以说,教学形态并没有从根本上发生转变。在疫情防控阶段,为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下教学迅速转为线上教学,完成了线上教学对线下教学的“全面替代”。“线上”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教学信息化基础建设、促使教学管理模式、学习资源、教师与学生信息化素养发生巨大转变。新的变化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转变了教育“形态”,实现了“时时、处处、人人皆可学”。“线上”教学模式由以往“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迅速转变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主流”教学模式[3]。当然,“线上”教学替代“线下”教学,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疫情发展态势的不断变化,线上教学模式的角色与地位将呈现“周期”变化的特征,线上教学并非永恒“刚需”,但教师线上教学体验以及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将继续存在。良好的教学体验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原动力[4]。疫情常态化促使“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现了“双线”共存的局面,因此,“双线”融合成为“新业态”。
(二)“双线”融合的内在逻辑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现有研究表明,教学质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教学质量是培养人才的充分必要条件[5]。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长期共存,灵活转化,实现了“双线”教学的优势互补。相较于“双线”授课方式,“线下”授课暴露出一些不足,如“线下”教学对教学时间、空间有较高的要求,教学主题相对单一化;而“线上”教学虽然实现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化,摆脱了现实中的课堂,但也面临着缺乏师生有效互动、学习体验感不强,与学习社群脱节等问题。“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采用,恰好弥补了上述不足,既满足了学生对认知规律的掌握,又实现了师生教学情感、方法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基于以上分析,充分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促使教学朝向最优化目标发展,既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教育教学的亟需,也是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设计与教学设计要点
现有研究中,围绕教学设计展开的研究不胜枚举。那么,何为教学设计呢?理论界对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尚未统一,但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的过程;其次,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正。不难发现,教学设计的界定,均采用了系统论的观点。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将“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是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的过程。融合式教学规划与设计具体来讲可以划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其中,课前阶段主要是用来满足或达成较低层次的认知目标;课中阶段主要用以解决较高层次的认知目标;课后阶段则是在进一步巩固前两个阶段目标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后的更高层次的认知目标。
(一)“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设计
1.课前设计
在课前设计阶段,授课教师需围绕不同的学生主体展开分析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此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明确教学内容,厘清知识结构与层次,依据不同层次的认知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与方式,即教学内容采用线上授课抑或选择课堂讨论的方式予以完成。在对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梳理与分类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线上教学与线下授课的内容,可以选用线上优质微课与慕课资源、文本资源与线上直播等方式,引导学生先行完成自学。在线上实际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多措并举,在整合优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导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总结学生线上学习成效,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存在问题为导向,通过采取课堂讨论与探究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学生需要掌握并达到的学习层次,实现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此外,在课前阶段,学生除完成教师指定的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完成阶段性测试,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课前学习效果,并据此制订线下授课计划与内容。
2.授课过程设计
在授课过程中,授课教师通过导入学习资源,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同时,对讲授内容进行自我重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阐释,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此之后,授课教师以问题为线索,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以期实现学生最高认知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分组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存疑”的问题。在分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依据学生的“异质性”进行分组,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实现问题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需指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成果汇报,并进行总结、评估,并通过布置课程作业的方式,对学生应知应会问题进行强化,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和水平。
3.课后设计
通过课前教学准备与课中教学设计等教学活动的实施,“双线”融合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课后作业是“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课后设计的主要载体。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的同时,通过简便快捷的求助渠道与方式,在协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时,也能提高学生自学、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设计要点
“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逻辑关联。一方面,“线上”教学比较容易地实现了相对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将会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教学目标,实现更加有效的教学互补。由此,“双线”融合教学模式设计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要点。
1.明确教学目标、科学分类设计
“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对教学目标为“了解”“理解”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应重点考虑课前的学生“线上”自学模式;对于“掌握”“应用”“分析”等较高层次的教学内容,应采用“线下”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促使学生接收到的信息能够及时吸收、转化与应用。
2.关注线上、线下学习效果,做好教学反馈工作
持续关注理论认为:保持学习长期处于持续状态的重要条件是“反馈”。“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利用线上互动(签到、提问、测验、作业)与线下讲授、答疑、分析与应用相结合,实现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考核,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欲望与动力。
3.多维评估,以评促学
“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设计尤为重要。借鉴Kirkpatrick(1959)[6]提出的柯克帕特里克评估模型,我们认为,在“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中应包括:①反应评估:主要针对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估;②学习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估;③行为评估:主要针对学生在“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的评估;④成果评估:学生通过“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后,综合能力提高程度的评估。
三、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理想愿景
(一)灵活、弹性的教学时空
教学时空是实现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学时空。教学时空具有“刚性”“确定性”特征。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对教学时间、空间结构具有较高的要求,即教学时间“单一”,教学空间“固定”。“线上”教学摆脱了教学“时空”的限制,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综合了“线下”与“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势,有效拓展了“教学时空”,有利于教师利用更加灵活、便捷、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双线”融合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时空并非“线下”与“线上”教学时空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维度教学时空的相互交融,兼具“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特点。弹性的教学时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空间的选择具有更大的弹性,摆脱以往时间固定、空间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更具弹性,张弛有度。灵活的教学时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空间会根据教学需求及时发生转换,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择时选择。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特点、学生需求实时调整与转化,教学环节与过程流畅且不突兀。
(二)活跃、互动的教学主体
“线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核心,教学节奏与教学活动由教师掌控。教师主导型的授课方式导致课堂氛围偏向沉闷,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改善这一现状。一方面,“双线”融合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转换了师生相对固化的角色形态,使得课堂互动成为可能。利用“线上”教学时空,学生很容易实现签到、抢答、测验与作业等互动环节。利用“线下”教学时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疑难问题”进行讲授、分析与应用,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另一方面,“双线融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由“主宰者”的身份转变为“引领者”,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自主学习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师生角色的转变、利用线上线下交融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封闭、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促使活跃、互动的教学主体得以形成。
(三)融会贯通的教学内容
恰当的教学模式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的前提条件。相较于传统“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开展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并非“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简单叠加,而是教学内容的相互融合。教学内容的交互融合则取决于学生自身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学习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等。“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能够起到整体融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双线”融合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既不交叉也不重复。其次,教学内容的高度协调性。“双线”融合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相互补充、契合,实现了教学内容的高度协调,改善了传统“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内容割裂、“两张皮”的现象。最后,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在“双线”融合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实时动态反馈调整教学进程、安排教学与实践环节,呈现出动态调整、相互衔接与融会贯通的显著特征。
四、结语
本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的运用与设计要点。研究表明,“双线”融合教学模式是未来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此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课中与课后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利用灵活的教学时空,激发并促进教学主体的积极性,融会贯通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并提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