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传统医学专科院校“体医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2023-02-24黄二青
黄二青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芜湖 241000
一、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
21世纪的今天,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核心是人民健康。《纲要》强调通过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的手段达到健康的目的,并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1]。在国家层面上,通过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政策的引导,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健身锻炼这种非医疗手段干预的优势;在社会机构层面上,一些医务人员普及中国优秀的传统健身技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使人们进一步防患于未然,预防疾病;在个人层面上,大众随着自身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素养的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觉地参与到各类促进健康的运动中,增强身体机能。
二、“体医结合”的理念
“体医结合”是体育和医学的结合,是将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学科知识相互结合,实现相互补充、渗透、促进[2]。“体医结合”的意义在于能够将体育和医学融会贯通,让二者的终极目标得以统一,让先进的医疗手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结合起来,使人们处于健康的状态。“体医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传统医学专科院校优势
随着“体医结合”的理念慢慢深入人心,体育和医学成为两个密不可分的主体,传统医学专科院校体育课在实现“体医结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着更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安徽省老牌传统医学专科院校,不仅在专业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实施的环境上更是有其广大的空间。在专业上,有中医学、中医骨伤、中药学、药学、康复治疗、针灸推拿、医疗美容、护理等,在学习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同时,需要联合体育教育,充分融合两个学科,达到1+1>2的效果。在实施环境上,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有两所附属医院,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可以活学活用,相关的带教老师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指导,除了必要的实训教室,学校体育馆教室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的场所。学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的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都是和促进身体健康相关的知识,因此,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促进“体医结合”的一个良好平台。
四、传统医学专科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地处安徽芜湖,有着60年的办学历史。自2002年正式成为高等专科学校后,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公共基础课的原则,依然按照竞技体育的训练模式进行上课,从未将“体医结合”这一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现阶段,体育课程共设三个学期。大一阶段:第一学期是体育普修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与学生体质测试相关的身体素质练习以及排球的入门——双手垫球;第二学期是体育选修课,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各种球类运动以及健美操、健身气功等。大二阶段:主要为体育必修课,课程设置为24式简化太极拳。首先,从上述情况来看,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体育课项目只是从竞技体育锻炼的层次和角度,绝大部分都与医学无明显关联,有明显关联的只有健身气功以及24式简化太极拳。在校学生大约6000人,但体育专职教师只有12名,兼职教师8名,师资力量明显薄弱。近五年间,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体育教师不足的情况只能外请教师,放眼望之,其他同类型的传统医学专科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体育教师数量上的支撑,师少生多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又将如何保证,因此,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其次,目前所有的20名体育教师未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体育教师知识还停留在和体育相关的理论及实践上,对“体医结合”的知识认知较少,甚至从未涉及,“体医结合”意识淡薄,因此在涉及“体医结合”的课程教学时,没有运用最前沿、最先进的知识,教学内容无法充实,在教学手段上也无法创新。
五、体育教学实践研究探索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体医结合”方面是有一定的探索的,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体医结合”的思想未在学校体育中落实;
(2)体育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进行创新;
(3)教学方式单一,偏向于竞技体育锻炼的角度,教学模式没有与医学相融合;
(4)师资力量薄弱。
为了实现“体医结合”,首先要解决体育学科在教学上出现的几个问题,探索出属于传统医学院校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
(一)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将“体医结合”的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这是首要任务。从顶层设计开始,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加入和“体医结合”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我们现阶段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而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现在我们要将“体医结合”融入教学目标,使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能提高“体医结合”的意识,让体育教师认识到要将体育锻炼的方法教给医学生,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岗位上运用体育课上的知识造福于前来就诊的患者,同样让医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的治疗中,让患者康复的手段将会越来越健康化,甚至可以通过体育的手段达到治疗的效果。这样就会培养出既能够掌握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能学会必要的运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3]。
(二)基础夯实——增加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要增加“体医结合”的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还要在现有的体育与健康的教材上摒弃一些不符合传统医学专科院校的内容,添加一些与医学生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体医结合”的内容上应多根据医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来增加相应的内容。课时数应提高至体育课的一半左右,只有将课时数提上去,才能够真正地从基础上将“体医结合”深入人心。
作为传统的医学院校,更要将中医治未病这一传统中医治病方法在教学层面推广开来。这也是传统医学与传统体育最先结合的范例,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加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六字诀等传统的健身手段,不仅能够让学生锻炼身体,还可以发挥其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不能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停留在过去,要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这就需要传统医学院校的学生了解我们传统的保健体育,然后精通它们,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创编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传统保健体育”。
(三)方法创新——改变教学模式
在体育实践课中,将医学的理论知识融入体育教学中,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诠释体育锻炼所达到的健身效果,从而使体育与医学相结合实现1+1>2的模式。一方面,从西医的角度,通过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知识将人体在运动时所涉及的动作技能更加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所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遇到运动损伤采取急救措施时更加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古代医术高明的中医创编的传统的养生手段,通过中医治未病,达到预防和治疗人体疾病的效果。21世纪的医学研究是以人体健康为主要发展方向,而中医一直是从人的整体健康出发,治未病更是防患于未然,“治未病”和“养生”是身心健康的一体两面。现如今,人人都在养生,“养生保健”再也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人们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在追求长寿。体育教师应多搜集古代中医创编的传统养生手段,结合现代化的体育教学融入医学生的体育课堂中,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中医经络学,有针对性地锻炼,达到防病甚至治病的效果。
(四)点睛之笔——加强师资力量
现如今,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以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而学校除了贯彻落实相应的政策外,还要从实际方面解决具体问题。
传统医学专科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索关键在于解决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是体育教师。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亟待改善。学校人事部门首先需要将体育人才引进列入计划;其次,要解决现阶段体育兼职教师的编制问题,把现有的体育人才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最后,增加体育教师深造的人才经费,通过读研、读博或者外出访学等途径,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质量。
一方面,传统医学专科院校应加强对体育教师的“体医结合”培训,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医学教师讲授和“体医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加大考核力度,让体育教师能够从理论上夯实基础,提高体育教师的医学常识素质。另一方面,传统医学专科院校应完善相应的奖励制度。无论是体育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在研究“体医结合”时,比如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的学术会议,组织探讨最新、最热点的话题,并撰写发表“体医结合”的学术论文;主持或参与“体医结合”的教学改革的课题,使创新性的教学成果能够在学校落地,甚至推广到其他兄弟院校。除了在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外,还要在精神上给予肯定,提出表彰。
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锻炼指导,需要联合学校医务室每一年对学生进行的体质健康测试以及体检,同时也要对医学教师锻炼时进行专业的指导,使医学教师掌握运动相关的技能,了解运动的一般规律。在这样相辅相成的模式下,促进“体医结合”师资的专业化。
结语
这是一个全民健身的时代,这也是最好的时代。一个个天真的小孩子在游乐场欢快地奔跑;一个个矫健的青年人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一个个开心的中老年人在广场上跟着音乐一起舞蹈。这离不开国家的倡导,也离不开社会机构的完善,更离不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体育工作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只有达到了量变才能质变,通过普及正确的锻炼方法,才能够让我们的国民身体素质提高,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强壮。传统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将优势最大化,运用“体医结合”模式,让体育和中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促进是整体的,这也是运动治疗区别于药物治疗的独特之处。这与中医整体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少年强则中国强,“体医结合”的理念应该贯彻到每一个阶段的教育。专科教育也不例外,尤其是传统医学专科学校,更加义不容辞。通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希望“体医结合”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造福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