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所依恋理论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2023-02-23吴舒扬王琬青陈千山朱晋立郑宇郑燊玥
吴舒扬 王琬青 陈千山 朱晋立 郑宇 郑燊玥
DOI:10.20023/j.cnki.2095-5774.2023.05.014
收稿日期:2023-08-10
基金項目:福建省自然基金面上项目( 2020J01836)
作者简介:*为通迅作者,郑宇(1976-),女,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E-mail:953168046@qq.com。
吴舒扬(1999-),女,硕士生,主要从事园林与景观设计,E-mail:15280053988@163.com
摘要要:【目的】以闽南经济发达地区晋江市砌坑村为例,基于场所依恋理论,探索乡村场所依恋情感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快速城镇化乡村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建议,唤起原住民的依恋情感。【方法】通过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乡村场所依恋情感的影响因素。探讨影响因素与场所依恋的相关关系,得到砌坑村场所依恋情感模型公式。【结果】17项影响因素与砌坑村场所依恋情感均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不可替代性、情感替代、收获认识、场所感、尺度感等5项影响因素显著影响场所依恋情感。【结论】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乡村的不可替代性,营造空间场所感,提高识别能力,注意空间尺度,激发村民的情感依赖和认同。
关键词:景观规划设计;场所依恋;景观感知;公共空间;闽南乡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74(2023)05-0385-08
The Application of Place Attachment Theory 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Wu Shuyang1,Wang Wanqing1,Chen Qianshan1,Zhu Jinli1,Zheng Yu2*,Zheng Shenyue1
(1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0,China;
2 Fine Arts & Design College,Mingjiang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1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aking Qikeng Village in Jinjiang City,an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 in southern Fujian,as an example,based on Place Attachment Theory,we explo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place attachment emotion,aiming to make suggestions for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rapidly urbanized villages,and to evoke the attachment emotion of the aborigines.【Method】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place attachment emotion were screened by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lace attachment emotion was explored,and the model formula of place attachment emotion in Qikeng Village was obtained.【Result】Seventeen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lace attachment emotion in Qikeng Village,of which five influencing factors,irreplaceability,emotional substitution,gain recognition,sense of place,and sense of scale,significantly affected place attachment emotion.【Conclusion】I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irreplaceability of the village,create a sense of spatial place,improve recognition,pay attention to spatial scale,and stimulate the villagers' emotional attachment and identity.
Key words: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Place attachment;Landscape perception;Public space;Rural areas in southern Fujian
乡村是人类文明发展下产生的一种聚落形态,是古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延续家族命脉的栖息之所[1]。乡村作为中国历史信息和传统文化景观的重要衍生载体,埋藏着鲜活的中华精神气质[2]。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乡村与城市成为矛盾的有机统一体,二者作为城乡地域系统的组成部分,必然会相互融合[3,4]。部分村庄盲目追求城市化,导致乡村景观特色消逝,居民与地方的情感联结减弱,乡村的地方性属性渐渐淡化[5,6]。
乡村承载着村民的日常活动,而了解村民情感是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必要前提[7,8]。场所依恋是指人与空间互动所产生的情感以及他们对这个空间的体验、记忆和发展意向[9],是1989年由Williams 和Roggenbuck两人首次提出“场所依恋”这一概念,并将场所依恋分成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两个维度[10]。场所依赖是指人对地方的功能性依赖,场所认同则是指人对地方产生的情感性依恋[11,12]。个体差异、物质环境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对场所满意度和环境行为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驱动人地关系发展和场所依恋情感形成[13,14]。20世纪60年代之后,学者对场所依恋理论的研究聚焦到人与居住环境的情感联结方面,对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方向上偏向于社会性的公共空间管理[15,16];从研究切入点来看,有学者从视角差异入手,认为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公共空间景观的场所依恋情感有所差异[17],还有学者从场所依恋与公共空间的景观感知的角度切入[18-20]。从整体上看,相关研究在不断拓展与完善,研究的方法也在逐步多样化,但关于物质环境变量与场所依恋关系的研究还相对匮乏[21],因此先从物质环境变量方面识别乡村原住民场所依恋感知的影响因素,再提出景观设计优化策略十分必要。
位于闽南经济发达地区的福建省泉州晋江市受到快速城镇化影响,乡村风貌正经历严重破坏,这一现象导致原住民对住地情感淡薄,场所认同感下降。基于此,本文以晋江市砌坑村为例,选取砌坑村原住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析原住民场所依恋情感感知要素,揭示场所依赖、场所认同、场所感知与场所依恋情感的关系,为闽南地区同类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
1研究区概况
砌坑村位于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坐落于思母山脚下,自然资源丰富。九十九溪穿村而过,生态良好,距离泉州城区20 km,居住面积1.5 km2,全村1 000多户,常住人口约3 000人。由于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影响,砌坑村存在乡愁景观缺失、居民与地方情感联结淡化的问题。
2研究途径与方法
2.1提出假设
結合闽南乡村公共空间实际场地情况,本研究从场所感知维度,结合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维度[22],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a:场所感知、场所依赖、场所认同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与砌坑村场所依恋情感有相关性。
假设H1b:场所感知的7项影响因素显著影响砌坑村场所依恋情感。
2.2指标选取与构建
指标选取基于Williams与Roggenbuck提出的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二维结构量表,增加了场所感知指标并构建量表(见表1)。
2.3数据分析
2.3.1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以砌坑村原住民为被试对象,问卷根据当地表达习惯对题项用词及表述进行修订,例如题项1表述为“您认为砌坑村是您活动的最佳场所吗?”,使用李克特7级量表法进行打分[23],1分为最低评价,7分为最高评价,剔除问卷内容不完整等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84份。
2.3.2样本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收集到的调查样本中,女性占比为52.58%,男性为47.42%,无明显差异。在年龄构成方面,青年群体(15~44岁)占比为47.42%,中年群体(45~64岁)占26.29%,老年群体(65岁及以上)占18.56%;少年群体(14岁及以下)占7.73%。本调查样本较客观地反映出调研区域人口构成的真实情况,验证了问卷设计的合理性。
2.3.3验证性因子分析
将问卷数据导入SPSS 27.0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见表2),结果显示,KMO值=0.828>0.8,且p值(Sig.)<0.001,问卷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信度检测α值=0.832>0.7,说明整体问卷信度较好。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采用最大方差法,结果显示旋转在5次迭代后收敛(见表3),分析得出共有三项主成分,且可解读54.95%信息量,主成分提取有效。旋转成分矩阵表中每个成分的指标载荷>0.5,则说明该变量与成分之间有明确结构对应关系。根据主成分分析1、2、3所对应的题项,提取关键词构建闽南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场所依恋情感影响因素模型。对题项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查成分内部一致性(见表4),结果显示α值=0.753~0.858>0.7,各个成分内部指标一致性较好。
3结果与分析
3.1各类依恋情感影响因素与依恋情感间相关性分析
为验证假设H1a成立与否,将17项影响因素和依恋情感的数值导入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乡村场所依恋情感影响因素(见表5),结果显示,17项影响因素与依恋情感之间均呈现出0.05水平上的显著性,且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证明场所依赖、场所认同、场所感知等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与场所依恋情感具有显著正相关;其中,喜爱感、认同感、特殊意义等3项影响因素与场所依恋情感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其余14项影响因素与场所依恋情感之间为极显著正相关。
3.2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分析
将依恋情感“愿意继续留在乡村并保护乡村”设置为因变量,另外17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一步验证各项影响因素对场所依恋情感的显著性(见表6)。从表中回归模型数据可以看出:F=6.788,且P<0.01,模型通过了F检验,整体与因变量线性相关,模型成立;调整后R2值为0.337,代表17项影响因素能够解释33.7%场所依恋情感的变化原因,模型拟合情况达标;D-W值= 1.930,接近于2,说明没有自关联性产生符合数据独立性。
从数据运算结果可以得出:不可替代性(P=0.002<0.01,回归系数B=0.179)、情感替代(P=0.034<0.05,B=0.143)、收获认识(P=0.005<0.01,B=0.181)、场所感(P=0.031<0.05,B=0.150)、尺度感(P=0.010<0.05,B=0.154),说明这5项影响因素显著影响场所依恋情感。因此,得到砌坑村景观设计场所依恋情感模型公式为:Y=0.878 + 0.179×不可替代性 + 0.143 ×情感替代 + 0.181 × 收获认识 + 0.150 × 场所感 + 0.154 × 尺度感。
4结论
依据相关性分析结果,场所感知、场所依赖和场所认同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都与砌坑村乡村场所依恋情感具有相关关系。其中,喜爱感、认同感、特殊意义等3项影响因素与场所依恋情感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其余14项影响因素与场所依恋情感之间为极显著正相关。
依据多元线性回归结果,不可替代性、情感替代、收获认识、场所感、尺度感等5项影响因素显著影响依恋情感,得到砌坑村场所依恋情感模型公式:Y=0.878 + 0.179×不可替代性 + 0.143 × 情感替代 + 0.181 × 收获认识 + 0.150 × 场所感 + 0.154 × 尺度感。
5基于场所依恋理论提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及空间营建策略
结合场所依恋情感模型公式,提出场所依恋理论在乡村不同类型空间的应用建议。
5.1提升乡村不可替代性——以街巷空间为例
砌坑村内主干道经环境整治后路况有所提升,但景观结构单一,与周边环境较为割裂。大部分巷道还有待整治,路面不平、交通流线杂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功能依赖。村内主干道除路面平整外,无任何景观特色,缺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根据前文得出的结论可知,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乡村的不可替代性,在保留村庄特征的前提下对村庄进行整治规划,注重小微尺度的设计,引导原住民行为。对于此类空间的优化,在道路一侧,增加康养慢跑步道,从而满足村民休憩、康养、观赏等多种需求,提升村民幸福感的同时促进人们生理健康效益。村入口右侧芭蕉林路面为泥土地,通行不便,景观效果不佳。将芭蕉树保留,整平康养步道并附上道路标识,增加空间吸引力,让村民在体验田园风光的同时享受到慢行的乐趣(封底 图1、图2)。
5.2营造空间场所感,让村民收获认识——以农事景观为例
农田、作物、农业设施的布局与组合构成独特的农事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农田、农具等都是传统农耕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体现,为后代传承和了解农耕文化提供媒介。砌坑村土地利用整体比较粗放,部分耕地长满杂草,景观质量有待提升。砌坑村农田旁有废弃闲置的农用设施及农具。结合依恋情感影响因素,在节点打造过程中要营造空间的场所感,使景观空间与环境相协调。可对废弃的粮食烘干机进行涂鸦改造,以粮食烘干机为景观视觉中心,周边种植季相丰富的观花植物营造良好的氛围。尽量因地制宜选择当地的建筑材料,营造相对舒适的活动空间。
由于村内前期的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占用村内土地,导致村内土地碎片化。结合依恋情感模型公式可知,乡村空间应能让村民收获认识,提升保护主体对于所处地域环境的认识,发挥公共空间的文化价值。基于此,可在碎片化空间引入乡村菜园的微景观及科普解说标识,倡导村民利用碎片空间进行种植活动,满足家庭自给自足蔬菜的同时改善乡村景观。通过微景观的方式,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激发乡村原住民的依恋情感(封底 图3)。
5.3注意空间尺度感,唤起情感认同——以建筑空间为例
砌坑村内仍有结构保存完好的古厝,由于未被合理利用导致空间闲置。根据前文场所依恋情感影响因素可知,保护村民依恋功能依恋和情感认同强烈的场所,能够激发他们内心对村落的依恋情感,带动社会参与保护乡村景观。古厝是村民生活与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反映出人与场所的情感联结,具有特殊的情感意义。在保留历史建筑原貌和特色的前提下修复和利用古厝,使其变为村民文化交流的场所,有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激发乡村的活力和潜力(封底 图4、图5)。
根据前文依恋情感影响因素分析,在空间规划时要注意场所的尺度感,留意空间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了解不同使用者的空间偏好,加强乡村功能分区的规划指导,以提出更精准的优化策略。
6讨论
本研究为场所依恋理论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但在今后的研究中仍有待進一步探讨。问卷虽然通过了信效度检验,但在问卷取样的广泛性方面存在局限性,可能因为样本量不足等问题导致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不理想,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胡燕,陈晟,曹玮,等.传统村落的概念和文化内涵[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10-13.
[2]张琳,杨珂.旅游发展下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依恋感知研究——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3]戈大专,陆玉麒,孙攀.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22,77(4):777-794.
[4]金星星,陆玉麒,林金煌,等.闽三角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时空格局演化与功能测度[J]. 生态学报,2018,38(12):4286-4295.
[5]王培洪,李可润,吴小刚.基于乡情视角的闽南乡村景观意象评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3):27-34.
[6]李佳冉,钟乐,秦仁强.场所依恋理论在风景园林领域研究前沿及中国动态分析——2011-2021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园林,2022,38(S2):140-144.
[7]林箐,王向荣.原型、场所、体验[J].中国园林,2022,38(5):6-13.
[8]毕慧缘,汤辉,关美燚,等.乡村公共空间场所依恋影响机制及营建策略——以英德邱村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S2):58-62.
[9]尤达,刘群阅,艾嘉蓓,等.森林公园游憩者依恋情感对恢复性体验影响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8,38(5):66-71,108.
[10]Williams D R,Roggenbuck J W. Measuring Place Attachment:Some Preliminary Results[C].San Antonio:Proceeding of NRPA Symposium on Leisure Research,1989.
[11]Williams D R,Patterson M E and Roggenbuck J W.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J]. Leisure Sciences,1992,14(1):29-46.
[12]刘群阅,尤达,潘明慧,等.游憩者场所感知与恢复性知觉关系研究——以福州温泉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17,32(7):77-88.
[13]冯悦,王凯平,张云路,等.乡村公共空间与场所依恋研究综述:概念、逻辑与关联[J].中国园林,2021,37(2):31-36.
[14]王屏,张冬良.环境认知对乡村寄宿避暑度假者忠诚度的影响研究——地方依恋与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8):43-49.
[15]雷晓亮.基于场所依恋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1.
[16]何君洁.乡镇公共空间场所依恋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研究——以安徽省滁州市腰铺镇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3):26-32.
[17]赵怡.基于场所视角差异与依恋的厦门香山风景区核心园区景观提升[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23.
[18]应君,金荷仙,张一奇,等.接触校园绿色空间内在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个被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J].中国园林,2023,39(5):37-42.
[19]黄思颖,傅伟聪,刘群阅,等.福州城市绿地场所感知与场所依恋知觉关系[J].中國城市林业,2022,20(4):110-115.
[20]朱依蕊.高校景观质量满意度与恢复性评价及场所依恋的相关性研究[J].住区,2021(1):117-123.
[21]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李丹. 地方依恋研究进展:概念、理论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86-93.
[22]承露. 游憩者场所依恋与景观偏好关系研究 ——以杭州湖滨公园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2021.
[23]亓莱滨.李克特量表的统计学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J].山东科学,2006(2):18-23,28.
(责任编辑:黄雄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