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创”教育与“政产教研”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以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2023-02-23白培瑞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双创课程体系

陆 翔 白培瑞 韩 超 李 超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急需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1]。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技术创新前沿的重要领域,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课程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着眼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创”教育与“第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结合,旨在通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改革,构建“双核双驱动”实践课程体系,形成“政产教研”融合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第一课堂”的深度融合,打造符合电子信息类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强大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2]。

1 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1.1 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一个系统性工程,由高校进行顶层设计,确保教育覆盖全员、全方位且持续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教育目标的融合成为改革核心。因此,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岗位上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将人才培养目标从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变为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3]。

1.2 “双核双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

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覆盖面广、知识点多的特点,在教育部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和打造“金专”“金课”、锻造中国“金师”精神的指导下,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与创新,按照“一体两翼”的设计思路(电子系统设计与软件编程训练),创新性地构建了“双核双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图1)。在该体系中,围绕“软件”+“硬件”的双核,以“校企合作”(高校,企业)+“创新驱动”(协同育人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为双驱动,以“就业”+“考研”为双引导,打通实践课程与“‘双创’教育”(创新,创业),带动实践课程与“双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构建注重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的实践课程培养体系。

图1 “双核双驱动”的实践课程体系

通过对大一至大三的实践与实训环节进行优化整合,最后与大四的创新创业实训和毕业设计合理衔接,形成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图2)。

图2 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本科教育阶段各个学年的实践与实训环节安排如下:大一学年,进行Java、Android、Matlab 等编程课程培训,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大二学年,在巩固学生单片机系统设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实时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C/C++、LabVIEW)的综合能力。大三学年,进行大数据分析综合项目(Python)实训,提高学生在大数据处理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技能,并穿插企业参观实习和企业讲师报告,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能力。大四学年,在创新创业实训环节,邀请创业导师进行项目管理、知识产权、金融与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教学和指导,由学生自主组建公司团队,以项目驱动形式模拟现代商业社会环境和企业运作环境,集体协作制定创业计划书,创造性地解决组织经营与管理问题;在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到相关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聘请企业导师担任副导师,帮助学生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1.3 “政产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

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4],探索“政产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在“政、产、教、研”4 个方面详细设计实施方案。通过与政府密切沟通、与产业企业加强合作、与教育机构深度合作、与科研机构高效协同,全面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

(1)政府方面:依托并发挥高校所在地的地区优势,与当地政府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优化,确保培养的人才符合地方需求,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创新项目,激发创新活力。

(2)产业方面:高校应与电子领域的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制订实习计划,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其深入了解企业运作,增加实际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实际项目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水平。

(3)教育机构方面:高校应与当地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通过与教育机构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同时结合企业培训的方法,引入“项目驱动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学习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确保学生在高校学到的知识与企业需求相匹配。

(4)科研机构方面:高校应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建立研究平台,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相关科研项目的开展。可邀请科研机构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授,为高校提供实际项目的经验和指导,并将科研机构的优质科研成果融入高校实践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

通过实施以上方案,逐步构建“政产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科研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电子信息领域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经验。

1.4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深度融合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中,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途径,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推动第一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5]。

在第一课堂中,加大对“互联网+”大赛、“创青春”大赛等创新创业比赛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其中。还可组织创新创业讲座,邀请成功创业者、企业家榜样、行业专家等担任主讲人,为学生提供实际案例,激发其对创新创业的浓厚兴趣。在第二课堂中,通过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途径,将创业典型人物的故事进行广泛宣传,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业热情。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深入的企业文化接触途径,促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更好地渗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2 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果

2.1 教学资源得以丰富

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打造了一支以校内教师为核心,企业讲师、外籍教师共同参与的实训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成员有校内教师25 人,企业讲师12 人,外籍教师1 人。其中,青岛市教学名师1 人,校级教学名师2 人,青年教学拔尖人才4 人,获批校级、院级“双创”教育教学团队各1 个;②建成在线开放课程4 门、“双创”教育电子课件5 个、授权使用企业自编教材和讲义15 部、项目案例库3 个;③建立教育部协同育人实验室2 个、校企实习基地5 个、校企联合实验室2 个。

2.2 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双创”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具体体现在:①学生对实习实训环节教学效果测评满意度逐年升高。其中,2021—2023年内选择“非常满意”的学生数量占比分别为75.2%、78.8%、82.3%。以Python 程序设计实训为例,在2022年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校内调查中,表示愿意学习此课程的学生数量占比高达91.7%。②对接产业需求,形成了教学内容微调、定期教学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机制。据山东科技大学统计,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21—2023 年内在嵌入式、大数据等方向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占比分别为7%、13%、20%,呈逐年上升趋势。该校根据行业需求变化和学生的就业意向及薪资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实时更新创新创业类相关模块,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程度。③山东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加强。2021—2023 年,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此外,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蓝桥杯等竞赛活动中,该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500 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3 篇,授权专利25 件,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成果丰硕。

3 结语

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创”教育融入“第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我们提出了一种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构建了“双核双驱动”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政产教研”融合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第一课堂”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校园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文化的结合,通过融入创新创业相关活动,营造积极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经过一系列改革,教学资源得到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这些成果表明了改革策略的有效性。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满意度,还在解决复杂问题和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该教学模式改革不仅适应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更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双创课程体系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
双新双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