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赋能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3-02-23单丽瑶陈冰君郭云贵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监管医疗

单丽瑶 陈冰君 郭云贵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2015 年7 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与医疗的密切关系,提出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针对移动与远程医疗、医疗数据共享等给出具体指导意见。新冠疫情的暴发,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医疗新模式迅速发展,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可。互联网医疗推动了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其不仅便于汇总医院诊疗数据和健康状况档案,还能汇总分析体检、药品售卖、保险赔付以及新兴健康市场的在线问诊等相关行为数据,从而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气象。

互联网医疗作为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益于缓和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得到卫生主管部门的积极支持与引导。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也开始受到关注。根据观知海内信息网披露的数据,2022 年我国智慧医疗应用规模约为780.5 亿元,预计2023 年可达到936.6 亿元。因此,本文对人工智能赋能互联网医疗进行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策略,以期为推动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人工智能对于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意义

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在医疗中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健康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一环。2023 年3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医疗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1)智能分诊与导诊。在导诊环节,面对庞大的问诊量,互联网医院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分诊、导诊,通过人工智能与患者“对话”的方式,收集患者病情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为患者提供科室类别的建议。

(2)电子病历管理。在医疗数据管理方面,可通过人工智能与患者“对话”收集问诊所需信息,形成电子病历档案。同时,对其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传递至接诊医生,以提高医生病历查询的效率,并节省患者的医疗诊治时间。

(3)远程医疗。在远程医疗方面,患者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自身生命体征,再在智能药房匹配到适合自己的药品。同时,可以通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检测并收集居民的身体状况数据,让医生足不出户便可远程掌握居民的患病状况,从而为居民提供全面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

(4)诊后管理系统。人工智能可以记录、存储患者问诊购药过程,结合大数据对患者的就诊记录进行分析,协助医生对患者制定精准化的随访方案,对随访内容进行智能分析。例如,人工智能诊后管理系统可评估患者病情恢复进展、预测病情复发概率等,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多、更准确的诊后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 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

2.1.1 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互联网医疗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表1),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提供后援保障。

表1 2015—2022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相关政策

2015 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医疗历经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3 个阶段。其中,萌芽期为2015—2017 年,这一时期推广线上医疗便捷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加强互联网医疗监管力度,改善互联网医疗服务质量。发展期为2018—2020 年,这一时期我国进一步加强对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的指导和考核,同时鼓励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医疗结合,拓宽医疗服务领域,推动传统医疗向互联网医疗转型。2021 年,我国互联网医疗正式步入成熟期,互联网医疗医保支付体系逐步完善,且不断推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在互联网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2.1.2 互联网医疗应用范围不断延伸

随着利好政策的不断释放与资金的持续流入,互联网医疗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2010—2014 年,医药电商规模开始扩大,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试行线上药品零售,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医疗行业挂钩,互联网医疗开始兴起,该时期已实现患者在个人电脑端预约挂号。2015—2020 年,移动通信技术普及、医药电商规模持续扩大,患者可在客户端进行预约挂号、门诊复诊等。据中国医药报披露,2019 年中国互联网医药电商销售规模已达964 亿元,同比增长46.68%[1]。2020 年,新兴技术使互联网医疗从院内延伸至院外,5G 技术的应用让医疗终端设备成功互联,人工智能在诊断智能化、精确化方面不断升级。目前,互联网医疗已实现5G 技术在远程诊疗、移动医护、AI 辅助治疗、智慧导诊等方面的应用。依靠5G 技术所具备的丰富连接性特征,构建完备的医院物联网,能够对医院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服务等进行更高效的管理和服务,精简管理流程,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2]。

2.2 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个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医疗法律监管有待加强

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体系尚未完善,存在一定隐患。虽然国家卫生健康委与中医药管理局针对互联网医疗监管问题已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但尚未对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的监管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导致第三方平台监管缺失,一些非认证医师冒充认证医师,假借咨询服务进行线上诊疗。同时,互联网医疗行业监管领域涉及众多部门,例如,工商行政部门、药品监管机构等部门都有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履行医疗审核及药品质量监管的职责[3]。这种多部门协调监管的情况,可能导致标准难统一,造成监管不力。由于没有健全的监督体系,患者的药品安全无法得到保障,生命健康权可能遭到侵害。此外,个人病例由纸质转化为电子,患者信息安全的可控性降低,不可避免地存在泄露的风险。“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安全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数据出境方面,这不仅关乎我国公民隐私的安全性,还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泄露[4]。因此,保障信息安全是互联网医疗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2.2.2 医疗诊后供给不足,患者复诊渠道匮乏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5G 技术的兴起,国家愈加重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诊后服务。早在2018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便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然而,目前互联网医疗诊后体系尚未构建完善,诊后医护专家、医护服务等供给不足,同时缺乏完备的互联网医疗诊后平台供患者和医护人员使用。国家虽已针对互联网医疗诊后资源配备问题出台相关政策,但很多互联网医院都处于建而不用的境地,线上医师资源不足,诊后服务压力较大。当前互联网医疗产业链已向医疗诊后服务行业延伸,部分慢性病管理已经被纳入互联网医疗保障,但其诊后护理等问题仍无法解决。在互联网医院与第三方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公众号、小程序中,仍缺少慢性病患者进行诊后复检、诊后护理、身体健康检测、生活照护等诊后服务的渠道。

2.2.3 医疗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共享壁垒难攻破

我国医疗信息系统尚未完善,区域间医疗信息共享互通程度低是当前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一大障碍。虽然全国已建成的互联网医院超过了1 700 家,但九成以上的互联网医院处于建而不用或浅尝辄止的“僵尸状态”[5]。这从侧面凸显了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不完善,从而导致互联网诊疗使用率低,线上患者诊疗数据基础薄弱,线下医疗资源挤兑问题严重且利用不充分。同样,二、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难以互通,病理诊断报告、影像诊断、超声诊断等会诊结果仅停留在各医院数据库,医院间的诊断信息流转受阻,导致患者就医成本较大。就区域间信息交互而言,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实行“一码通”,健康码代替就诊卡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但各地医疗信息系统仍无法实现地区间就诊记录、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信息共享,患者转诊方式仍以线下为主。

3 人工智能赋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建议与策略

3.1 加强人工智能协同法律监管,保护个人隐私

互联网医疗作为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服务,国家应以实际行动给予高度重视。传统法律监管需靠执行力落实,如今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性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服务于互联网医疗的法律监管,帮助其正常有序落地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政府可引入AI 技术设置高准入门槛和严进入许可,实现对第三方咨询平台更高效、更精准的监管。

(2)应用AI 技术构建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线上专业医师识别准入程序,规范互联网医疗秩序。

(3)利用医疗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网上医疗欺诈行为。

(4)通过AI 技术建立信息防护系统,强化对信息安全的监管,避免泄露病例资料、诊疗记录等信息,保护患者隐私。

为全方位提升互联网医疗的安全性,可制定科学分类、安全审查、风险分级、标识赋码等规则,同时对于信息互联共享以及安全防护等软件开展检测和审查[6],运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实行线上问答与安全法律宣传,向公民普及网络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公民个人隐私安全意识。

3.2 加强互联网医疗诊后平台搭建,引进医疗“虚拟助理”

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国的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护资源逐年丰富。但随着人口基数的逐渐庞大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人们对医护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甚至出现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因此,医院搭建自己的互联网医疗诊后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患者可通过就诊医院的互联网医疗诊后平台,享受复诊、护理、监测等服务,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就医效率。

同时,引进医疗领域的“虚拟助理”(类似于苹果智能语音助手)等人工智能软件实现人机交互,以快速识别并处理患者需求。例如,患者在完成挂号后,可以使用智能问诊平台的“预问诊”功能,将其基本信息、疾病情况、过往病史等信息形成初步诊断报告,同步录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并发送给医生,从而有效缩短医患沟通和问诊时间;在就诊过程中,应用语音电子病案帮助医生将患者诉说内容实时转换为文本;在非就诊时间,患者可以通过智能问诊平台的“自诊”功能,随时进行人机交互实现智能问诊,形成诊断报告,弥补医生不能24 小时都在线的缺陷。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医护人员短缺的弊端,提升全社会医疗效率。

3.3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信息系统,建立高效安全的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医院普遍面临数据未能实现电子化、信息共享存在壁垒、数据结构化比例低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地接收、筛选与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查漏补缺,以完善信息共享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共通,进而推动各互联网医院间的互联互通。将技术、数据、组织3 个维度有效融合,构建智能医疗体系,引进AI 技术支撑互联网医院多元服务,再利用数据采集、交互、匹配搭建一体化多功能平台,从而有效提升互联网医院的服务与管理[7]。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打破传统医院的服务边界,实现信息安全高效共享,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诊疗需求,促进互联网医疗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监管医疗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下一幕,人工智能!
监管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监管和扶持并行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