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
2023-02-23朱乔
朱乔
一、教学背景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有别于以往的要求,即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教学改革当中的全新概念,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活动当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有力践行课程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组织教学。本文以高中生物学“生态系统的结构”这部分内容为例,设计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第3章第1节。本节课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的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第二部分讲的是营养结构,这节课是对“群落及其演替”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本节课之后主要讲解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相关内容。因此本节课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三、学情分析
关于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并且,学生在生活当中也借助多元化的渠道,如阅读、图片、影视等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于生态系统并不陌生。与此同时,在此之前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四、教学目标
1.形成生命观念: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2.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并且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
3.树立科学思维: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等问题,培养学生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4.增强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能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指导下积极践行生态保护行为。
五、教学重难点
对生态系统当中各个成分以及作用进行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六、教学方法
多媒体情境导入、設计问题串、小组合作学习。
七、设计思路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当地湿地公园作为课前导入内容,这样能让教育活动回归生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真正服务于实际生活。并且学生对当地湿地公园也熟悉,更容易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接着,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彰显为引领,要求学生模拟湿地公园的淡水生态系统自制一个小生态瓶,预设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回顾上一章节所学到的种群及生物群落的概念,顺势导入本节课所学内容,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介绍。
在本节课第二部分教学当中,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湿地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生物种类及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出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食物网,解决第几营养级和几级消费者的问题。
在本节课最后环节当中,围绕湿地公园的美景引发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湿地公园对生活有哪些影响?人们的不当行为会对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开放性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得出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理念,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上述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层层递进当中能帮助学生学习并且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识,同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课堂主旨得到进一步升华。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课前激趣
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功能为学生播放提前准备好的关于当地湿地公园的纪录片。以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在更好地集中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还能促使学生以更积极、更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学生观看视频内容。
教师:相信大家在视频当中也看到了,咱们这里的湿地公园景色优美,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健身打卡的好去处,更是代表咱们当地形象的生态名片。今天,我们就以它为对象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完成情境导入,在优化课堂导入方式的同时,达到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在顺势导入本节课内容的同时,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
(二)梳理内容,问题探究
教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前预习的情况回答问题: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范围、生态系统的结构。
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结合课前预习情况给出答案。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教师:看来大家在课下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下面我们具体对上述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究。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部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教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第一个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小生态瓶,这个小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除了生物外,还有哪些成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呢?思考并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给出答案。
学生纷纷进行讨论。
小组1:小生态瓶当中有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成分,其中生物成分有草、鱼、田螺、细菌和真菌,非生物成分有水、空气和无机盐。
教师:说得非常正确,下面哪个小组愿意讲讲这个生态系统当中的组成成分以及作用呢?
小组2:这个生态系统当中草是生产者,鱼和田螺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小组3:生产者的作用是在生态系统当中输入物质和能量;消费者能够帮助物质和能量循环,分解者主要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
……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很清楚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解答:(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3)所有的细菌都是分解者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以上问题反过来问是否成立呢?仍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归纳总结。
学生继续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且归纳总结如下(见图1)。
■
图1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尝试构建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模型。
(设计意图:该探究活动的设计,主要将课堂交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并且在深化相关知识理解的同时,通过学习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完成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构建,对于科学探究意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助力。)
2.食物鏈、食物网
教师: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食物链、食物网的相关内容。相信大家都听过“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样的话,其实从生物学学习的角度进行解释,“大鱼吃小鱼”是为了从小鱼体内获得能量,这样生物之间以捕食建立起来的关系称为食物链,不同的食物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食物网。接下来,请大家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想一想这个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也存在捕食关系,请同学们依据生物图片在卡纸上尝试着画出图片上的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链、食物网。
小组纷纷开始进行探究并且完成食物链、食物网的构建。在学生完成这部分内容之后,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画的食物网,挑选较好的留下,以这个小组的食物网为例,继续分析以下问题:
(1)观察各条食物链,找找相同点与不同点。
(2)请说出最长的食物链,每种生物处于第几营养级,属于几级消费者。
(3)鹰和蛇是什么关系?
(4)食物链、食物网的功能是什么?
教师在这里予以学生相应的提示: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中间不能停顿。
在上述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设计延伸思考问题:在一个复杂的食物网中,随着某一种生物的消失,其他生物会有什么变化?
生A:不会引起变化。
生B:增加。
生C:减少。
面对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内容做出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任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最终影响到人类。
(设计意图:此探究活动是在第一个探究活动基础上的延伸,以问题串设计引发学生深入展开思考,通过一步一步设疑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并且深化拓展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并讲解各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的关系密不可分。)
(三)引申主题,升华情感
到这里,本节课主要内容已经基本讲完,为了进一步升华课堂主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为学生展示两张对比图:一张是人们在公园里散步、垂钓、游玩;另一张是人们烧烤留下的垃圾、在河边洗衣服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结合两张图片提出问题:人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环境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为也在悄悄地影响着环境。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学生A:我们要做到不随手丢垃圾,看到垃圾要捡起来,遇到不文明行为要及时阻止。
学生B:日常生活当中做到低碳出行。
学生C:做好环保,积极参与各种环保公益活动。
……
教师总结: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欣赏和保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希望大家都可以记住自己今天说的话,言必信,行必果,将环保、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生活当中不同现象的对比,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根植到学生内心深处,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能够身体力行环保理念,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教学反思
新课程深化改革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教学活动,既是课标的要求,又是改革的主张。本节课教学当中通过情境导入、设疑探究、情感升华等环节,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实现了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教学目的。但是,部分环节设计趣味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都是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堂多样性有待提升,不仅要落实教学目标,更要让课上得生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