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弛有度:浅谈统编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策略

2023-02-23刘芬芬

求知导刊 2023年35期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构建了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略读教学存在张弛失度的现象。文章从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案例入手,分析略读教学张弛失度的成因,聚焦教材、学情和语用,构建相应的略读教学策略,旨在使阅读教学从课内走向更广阔的课外空间。

关键词:统编语文;略读教学;张弛失度;教略学丰

作者简介:刘芬芬(1984—),女,江苏省淮安市老坝口小学。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着自己的特色:采用单元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的结构设计,建构“三位一体”,即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相结合的阅读教学体系。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出现,其中三、四年级各有14篇,五年级有13篇,六年级有14篇,共55篇,约占全部课文的28%。较之过去,略读课文所占比重不容小觑。此外,略读课文一般篇幅較长,如五年级上册的《牛郎织女(二)》、六年级上册的《故宫博物院》和《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下册的《骑鹅旅行记(节选)》等。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这些略读课文的教学和学习,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一、张弛失度:略读教学现状

2017年9月,教育部统编教材进入了中小学初始年级的课堂,到2019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与改革相匹配的是一轮又一轮的统编小学语文教学培训,教师们也逐渐明确了统编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那么在实操过程中,略读课文教学又是怎样的呢?笔者观摩过一次略读课文教学区级专题赛课,观察了多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略读课文的过程,以下是其中两节课的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

师: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走近鲁迅先生。

(出示自读提示)默读课文第2至27自然段,想一想鲁迅先生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圈画相关词句,并试着在课本空白处用简练的话进行总结。

生默读,写批注,汇报交流。

师补充有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叹息”“黑洞洞”“碰壁”等词句。

…………

师:这就是“我”的伯父,慈爱,幽默,关心家人。这就是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爱憎分明!

师生配乐朗读第一段。

师:鲁迅先生去世了,作家巴金这样写道——

生:(齐读巴金《悼鲁迅先生》中的段落)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爱护他们的知己朋友,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一个伟大的人!

教学片段二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下面请一个同学读一读导读提示。

(学生读导读提示)

师:大家都清楚要求了吗?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完成这两个任务。

生默读,写批注,相互交流。

可以发现,执教这两堂课的教师都聚焦于课文的导读提示,围绕导读提示中“鲁迅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展开教学。第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聚焦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走近“亲人”伯父和“伟人”鲁迅,感受鲁迅先生身为家人的慈爱、幽默,以及身为伟人的爱憎分明;同时,创设情境,用音乐渲染,深情朗读,让学生“批文入境”,引发情感共鸣。第二位教师则是围绕导读提示的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通过默读批注完成学习任务。

这两堂课的教学处理方式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代表性。一种是教师把略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来教,生怕学生读不懂、学不透,习惯性地从字词的读音、含义到文章段落内容再到品词析句、拓展延伸,一样不少,穿的是新鞋,走的却是老路,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另一种是教师知道在教学略读课文时要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主,所以完全放手,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课堂教学类似于做阅读短文题,缺乏阅读教学应有的情趣。综合来看,这两种教学方式一张一弛,张弛失度。

二、张弛失度:略读教学归因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为什么会出现张驰失度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课型定位不准

部分教师习惯了长短适宜的精读课文,缺乏可借鉴的略读课文教学经验。加上一些如今被列为略读课文的经典课文在过去是精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知识点和考点了然于心,所以即使这些课文成了略读课文,受惯性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还是采用老方法进行教学,忽略单元语文要素与导读提示,人为拔高教学要求,偏离教学方向。因此,厘清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区别是首要任务。

精读,顾名思义,就是精细地阅读。精读教学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聚焦课后习题,以教师的教为主,通常需要2至3个课时来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略读则是快速地阅读,旨在了解文章大意,不需要面面俱到。略读教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吃透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导读提示的基础上,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发力点,聚焦核心问题推进教学,对于旁枝末节的内容,能省的尽量省去,通常只需要一个课时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使其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三位一体”阅读体系来说,略读教学是连接精读课文和课外阅读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厘清了课型之间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就不会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了。

(二)学情了解不充分

略读课文教学提倡教略学丰,要求教师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减少教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因此,有的教师就认为略读课就是彻底的放手,学生只要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略读课文导读提示中的任务即可;而有的教师会畏手畏脚,产生担忧:学生自主学习能行吗?会不会花费了时间却没有收获?如果知识点没吃透,教师还要重新讲,这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无论是“完全放手”还是“严防死守”,都是教师对学情缺乏认识的体现。

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创造者,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学情,即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包含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知识传授,心中只有教材、教案、知识点,很少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而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略读课文教学,面对权力“放”下去的课堂,教师如果不了解学情,便会对放什么、怎么放、如何收做不到心中有数,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提升,略读教学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方法迁移不足

在学习略读课文时,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中学会的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这是一种对阅读方法的迁移运用,也是搭建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的桥梁的途径。因此,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渗透和提炼,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有效推进。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忽略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导致学生仅仅机械地记忆知识内容,而没有掌握灵活阅读各类文章的方法,在面对课文的略读要求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

三、张弛有度:略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聚焦教材:抓大放小

一篇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通常只有一个课时,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对此,教师要精准定位略读课文,聚焦核心,找准着力点和训练点,进行整体规划。略读课文的着力点和训练点往往藏在单元语文要素中,藏在课文的导读提示里,这些信息既是学生的阅读提示,也是教师的教学依据。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7课《我的“长生果”》是一篇略读课文,仔细分析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和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我们会发现单元语文要素和导读提示是完全吻合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围绕导读提示开展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读过的四种类型的书;第二步,要求学生聚焦课文,看看作者从童年读书、写作的经历中悟出了哪些道理。第二步中的问题很有价值,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进一步进行问题引导:作者悟出来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你读书和作文的经历说一说。这样的教学不仅达成了把握内容、梳理信息这一阅读要求,还发挥了课文的人文主题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有时候,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很长,信息也较零散,那么教师就要学会取舍和整合,抓大放小。如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文的导读提示问题较多,直接呈现会显得不够简洁,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目进行问题统整:1.默读课文,找一找“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这次发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2.再次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地方有趣?说说你的感受。3.你在生活中有过什么特别的发现吗?这样一来,教学主线清晰、板块分明,学生学起来会轻松许多。

虽然单元语文要素和导读提示为略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教师还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隐藏于文本中的语言增长点。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深入分析文本,这样才能做到该“精”的精讲,该“略”的略讲。

(二)聚焦学情:教略学丰

除了教材,学生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略读课文时,教师的教要让位于学生的学,给予学生自学与展示的舞台,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建构,做到教略学丰。

略读教学既然要凸显学生的学,是不是意味着教师不讲了呢?其实不然。略读课文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学情,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能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的不多讲,学生难理解的则需要教师介入。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为例,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如果不结合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来理解,学生只能从字面上感受到鲁迅的幽默。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这里的幽默是有丰富内涵的,需要我们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中的真意。同学们读懂了吗?“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黑洞洞”是指鲁迅所生活的黑暗的时代。

师:那么“碰壁”呢?

生:我猜是指鲁迅遭遇的苦难。

师:(出示补充的资料,指名读)现在你读懂了吗?

生:“四周黑洞洞的”暗喻当时黑暗的社会,“碰壁”是指鲁迅先生在与黑暗势力作斗争时所遭受的迫害。

师:面对敌人的百般打击和迫害,鲁迅依然没有放弃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幽默的背后是——

生:坚强、乐观!

(师在“幽默”旁边板书:坚强乐观)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他关心劳苦大众,憎恶黑暗的社会,“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爱憎分明!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问题引导和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幽默言辞背后的深层含义,感受鲁迅的坚强、乐观,让学生对鲁迅的认识更加深入、立体,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质,产生敬佩之情。

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关注、捕捉、判断和重组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原始性资源”“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方案性资源”等,促进师生共同成长[1]。在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有放有收,收放自如,还要特别注意课堂生成,针对难点和提升点进行点拨和解惑,在“粗放”中显“精细”,让学生的学更加丰盈。

(三)聚焦语用:拓展延伸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学习中掌握的方法来自主学习略读课文,还要充分发挥略读课文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外国文学名著单元,根据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第一篇精读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时,教师就要有目的地渗透阅读世界名著的方法:读梗概,列小标题梳理主要内容;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心态变化,多角度评价人物;联系生活分析问题,加深阅读理解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结合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学生就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本单元的另外两篇略读课文,进而学会阅读整本书。教师还可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活动“同读一本书”,开展整本书阅读的专题读书会,使学生互相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自己阅读的收获,实现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同样,学习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牛郎织女(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学生读《中国民间故事》《欧洲民间故事》《非洲民间故事》等书。

除了从读到读的拓展,教师还可以关注从读到写的应用。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珍珠鸟》一文,描写了“我”与小珍珠鸟在一点一滴中逐步信赖彼此的过程。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我的心爱之物”,教师可以结合习作要求,在教学《珍珠鸟》的时候将习作要求同导读提示进行有机结合,渗透写作方法,然后在学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围绕主题“我最心爱的小动物”写一篇小练笔。

总之,略读课文教学要求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聚焦核心,找准训练点和提升点,聚焦学情,教略学丰,迁移运用,使阅读从课内走向更广阔的课外空间。

[参考文献]

张向众,叶澜.“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冊[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