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3-02-23邢云文
李 晶, 邢云文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1]荣誉表彰等仪式教育在新时代英雄观传播中能起到“助推剂”的作用。在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中,仪式主体综合运用诸种英雄符号,在特定的仪式情境中围绕英雄观开展特定仪式程序展演,以文化育人的方式向仪式对象进行英雄观价值传递。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探索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正当其时也大有可为。
一、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2]仪式教育是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承启性、周期性、象征性,从其特点出发,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有着重要且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仪式教育的承启性能够提供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契机
仪式教育具有承启性,承启性体现在仪式具有特殊的时间节点意义。“从时间角度看,仪式突破了日常时间的连续性和匀速流逝性,是常态时间的中断点、突出点以及两段日常时间的承启点、转折点。”[3]新时代英雄观教育属于价值观教育,关键在于如何让受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教育需求。如同竹子的生长特点一般,受教育者在接受新时代英雄观教育过程中也存在许多节点,这些节点标志着人生不同阶段的转折与过渡。从崇尚英雄到成就英雄,最后到英雄辈出,受教育者对英雄的认知往往要经历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从一开始觉得相距甚远到渐渐学习再到最后的自我蜕变,这也是伴随着英雄观的形成、个人的成熟成长的表现。在此过程中人们总是会自觉地总结与反思过去、规划与畅想未来,其中就需要具有价值导向的英雄观教育为下一阶段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养分,而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承启性就与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相适应。从仪式教育的承启性角度来讲,将特殊时间节点意义上的教育融入人生不同阶段的过渡中,人们在英雄观形成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产生更多的自我价值需求,促使人们不断地去探索,从而创造了教育需求,得益于这种良性循环,新时代英雄观教育便掌握了重要的契机。
(二)仪式教育的周期性能够塑造集体记忆以强化新时代英雄观育人效果
仪式教育具有周期性,是一种重复性操演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重要历史纪念活动和荣誉表彰大会,强调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重要性,反复强调要重温英雄事迹,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纪念日的设立最为直观地反映出了仪式教育的周期性,正是因为这些纪念日被赋予了具体的且具有历史底蕴的仪式时间,每当纪念日到来,在相关的仪式活动中,受教育者会自觉地联想到这个时间节点以及这些仪式背后的深层含义,相关的记忆随之被唤醒,并随着周期反复的仪式而不断加深。如:在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国人民在听到警钟长鸣时,会自觉地驻足默哀,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会随着这一仪式的进程被唤醒,警示人们勿忘国耻、铭记英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英雄观教育,将个体刻写进了关于英雄的、民族的历史记忆中,在不断接受周期性仪式教育的过程中塑造集体记忆、强化新时代英雄观的育人效果。此后,仪式教育中特定的行为方式会化作“习惯性”的日常礼仪,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转化成人们行为规范的内在价值理念。这不仅强化了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育人效果,而且延展了新时代英雄观教育的育人周期。
(三)仪式教育的象征性能够将抽象的新时代英雄观具象化
仪式教育具有将抽象的新时代英雄观具象化,推动英雄观入脑、入心的效用。新时代英雄观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文字,而是立足现实、需要运用在实践中的价值理念。与其他载体相比,仪式具有一定的庄严度,且承载或表达着信仰,在英雄观教育过程中能够建构或提升抽象的英雄观价值理念的神圣性。因此,仪式的正确运用能够提升人们对于新时代英雄观的信仰度。正如西方社会学家涂尔干所说:“仪式是为维护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4]更重要的是,仪式的象征性能够将抽象的新时代英雄观具象化。仪式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符号、工具、场域都具有象征意义,以象征符号的方式加强人们对英雄观的认识与理解。新时代英雄观表达的是对于英雄的根本立场和情感态度、对待英雄的态度和观念,无可避免地带有抽象性,如何让抽象的新时代英雄观具象化,在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而仪式教育能够通过象征的手段将抽象的英雄观具体化、符号化,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如:五四青年节在高校的升旗仪式中,学生群体广泛参与、深度融入,能够更加深刻地感悟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核心。由此可见,受教育者借助仪式的象征符号可以比较真实地提升对英雄观的认知,推动英雄观入脑入心。
二、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出现的四种倾向
仪式在我国的新时代英雄观教育实践中已有初步运用,功勋荣誉表彰仪式、国难纪念哀悼仪式等活动已经初步显现了仪式在英雄观教育中的重要功能。然而时代日新月异发展,社会环境与社会思潮也随之变化愈加复杂,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形式化”倾向、内容承载上的“简单化”倾向、形式设计上的“刻板化”倾向及价值传递上的“被动化”倾向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教育过程呈“形式化”倾向,英雄观念价值迷失
仪式中设计的任何形式的符号都要与特定的象征性教育意义相联系,脱离了教育意义就是形式的“空壳”。当前在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过程中不乏这样的问题,如:在仪式设计过程中铺张浪费,过于关注仪式场面的轰动,除了让参与者在短时间内产生新奇体验之外别无所获。此外,也有一些仪式组织者缺乏对新时代英雄观内涵的把握,完全照搬其他教育活动的仪式,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就可能沦为无营养的形式化表演。虽然仪式本身确是一种形式,但在教育过程中仪式应该超越形式,而不能流于形式。剖析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过程的“形式化”倾向,究其原因,一是人们的理想信念趋于功利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即感动于“时代楷模、英雄模范”对社会做出的伟大贡献,但是在行动上却难以与其保持一致。二是公式化的例行操演和机械性操作,没有切入实际地花费时间精力,难免会呈现出“假、大、空”的教育效果。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等多元思潮给新时代大众的价值观塑造形成了一定的压力,这些消极贫瘠的思想使得社会上已然出现了一些否定甚至抹黑英雄的现象,更有甚者恶意将仪式教育娱乐化,从而影响其价值传递。以上种种都会让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过程趋于“形式化”,从而导致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在形式主义的洪流中。
(二)内容承载呈“简单化”倾向,英雄内涵贫乏单薄
在仪式教育中,形式是与内容在价值上不相上下的重要部分,因此容易导致“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出现。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内容承载呈“简单化”倾向。英雄观的价值内涵是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灵魂所在,失去了价值内涵,仪式教育就会沦为一套程序。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离不开规范性的程序仪式,更离不开深厚的价值内涵,唯有如此,其象征符号承载的英雄观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育人的作用。一方面,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承载内容的选择不甚合理。正确的英雄观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反映的往往是社会大众对于偶像、榜样的价值取向,代表的是主流价值文化。但是在仪式教育的过程中,部分组织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英雄观价值的广度和深度,容易导致仪式教育承载的内容内涵不足,或者过于简单、重复甚至滞后,流于表面,如:一味地呼吁大众要崇尚英雄,却并没有将深层次的英雄精神、英雄文化传递给人们,这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对于仪式的选择可能会与英雄观的内容不相适应。形式体现内容,不恰当的形式无法良好地体现英雄观的内涵,也会造成内容的简单化。正确地将仪式教育与英雄观内涵相融合可以强化育人效果,英雄观本质也是人的一种感情需求,可以引导人积极向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形式设计呈“刻板化”倾向,特色创新彰显弱化
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是一种程序化活动,有其规范严谨的流程安排,但这并不排斥形式上的创新。人们总是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具有猎奇心理,如果每次的英雄观仪式教育始终维持着相同的环节流程,在设计层面呈现“刻板化”倾向,那么长此以往会削弱人们参与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积极性,教育效果也会随之减弱。一方面,仪式教育的空间布景缺乏创新性。仪式的空间布景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引发情感共鸣、刻写集体记忆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然而,现在一些英雄观仪式教育举行的地点场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学校园里最常见的弘扬英雄精神的会议型讲座。这样较微观的教育环境会削弱教育效果,且仪式教育的布景应该要凸显其与受教育者日常身处的环境之间的区别。另一方面,仪式教育的环节与流程缺乏创新性。只有当受教育者真正进入了仪式状态,仪式才能有效发挥教育功能,而仪式环节与流程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参与到仪式之中,从而形成共同的关注焦点,刻写关于英雄观教育的集体记忆。刻板的环节与流程容易使人分散注意力,所以在很多活动场合,“低头族”“私语族”现象屡见不鲜。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地创新创造,要尽量避免“只得其形,不得其神”的仪式感。
(四)价值传递呈“被动化”倾向,参与主体缺位疏离
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一定规范的组织化程序,实现增强受教育者对于英雄观的价值认同进而引导其行为规范的终极目标,且受教育者的参与度在一定意义上也决定了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英雄以自身的成功传递“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5]的价值观,以此唤醒人们臻于卓越的内心渴望,但很多受教育者可能只是简单的“身体在场”,没有做到“心理在场”,自然也就没有达到价值理念层面的认同。究其原因,一是参与主体自身的缺位疏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受教育者参与活动的目的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且落后的教育理念也影响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对英雄观的培育;二是仪式教育活动本身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般都具有其本质属性所驱动的“灌输”和“引导”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会受到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思维定式等主观影响,使得价值理念的传递总是呈现“被动化”“单向化”的趋势。价值传递的“被动化”与主体的疏离对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作用的发挥是不利的,如何将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从主体的被动参与转向主动实践是推动英雄观价值理念“主动化”“双向化”传递的关键所在。
三、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实现路径
仪式是通过符号的象征意义来发挥教育功能的教育载体,在仪式过程中应该推动英雄观的符号化与生活化,贯穿作为教育核心的英雄观文化内涵,同时增强仪式载体的创新设计,拓展英雄观教育场域,以求更好地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坚持文化育人,充分利用仪式教育,推动新时代英雄观文化入脑入心,唤醒人们心底的英雄情结,学英雄文化、悟英雄精神、行英雄规范,以此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一)改进仪式过程:推动英雄观符号化兼生活化
为避免仪式成为“形式化的表演”,在英雄观教育的仪式过程中既要反对只重内容而轻视仪式形式,又要反对仪式的形式主义,实现英雄观符号化及生活化“两手抓”,以此理念来改进仪式过程。
一是要善用仪式符号,推动英雄观的符号化。“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它也是仪式语境中的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6]在具体的新时代英雄观教育实践中,仪式符号有很多种,具体而言包括口号、标语、歌曲等。符号象征学大师维克多·特纳提出了象征符号意义上的“感觉极”和“理念极”。“感觉极”侧重于对外在样式的感知,而“理念极”在于引导人们发现深层的价值观念。二者统一尤为重要,既要发挥“感觉极”的作用,挖掘仪式符号丰富的外在形式,从表层感知方面建立起与英雄观的关联性,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相关符号就可以自然联想到英雄观;又要发挥“理念极”的作用,跨越表象,在理论解释中赋予仪式符号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将其培育为具有深刻英雄观教育内涵的文化符号。二是要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推动英雄观的生活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所指出的:“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7]英雄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简单依托于一场仪式教育便一蹴而就,需要仪式与其他教育载体的相互配合、长期作用,多渠道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如: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代表的“伟大长征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砥砺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8]的号召后,多次来到革命老区遗址,缅怀革命英雄,追思革命英雄遗志,倾听革命英雄故事。全国各地也纷纷响应,长征系列主题活动层出不穷,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英雄们一往无前、坚韧不拔、埋头苦干的精神。
(二)贯穿教育核心:深化新时代英雄观内涵
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教育,以新时代英雄观价值内涵为教育核心,传承民族精神、弘扬英雄文化,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仪式教育的过程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仪式教育过程客观地承载了与英雄观直接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仪式教育过程还包含着受教育者之间的感情传导,这些知识、信息、情感的传递正是英雄观仪式教育所要实现的基础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社会规范的作用。因此,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应立足于英雄观,在任何一次的英雄观仪式教育的设计和开展前都应该明确要传递的价值观念。
一是英雄观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9]英雄孕育于人民,仪式教育中也须重视英雄的人民意蕴。二是英雄的价值追求。一切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10]。他们的价值追求便是人民至上,英雄观仪式教育也应始终奉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三是英雄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要学习英雄身上所展现的崇高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屈的奋斗意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对待英雄的态度。“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11]《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党和国家号召全社会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更应肩负起保护英雄人物和守护英雄精神的责任。
(三)增强载体创新:与时俱进完善仪式情境
关于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载体的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其中,情境是英雄观仪式体系建构的关键内容,在仪式情境中,参与主体将置身真实的环境场域,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来真切地感知教育氛围、参与仪式程序。
一是要继承性地开发与转化中国传统礼仪资源。中国数千年传统的礼仪文化可以为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提供珍贵的仪式教育思想和丰富的仪式教育类型,礼仪已经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民间社会的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并且在民众思维中对礼仪多保有敬重感,这就为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要充分认识这种文化心理,通过创新发展后的仪式教育路径,将这些文化基因转化为培育英雄观的社会资源。二是要与时俱进完善仪式情境。充分利用象征英雄观文化的符号体系,将其周期性地运用到仪式教育中,通过语言、行为、色彩、音乐、节奏等创设出既能体现英雄观价值内涵又能实现艺术表达的仪式情境,促使人们产生独特的集体情绪,以感性的方式打动人心,增强现实的教育效果。同时,仪式教育的情境是主体间共享的情境,是个体与社会互动所处的客观环境,应充分发挥情境的互动功能,利用现场资源进行价值传递与群体互动,重视传统意义上的肢体互动,让参与主体真正地身临其境。但无论仪式情境形式如何变化,英雄观仪式教育载体创新的背后都要体现厚重的价值内涵,要充分考虑新形式是否契合仪式的主题、是否可以较好地传达英雄观的价值理念。
(四)坚持文化育人:唤醒主体讲好英雄故事
英雄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深厚爱国主义情怀,是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产生发展的。在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中亦要坚持弘扬英雄文化,大力宣扬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以英雄文化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唤醒主体讲好英雄故事。
首先,注重塑造典型案例,将其运用到新时代英雄观仪式教育中,增进人们对英雄的认识和认同。其次,在加强英雄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号召多方力量来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学校方面加强红色英雄文化知识教育,家庭方面重视红色英雄精神素质引导,社会方面助力崇尚英雄蔚然成风,多方合力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使得传播与弘扬英雄文化的宣传途径日益多元化。再者,文化育人是一个需长期努力的过程,讲好英雄故事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英雄文化、讲好英雄故事,有益于推动个体向英雄模范学习,将个人理想与家国理想相结合,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中,自觉担当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最后,在国际上亦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当前国际形势趋于复杂,多元思潮的冲击不容小觑,西方主流媒体更是从意识形态偏见出发,恶意诋毁中国历史中的民族英雄,企图从思想层面攻击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在此形势下,树立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传播,以中国声音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展现英雄精神。不仅要善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雄故事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大爱、奉献的中国英雄精神源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兼爱;同时也要找到海内外听众的情感共鸣点,注意方式方法,以特殊性中的普遍性角度来讲好中国英雄故事。英雄是民族的,但英雄精神、英雄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只有在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借鉴中,中国英雄故事的影响力才能更加深远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