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
2023-02-23闫长丽张昌桃
□闫长丽 张昌桃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 100044)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分别于1945年、1981年和2021年通过了三个历史决议。三个历史决议虽然产生于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所解决的历史问题也不同,但是其内部存在着逻辑一致性,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秀特质,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质及精神特质,凝聚着党中央和全党的集体智慧结晶。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透过三个历史决议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特质,对今后确保党和革命事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三个历史决议揭示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大会通过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未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行动遵循。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学习历史和善于总结与运用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审视历史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洞察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性,把握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三个历史决议作为我们党总结自身经验的光辉文献,客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经验学习的史实,同时也揭示了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秀特质。
1.善于从具体实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分析总结,不是从本本出发,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围绕历史主线、主体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方向,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真理、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开辟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将何去何从的历史背景下起草的。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几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统治地位,遵义会议的召开虽然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但是直至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为此,中国共产党从这个客观实际出发,在延安整风时期对历史上出现的若干问题,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左”倾错误问题做了客观的分析和彻底的清算,在思想上实现了全党的统一,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于改革开放之初的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大跃进”、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等错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党内仍然被“左”倾错误思想笼罩着,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停滞不前。应时代之需,1978年,我党在全国范围内就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教条主义的束缚。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第二个“历史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以及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意义,并特别指出要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晚年犯的错误区分开来。同时,从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阐释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如今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应对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如何走好新的“赶考路”、交出“满分答卷”,党的优良传统告诉我们只有回望“来时路”,才能走好“前进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党在百年历程中所取得的重要历史成就和经验,客观分析了党内存在的宽、松、软问题,提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时代课题,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凝聚了思想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了磅礴力量。
2.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既全面又深刻,既善于总结成功经验,将其在新的实践中传承好、发扬好,又善于总结失败教训,将其置于历史背景下加深客观规律性的认识,继而达到纠正自身错误、增强执政本领的目的。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犯错误本身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犯了错误,不好。第二是犯了错误之后又会变成经验”[2]263-264。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要秉承“扬弃”的科学态度,既要发扬好、传承好成功经验,又要牢记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推动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的表征体现在前两个历史决议上。
第一个历史决议,从其目的上看,是解决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问题,使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水平。第一个历史决议总结了建党以来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作为工作指针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又批判了在推进革命工作中党内出现“左”倾、右倾错误,在第四、五部分中大篇幅地分析了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及产生的社会根源。最后也指出,“在这十年内,我党不仅有了伟大的成就,而且在某些时期中也犯过一些错误”[3]955。第一个历史决议,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又突出重点,在全党既肃清了“左”倾、右倾错误思想,又加强了党内团结,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水平。第二个历史决议,在历史经验的总结上,坚持正反两个方面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围绕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进行科学的评判。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所提出的正确主张,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革命的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又实事求是地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的错误,并客观地指出,“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4]。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既加深了全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解、坚持真理,又能从历史经验中汲取教训、修正错误、端正全党思想路线。
两个历史决议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秀特质,不仅注重成功经验的总结,而且注重对失败教训的科学分析,既能达到全党团结统一、“治病救人”的目的,又能在新的实践中汲取历史经验,不断进行反思,不断实现成长。
3.善于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坚持守正创新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在审视历史的基础上坚持守正创新,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守的是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在真理光芒、理想信念照亮中国前行道路的基础上,我党坚持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传承好真理的火炬,结合新实际、新情况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新观点、新主张,形成新思想、新理论,确定新目标、迈向新征程,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党的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最鲜明的历史写照,同时也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的特质。
第一个历史决议高度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突出贡献,同时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分析批判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及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正确路线的阐发进一步勾勒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轮廓。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既开创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先河,又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领导核心以统一思想、加强团结的先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历史决议以人民的立场为基点,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对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做了“十方面”的概括,这实质上是对中国如何建设适合本国国情、党情的社会主义做出的初步回答,为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实了思想根基。第二个历史决议的通过,既实现了思想上的正本清源,又统一了行动上的实干步伐。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深刻地梳理了建党百年里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一方面,首次提出百年奋斗“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提供了行动遵循;另一方面,提出“两个确立”的新论,“两个确立”反映的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5]。
二、三个历史决议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特质
百年前,中国共产党以其先进的理论思想、坚定的人民立场和高度的政治自觉,肩负起民族重任,凝聚起人民力量,在筚路蓝缕的百年历程中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谱写出一部又一部壮丽篇章,也练就了一身出色的“政治本领”。
1.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自觉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伊始,坚定理想、坚守信念即成为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之本。从政治品格来看,三个历史决议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自觉。
第一个历史决议全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的历史及经验教训,特别是六届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四年间的斗争经验。决议中的第四、五部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三次“左”倾错误产生的根源,用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革命战略和革命策略的正确性,开创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的先河。这正是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具体体现。第二个历史决议的制定前期,在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破除了“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思想迷信,重新恢复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厘清了认识上的“迷雾”。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地刻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第三个历史决议要求全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根据新的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6]376,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坚定理想信念的政治自觉。
建党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矢志不渝的理想、坚如磐石的信念,经受一次次挫折,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又一次次奋起,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坚守理想信念的政治自觉,始终贯穿在党的奋斗历程中,并指引着党不断走向胜利。
2.坚定人民至上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历久弥坚,生机活力始终蓬勃。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白手起家的建设岁月,还是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坚持人民至上”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保持青春活力的“密码”。从使命担当来看,三个历史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政治宣言。
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是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检验的。关于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的性质,毛泽东就曾指出,这个历史决议是“同全国人民有关联的,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正确和错误的标准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但人民利益同样是标准”[2]282。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把人民当作衡量工作成效的尺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当作主体,紧紧依靠人民主体力量,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党坚持人民至上,首先体现在国家根本制度安排上。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领导就是服务”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共产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7]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过程中,邓小平同样指出,这个决议的目标是必须在“党内、人民中间思想得到明确,认识得到一致”[8]292。党的十八大以来,继续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正确理论原则运用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中、体现在脱贫攻坚的战略上……做成了过去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带领人民走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第三个历史决议,更明确地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加以强调。“人民”两个字在决议中成为高频词,强烈地昭示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初心与使命,也彰显着“永葆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底色。
3.坚持团结统一的政治原则
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是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的前提下,秉承着“对全党与全民负责”的政治态度。一方面,在梳理历史过程中,对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做出符合历史规律的科学总结,廓清了迷雾、统一了全党思想。另一方面,三个历史决议都是为了推进党的发展而形成的,都禀承“向前看”的鲜明导向,实现了既从团结出发,又达到了新的团结的目的。
从大革命时期到遵义会议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及分别以瞿秋白、李立三、王明为代表的“左”倾盲动主义、冒险主义、教条主义,对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为了杜绝错误认识、纠正党内思想,毛泽东同志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在延安时期开展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在组织上从宽,放下成见,重在帮助犯错同志总结经验教训;在思想上从严,肃清错误思想,提高理论认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通过,达到了既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又团结同志向前看的目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是为了对过去的事情做基本总结及对犯过的错误进行深刻反思,进而达到团结群众、统一思想的目的。党针对“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思想上的混乱和组织上的错误,正本清源,力倡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不仅在思想上实现了统一,而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也统一了党和人民今后步伐的方向。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8]292。第三个历史决议是在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的时代背景下通过的。决议表明:“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464在新阶段新征程上,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是我们庚续时代薪火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在洞察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历史主动性、统一意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和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和血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党百年兴盛的秘诀。坚守理想信念、坚定人民至上、坚持团结统一的政治特质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特有的政治智慧。
三、三个历史决议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
百年浴火淬炼,锻造出中国共产党风华永茂的精神品格,也锻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炼就的独特精神品格使其在各个历史时期经受住时代的考验,不断在新胜利中勇毅前行。党百年来在关键历史时期所提出的三个历史决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共产党优秀精神特质的重要视角。
1.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
自我革命的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精神密码,也是区别其他政党显著的标志,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全过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9]
早在建党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非常重视加强党内批评来提高自身的战斗力。1928年12月在古田会议期间,针对红四军内部存在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以无产阶级先进思想改造非无产阶级落后思想的观点。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上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行为作风和领导方式,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革新方式解决了党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延安整风时期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通过对历史上遗留的问题进行深入查纠、整改而产生的,这是彰显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历史性文件,为今后保证党在思想、组织、政治、作风上的正确性奠定了坚实基础。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毛泽东同志把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分成两步:第一步是“在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步是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二步“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发动的“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教育等一系列运动。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空前的思想混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促使党内错误思想实现了拨乱反正,党的工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第二个历史决议准备过程中,全党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6]225。善于运用自我革命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我革命精神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底线,促使全党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政治自觉;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将制度笼子越扎越密,全面从严治党被提升到了新高度。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地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加以提炼和总结,“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6]489。自我革命精神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集思广益的民主精神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即人民真正享有参与国家政务、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力。三个历史决议在起草的过程中都凸显了集思广益的民主精神。
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制定是经过反复讨论和多番修改的。决议起草过程中,毛泽东就表明历史决议案“单是中央委员会几十对眼睛看还不行,七看八看看不出许多问题来,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2]295。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期间在党内进行过多次讨论、反复修改,从酝酿到形成历时四年,凝聚了全党的智慧和心血。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历时近二十个月,先是组织了四千余人在一个多月里开展大讨论,随后为了征询各方意见,又先后经历了四十余人讨论、政治局扩大会议、十一届六中全会预备会等多轮讨论。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历经八个月时间在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其间经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对决议稿作出547处修改”[6]91。决议起草小组对各地区各部门汇总而来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能吸收的尽量吸收”[6]91。三个历史决议在制定过程中均反复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反复修改,这集中体现了我们党集思广益的民主精神。正因为充分发挥民主精神,集思广益地凝聚全党智慧,中国共产党人才能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高质量起草了这三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光辉文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获胜的关键在于通盘谋划的战略决策采纳了前线指挥员的正确作战意图,汇集了指战员的集体智慧。广听意见、不盲目决策成为毛泽东同志实现决策效益最大化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以制度形式确保人民能广泛参与国家政治。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召开政党协商会议170余次,会上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真诚协商、听取意见,统计出的书面建议共730余件,确保了国家决策更加民主和科学。中国已经形成独特的决策民主模式,以“十二五”规划编制为例,其编制历时两年多,经历了包括基本思路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正式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三轮“集思广益”的过程,每一轮都囊括聚群策、集众思、广纳言、合议决、告四方五个环节。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做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该报告的起草过程是党中央广泛征求意见的过程,党内意见的征求高达4700余人,党外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集到的意见850多万条,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集思广益的民主精神。
3.求真务实的批判精神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务实求真的批判精神对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剖析,不仅总结过往的成功经验,而且对所犯错误科学分析,这也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兴旺发达的关键。
毛泽东同志坚持真理的批判精神在第一个“历史决议”上得到充分证明,决议的第四部分指出,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所表现为教条主义,是因为他们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实质,“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若干个别词句搬运到中国来当做教条”[3]988。毛泽东同志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再三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798。在面对“左”倾冒险主义给全党带来的严重危害时,毛泽东同志并没有对其全盘否定,从思想、政治、军事、组织四个方面分析其存在错误的同时,也肯定了“左”倾冒险主义者积极的一面,比如“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也领导了农民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反抗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进攻,这些任务都是正确的”[3]973。在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总的要求,其中关键的两点是:第一,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是非要做出公正的评价;第二,对新中国成立30年来历史上发生的大事,进行求实事求是的分析。这也表现出用实事求是的批判态度去看待一些功过是非的人和事。第三个历史决议表明,“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6]464。但与此同时,全党全国人民必须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6]80。第三个历史决议在总结建党百年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还实事求是地指出当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应对的“脱离群众、纪律松弛、组织涣散、腐化堕落、能力不足”等重大风险挑战。作为合格的辩证唯物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从认识论层面,秉承批判的态度认识问题;从方法论角度,运用批判的“武器”解决问题,以一种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相得益彰的力量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饱经磨难依旧生机勃勃。理想信念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是我们党始终充满朝气锐气、不断续写传奇的“关键密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充满生机活力、永远年轻的“政治密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艰辛拼搏的历程中淬炼出风华永茂的斗争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等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精神密码”。勇立时代潮头的“密码因子”,让百年大党时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中国共产党蓬勃朝气、斗志昂扬。新时代“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念,传承并发扬好这些弥足珍贵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