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辣条 为何会导致痤疮
2023-02-22李娜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普中心
□文/李娜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普中心
辣条的原罪不是“辣”
辣条之于痤疮的影响并非是“辣”。虽然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皮肤无论出现什么问题,都认为和“上火”有关。而辛辣刺激类食物则是妥妥的“引火”之源。不过,现阶段的临床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辛辣食物与痤疮之间具有相关性。相反,青椒、甜椒等蔬菜富含大量维生素C、膳食纤维和水分,如果可以少油、短时间炒制,则是有益皮肤健康的好食物。
至于食源性辣椒素对于皮肤的影响,因人而异。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受到辣椒素的刺激而使血液流动加快,有益新陈代谢。但如果本身是过敏性皮肤,或常年湿疹未愈,食用大量辣度特别高的辣椒后则可能加重皮肤问题。
高糖、高脂才是痤疮的背后推手
长期食用辣条等预包装小食品,可能引发或促进痤疮,原因是这类食物含水量很少,却含有大量的精制碳水化合物——面和糖,以及脂肪——油。以畅销的某辣条为例,其外包装的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克产品中含脂肪25克,碳水化合物45.5克(这些碳水化合物为面粉和糖等调味剂),是典型的高碳水化合物、高油脂食物。该品牌最小包装的辣条,1包的重量为78克。每次食用1袋,意味着一次性吃下19.5克油脂和35.5克碳水化合物。
●高糖饮食促进皮肤炎症反应
衡量食物引起餐后血糖反应的指标分别为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Index,GI)和血糖负荷指数(GlycemicLoad,GL)。
GI值是以葡萄糖做参照,衡量人体摄入某种食物时,血糖升高的速度。GL值体现的则是摄入一种食物一定数量后,对血糖的影响,其计算公式为:GL值=GI×碳水化合物含量(克)/100。高GI食物和高GL食物合称为“高糖饮食”。
高糖饮食可以促进胰岛素和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IGF-1能促进雄激素、脂质和炎症因子合成,刺激毛囊生长和皮脂腺细胞生长,引发或加重痤疮问题。很多研究证实,高糖饮食与脂联素(一种能够抗炎、抗氧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浓度的物质)呈负相关。大量长期食用高 GI食物、高GL食物,脂联素的分泌会相对减少,从而对痤疮的发生发展起助推作用。多项研究的数据显示:如果痤疮患者改食低GI食物、低GL食物12周,痤疮的病灶数会明显减少,皮脂腺的大小会缩小,炎性反应也相应减少。
GI值小于55的为低GI食物,GI值在55~75之间的为中GI食物,GI值大于75的为高GI食物。
GL值小于10的为低GL食物,GL值在10~20之间的为中GL食物,GL值大于20的为高GL食物。大部分豆类、蔬菜、水果为低GI食品,大多数预包装的零食产品为高GI食品。食物的GL值则与摄入的食物数量相关。在相同数量的情况下,水果的GL值大大低于零食类产品。通过分析辣条的成分表,可以推测辣条与大部分饼干类似,属于高GI、高GL食物。
GL值比GI值更适合用来判断饮食是否属于高糖饮食。比如,很甜的西瓜,GI值为72,属于中GI食物。但西瓜的含水量很大,每百克仅含有8克左右的碳水化合物。100克西瓜的GL值=72X8/100=5.76。西瓜是妥妥的低GL食物,只要每次食用不超过300克,并不用担心其对皮肤、血糖、体重产生不利影响。
●高脂饮食促进痤疮发生
非油炸的辣条含油量也很高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类预包装小食品多以碳水化合物类食材如面粉、山药粉、小米面等为主材。只有添加大量的油脂,在香辛料的配合下,才能给食客以美味的口感。与辣条类似的食物还有非油炸的膨化食品、方便面,只需空气炸锅就能制作的预包装的薯条、鸡块等。油脂,尤其是饱和脂肪对于包括痤疮在内的皮肤问题,已被证实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禽畜肉中所含的油脂,预包装食品常采用的棕榈油,恰恰都属于饱和脂肪酸含量超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其少)的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能让食物的口感和外型都更加稳定,而不饱和脂肪酸的饱和脂肪酸暴露于空气中时会发臭,这就是所谓的氧化。
大量摄入富含脂肪的食物,尤其是饱和脂肪的食物,会促进炎症因子的合成,刺激毛囊角化,提高痤疮发生的可能性。人类皮脂主要由甘油三脂(40%~60%)、甘油酯(19%~26%)、鲨烯(11%~15%)和少部分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构成。其中甘油三酯在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下释放游离脂肪酸是痤疮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皮脂腺则可以利用血液中的脂肪酸来合成皮脂,促进或加重痤疮。可见,常吃“油大”的食物,确实会令皮肤“油大”。
饮食改善建议:
虽然低GL饮食、低脂饮食无法治愈痤疮,但能够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除了辣条以外,痘痘肌的朋友还应忌口以下食物:多油多糖炒制的中式菜肴,用糖腌渍的蜜饯、奶茶等食物。多吃含有充足水分、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帮助肌肤维持健康的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