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图书馆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3-02-22

图书馆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定安编目手稿

孙 超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省古籍保护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7]

手稿是指作者以传统的书写方式,在纸张、布帛或竹简等介质上写就的原稿,包括日记、笔记、书信、讲话稿、教案等各类体裁的稿件[1],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作为文献型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类型,手稿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较高的开发、应用及研究价值。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出现同质化的背景下,作为个性化的特色馆藏之一,手稿特色资源建设也受到越来越多公共图书馆的重视。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图书馆就开始了名家手稿文库的筹建工作。彼时,许广平先生、周丰一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鲁迅手稿,王仲闻先生向国家图书馆捐赠了王国维手稿。国家图书馆名家手稿文库建设由此开始。时至今日,国家图书馆已收藏近现代名家手稿5000余部[2]。湖南图书馆于1991年始,配备专人开展湖南名人著述、手稿、字画、藏书的收集工作,建设了“湖南名人文库”[3]。四川省图书馆自建馆至今,征集、收藏了一大批地方历史名人的手稿与藏书,如王国维、刘咸炘、林思进、严谷生等[4]名人手稿。上海图书馆手稿的征集工作也于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5],1992年7月,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室”正式对外开放。以上各图书馆的手稿特色资源建设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手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结合辽宁省图书馆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实践,揭示手稿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并就公共图书馆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路径问题展开思考。

1 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意义

1.1 有利于图书馆对稀缺资源及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手稿具有浓烈鲜明的个人特点,手写字迹使得手稿的唯一性更加凸显。手稿书写所用的纸、墨、笔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书写习惯的不断改变,纸质手稿越来越稀缺,其典藏价值越发重要。手稿的征集作为一项抢救性的工作更是迫在眉睫。相较于出版物而言,手稿又具有元信息不足[6]等非规范性的特点。手稿特色资源建设,不仅是对这种稀缺型文献资源的抢救收集,更是通过系统的梳理达成对稀缺资源的保护,为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有利于图书馆文史研究与咨询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较于印刷品,手稿更能体现作者写就手稿时的研究以及思想状态,同时是一段历史、一个时代以及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真实记录[6],为图书馆开展文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手稿特色资源建设,不仅提高了图书馆馆藏建设水平,更有利于图书馆文史研究能力的提升,为图书馆智库服务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1.3 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影响力,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图书馆对手稿特色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特色的深度挖掘。基于手稿独特的文化属性,手稿特色资源的展览展示能够更生动地展现作品的厚重感与历史样貌。在当前文旅融合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图书馆在手稿特色资源建设方面可以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结合自有馆藏,通过持续的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举办使读者获得深度旅游体验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举办有关手稿价值及讲述手稿背后故事的讲座等活动,提高特色资源利用率,扩大地域文化影响力,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2 辽宁省图书馆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现状

2.1 辽宁省图书馆手稿特色资源建设概述

20世纪50年代,《聊斋志异》半部手稿辗转入藏辽宁省图书馆[7],成为“镇馆之宝”;1990年代,辽宁省图书馆初步尝试手稿征集工作,针对辽宁籍三十年代作家征集作家作品、手稿、照片等资料[8],主要包括马加、雷加、萧军、白朗、端木蕻良等。2013年,随着地方文献部的设立,在辽宁籍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资料征集的基础上,手稿及作家作品签名本等特色资源的征集作为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成专人开展。《辽宁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选条例》中将手稿的征集范围界定为辽宁地方作者的作品及手稿,其中地方作者指:一是籍贯与活动范围在本区域者;二是籍贯在本区域、在其他地区活动有成就者;三是籍贯在外地,长期活动于本区域且卓有成就者,包括外籍人物。至今,已与40余位当代作家取得联系。据调查统计,2013年至2018年间,向辽宁省图书馆捐赠手稿的当代作家有20余人,主要有刘兆林、杨大群、初国卿、单复、胡世宗、彭定安、鲍尔吉·原野、韶华等(按姓氏笔画排序),这些作家年龄多在70岁以上,有的至今已逾90岁。收集的当代作家手稿,部分已著录编目,部分手稿因信息不完整尚未进入编目馆藏系统,另有部分展示于地方文献阅览区的展柜中。笔者以彭定安先生及其部分手稿为例,揭示手稿特色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2.2 彭定安及其手稿

2.2.1 彭定安生平

彭定安(1929—),出生于江西省鄱阳县。辽宁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名誉院长、辽宁省社科联、文联和作家协会顾问。研究领域涉及中国现代文学、鲁迅学、美学、艺术心理学、文化社会学等方面,并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创作。主要著作有《鲁迅杂文学概论》《走向鲁迅世界》,散文集《秋日的私语》等,小说《离离原上草》获第十届辽宁曹雪芹长篇小说奖,专著《鲁迅评传》获1983年辽宁社会科学一等奖,《创作心理学》获1992年辽宁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描绘金河的艺术世界》获1991年辽宁省优秀文学评论一等奖。彭定安先生为人豁达,早年曾游历英、法、美等国。有一子英年早逝,发妻也先他而行。据其本人讲述,《离离原上草》这一长篇小说即以他个人经历为原型。此书手稿也已捐赠辽宁省图书馆,展览展示于地方文献阅览区的展柜中。

2.2.2 彭定安手稿的典藏及保护

彭定安先生累计向辽宁省图书馆捐赠作品签名本、手稿近90种。已编目入藏的彭定安先生手稿见表1。

表1 辽宁省图书馆馆藏彭定安部分手稿

续表

彭定安先生向辽宁省图书馆捐赠的读书笔记从1949年—1997年,跨越近半个世纪。内容包含鲁迅研究、美学、文化选择学等。还有一部分读书札记和杂文笔记,曾被摘录出版《安园读书笔记》。其他入藏手稿也多为彭定安先生的短篇,如短小的散文、随笔以及学科类的论文等。而长篇如《离离原上草》等书稿因元信息不足等原因尚未进入编目系统。

对征集到的手稿,辽宁省图书馆主要分3步程序入藏:一是清点整理,由征集者初步理清手稿信息,如题名、文献类型、捐赠人、征集时间、征集人等;二是交送编目,编目人员进一步与征集者确定著录信息,完成手稿的编目;三是典藏与保护,移交相关部室进行保存与利用。目前辽宁省图书馆手稿著录信息主要包括:题名、语种、载体形态、出版发行、主题词、中图分类法、主要责任者、版次、附注、责任者附注、补充题名、索书号等(见表2)。

表2 彭定安手稿著录样例

在手稿的保存上,依据编目分类、作者以及手稿的形态定制方盒,专门收藏于作家作品资料库房,分别置于书柜或书架上,并定期对手稿进行除尘等保护。关于手稿的馆藏信息见表3。

表3 彭定安手稿馆藏信息样例

从彭定安手稿的整理收藏上来看,目前辽宁省图书馆的手稿收藏仍处于初始阶段。关于手稿信息,如纸张类型、手稿页数等信息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考究。收藏管理上,虽有专门库房,但除了日常除尘外,并没有采取更多的专业保护措施。

3 手稿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3.1 资源收集难

资源收集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手稿的稀缺性使资源收集的难度大幅增加。现今以原始手写方式书写的作家已很少见,即便如彭定安这样年长的作家,也有因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没有保留手稿或保留的手稿有限。另一方面,手稿价值的判断难。辽宁省图书馆在地方文献部成立之初,采取凡辽宁籍作家、工作或生活在辽宁的作家作品签名本、手稿等均在征集范围内。这种“低门槛”的征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成效,两年内征集了作家作品签名本400余种,手稿近140件。但征集一段时间后也暴露出一个弊端,即收集到的文献作品质量良莠不齐,收藏价值参差不一。因此,手稿的收集面临着既要在时间上争分夺秒,做到能收尽收,也要兼顾质量的“两难”境地。

3.2 资源整理难

手稿在整理编目时不仅要区别于普通图书的编目规则,在具体编目过程中,还会遇到写作年份不详、卷次不清、缺页少页、字迹模糊等复杂情况。手稿书写的个性化、非规范性等特点,使文献整理难度大幅增加。由表2可见,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彭定安手稿的著录,涵盖了题名、责任者、主题词、版次等多种信息,但对于手稿的页数、用纸类型等并没有进行著录。在著录的诸多信息中,出版发行一项即手稿的写作年份。经查,彭定安其余诸多手稿的出版发行一项多为不详。如其《忠王传》手稿,就存在写作年份不详、卷次不清等情况,因征集人员工作变动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资源整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又如辽宁省图书馆收集的杨大群《白血山庄》手稿,虽然册本完整,但写作年份及某些字迹辨认不清,后却因杨大群身体原因无法得到作者本人的确认,造成了遗憾。

3.3 资源保存难

手稿的纸张、字迹用墨、装帧形式不同,纸张的老化程度也不同,对保存的标准与要求也不尽相同。辽宁省图书馆《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年代久远,是公认的价值较高的古籍珍品,由古籍文献中心恒温恒湿库房以及专门定制的书柜保存且有专人管理。而对于其他手稿的保存与保护则面临是否与珍贵文献等同看待,是否需要专库收藏,是否需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等诸多难题。如何妥善地保管、保护这些手稿,是手稿特色资源馆藏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资源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4 公共图书馆作家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路径

4.1 明确的手稿征集范围是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基本前提

明确手稿征集范围主要包括确定区域范围、征集对象范围、手稿内容范围以及手稿价值范围。如,辽宁省图书馆作为省级中心馆,征集手稿区域范围理应覆盖全省。征集对象则应包括辽宁籍以及现在或曾经工作或生活在辽宁,对辽宁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手迹、手稿、书信等资料。要制定细致的手稿征集细则,明确收集之初需采集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包括作者、写作年份,还应包括与手稿相关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个人信息等重要内容。对于破损手稿,更应做好登记,是否有缺页,字迹是否有模糊,特殊之处应加以标记,做到事无巨细,为后续编目著录入藏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手稿价值的认定,可成立专家委员会,召开手稿鉴定评审会[4]。价值认定不仅关系到手稿是否可以入藏,还关系到入藏后保存标准的确定。

4.2 详尽的著录规则及良好的保存条件是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有效保障

手稿著录规则与普通图书、期刊的著录有所不同。除作者、题名、主题词外,还应包含纸张类型、尺寸、书写工具、页数等信息。四川省图书馆手稿著录包含序号、书名、副标题、纸张名称、纸张类型、纸张尺寸、书写工具、笔墨色泽、修订情况、页数、存储位置、捐赠人介绍等12项[4]。详尽的著录规则一方面有助于更好地保存手稿,增强手稿的可查可用性;另一方面反作用于手稿征集之初的信息采集,为更加完整地收录采集信息做好充足准备。

4.3 深入的专题化研究是手稿特色资源建设持久发展的有力支撑

手稿专题化研究,一方面包括手稿保护的科学研究,运用现代技术,通过数字化、影印出版的再生性保护,以及通过修复技艺为手稿长期存藏保驾护航[2];另一方面,包括深入、全方位的手稿文本化研究,加强对纸墨质地、文字形态、书写方式以及作者的社会背景、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手稿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同时,通过整理出版等方式加强手稿内容的弘扬传播以及图书馆手稿征集工作的宣传推广,扩大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辐射范围,产生更强大的社会效益,进而为其持久发展增强动力。

4.4 建立手稿特色资源数据库是手稿特色资源建设的必然要求

公共图书馆收集的手稿资源多在纸张上写就,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张的老化不可避免。建立手稿特色资源数据库不仅对手稿保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手稿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借助数字化设备及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等,可以开展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情感分析等研究。

5 结语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抢救珍贵手稿迫在眉睫。但手稿特色资源建设却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征集到入藏,从保存再到开发利用,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珍贵的手稿是时代和历史的珍贵印记,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图书馆不仅要充分重视手稿的征集、收藏、保存,还要不断促进手稿的开发及利用。在良好保存的基础上,加强手稿收藏的宣传,完善对手稿捐赠者的服务,引进人才,增加资金投入,为保存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作出努力和贡献。

猜你喜欢

定安编目手稿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沈定安
浅谈重大火灾隐患自动判定应用程序研发及成效
国家图书馆藏四种古籍编目志疑
丢失的手稿
国道G360文昌至定安段、定安至临高段公路工程情况
粤剧编目整理之回顾与展望
手稿
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的授权影印书规范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