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象符号到抽象概念
——北京冬奥会海报的多模态隐喻分析
2023-02-22钟文硕
钟文硕,安 鑫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0)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全球范围内的体育盛会,它的成功举办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宣传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表达对外合作意愿具有重要作用。与冬奥会相关的多模态文化元素引人瞩目,其表现形式包括会徽、吉祥物、火炬、奖牌、宣传短视频和海报等。这些赛事文化元素用一系列具象符号组成一个完整的表意系统,展现北京冬奥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要义。海报作为多模态话语[1],是一种多元的符号载体[2],综合运用文字、色彩、图案等多种模态符号,传递文化、商业、体育等各类信息。海报是冬奥会赛事文化元素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文化呈现、情感表达、思想传播等功能。冬奥会海报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具有“广告”性质。设计者将体育竞技场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等具象符号通过图文互动的方式呈现,经隐喻和转喻等结构化的认知方式实现从具象符号到抽象概念的系统映射,传递具有精神价值、审美价值的若干主题思想,多角度讲述“中国故事”。
目前,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数量较少。研究主要包括电影海报[3]、足球海报[4]、网络励志海报[5]、政治海报[6-7]等,这些研究主要关注海报中图文隐喻的构建机制,尤其是隐喻的表征方式等。与其他语类相比,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存在如下不足之处:第一,在语类特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等方面尚存在一定欠缺。第二,研究多局限在隐喻的单一理论范畴内,与其他语言学研究视角的融合尚不多见,仅有少数学者做了初步探索。Feng[6]构建了多模态隐喻的社会—功能分析框架,并借此分析了“中国梦”海报,尝试将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隐喻分析等不同分析路径进行整合。赵秀凤[7]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报中的多模态隐喻,从话语交互、话语实现和话语功能3个维度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第三,海报的多模态隐喻研究缺少与符号学、美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第四,体育类海报,尤其是与奥运会相关的海报研究数量稀缺。为此,本研究基于Forceville[8]19-42的多模态隐喻理论,借鉴符号学的部分理论观点,立足于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尝试构建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分析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委会发布的海报。
一、理论框架
北京冬奥会海报由一连串视觉符号组成。Peirce从认知视角界定了符号和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他认为这种相似性是感知意义上的相似性,是一种“心理事实”[9]。一个表现具体事物的符号要达到传递抽象概念的目的,需要符号意义的表达和解释,它们分别指符号的发出和接收。发出的符号在被接收并得到解释时,被另一个符号取代,“符号就是这种表意与解释的连续带”[10]。在符号的表达和解释过程中,符号意指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拓展,抽象概念也获得了意象化表达。多模态隐喻和转喻作为结构化的认知方式,是海报中符号意义流动和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
多模态隐喻指“始源域和目标域由不同的模态或主要由不同的模态来体现的隐喻”[11]4。但现实中,“不少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各自由多种模态呈现”[12]。如在海报中,始源域可以由图像符号和书面符号共同呈现,目标域同样可以由这两种符号共同呈现。我们认为,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模态符号参与隐喻构建,就应被视作多模态隐喻。
对于海报整体意义的生成来说,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是具象的视觉符号转化为抽象概念的底层工作原理。Goossens[13]提出了“隐转喻”的概念之后,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成为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认知语言学一般认为转喻是一种比隐喻更基本的认知现象。[14-15]Barcelona[14]16认为“隐喻和转喻是映射过程连续体上的点”。Radden[16]提出了“基于转喻的隐喻”模型。Forceville和Urios-Aparisi[11]12认为,从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的每个属性或特征必须首先与该始源域具有转喻相关性。在多模态隐喻体系中,视觉隐喻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视觉隐喻与语言隐喻的不同点在于后者的转喻结构一般出现在始源域,而前者的转喻结构既可以出现在始源域,也可以出现在目标域。[17]
海报由多种视觉符号元素组成,在一幅海报中往往存在多个隐喻和转喻。Musolff[18]提出的“隐喻场景”概念认为多个隐喻构成隐喻丛(metaphor cluster),进而形成隐喻场景,表现各种不同的主题思想。隐喻场景常常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合成场景,是一种想象空间。[19]隐喻场景带有一定的态度倾向,这些态度倾向与文化模式、意识形态等因素有关。
根据以上对于符号意义生成以及隐喻和转喻关系的理解,本研究拟构建如下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用以分析北京冬奥会海报的多模态隐喻,识解海报所呈现的主题思想。语料来自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官方网站(https://www.beijing2022.cn/),共32幅海报,包括官方海报(3组共6幅)和宣传海报(11组共26幅)。研究问题包括:1)北京冬奥会海报中视觉符号的呈现方式有哪些?2)北京冬奥会海报如何通过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互动生成意义?3)北京冬奥会海报中的多模态隐喻具有哪些特征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功能?
二、北京冬奥会海报中的视觉符号
表1 北京冬奥会海报中的视觉符号
Forceville[8]23将模态分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接触。海报涉及的主要是图像符号和书面符号,呈现方式是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图文互动。我们认为,对于海报的整体意义建构,单纯用图像符号和书面符号的简单分类不足以将始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描述清楚。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说明不同类型的符号在意义流动和意义生成中的作用,有必要对其做进一步细化。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观点,如张辉、展伟伟[20]认为“仅图像一项就可以从点、线、面、肌理、色彩、光影、空间、时间上来构建概念”。彭茗玮[21]在研究中将广告中出现的媒介符号分成形象、色彩、图案、文字、质量等。根据北京冬奥会海报的符号学和美学特征,考虑到美术作品,尤其是中国画的自身特点,我们将本研究的视觉符号分为文字、色彩、图案(线条)和形象等类别。4种符号模态在32幅海报中出现的次数和频数如表1所示。本部分重点分析具象符号的表意功能和审美功能,并举例说明4类具象符号的符号本体在“视觉隐喻”构建中的作用。
(一)文字符号
文字符号主要指海报上出现的可识别的文字。从表1可知,海报中的文字符号相对较少。文字分为两类,第一类出现在海报下方,表述作品名和作者等基本信息,第二类出现在海报画面上,与其他视觉符号融合,实现图文协作进而构建概念。在32幅海报中,出现在海报画面上的文字符号的表现形式包括印刷体文字、以书法形式出现的文字、以剪纸形式出现的文字等。
例如,图2中的“BEIJING 2022”形态上类似印鉴,兼具剪纸和书法的风格。图3中的“冰墩墩”及其英文名以剪纸的形式出现。文字符号首先具有表意功能,起到传递海报关键信息的作用。“BEIJING 2022”位于海报的中间位置,与其他图像符号相比更具突显性,以显性方式为受众展现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和时间。文字符号还具有审美功能,“BEIJING 2022”位于“飞”字与“五环”两个图像符号之间,使海报更具整体感和层次感。此外,文字符号形成转喻和隐喻的始源域,“BEIJING 2022”用来代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墩墩”三个字既可以代表汉字,同时也能代表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这些文字符号形成一种转喻扩展,是符号代概念或实体的转喻。转喻进而成为隐喻构建的认知中介,这样的过程就是从符号表达到符号解释,从再表达到再解释的意义生成过程(如图1所示)。
(二)色彩符号
色彩符号主要关涉单一颜色选用和多种颜色搭配。颜色属于象征符号,具有丰富的隐喻义和文化象征意义。颜色的非言语意义与文化密切相关,各民族对色彩的偏爱和应用存在很大不同。[22]古人对色彩的理解主要基于视觉器官对自然的观察得来的经验。例如绿色是万物生长的颜色,红色是太阳的颜色,黄色是日光的颜色,白色和黑色是昼夜交替的颜色,蓝色则是大海和天空的颜色等等。当我们用颜色范畴去套用和解读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颜色隐喻认知便由此而生。[23]跨域映射产生色彩符号的隐喻义,而汉民族对颜色的认识往往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从积极意义方面看,绿色象征生机和希望,红色象征喜庆和吉祥,黄色象征光明和活力,白色象征纯洁和优雅,黑色象征深沉和坚毅,蓝色象征宁静和包容。色彩在很多海报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特质,可以作为隐喻的始源域,对隐喻微叙事场景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运用带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色彩符号,有利于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境,传递中国传统文化韵味。
例如,在图2中,奥运五环的五个不同颜色分别代表五大洲,形成“五大洲是五环”的概念隐喻。五种颜色与五大洲之间既没有肖似性也没有因果相承的关系,这里的色彩符号属于Peirce符号分类中的象征符。在图3中,剪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符号以红色背景的方式出现在整幅海报上。红色剪纸背景的运用扩展了颜色符号的意指外延,红色在这幅海报中传递了中国春节等信息。红色背景充满整个画面,突出色调的视觉统一。作者构建了一个带有“图形—背景”的隐喻场景,与红色背景相比,吉祥物“冰墩墩”是相对凸显的前景化焦点。一系列隐喻形成隐喻丛,如“喜庆和吉祥是红色”“冬奥运动员是熊猫”“友谊是心”(“冰墩墩”左手掌上有一个心形图案)等,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隐喻场景。因为冬奥会的时间恰逢中国春节,这幅海报的隐喻场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欢度春节的同时热情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健儿来到中国参赛。
(三)图案(线条)符号
图案(线条)符号主要指绘画中勾勒轮廓的线,以及用这些线勾画出的不同图案,在海报中体现为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表1可知,海报中的图案(线条)符号相对较多。在中国画中,线条符号不仅是造型手段,而且有其“意义”,是特有的绘画语言,是中国画的生命符号。[24]线条使中国画的画面兼具简约性、生动性和抽象性。之所以将图案(线条)符号单独列出,是因为海报中存在很多类似中国画中的线条,它们或清晰明了,或略显抽象。图案或线条本身成为隐喻或转喻的始源域。
例如,在图2中,上方的线条勾勒出的是一个类似于“冬”的汉字,首先线条整体呈现的是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线条本身成为转喻映射的始源域,是线条代书法的转喻。另外,图案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形似一个滑冰运动员和一个滑雪运动员,是线条代参赛运动员的转喻。这一线条符号的意指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从符号的形态上来看可指代中国的自然环境、比赛场地、节日飘舞的丝带等等,设计者通过线条符号实现符号代概念或实体的转喻扩展。同时,线条展现的是运动员奋勇争先、努力拼搏的样态,这种力图式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构建了“运动/比赛”的隐喻场景,包含“冬奥会项目是运动的形态”“奥林匹克精神是奋勇拼搏”等基础隐喻,转喻嵌套在隐喻映射的始源域和目标域中。
(四)形象符号
形象符号主要指人、动物以及类似的卡通形象等。与图案(线条)符号相比,主要关注立体的“生命体”形象。在北京冬奥会32幅海报中,出现3类形象符号,即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运动员形象、“人群”形象(主要指参与冰雪运动的民众)。
以形象符号为基底的转喻和隐喻在海报中同样有所体现。例如,图3的“冰墩墩”是用熊猫形象作为隐喻的始源域,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是共识性的象征符号,这里的隐喻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带着冰晶外壳的“冰墩墩”酷似一个冰雪项目的运动员,构建出“冬奥运动员是熊猫”“头盔是冰晶外壳”等隐喻。“生命体”形象赋予了海报更强的动态感和生命力。
三、北京冬奥会海报的主题思想
北京冬奥会海报的设计者在海报中通过文字、色彩、图案(线条)、形象等具象符号的组合形成隐喻和转喻的始源域,构建出若干隐喻场景。“隐喻提供了意义生成的基本框架,转喻体现为意义链条中的局部构造,主要发挥着隐喻发生的认知中介功能。”[17]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形成符号意义的流动,构建了“抽象概念是具象符号”的基础概念隐喻,进而形成若干子隐喻,表现不同的主题思想。通过对北京冬奥会32幅海报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我们总结出三个重要的主题: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精神、友好合作关系。
(一)隐喻中国传统文化
北京冬奥会海报通过隐喻和转喻互动形成的第一个概念隐喻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具象符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有机整体,历史悠久、世代相传。“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既包括观念和态度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饮食、建筑、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既包括隐性文化,也包括显性文化。北京冬奥会海报中出现了大量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具象符号,这些具象符号既是中国传统文化隐喻场景构建的原基,也是抽象思维具象化的手段。在32幅海报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具象符号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具象符号
表2所示的具象符号直接体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均为显性的文化。海报用直陈的色彩、图案、形象和文字作为始源域,经转喻和隐喻的互动生成一个总体的“故事”主题,即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在图4中出现了书法线条和作为背景的洒金对联以及用线条勾勒的冰球杆等,构成了一系列符号代概念或实体的转喻,另外这里还存在一个隐喻“冰球的运动轨迹是书法线条”,配上文字“传统中国年,传奇冬奥梦”,图文协作构成隐喻的目标域,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北京冬奥会元素融合在一张海报中。海报整体构建了一个在中国春节期间举办冬季奥运会的隐喻场景。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具象符号”的概念隐喻中,书法、洒金对联等既是具象符号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转喻不仅能出现在隐喻的始源域中,还可以出现在目标域中。这说明转喻嵌套在隐喻映射过程中,起到实现意义流动的认知中介作用。
广义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大量具象的文化元素,还包括抽象的精神要义,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经济、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基本思想。张岱年[25]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天人协调”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人身与天地协调互通,彼此融合。
图5的作者用线条符号作为构图的基本元素,白色代表冰雪覆盖的大地,蓝色代表天空,运动员的上半身与天空的颜色融合在一起,这组海报不仅描绘了冬奥会的主要项目,同时将“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隐含在海报中。图6同样将线条符号作为构图的基本元素,通过尺度对比、动静对比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其中人(运动员)的身体相较整幅海报显得比例很小,人转化为自然力量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天人协调”的思想。图7通过山水画留白的创作手法表现广阔的天地,民众在封冻的北海湖面参与冰上运动,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共享冬季运动带来的快乐。海报整体上表达了人际和谐、天人协调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是具象符号”的概念隐喻中,这几幅海报用美术线条、人物肖像以及色彩符号等作为始源域,在始源域的内部存在一些符号代概念或实体的转喻。目标域“中国传统文化”则靠多种符号复合产生的意蕴体现出来。
(二)隐喻奥林匹克精神
北京冬奥会海报通过隐喻和转喻互动形成的第二个概念隐喻是“奥林匹克精神是具象符号”。《奥林匹克宪章》将“奥林匹克精神”归纳为: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海报主要通过人物形象符号与文字符号的搭配组合表现奥林匹克精神。
图8用一些基础转喻激活隐喻映射所需的始源域,例如白塔代表北海公园,进而代表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北京,用参与冰上运动的人物形象符号代表民众。这些具象符号形成一个人人参与体育运动,享受体育运动快乐的隐喻场景。正如奥林匹克精神中提到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冬奥会不仅是职业运动员的冬奥会,普通民众也可以以此为契机,享受冰雪运动带来的快乐。文字“一起向未来”则凸显了友谊、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与图像协作构成隐喻的目标域。图9用冰雪运动的动作组合形成雪花造型,中间的奥运五环套叠形成运动轨迹,配合文字“欢聚北京,共襄盛举”,寓意来自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儿团结在一起,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争取好成绩。在“奥林匹克精神是具象符号”的概念隐喻中,始源域部分主要由人物形象符号表征的运动场景构成,目标域“奥林匹克精神”由文字符号、形象符号等共同构成。在表征奥林匹克精神的隐喻中,同样存在事件结构隐喻,如旅行隐喻。图8中的文字符号“一起向未来”中的“向”体现了方向性,蕴含“追求奥林匹克精神是旅行”的事件结构隐喻。
(三)隐喻友好合作关系
图10 《热情连接世界》
北京冬奥会海报通过隐喻和转喻互动形成的第三个概念隐喻是“友好合作关系是具象符号”。北京冬奥会海报利用具象视觉符号的冲击吸引受众注意,具有基本的赛事宣传功能。除此之外,冬奥会海报还兼具一定的政治宣传功能。“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中国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故事。在新形势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在北京冬奥会海报中,作者通过转喻和隐喻的互动和隐喻场景的构建,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的对外合作意愿,表现了“友好合作关系”这一主题思想。
在图10中,作者首先通过背景的色彩符号构建了色彩隐喻。红色具有喜庆和吉祥的寓意,构成“喜庆和吉祥是红色”的概念隐喻。在海报的正中,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结造型和奥运五环造型嵌套在一起。同时中国结以雪花造型出现,通过像似符传递了冬季奥运会的信息。海报内部存在“五环是五大洲”“吊穗是五大洲”等隐喻。在“友好合作关系是具象符号”这一概念隐喻中,转喻结构主要出现在隐喻的始源域中。始源域由中国结、五环这样带有“连接”“合作”意蕴的符号构成。文字符号“热情连接世界”则构成了目标域,“热情”体现出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意愿,“连接世界”正是中国结和奥运五环嵌套产生的符号意蕴。
四、北京冬奥会海报的特征和功能
通过对海报视觉符号和主题思想的归类和分析,我们发现北京冬奥会海报表现出以下特征和功能:
第一,北京冬奥会海报大量使用具象符号表征视觉隐喻的始源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冬奥会相关的体育类符号以及其他的自然景观符号和人文景观符号。符号的组合围绕海报的主题思想,着力表达文化精神、体育精神和合作精神等。这些具象符号的作用主要是形成转喻链或隐喻丛,为海报叙事场景的形成提供符号原基。
第二,北京冬奥会海报作为一种多模态叙事语篇,是图像和文字同时“在场”的视觉表现形式,以图像为主,以文字为辅,图像与文字具有互文性,二者协同实现显性和隐性的信息传递。显性的表达忠实于客观事物,体现的是一般话语功能,主要通过符号的像似性实现;隐性的表达借助于转喻、隐喻和隐喻场景的构建得以实现,体现的是意义生产的功能。例如图2中的文字“BEIJING 2022”的符号意义是显性地展示冬奥会的举办城市和时间,同时这几个字的剪纸线条符号转喻剪纸这种艺术形式,进而与该海报中的其他符号混搭构成隐喻场景,隐喻更为抽象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北京冬奥会海报作为多模态话语的表现形式,具有对外宣传功能,对“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多元符号为中国故事的具象呈现创造了诸多可能,是对“中国故事”表征赋能的重要手段。[26]多元符号凝聚的表征方式提升了“中国故事”的叙事技巧,使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传统简单化、扁平化的叙事方式升级为符号整合的、立体的多模态叙事方式,从而提升“中国故事”的吸引力、传播力和感召力。
本文从多模态隐喻理论出发,借鉴符号学的部分理论观点,重点关注隐喻和转喻的互动方式,分析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海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北京冬奥会海报由一连串具象视觉符号组成,包括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案(线条)符号和形象符号等。这些符号具有表意功能和审美功能,符号的表达和解释促成意义流动和意义生成,多模态隐喻和转喻是意义扩展的底层认知机制。其次,北京冬奥会海报通过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形成“抽象概念是具象符号”的基础概念隐喻,进而形成若干子隐喻,表现三个重要的主题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奥林匹克精神、友好合作关系。转喻结构既可能出现在隐喻的始源域,也可能出现在目标域。主题思想的呈现主要通过转喻链和隐喻丛整合构建出的隐喻微叙事场景实现。最后,北京冬奥会海报作为多模态叙事语篇,是表征“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提升“中国故事”的生动性。海报与其他多模态话语形式一样,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通过相同渠道获得了大量相同或相似的信息,使艺术创作出现了一定的均质化现象。海报设计如何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