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评估体系构建

2023-02-22曹秀萍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表达能力跨文化内涵

曹秀萍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国际形势下,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鉴于此,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革除“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顽瘴痼疾,加强文化教学,培养大学生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此,高校外语教育界已普遍达成共识。但《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现行教学指导文件并未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指标、评价体系和培养途径作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大高校和一线教师只能根据个人理解,各行其是,其结果是中国文化英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文献梳理显示,现有研究大多聚焦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培养途径,但囿于该项能力的内涵要素和评估框架尚未明确,大部分研究方法趋于简单,结果趋于泛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为此,本研究尝试廓清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概念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评估体系框架,提出测试任务和测试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界定

顾名思义,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指交际主体用适当、得体的英语来阐释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鉴于学术界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构成要素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可借鉴的理论成果有限,但关于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结构的研究已相对比较成熟,且前者与后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从中参考一些有用的理论成果。为此,有必要先厘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用英语翻译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两者都涉及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语际转换,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因为用英语宣介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自己所知晓的中国文化信息翻译成英语,并且两者有着共同的客体——中国文化,以及共同的交际目的——让对方理解中国文化。然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本质区别,“表达(express/convey)”意味着主体可以诉诸更多的交流方式、途径和手段,比如语言层面的陈述、说明、描述、阐释、比较、分析、演绎、归纳等,以及非语言层面的手势、表情、图片、声音等,因而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而“翻译(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由于主体受制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既要忠实于原文内容,又要与原文风格保持一致,虽然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但毕竟是“戴着镣铐跳舞”,故而远不如“表达”来得那么自由。但不可否认的是,汉英文化翻译是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属于但不等同于“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其文化认知和符号系统的差异足以改变交际事件”[1]。其本质特征是双向互动,故行为能力的评价标准有二,“其一为得体性,即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保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二为有效性,即通过沟通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或实现合作,或增进理解,或加强友谊。”[2]因而在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表达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团队合作、冲突管理、谈判协商等交际策略及其它交际条件。严格来讲,所有的文化阐释和翻译活动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因此,“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也属于跨文化交际,但两者又存在一定差异。相比之下,前者侧重于单向输出,目的在于使中国文化被英语世界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其行为能力评价标准是用英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内容是否准确、得体,因而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交际主体必备的两个先决条件,而对交际策略的要求相对较低。

综上,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包含汉英文化翻译能力,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三者在概念内涵上有意义重叠之处,但又各有侧重,活动目的、评价标准和活动要求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在辨析三者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参照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要素,构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结构和评价体系。

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结构

如前文所述,我们可以翻译能力结构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的现有研究成果为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通过解析两者的内涵要素,结合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活动的自身特点,来建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结构和评价体系。

(一)翻译能力的内涵结构

在翻译能力研究方面,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PACTE(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小组所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全面、影响力最广的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能力定义为“胜任翻译工作所需要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the underlying system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be able to translate)”[3],包括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和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两类知识体系和双语能力(bilingual subcompetence)、语言外能力(extra-linguistic subcompetence)、翻译知识能力(knowledge about translation subcompetence)、工具能力(instrumental subcompetence)和策略能力(strategic subcompetence)五类次能力。此外,在该模型中,翻译能力还包括心理生理要素,主要是指记忆力、洞察力、注意力、情感等认知要素和求知欲、批判精神、自信、动机等态度要素以及创造创新、逻辑推理、分析归纳等能力要素。[4]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结构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结构,国外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如构成式、双向互动式、发展式、适应式和因果过程式等[5],虽然视角各不相同,但情感、技能和认知通常被公认为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6],可视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的一级指标。基于以上理论框架,我国外语教育研究者们融入了文化意识、思辨能力、全球意识、文化调适、国际视野、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维度[2][7-9]。张红玲等[10]在基于竞赛的跨文化能力评价研究中提出了文化普遍知识、中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自我认知、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国际理解、交流沟通、冲突管理和反思评价十项二级指标。

(三)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结构

参照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内涵结构,结合英语表达活动的特殊性质,我们认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由知识、技能和态度等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知识包括中国文化知识、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三个二级指标;技能包括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五个二级指标;态度包括中国情怀、文化自信、跨文化同理心、全球意识四个二级指标。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所需要的知识体系首先是中国文化知识,主要是指中国的历史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哲学思想、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这些文化底蕴是准确表达中国文化“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只有熟谙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英语受众的底层思维逻辑,才能用适当、得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国家的接受程度。此外,表达者还需要适当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规律和原则,以确保表达效果在英语受众当中行稳致远。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所需要的技能体系首先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包括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语言能力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其次是策略能力,指规划和实施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或宣介项目、选择表达策略、评估表达效果、解决表达问题的能力。再次是工具能力,指运用各类搜索引擎、百科全书、词典、语料库等工具、资源和技术来辅助英语表达的能力。最后是文化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别指对英汉语言文化现象和文化差异进行思考、比较、分析、综合、阐释、总结、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和在继承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中国文化的能力。这些次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和依托,策略能力是掌控和调配其它能力协同作战的核心,工具能力是辅助表达任务顺利运行的保障,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助推和升华表达效果的动力。

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所需要的态度首先是中国情怀,即表达主体对中国国家、民族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能够主动将个人追求融入文化强国战略。其次是文化自信,即表达主体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着坚定的信心,高度认同并积极践行中国文化价值观。只有具备了深厚的中国情怀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具备强烈的文化强国责任意识,才能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中有底气、有信念、有热情,才能更好地履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还需要具备跨文化同理心,即表达主体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文化、包容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只有具备了文化同理心,表达主体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克服种族中心主义,打破文化原型的束缚,摒弃文化认知偏见,才能以英语世界喜闻乐见的文化符号来客观、公正地表达和阐释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程度。最后,表达主体还要具备全球意识,牢固树立“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责任意识,使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一种神圣使命。

以上三类核心素养在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态度因素,深厚的中国情怀、强烈的文化自信、正确的文化意识和全球意识能够有效激发用英语表达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兴趣和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从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升。而随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传播效应的不断增强,表达主体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文化意识又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和升华。

三、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评估体系

跨文化能力是可测评的。[11]我国自2020年以来已研发并完成对全国部分高校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测试,测量结果已得到相关研究的肯定。[12]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测试也屡屡出现在相关研究中,但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试卷测试的方法对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估,再结合问卷调查了解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态度与看法。[13-17]测试题一般由中国特色文化词汇英译、中国文化主题段落英译、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介绍等部分构成,评价维度主要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文化英译能力。这些测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整体现状,但由于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内涵界定不清,测试所设计的构念(即“考什么”)和方法(即“如何考”)过于简单,导致评估结果趋于泛化,无法客观、全面、深入地揭示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问题及根源。笔者认为,应当从不同视角和多个维度进行构念界定,采用融合视角把不可直接观测的特质与可以直接观测的行为看作一个整体,强调测量特定语境下的能力[18],将针对受试者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测试法和针对受试者态度、意识和情感的间接测试法相结合,对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笔者以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一级指标为评价维度,以二级指标为评价指标,提出各个指标的具体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评估体系框架

针对以上评价体系,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测试任务上,可以根据难度系数设置三个等次,分别设计不同的测试题目和测试方法,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在难度系数较低部分,可以试卷作答或快问快答的方式,直接测试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在难度系数中等部分,可要求学生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就指定的一般性或日常性的中国文化主题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测试学生的英汉语言文化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在难度系数较高部分,以中国文化英语宣介项目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指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或专业性较强的中国文化主题进行书面或口头表达,允许学生使用各种辅助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准备、实施、完善和总结,并就表达成果中的概念廓清、策略选择、成效总结、项目反思等话题接受考官的互动提问,以测试学生的策略能力、工具能力、文化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等能力素养和中国情怀、文化自信、全球意识、跨文化同理心等态度素养。

在测试方法上,以上试题结构可分解,可整合,用于各种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和学习的发展阶段,择其一或多个部分,用于阶段性评估,以确保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发展的连续性和整体性;也可以设计成中国文化英语宣介项目或表达竞赛,在赛事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权重来考核不同的测试维度;还可以设计成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水平测试,以能力进阶的方式完成对所有测试维度的考核。总之,要根据测试目标,建构综合性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测试任务,确保任务设计与构念界定一致,避免单一性的测试构念误导师生:以为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就是简单的汉英文化词汇翻译,进而在文化英语教学中过度强调死记硬背中英文对照的文化词汇,而忽略其它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和态度素养。同时,还要把测试结果纳入学生综合成绩考评,并赋予一定的权重,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测试和评估对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培养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是对我国文化强国战略需求的回应,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外语教育的研究课题之一。全面、客观、深入评估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发挥测试与评估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是推动中国文化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必然所需。本研究从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概念内涵出发,对其评估体系和测试方法进行了理论建构。相信随着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评估体系的日益完善,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英语教学将会得到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表达能力跨文化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创新写作教学,培养表达能力
谈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挖掘习题的内涵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