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霉变和芽变快速检测方法分析

2023-02-22乔澎波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匀浆检测法过氧化氢

张 艳,王 伟,乔澎波

(中储粮河南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0)

粮食霉变和芽变检测在粮食存储和调运管理中应用频繁,现行的霉变粒检测法可实现粮食霉变快速检测,但该方法对霉变初期发展阶段的检测效果较差。现行的粮食芽变检测方法为化学滴定法,其缺点为操作烦琐、效率低下。因此,开发出快速、稳定、可靠的粮食霉变和芽变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酶活性检测原理为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应对其开展研究。

1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方法

1.1 粮食霉变的快速检测原理

粮食霉变主要由真菌引起,快速检测的依据为霉菌产生的过氧化氢酶,该检测原理具有间接性,不能判断霉菌种类,但能够有效反映粮食霉变的严重程度,在霉变发展的各个阶段均能发挥作用。检测设备为酶活性检测仪,耗时约为30 min,符合快速检测的要求[1]。

1.2 制备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液

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液对霉变检测效果影响突出,在制备洗涤液时应评估洗涤溶剂、洗涤转速、洗涤时间以及粮食浸泡时间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程度。分别针对以上4个影响因素开展实验探究。在洗涤转速实验中,将转速从0逐渐提升至2 500 r·min-1,同时检测小麦样品籽粒洗涤液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发现酶活性随转速先升高,后基本保持不变,在2 300 r·min-1时接近峰值960 U/100 g,故将其作为最佳转速。蒸馏水对轻微霉变的粮食具有更强的洗涤效果,故选用蒸馏水。在粮食浸泡时间方面,为避免过度浸泡导致籽粒易破损,对比不同浸泡时长下的籽粒硬度,选择20 min浸泡处理时长。综合以上实验,最佳操作标准如表1。

表1 高速搅拌法制备粮食籽粒外部洗涤液的最佳操作标准

1.3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1.3.1 霉变程度检测的灵敏度分析

(1)制取不同霉变程度的粮食水。将粮食破碎后加入少量无菌水,形成粮食水,再吸取适量粮食水进行霉变培养。培养箱温度设定为30 ℃,随着时间的延长,粮食水中的霉菌数量和过氧化氢酶含量不断增加,从而得到不同霉变程度的粮食水。

(2)霉变检测灵敏度对比。运用快速检测法和平板计数法在不同时间点检测霉变的粮食水,重点观察过氧化氢酶活性和霉菌的数量,将不同时间点的检测结果绘制成曲线,如图1所示。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3 d内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较小。第6 d的检测结果显示酶活性显著增强,第6~15 d小幅增强,但整体趋于稳定。霉菌的数量在0~6 d内小幅增加,在6~9 d内发展速度最快,随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2]。使用酶活性检测仪检测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霉菌数量检测运用平板计数法。

图1 粮食霉变快速检测技术对不同霉变程度的检测结果图

1.3.2 霉变程度检测的稳定性分析

(1)试验方案。选取3种粮食籽粒样品,其霉变程度分别为轻微霉变(样品1)、中度霉变(样品2)、重度霉变(样品3)。通过平板计数法检测3种样品的霉菌数量,运用快速检测法分别对这3类样品各自开展8次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并求得平均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快速检测技术对粮食霉变程度检测的稳定性分析数据

(2)试验结果分析。①过氧化氢酶活性与霉菌数量呈正相关,换言之,酶活性越高,霉菌数量也越多。②同种样品多次检测的结果较为稳定,未出现严重偏离预期的异常数据,说明快速检测法对粮食霉变严重程度的检测效果具有稳定性。以样品2的检测数据为例(表3),8次检测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在300 U/100 g左右。在理论研究中利用相对标准差(RSD)评价多次重复测定的离散程度,如果RSD值小于15%,说明检测结果的可信度较高[3]。3种样品8次检测结果的RSD值分别为5.35%(样品1)、3.21%(样品2)、5.99%(样品3),均低于15%,再次印证了快速检测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表3 样品2过氧化氢酶8次检测结果统计表

2 粮食芽变快速检测方法

2.1 制备粮食籽粒匀浆提取液

2.1.1 粮食籽粒匀浆提取液的制备方法

过氧化氢酶在芽变粮食籽粒内部,需通过破碎和离心操作制取籽粒匀浆,在籽粒匀浆内存在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酶。

2.1.2 粮食籽粒匀浆制备的影响因素控制

(1)破碎程度对匀浆制取效果的影响分析。粮食籽粒的破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匀浆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根据经验,籽粒破碎程度较高时,匀浆中过氧化氢酶的含量通常也更高[4]。分别选取3种搅拌转速,转速1为4 500~9 500 r·min-1,转速2为9 500~16 000 r·min-1,转速 3 为 16 000 ~ 20 000 r·min-1。检测对应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转速1对应的酶活性为150 U/100 g,转速2对应的酶活性172 U/100 g,当转速大于18 500 r·min-1后,酶活性增加值不再明显,因此,将最佳转速确定为18 500 r·min-1,该转速下可达到最佳破碎程度。

(2)温度对匀浆制取效果的分析。温度对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影响较大,高速搅拌机破碎粮食籽粒的过程中会因摩擦产生一定的热量,进而导致粮食籽粒匀浆升温,影响酶活性。试验中需将匀浆温度控制在30 ℃以内,防止机器产生的热量破坏酶活性。因此,将初始水温设定为5 ℃,同时在搅拌混合物中加入适量冰块,实施降温。

(3)离心操作对匀浆制取效果的分析。离心过程涉及两个关键参数,分别是离心机转速和离心操作时长。通过试验发现离心机转速为4 500 r·min-1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达到峰值,继续增加转速几乎不能再提高酶活性,因此最佳离心转速确定为4 500 r·min-1。以 18 500 r·min-1破碎粮食籽粒,以 4 500 r·min-1做离心处理,检测不同离心时长下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发现离心操作的最佳时长为2 min。

2.2 粮食芽变快速检测实践

2.2.1 快速检测法对不同粮食品种的适应性分析

选取众信麦998、郑麦136和百农307作为试验对象,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发芽培养,以相同的时间点检测样品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绘制3种试验对象在芽变状态下的酶活性曲线(图2)。经过初始检测,3种小麦未芽变时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301±5)U·g-1、(150±5)U·g-1、(85±5)U·g-1。芽变监测时长为48 h,每6 h检测一次酶活性。3种粮食籽粒芽变后的酶活性曲线均呈增长趋势,众信麦998的酶活性在0~12 h内小幅增长,郑麦136和百农307在这一时段内的酶活性增幅低于众信麦998。芽变12 h后,3种小麦样本的酶活性均显著提升,且增速较为平稳,3条曲线的走向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快速检测法能够满足不同粮食品种的芽变检测需求。

图2 不同粮食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发芽时间的检测曲线

2.2.2 检测粮食的不同芽变阶段

粮食的芽变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多个阶段,包括初始阶段、体积膨胀阶段、籽粒破裂阶段以及出芽阶段,不同阶段的酶活性水平存在差异,需借助试验判断快速检测法对不同芽变阶段的检测效果。分别对粳米、籼米、小麦进行检测,获取过氧化氢酶和α-淀粉酶的活性指标,后者的检测方法为3,5-二硝基水杨酸滴定法[5]。将同一品种的酶活性数据绘制在坐标系中。例如,图3为小麦品种矮抗58对应的酶活性折线图。结果显示,小麦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芽变的初始阶段即开始增加,直到发芽期,酶活性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粳米和籼米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3种粮食α-淀粉酶活性的增长区间有所差异,但总体都晚于过氧化氢酶。说明利用过氧化氢酶检测芽变的灵敏度更高。

图3 小麦矮抗58芽变过程中的酶活性检测

3 结语

粮食霉变和芽变的快速检测方法在原理上基本相同,霉变粮食和芽变粮食内存在高于正常水平的过氧化氢酶。利用高速搅拌机处理粮食,分别制备霉变粮食的籽粒洗涤液和芽变粮食的匀浆提取液,再使用酶活性检测仪获取过氧化氢酶活性数据,与正常值进行对比。快速检测法的整体耗时约为30 min,其检测精度、可靠度、灵敏度以及稳定性均能满足要求。在不同品种的粮食检测中也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猜你喜欢

匀浆检测法过氧化氢
匀浆法提取沙枣果总黄酮工艺研究
T-SPOT.TB检测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法在诊断结核病中的应用价值
不同诱导方式制备的大鼠肝匀浆代谢酶活性及冻储方式的比较
基于改进检测法的STATCOM建模与仿真
蚂蚁会用过氧化氢治疗感染
基于电流平均值的改进无功检测法
D-STATCOM一种改进的补偿电流检测法
前列安丸对琼脂所致慢性前列腺炎模型大鼠前列腺匀浆中IgG和血清Zn的影响
HHX-VHP型隧道式过氧化氢灭菌箱
HHX-VHP 型隧道式过氧化氢灭菌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