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2023-02-22王顺利
文/王顺利
引 言
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视角来看,史料实证素养属于核心方法,指的是对获取的史料展开辨析,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和方法。由于历史过程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要想正确认识历史,离不开史料的帮助。高中历史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让他们收集、整理与分辨史料,学会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最终客观、正确地认识历史。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缺乏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认识
近年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慢慢地由概念化向具体化转变。虽然教师比较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但是学生了解的信息较少,通常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态度较为被动,学习环境较为封闭。他们无法主动获取与了解新知识,更无法适应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历史学习提出的新要求。同样,高中生对史料实证素养也缺乏认识,在平常的学习中仍以认识和记忆历史知识为主,不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更不善于利用,从而影响了历史学习效果。
(二)学生缺少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动机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少学生缺少了解并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动机,很难长时间维持学习热情,只是对历史知识充满兴趣,拥有一定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高中生面临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还有较大的升学压力,他们受史料实证素养不强的影响,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不能长时间维持,甚至纯粹是为考出好成绩,学习与理解知识的方式以机械背诵与记忆为主。
(三)学生欠缺史料实证判断能力
不少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已经拥有收集或者区别史料的能力,不过对史料的真伪与价值欠缺判断能力,主要原因在于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往往将高分数当作最终的学习追求,忽视了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历史思维包含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但是,学生受思维能力的限制,阅读史料的能力不强,综合运用能力也不足,因此很难有效地组织语言与表达观点[1]。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途径
(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具有反复性、复杂性等特性,虽然历史是按照时间顺序不断发展的,但是不少历史现象也会反复出现,像变法改革、战争、农民起义、分裂与统一等,另外不少历史事件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首先需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实际知识内容灵活运用史料设计教学流程,发掘史料中隐含的信息,引导学生探索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与认识历史[2]。
例如,在教学“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谢缵泰绘制的《时局图》,引领学生感受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很多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展开斗争,戊戌变法就是其中一例。大家还知道我国历史上哪些著名的变法吗?”学生会提到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接着,教师出示史料《戊戌政变记》《孔子改制考》中的内容,引出问题:“为什么康有为要搬出孔子来为维新变法辩护?”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展开分析,使其了解到维新思想和传统思想格格不入,为了避免阻力太大而将孔子宣传为“改制先驱”,这说明维新派不敢也不想从根本上否定儒家思想,体现妥协性与软弱性。随后,教师继续结合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对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进程的作用,并运用同样的方式学习义和团运动相关知识,让他们体会到历史的必然性、关联性与复杂性。
(二)明确课堂教学主线,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材是一切教学规划与流程的基本出发点与主要依据,教师需结合最新的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一节课的具体教学主线,结合课本知识有的放矢地引入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助推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3]。
例如,在教学“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李鸿章的晚清政治生涯”当作本节课的主线,先组织学生讨论李鸿章,将他们引入时代背景中。接着,教师借助课本中的地图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过程,利用史料《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培养他们阅读与概括史料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开始崭露头角。然后,教师提问:“李鸿章如何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成功了吗?”引入洋务运动,引导学生从工业、军事、教育、外交四方面总结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使其根据史料理解洋务运动学习的是西方技术,让他们知道洋务运动的本质。随后,教师给出主线“边防与海防——李鸿章之严峻考验”“历史反思——李鸿章之时势困局”,引导学生借助史料继续学习新课内容,使其从具体的材料中理解历史,论从史出,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
(三)传授信息获取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就是学生根据史料评判历史与得出历史结论能力的素养,要想培养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关键在于培养其阅读、分析、理解与解释史料的能力,使其全面认识与了解史料的客观性及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获取史料和分类是第一步,教师除自己提供史料外,也可要求学生自主收集史料,传授从史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使其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史料应用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4]。
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为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一个时期。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收集这一时期的史料,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由于该时期距离现在时间并不远,他们可能会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史料,如记录影响、史籍档案、实物和口述史料等。在课堂上,教师以学生收集到的各类史料为基础,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对史料进行分类和辨析,辨别史料的作用与真实性,从史料中获得信息和掌握知识。例如,学生通过史实、日记、档案等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基本史实,总结这一时期政治与经济的特征,通过报刊和学界文人评论等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与历史意义,能够辩证、唯物地分析新文化运动。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还可以让他们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解读历史。
(四)积极讨论验证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不仅记录着历史发展进程,还是一项解读历史的重要工具。不过,史料在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记录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记录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或片面性。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记录者会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记录,得到的结论自然也不同。面对这种情况,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需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和验证史料的真伪与可信度,使其运用史料正确分析与解读历史,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5]。
此时,在讲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过程中,当学到教材第二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列举秦朝统治时期的苛政,如大兴土木、六次巡游、焚书坑儒、赋税沉重、严刑酷法等,引起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全国范围的农民起义。其中,“焚书坑儒”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收集史料,讨论与验证“焚书坑儒”事件的真实性,如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中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不过有的史书中的记载有所不同。关于“坑杀儒生”,司马光认为秦始皇坑杀的主要是一些坑蒙拐骗的术士,人数也只是几百人,没有达到上万人。有的人则认为秦始皇凶残暴虐,坑杀上万儒生。随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史料分组探讨,分析对与错,分享讨论结果,了解“焚书坑儒”的真相,提高他们的史料实证素养,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热门又新颖的教学手段,深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与喜爱,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与获取到更多资料,另一方面资料的形式多样化,包括文字、视频、图片、音频和动画等,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更多可能。具体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理史料,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使其结合史料学习与理解历史知识,借此实现对他们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6]。
例如,在实施“两次鸦片战争”教学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马戛尔尼使华的动态路线图,出示马戛尔尼使华及与乾隆皇帝对话的史料,搭配问题:马戛尔尼来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驱使马葛尔尼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展开思考,使其感受到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的推动,以及急剧发展的社会生产,急需对外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攫取廉价原材料。接着,教师在多媒体课件中出示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工厂和城市景象,当作直观的史料,并介绍英国工业方面的发展,提出问题:造成材料中历史事实的根本推动力是什么?学生通过概括史料,提高了对文字信息的归纳能力,明白了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业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教师继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呈现史料,带领学生学习两次鸦片战争的始末。
(六)引入多元史料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史料从字面上来看是文字性材料,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料也显得多元化,除了以往的文字外,还有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尤其是纪录片最具价值,内容通常真实可靠,对历史事件的介绍较为客观。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自如地引入多元化的史料信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结合他们的知识基础巧设悬念,使其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与深入探究,从而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7]。
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收集“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史料,形式不受限制,如电影《辛亥革命》《宋氏三姐妹》《十月围城》,电视剧《走向共和》《孙中山》等。教师指导学生认真筛选有用信息,使其结合教材内容展开自主学习,开展辨析活动,提高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根据史料设置问题:辛亥革命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内容有哪些?学生知道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背景下爆发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民族、民权与民生。随后,教师借助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着重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使其史料实证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了解教学现状、问题以及具备的条件,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从多个层面与不同视角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使其知道史料是正确认识历史的重要桥梁,掌握收集和运用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以实证精神看待历史和现实问题,继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历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