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一案到底”教学法 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3-02-22何兰芳
文 / 何兰芳
引 言
案例教学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旨在以案说法、以案说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一案到底”是指以一个典型案例为主线,利用“一案”创设多个教学情境,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习者通过案例合作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从而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一、案例选取植根现实性
道德和法治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必不可少的课程,同时与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道德与法治教学源于生活。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案例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教学意图,教师必须精心选取案例,并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模拟讨论和分析,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而“一案到底”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模式。
教学案例:道德与法治课“公民基本权利”(八年级下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在讲授“公民基本权利”中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时,教师可将“一案到底”的“探究与分享——小岩的故事”贯穿一节课,分别设计三个情景。
情景一:小岩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同学,他发现爸爸近期参加了新一届区人大代表的选举。小岩好奇地问爸爸投了谁的票。爸爸认真地说:“参加选举是我们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我赞成的候选人都是能够为我们着想、替我们说话、真心为我们服务的人。”小岩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等我有了选民资格,也会认真投下我的一票。”
请你思考:
(1)小岩的爸爸行使了什么权利?
(2)小岩所说的选民资格是什么?
(3)行使该权利有什么意义?
情景二:小岩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同学,他发现乡政府擅自用“以租代征”的方式,征用村里的农田并转让出卖给用地单位进行非农业建设,这显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晚上小岩在家上网发帖检举乡政府违法占用村民土地。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岩在行使什么权利?
(2)你如果在场会告诉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他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情景三:次日一大早,乡政府工作人员破门而入,将还在睡梦中的小岩强行带到乡政府“教育”了一天。其间,一些工作人员还用言语对小岩进行了人身攻击。
请你分析:
你如何看待这些工作人员的行为?
本节课以小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为主线,以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情境,通过三个情景材料,巧妙设问,把“公民基本权利”知识创设为教学情境,让学生依据法律去探究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四项基本权利。学生在讨论、分析、体验、感悟中能够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品格。
通过生活化问题案例设计,发展学生自主研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方案。
二、案例导问实践探究性
想要引发思维,就要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保持敬畏。要有质疑,才可以发现和改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提到的问题要进行设计,教师要逐个环节进行改造和质疑,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1]。
以“生活需要法律”为例,本课时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九课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作为法律板块的起始单元,主要带领学生了解社会的法治进程及要求。本课时也是本单元的开门课,学生刚刚接触法律知识,还很生疏。教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学生学好法律知识至关重要。学生学好本单元知识,也能为后续学习法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在教学中,基于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法律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感受法律与生活密不可分,了解法律的产生和法治的重要性,笔者设计了一则材料“小文的一天”,将学生身边发生的、看似不起眼的案例情境,与法律相关的知识紧密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材料呈现:今天是中学生小文生活中平凡的一天,妈妈开车送她上学,道路上车水马龙,但大家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一切都井然有序。到达学校附近,妈妈叮嘱小文:“去有卫生许可证的早餐店吃早餐,不可以吃小卖部的三无食品。”吃完早餐,小文将早餐产生的垃圾分类整理,扔进了分类垃圾箱内。走进学校,遇上升旗,小文立正行礼跟唱国歌,内心不禁产生了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上午大课间时,学校举行人大代表选举会,高中部已满十八岁的学生都投出了神圣的一票。中午吃饭时,爸爸和姐姐讨论加班问题,爸爸说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维权。妈妈笑称自己网购了一件伪劣产品,也要用法律维权。下午放学后,小文一家四口去看望爷爷奶奶。妈妈说:“就像我们父母有抚育你们的责任一样,作为子女应该赡养老人。”爷爷奶奶因小文一家的到来非常开心,全家共享天伦之乐。
合作探究:请大家分组讨论小文的一天所涉及的权利与义务(十二处涉及公民权利/义务)。
本节课的法律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和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利用案例“中学生小文的一天”引出探究的主题“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归纳总结知识点,可以使学生化难为易,让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积极参与。
三、案例导学实现启发性
案例导学不仅可以使理论讲授生动活泼,而且有启发性,基本特点是教学内容案例化,案例贯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促进学生的言行统一[2]。
笔者在讲授“做负责任的人”这一课时,首先创设“大话西游谈责任”情景,并将其设计成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付出了什么代价,取得了什么回报。通过填写表格,小组可以展示成果突出重点,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重点。
在明确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后,再以组学的方式对西游记中师徒四人承担取经责任的态度与做法进行探究,学生在分享组学成果后可将成果贴在黑板上。此环节一方面在于继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第一次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查漏补缺,更重要的是通过二次讨论西游记这个环节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升华。
最后,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为了履行责任不计代价、不求回报的人,旨在激发学生对无私奉献的人的感激之情。
四、案例导行内生素养性
案例导行不仅是基于案例的深度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内生核心素养、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成长的过程。“一案到底”教学法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存在必然的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道德与法治课采用“特定学习方式”,凸显学科育人价值。“一案到底”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的“特定学习方式”之一。“一案到底”教学法“案例”的本质是学习支架。案例能够通过内含学习主题的概念和原理的巧妙设计,运用阶梯式问题链建立外在表征与内在概念原理的联系。依托案例,学生可以在自主分析案例、合作解决问题的深度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信息提取和信息加工能力”。
“一案到底”独特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想象能力、独立能力、预见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主动性、参与性品质有重要作用。以例析理、以例启思、以例导行的“一案到底”教学策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养颇有成效。笔者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我们与法律同行”一课为例,进行了“一案到底”教学法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的探寻。
(一)分析案例——以例析理
分析案例由“引、议、评”三个环节组成。“引”是指围绕案例不断给予学生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议”是通过师生围绕“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行讨论或辩论,厘清案例的生活逻辑。“评”是对案例的关键节点进行适度点拨和评论,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案例的关键点,更好地理解案例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分析案例的核心是以例析理,即帮助学生根据生活逻辑解读案例,将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作为认识起点,通过抽象思维挖掘背后隐藏的本质、规律。在执教“我们与法律同行”时,笔者设计模拟“法治在线”导入,让学生主动收集身边典型的违法案件,播报身边的法治案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特别关注自己身边的案例,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不做冷漠的路人。案例呈现方法是通过真实事件的描述,让学生仿佛置身在真实情景中,引发学生探求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升华。
(二)总结案例——以例启思
“一案到底”教学不仅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推理等能力的训练过程,更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滋养、内生的过程。“一案到底”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以例启思。通过总结案例,深入挖掘案例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独立的人格。在案例总结阶段,设计“以小组为单位采访我校党员教师落实依法办事的日常”的活动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法治情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向党员靠拢的政治认同和法治素养。接着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升华主题。通过总结案例,学生逐步内生“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延伸案例——以例导行
“一案到底”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是以例导行,让学生带着课堂学到的知识、内生的观念回到生活,参与社会活动,从而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笔者布置了一个探究作业——“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收集同学们是如何落实依法办事的?”,并形成调查报告。学生通过参与调研、探究,亲历实践,让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法治观念”“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得到沉浸式培养。
“一案到底”教学法借助一则典型的生活事例或主题,设置有梯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设问和答疑的能力,实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实性、探究性、启发性的教学模式,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
结 语
“真实”是课堂教学的本真之义,是课堂教学追求的应有境界。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贵在真实,无论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现实的背景下进行,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堂内容保持好奇和学习的积极性,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要让学生喜欢思考,喜欢道德与法治课堂。毫无疑问,“一案到底”教学法是一种值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长期实践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