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中会计与统计的关系
2023-02-22邓伦冰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邓伦冰 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会计与统计的定义及其特点
会计作为一门核算计量的学科,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运用专门的方法将会计主体的业务经营过程从记账凭证到财务账簿再到财务报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记录核算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从而达到核算和监督会计主体的职能。商业银行会计是金融企业会计的重要部分,它的会计主体是商业银行,理论基础是货币银行学,同样也是对财务和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发挥核算与监督作用。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主要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发挥会计的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四表一注”中,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反映商业银行在报告期末的资产负债状况、报告期内的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盈利情况以及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流出情况。与财务会计的服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的服务对象是会计主体内部的管理层,它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整理和再加工,形成分析指标或报告,服务于经营决策。商业银行会计除一般企业会计的通用职能外还因为其特殊性具有不一样的作用。商业银行承担着执行国家宏观货币金融政策的任务,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的特殊作用就是稳定通货膨胀、支持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及调节社会生活。
统计具有三层意义,它们分别是统计科学、统计资料与统计工作。它们的关系是:统计科学指导统计工作,为统计工作提供理论指引,同时又是统计工作实践积累和升华的理论产物;统计工作是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的来源和前提,没有统计工作,就搜集不到统计资料,更形成不了统计科学;统计工作的成果便是统计资料。统计是从数据中获取信息的科学,它离不开数字,但它不是数据,它是事物本身的数量关系。商业银行统计是利用一定的统计指标及统计指标体系,核算并分析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发展变规律。商业银行统计具两重性:对外与对内。对外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向监管机构报送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或统计分析报告,为宏观调控和金融风险管控服务,主要包括金融统计和监管统计,金融统计指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大集中报表;监管统计指银保监会的1104报表以及各地监管当局设置的区域特色报表。1104报表则是指通过银保监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报送的监管统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人行报表和银监报表的侧重点不一样。中国人民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主要审视宏观层面,把控货币供应情况,因此报送的人行报表数据主要是基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加之少量的表外业务,如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以及普惠金融,其中包括小微企业、涉农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下岗再就业、互联网金融等。而银保监会则秉承“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四项监管理念,该理念的基础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计量、分析和预警,这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1104报表。“1104报表”体系是侧重于单体法人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自然也包括银行集团并表监管。银行目前最主要的风险分别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这四大风险在“1104报表”中均有所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指标值来判断银行经营的稳健程度,并通过监管评级,对不同级别的银行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金融统计报表与监管统计报表之间侧重点虽然不同,但是仍存在很多共通项目,比如,二者都要求统计最基本的存款、贷款数据,尤其是人民银行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之后,出于数据评估维度的需求,也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报送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1104”监管指标。但二者的统计口径又未必一致,例如,人民银行在2015年对存贷款口径做出了修订,导致各项存贷款口径在两类报表中不再一致。对内,商业银行统计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反映经营情况的全过程,服务于银行的经营决策。如今,信息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的常态,如何充分认识和更好地运用这些数据为经营决策服务将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数据挖掘来提高商业银行运营的质量与效益,用数据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已成为监管和被监管者的共识。因此,将统计用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
二、会计与统计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
会计与统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它们都为商业银行搜集资料提供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但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进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它们有着一致的总体目标,即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并服务于经营决策,正因为会计和统计有着一致的总体目标,便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一)共同为商业银行提供基础信息
在商业银行的管理过程中信息是基础,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产物,不论是会计工作还是统计工作都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搜集,从而核算分析出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
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是采用不同的方法从相同的原始信息数据开始整理并加工的。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是用数量和价值量表示的,这是与其他信息不同的地方,是商业银行经营中经济活动的数量反映和数量表现,具有可靠性。
会计工作和统计工作提供的信息是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最为基础的信息,其他信息基本来源于它们,或是对它们的再加工,或是对它们的开发利用,这些信息共同服务于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可见,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将直接影响银行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决定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二者在方法上互相运用
在会计工作中,处理会计问题时常常会运用到统计学的方法。比如,运用趋势分析法对财务报表中各类相关数据资料进行比年初、同比、环比以及与不同银行同期对比,分析其增减变动关系,从而总结出商业银行财务经营情况的变动趋势,判断是在往有利的方向发展还是往不利的方向劣变,再通过分析该变动趋势产生的原因,找到银行的优势和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有效促进银行的稳定发展。再如,比率分析法在财务管理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它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运用不统计的比率指标,能有效地评价银行的获利能力、变现能力、偿债能力。除此以外,会计工作中还会用到统计分组法、因素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这使会计的职能得以扩展,除了记录和核算财务信息,更能对银行的经营情况进行预测,在实现监督的作用上更有效地进行控制和考核。
会计方法在统计领域也会被运用。比如,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四式记账原则,就是源于会计中的复制记账原则,虽然报表指标含义上不尽相同,但这是会计方法在统计工作中的应用与推广。在统计工作中运用会计方法,以及将统计方法运用于会计工作中,都将丰富会计和统计的内容,使它们不仅仅局限于各自的核算职能,更提高了分析预测的能力,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经营决策管理水平。
(三)会计和统计共享信息资料
统计中常常会运用会计资料。在做统计报表前,统计人员需要先将搜集到的明细数据与财务报表进行核对,以确保搜集到的明细数据总分一致。人行报表A1411《人民币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月报》及银保监会报表《G01资产负债项目统计表》中大多数统计指标均需要用到会计报表相关指标。同样在管理会计中,为了达到精细化管理实现更具操作化的考核,需要更详细、更具参考性的信息,这时通常会大量运用统计工作中搜集的统计资料。
(四)在核算中相互补充
在商业银行中,应当将会计作为主要的核算方式。因为会计的对象是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其有较强的个体特征,统计核算的对象不限于银行的经营活动,一切存在数量关系的现象都可以成为统计的核算对象,因此统计方法比会计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具备会计所没有的预测功能。为更好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可对现行核算体系进行适当调整,包括项目的分类和核算关系,规范核算指标。对于定义相同的指标,保持指标含义、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的一致,让统计核算能够更加直接地利用会计资料;而对于其他资料,需要明确分工,互相补充,使核算体系更加系统。
三、会计与统计的不同点
(一)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的区别
商业银行的资金运动过程是商业银行会计的研究对象,而商业银行统计的研究对象则是银行各种存在数量关系的现象,可以说范围更大。从服务对象来说,会计主要是为外部信息需求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服务的;而统计的服务对象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向监管机构定期报送统计报表,二是满足银行对自身经营管理活动的需要。
(二)指标口径有区别
会计和统计核算在指标口径上也是有区别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财务指标的定义及公式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明文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遵照执行;统计指标是按照监管规定和统计制度而来的,二者之间不尽相同;另外,作为行内经营统计的统计指标,更是可以根据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需要制定统计口径用于经营分析。
(三)核算程序的区别
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对会计核算的程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从会计凭证登记到会计账簿,再到会计报表,不得变更。虽然统计核算也有一定的程序,即从统计设计到统计调查,再到统计整理、最后进行统计分析预测的程序,但是并没有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严格遵循。许多统计工作是在次级资料基础上进行分析的,并不需要经过统计设计和调查的阶段。
(四)研究方法的区别
商业银行会计是通过设置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以货币计价,审核并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填报会计报表的特有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其具有系统、连续的特点。而商业银行统计的计量单位除了货币外还有实物、劳动等,范围更加广泛。统计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如绝对指标法、相对指标法、回归分析、趋势分析法、指数法、假设检验等,其具有灵活、综合的特点。
四、协调会计与统计的措施建议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会计与统计相互依存与交叉的关系决定了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替代。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的优势都体现出来,取长补短,能够避免工作的重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更好地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一)提高人员业务素养、加强分工协作
会计与统计的专业性决定了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不难发现,在工作实践中,统计工作通常会大量借鉴会计工作的基础资料,包括原始凭证和财务报表。统计报表中的许多统计指标跟会计报表中的会计指标含义相同,可直接从会计报表中取到数据,另外,有部分统计指标则是通过对会计资料数据的再加工形成的。而在会计核算中也利用了大量统计学的分析方法。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都必须具备专业的会计和统计知识,同时加强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在工作、业务上的沟通交流,打破各自的舒适区,加强分工协作,从而促进会计与统计工作的有序开展。从商业银行总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将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发挥各自所长、履行各自本职工作的同时建立有效衔接,有效地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二)构建协调统一的指标体系
会计与统计的指标口径不尽相同,可以将商业银行常用的会计指标和统计指标进行全面的梳理,将指标定义(包括监管定义和银行内部定义)、数据来源、计算公式及使用范围都罗列出来,对相同定义的指标进行合并,规范核算指标,构建系统的指标体系,不但可以避免指标的混淆和错误使用,而且使全行在数据使用上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工作。
(三)信息技术促协调
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传输、加工和使用信息,将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数据归集于统一的数据平台,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信息供给者与使用者的沟通。构建会计、统计与信息技术相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人力和物力成本,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监督职能的同时为统计分析、预测的功能提供良好的数据环境。
五、结语
在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会计和统计作为管理手段,渗透在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体现在经营管理的整体水平中。构建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作为分析方法,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统一协调的核算机制,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使会计与统计紧密融合,以长补短,在执行各自核算和信息职能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监督和管理功能,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提供良好的信息和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