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对抑郁症学生心理育人案例研究
2023-02-22赵娜娜
赵娜娜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一、案例简介
顾某,男,2019级学生,来自个体户家庭,某天因在宿舍抽搐、哭泣、拍打头部等不正常表现而被室友发现,室友及时将相关情况上报给辅导员。辅导员立即向顾某本人了解情况,在交流过程中得知顾某提到在读高三时就已经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但为了避免家人担心,一直对父母隐瞒病情。2020年寒假顾某曾跟父母提到过自己心情不好,由于父母忙于手头工作对其心情并没有在意。几天后顾某觉得自己心理问题很严重,自己去看了心理医生,最终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医生向他解释重度抑郁症如果不进行药物干预,就会发展为长时间的心境低落、经常性的情绪不高涨、兴趣减退、自我评价很低;也会表现出非常自卑、低自尊、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杀、自伤、自残等行为。听了医生的解释之后,顾某非常担心,表示会谨遵医嘱按时服药,但是服药后顾某出现了各种不适,如失眠、无力、恶心等症状,一系列的副作用导致顾某有点不相信医生。
在校期间顾某偶尔会发病,每当发病时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发抖、胸闷、哭泣等症状,由于担心舍友发现,顾某经常会躲到阳台发泄自己的情绪,有时会用双手拍打自己的头部来缓解头痛,并时常去做“我没有病,我是健康的”的自我安慰。
二、案例分析
获取顾某的相关信息后,辅导员对其身边的同学、舍友、家人进行了走访,了解到顾某经常独处,不善与人交流、很少参加班级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辅导员初步判定顾某抑郁症状有点严重,为了能够为顾某制定有效的帮扶方案,辅导员对引起顾某抑郁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一)亲情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导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性格养成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极大。辅导员在与顾某父母面对面沟通中得知,顾某的父母是电梯装修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工作十分繁忙,很少与顾某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只觉得顾某在家中很懂事,却没有真正了解到顾某内心需求,致使顾某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需求。
(二)性格的缺失
顾某性格内向、自卑,由于担心身边的人发现自己患有抑郁症,宁愿花大量的时间在宿舍睡觉,也不愿主动与舍友或其他人进行交流。即使放假回家,也是宅在家里玩手机、睡觉,很少外出。顾某在家里会经常帮父母做饭,即使没有食欲,也会在父母面前强忍着吃下去。
(三)沉迷于网络
顾某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整个人处于黑白颠倒的状态,导致日常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顾某性格内向,身边朋友较少,即使在生活或学习中碰到问题,也鲜有人去主动帮助他。为了逃避现实,顾某沉迷于网络,网络交友、网络游戏便成了他发泄的途径,这种生活习惯导致顾某的抑郁症状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
三、问题关键点
(1)如何劝导顾某去正规的专业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2)确诊后如何帮助顾某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3)如何帮助顾某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
(4)如何与家长共同努力,帮助顾某走出目前的抑郁困境?
以上是对顾某进行心理帮扶的重点和难点。
四、辅导思路和办法
经过前期的了解和分析,辅导员意识到顾某的情况比较严重,这类心理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干预,后果将不堪设想。辅导员立即将顾某的详细情况上报给学院分管领导,获得了学院领导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其次,辅导员联系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申请再次对顾某进行心理危机评估,并对其能否坚持在校学习、配合心理治疗以及帮扶方案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沟通、确认;再次,辅导员与顾某家长面对面交流,告知家长顾某的现状,希望家长能够与学校共同努力,帮助顾某走出目前的抑郁困境。最终形成了以辅导员为主,学校、家长、舍友、同学等多方协同联动,多方位合力帮助顾某的帮扶体系。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及时汇报,获得更多专业帮助
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状况最关键的是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对于辅导员而言,学生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一定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在了解到顾某的相关情况之后,辅导员第一时间向学院领导、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进行汇报[1]。为确保顾某的人身安全和心理疏导的顺利进行,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给予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指导,同时学院也启动了危机事件干预程序[2]。
(二)认真负责,积极对顾某进行帮扶
辅导员在照顾学生情绪的同时,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辅导员按照学校规定对顾某的相关信息进行保密,不对外公开顾某的状况,避免外界因素对其产生不好的影响。辅导员主动添加顾某微信、QQ好友,便于能够时刻关注顾某朋友圈、QQ空间的动态变化,同时也能对顾某日常咨询的困惑和问题,给予及时反馈和正向引导。针对顾某日常的心理帮扶工作,辅导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及时向学院相关领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进行汇报。
(三)校医合作,对顾某进行治疗
2020年顾某曾独自就医治疗,也曾遵从医嘱,按时服药治疗,但是服药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失眠、无力、恶心等症状,导致顾某对治疗抑郁症的药品有所顾忌。为进一步对顾某症状进行诊断,辅导员对顾某进行思想开导和心理疏导,主动陪同顾某去医院进行问诊,医生对顾某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评估,最终诊断顾某抑郁程度处于中度抑郁症至重度抑郁症之间。为了有效缓解顾某的抑郁症状,医生为顾某开了一个月的用药并叮嘱顾某要按时吃药。为督促顾某按时吃药,辅导员每天通过微信、QQ、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提醒,顾某用药之后抑郁症状得到缓解,失眠症状减轻,情绪状态也得到了好转。
(四)朋辈帮扶,发动舍友、班委进行照顾
由于学习委员是顾某的舍友,对顾某的情况比较了解,辅导员向学习委员和班长介绍了顾某目前的状况,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帮助他,他们也表示愿意对顾某进行帮助。顾某在宿舍期间,辅导员让学习委员给予顾某尽可能多的帮助,提醒他早睡早起,约他一起去吃饭、上课、运动,督促他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辅导员提醒班长经常到顾某宿舍转转,多陪他聊聊天,听听他内心的想法;针对顾某在宿舍或班级的异常举动,辅导员叮嘱学习委员和班长要及时进行反馈。
(五)家校合作,积极与家长联系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基于顾某的情况,辅导员多次与家长进行联系。在与顾某父母沟通过程中,得知顾某在家里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寒假期间父母对顾某提到的心情不好并未放在心上,只是单纯地认为只是孩子偶尔的情绪波动。辅导员耐心地和家长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让家长意识到之前的亲情缺失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以及孩子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五、经验启示
(一)加强自身相关理论知识学习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接近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因为心理问题而退学、休学的人群即占总退学、休学人群的六成[3]。高校辅导员是和学生走得最近、接触最多、了解最深的人,一定要时刻留意在校大学生的最新动态和心理状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于很多高校辅导员并非心理学专业毕业,为了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高校辅导员急需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置能力和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增加洞察学生心理的能力,并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常用的沟通技巧[4]。
(二)真诚沟通,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中的干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是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监护人,更是在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心理危机。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及时发觉、趁早介入、有效管理,才能避免错失处理在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机[5],才能避免严重后果的产生。辅导员在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过程中,真诚扮演知心姐姐的角色[6],通过不断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有效关注,积极发挥朋辈帮扶的力量
朋辈心理辅导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效载体,朋辈心理辅导工作符合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对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互利互助有积极意义[7]。朋辈之间有共同的语言、爱好,更容易袒露心扉,拉近距离。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干部,加强心理委员、舍长的培训,使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及时主动地了解同学的日常生活与家庭情况,对问题学生保持关注,随时观察其思想情绪变化、言谈举止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向辅导员汇报。经过朋辈间的共同帮助,一步一步让顾某感受到同学的接纳和关怀,进而促使顾某对学习产生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
(四)家校合力,加强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
家庭教育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家庭的支持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家校教育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完善,共同推进学生的培养教育[8]。在顾某出现异常行为后,辅导员及时跟家长沟通,告知家长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并通过与家长共同探讨制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于学校与父母之间达成共识,产生良好的合力育人效果。在顾某治疗期间,辅导员积极调动学校资源和家庭力量共同帮助顾某,辅导员建议家长在相处中细心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了解心理与行为的细微变化,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更多关爱。
(五)注重长效,关注学生后续的心理状态
在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之后,会在自我认知、个人情感、日常行为等方面存在疑惑或障碍,辅导员需要对其进行长期、不间断的观察和引导,以保障学生自身安全以及他人安全。在危机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辅导员要持续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建立辅导员、学生干部、寝室同学、班级同学的持续关爱小组,给予学生最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9],引导问题学生尽快走出危机,恢复心理健康。
(六)与生“共情”,让学生敞开心扉
作为辅导员,在关注学生后续的心理状态过程中要多用心倾听,让学生把心里压抑的情绪都倾诉出来,并安抚其情绪,让对方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帮助其疏解心理压力[10]。同时,运用心理咨询技能之“共情”来打开学生的心扉。“共情”是指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要进入别人的认知领域。对辅导员来说,应多关心学生的情绪,关注他们的需求,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学生的处境,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了解其内心深处的需求,结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工作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