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办学体系构建
2023-02-22周生学孙云朋金康宁
周生学,孙云朋,金康宁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中药学院,吉林 吉林 132109)
引言
中药学源于中医学分支,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1],是在我国传统辨证论治基础上通过总结临床经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中药单味药及复方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中药的药用资源、质量监控与安全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中药学专业包括“中医基础”“中药学”“中药药理学”“植物学”“中药化学”“中成药分析”“新药开发”等相关课程。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3]。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宏观构建,中药学院在传统教学体系下,开展中药类专业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专业素养、技能体系和综合素质,完善应用型本科中药学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实操能力,达到为企业培养具有强竞争能力的人才的培养目的。
一、中药学素质培养内涵
(一)“学、践、行”三元横向基础教学
自2019年始,中药学相关专业围绕人文、传承、专业等知识体系构建,开展学有所依、学有所用、学有所成的学习单元强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内涵。文化积累的同时,积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时安排,加强学生实践技能提高,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基础内容、技能熟练升华、科研探索提升三部分内容,贯穿整个本科大学四年,完成专业技能的积累和提高。针对“践行与学”开展品格和素养提升,围绕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承、中药职业素养和开朗性格塑造,打造中药高品质优秀人才培养,致力于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优秀中药人。
(二)“四段”纵向综合能力教学
围绕学生素质教育,展开四段时间轴教学,涵盖基本文化素养段、专业知识储备提升段、专业技能掌握娴熟段、科研能力提升段。围绕学生四年教学时间轴,课程相互融合,进行量化教学,同时引入企业培养模式和人才需求目标,补齐学院教学短板,形成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教学过程中,加强专业技能锻炼和实操,培养能上岗、有进取精神、快速融入企业文化的新一代中药毕业生。中药学人才培养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水平的同时,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四年教学实践中,在专业水平提升方面开展相关中药文化传承、中药与汉服礼仪、中药百家趣事、中药科普讲席、中药网络平台等相关活动,丰富大学校园生活,以中药为契机,引导中药学子致力于中药事业发展。
二、中药学专业学科交叉办学构想
中药学类专业涵盖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三个专业,各专业之间课程有交叉和重合。因此,需要对学科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提高教学水平,打造优势学科。同时,根据本科一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较多且专业基础课差异不大的特点,调整教学和学制结构。考虑到学生在中学阶段被动学习情况较为严重,部分学生缺少对未来所学专业的规划,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设定大中药学类专业,由学生先进行专业基础学习,在完成第一学年的学习后,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能够融入大学生活,对未来研究方向或工作计划有了清晰认识,有能力根据地域特点和所学特长进而进行二次专业选择,中药学大专业拓展为三个分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展开专业精品教学。
三、中药学专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构建
(一)教学模块构建和整合
根据教育部对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要求,结合教学大纲,将大学四年课程整体划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通识类必修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和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使教学内容和课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和教师面前,学生对课程结构了解透彻,能够目标明确地完成课程选择,有计划地完成四年学习。通识类必修模块主要包括塑造人生观的思想政治及哲学类课程、增强身体素质的体育课程、专业基础必备的英语及相关化学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按照中药学各专业类特点,将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进行分类和整合,互补性学科交叉,围绕大中药专业展现出宏观统一、微观细调的特点,满足学生求知欲,提供学生学习所需,提升中药类专业学科水平。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根据各专业特点,进行定点调整和改革,在普遍增加实践和动手能力锻炼的基础上,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强课程构建,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和学科创造力。
(二)基础融合、先总后分“四段”学制调整
围绕“四段”素质教学体系,将四学年细化为中药学基础通学学年、基础专业划分学年、专业深化实践能力提升学年和科研能力拓展学年,紧扣“四段”素质教学,层层加深,培养优秀毕业学生。
1.中药学基础通学学年。大学招生时设中药学类大专业,不进行专业划分,在大学第一学年,开设通修类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基础融合教学。主要针对中药学三个专业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培养专业兴趣,在大学一年级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也能够认识大学专业培养目标,了解以后学习的课程,便于进行第二次选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择专业课程,便于人生目标确立,减少了专业不对口而产生的厌学情绪。
2.基础专业划分学年。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大专业的三个分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进行课程调整和适应学习,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精品课和骨干课,同时进行专业课程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夯实专业基础。
3.专业深化实践能力提升学年。第三学年开展相关课程调整,进行专业能力提升训练,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分专业设立不同培养方向,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同时加强动手能力实训锻炼。构建结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体系。在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中,精选内容,合并重复章节,突出动手实用性和科学先进性,结合专业发展,及时补充新技术、新成果和新知识。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课程,辅佐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主动和科学地学习,巩固专业技能训练。
4.科研能力拓展学年。第四学年,以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为主,主要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思路,展开学生教育和能力拓展的培养,根据学院能力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竞赛、论文、专利制定能力拓展学分。首先,针对“三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生命科学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制定奖励机制和学分评定标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其次,根据毕业论文水平,设定系列评选、评分机制,对优秀论文作者给予奖励,增加学分。最后,增加实验和实训项目,目前实训项目达到课时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两项实训项目,作为技能考核,计入学分。
在产学研办学过程中,积极与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合作,突破专业限制、省际限制与时间限制,体现了灵活办学特点。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小组,承担部分企业加工研发工作,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启知识支持乡村建设项目,拓宽思路办学,打造当代大学培养新模式。根据我院“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目的地开发学生潜能,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放在首位,根植于区域经济和中药产业经济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保障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网络教学实战
传统课堂已经不能满足远程教学要求,对此各大高校积极展开线上教学模式开发和探讨,中药学专业教学同样面对这些问题。对腾讯、钉钉、超星等相关教学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最后采取两种教学软件相互融合的方式,教学效果较好。以超星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填充,同时进行教学效果分析。而腾讯和钉钉教学则更为直观,软件卡阻现象较少,同时有回放功能,对于网络不好的山区学生来说比较实用。而在课程考核过程中,超星作为答题系统,后台监管措施比较严密,同时其答题系统中题目乱序、答案乱序且具有切屏控制、离屏控制等功能,能够充分监管学生。设置腾讯会议视频双机位监考,杜绝学生抄袭现象的发生,同时可留存视频,对于违纪等现象可以通过视频回放加以证实,避免处罚过重等现象发生,达到了公平公正的效果。
(二)微课堂补充教学
学院推出微课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和补充,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和话题,以教师或者学生为主,注册抖音或者快手账户进行知识传输。例如植物分类学,教师根据不同节气,设置“看叶识花”“趣味植物”“植物珍珠”等相关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以故事形式讲述各种植物的功效和特点。药用植物园团队积极借助抖音开展教学,学生自己建立抖音,以“魅力校园”“晨曦露珠”“食用健康”等主题推广中药知识,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能拓宽其知识领域。通过微课堂将系统知识以碎片、点滴、回顾等模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体现灵活性、丰富性、趣味性等特点[4],与传统资源型教学课件、设计等有较大区别,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固定化、模式化和时间长的不足,增强了教学的吸引性,学生反馈效果极佳。
(三)翻转课堂、小组互动、课堂查新、实验设计相互融合
伴随时代发展,传统知识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故此课堂教学手段多样性[5]及知识快速更新是高等院校办学的必经阶段。为此我院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多样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样,吸引学生学习。(1)翻转课堂。针对某些知识点,教师与学生互换角色,由学生梳理知识点,进行课堂讲解,教师作为学习者,从学生角度发现问题,最后进行补充,丰富课堂教学。有助于教师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和好奇点,进一步整理教学资料。(2)小组互动。体现在学生入学开始,跨班级、跨专业、跨学年组合兴趣小组,展开学习帮扶、科研公关、参加比赛、创新创业等系列活动。而在所组成的团队中,跨学年和专业的团队取得的成绩比较突出,呈现系统性、适应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突出了跨学科的优点。(3)课堂查新。抓住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预留10分钟,由学生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整理查新,课前准备A4纸,课堂书写上交,既避免了学生之间的抄袭,也解决了主动学习和平时成绩评定的问题。(4)实验设计。根据教学内容对于一些创新性实验和实训内容,由学生分组进行选题、资料查找、实验方案设计等,教师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进行梳理和指导,共同推进实验进程,学生能够全面系统掌握实验过程,为进入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和课题研究起到铺垫作用,也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博硕)打好坚实基础,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结语
学科融合在未来高等教育办学过程中被很多高等院校选择。现代中药学已经突破传统中药理念,进行跨专业学科知识积累和传输。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点有交叉覆盖,因此进行学科内专业交叉培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办学资源统一化和系统化及资源分配平衡,相互促进发展,同时实现课程内容的互相渗透。中药学专业学科融合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优点和不足同时存在,需要在未来发展中进行矫正和补充,这是中药学未来发展的目标。本次学科融合的尝试,为以后各类学科融合办学提供佐证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