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国际化发展研究
2023-02-22河南大学李丹妮
河南大学 李丹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大运河文化带旅游景点、地理文化宣传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把大运河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现发展阶段,我们更要守护好这一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让千年运河文脉真正“流动起来”,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的动脉再添生机与活力。在不久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中,中俄双方达成一致观点。
中俄作为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世界大国,其深厚的民族传统根植于千年发展经验,受到本国人民广泛支持,体现了公民的需求和利益。中俄确保了本国人民依法享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双方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运河国际文化影响力发展也定能推动中俄双方的关系迈入新的台阶。
一、运河文化国际传播发展分析研究
(1)M运河是一条128公里长的人造水道,连接F河和M河,宽85至120米,最低保证深度4米,最大深度17.5米。该运河为M提供了60%的水源,M河流的游轮占95%,建筑货物(沙子、碎石)也进口到M。M运河是M部分深海系统的一部分,F河和其他运河可以到达D海、B河和L海、Y海和H海。运河和水库风景如画的海岸,巨大的水力发电设施,唤起了对设计师和建筑商工作的真正尊重。许多旅游船位于X水库的北河站,游客也可以从这里乘游船旅行。水库的岸边是M人的休闲区,有海滩、小屋和娱乐中心、疗养院和寄宿学校。运河已经实现并将继续执行其主要任务—提供干净的水。此外,M运河装饰了M郊区,M河成为城市最美丽的城市形成轴线。
2007年7月5日,位于CSG行政大楼开设了M运河历史和现代博物馆。相较于中国政府而言,M政府的政府高层更加重视博物馆对M运河的发展。
(2)FMD运河,其主要承担了连接DZ海和DX洋间的水运功能,运河工程涵盖了船闸、沟渠、桥梁和隧道等328个大小不等的建筑,创造了世界现代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的土木工程建筑奇迹,在设计上也独具匠心,是将运河主体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典范。FMD运河蜿蜒流淌360公里,各类船只通过运河在DZ海和DX洋间穿行,FMD运河流过的南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散布着众多中世纪的小镇,中世纪的教堂,远古洞穴遗址,古老的庄园,小巧精致的特色博物馆。沿着运河游览,在任何一处停下,游客都可以发现和品味独特的文化和乡土气息。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大运河研究院世界运河研究中心主任王金铨指出,“经常在运河边举办活动,包括公益长跑、展览、出版发行和学术研讨,从而带动了运河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沿线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可见,如何从具体国情出发,与周边人民群众相结合,打造出与运河文化相关的系列活动,充分调动人民了解运河文化的积极性与保护运河文化、推动云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是我们应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经验。
(3)BLS中央运河,其运河河面上的四座液压升船机是当时最高品质的工业体现,升船机、运河本身及其周边设施,都保存得十分完好,共同构成19世纪后期工业景观的杰作。BLS古运河水质差的主要原因是船只通行量低、生物污染较为严重。经常性的船只航行可以使表层河水和深层河水产生混合,补充深水氧气,提高深层生物的多样性。应对办法是设计多项娱乐活动,例如钓鱼、划船、皮艇、水上摩托艇等。由此,水质保护方面给予的启示是大运河需要在使用中保护,在保护中使用。王金铨指出,“BLS中央运河的文化架构主要由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音乐文化、美食文化、旅游文化等方面交叉组合形成。在运河边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运河的旅游价值与经济效应,提升运河城市经济水平。我国大运河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大运河的发展,要保留其中具有代表性与文化意义的老旧建筑,将其打造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载体,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业,实现文化传播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4)可借鉴CLD运河的发展经验。CLD运河是一条北美保存最完好的静水运河和北美唯一还按原河道作业、原有结构大部分保存完好的运河。里多运河全盘谋划、打包推销,成功推出里多文化遗产廊道的一揽子生态旅游项目。文化遗产廊道的推出,盘活了W和J市及其区域内历史、文化、教育、经济、旅游等方面的活力与潜力。对此,扬州大学大运河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杰给出的建议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应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历史文化遗存、古籍文献和历史档案等文化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和增强文化体验感,使沿线文博景点“活”起来、“火”起来;要努力提升在中国举办了11届的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层次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将现有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逐步上升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影响的高端论坛,成为世界文化领域的“达沃斯”;作为中国大运河源点城市的扬州,可配合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活动,在平时组织一系列世界运河城市文化交流活动,如世界运河摄影展、世界运河非遗展、世界运河画展、世界运河城市青少年交流节、世界运河城市音乐节、世界运河城市高校体育节等。这些都可作为提升我国大运河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5)H江也可以给我们大运河发展提供巨大的借鉴意义。依托强大的文化娱乐产业带动了H江周围的旅游产业发展,利用“娱乐”效应带动旅游业发展。
GJ桥展望台利用是《IRIS》的外景拍摄地,该地旅游依靠上游产业链条中的电影、电视产品在全球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根据影视情节包装推广当地各个地区的景点。凭借具有数年的操作经验,该地旅游局和业界各方已形成了一个成熟的运作系统,能够使一个影视旅游景点在启动、发展、成熟各个阶段都取得成功,并且经久不衰。就这样H江在2019年开始之前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业重要地区之一。反观中国当下在大运河周边拍摄的作品,对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体还处于较低水平。对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不深、融合不够,多以纪录片的形式拍摄,并不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与追捧。
二、我国大运河发展提出以下几条具体性建议
(1)增强大运河文化建设的品牌意识,紧紧围绕运河文化的主题,打造多个相关国家文化公园、商贸中心、影视创意基地等文化项目,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大运河文化紧密贴合,提高大运河文化在人们心中的认知与地位。此外,鉴于大运河开凿以来在历代的重要交通地位,通过大运河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茶叶、丝绸、瓷器等极具中国地域特色的产品,沿线城市也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及时推出相关运河文创产品,如品质优良的茶叶附上与运河文化相关的精美包装、带有运河水波纹状花纹的瓷器,定能使人们在爱不释手的同时,对运河品牌乃至整个运河文化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还应当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公益广告与运河文创产品广告的形式,增强运河文化品牌在公众视野中的公信力、影响力。让优秀的运河文化“走出去”,呼吁身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同胞加强对外国友人有关大运河文化品牌的宣传,逐渐使运河成为国际友人心目中中华文化亮丽的明信片。
(2)深入挖掘整合运河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讲好运河故事。要先从整合运河沿线的土地资源做起,无论是荒地,居民集聚的乡镇、农田或是老厂房,都应发挥其靠近运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打造运河历史文化博物馆与运河文化宣传中心,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完善运河文化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使当地在尽享旅游景点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使本就滋养着这一方水土的运河文化更加发挥出更明显的作用,还能有效地改善当地普遍存在的土地资源弃置、浪费等问题,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挖掘文化资源方面,应该与当地对运河文化感触较深的群众团体相结合,详细了解与挖掘当地与运河相关的历史名人、知名故事与相关典故,编撰成相关读物,增强运河文化的传播力,便于运河文化的传承。另外,将运河文化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强运河文化在时代中的生命力与活力是必要的开发手段,在运河沿线城市建立多个运河文化博物馆,并与VR技术紧密结合,使游客在特定的VR虚拟场地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运河文化的魅力,搭配实时电子导游,为游客讲解运河文化相关的历史知识,令游客收获从书本上无法体味到地获取知识的快感。在近年来,已经有一些新兴产业与大运河产生了“有趣的碰撞”,例如在2020年推出的国风游戏江南百景图中,玩家在游戏中将梦回明朝江南地区,成为城市的设计师,2022年1月15日,江南百景图正式上线新场景—“扬州府”游戏玩家在达到一定等级后,就可解锁新场景的“扬州府”,而新场景“扬州府”的特色玩法就是“漕运”,玩家可以依照游戏中提供的漕运航线规划图,来计划下一步的设计,而漕运规划图就是以大运河为蓝本,可以说在游戏中的漕运规划图相当于大运河漕运图的简化版。游戏与传统文化大运河可以说是梦幻联动,当在一定程度上,该游戏只是聚焦到了大运河的漕运功能,并未进一步对大运河故事和内涵深入展开了解,而且该游戏是以明朝江南地区为游戏背景,也没有延伸到大运河沿线。或许游戏公司可以尝试沿着大运河为脉络,不断解锁与大运河相关的新场所。其次就是整合教育资源,通过组织学生课外实践、组织有关大运河知识的网课、开展大运河知识竞赛等方式,带动运河旅游市场的发展与青年一代对于运河文化的认知。在此建议国家设立大运河日来作为法定国家节日,并在当日对游览大运河文化遗址的游客免费或降价开放景区,鼓励人们多去了解并主动接触大运河文化,体味其中特有的魅力,鼓励中小学生在该节日创办大运河文化主题的手抄报、举办运河文化演讲等活动,以正能量的形式传递运河文化的力量,此等重视程度也能使运河文化在国外受到相应的关注与理解。
(3)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大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协同发展。要综合发挥运河沿线七个省市各自的独特优势,推动各省市运河开发工程的优势资源互补,防止各省市运河资源的无序与同质化建设。各省市也应充分结合规划保护和方案实施需求,构建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现各部门在运河保护方面的协同性与信息共享,切实提高运河文化传承工作的实效性。实地调研各河段具体情况,切勿纸上谈兵,成立专门的运河工作研讨会,集中民智,增强运河工作决策的科学性。由此行之,有利于提高运河的使用效率、避免对人力,物力等资源浪费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
(4)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运河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有序开发。成立相关运河流域保护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强制的约束力限制破坏运河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运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通过操控无人机实现对整个运河流域生态情况的实时把控,建立健全运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预警与监测机制,为运河遗产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对运河流域生态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做到及时干预、实时反馈、有效处理。另外,应在各沿线省市相应河段建立大运河数据监测平台与数据库,将所有静态历史数据和动态监测数据构建统一监管平台,建立湿地保护、环境治理、科普教育、科研监测、基础设施规划为一体的管理体系,让运河平台“活起来”,保障数据的权威性和实时性。设立运河生态流域缓冲区,建立运河流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减轻开发与人为干预对运河流域生态的不良影响。植树种草,恢复因人为开发而毁坏的森林与草地资源,充分发挥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污染物质、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价值。开展退耕还湖工程,严禁沿线居民滥砍滥伐、围湖造田等破坏运河生态的不良行为,加大法规的处罚力度,对违反运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的居民,轻则批评教育,重则罚款拘留,震慑破坏运河生态的不法行为。同时也应加强对沿线居民保护运河流域生态的思想教育,增强其保护运河流域生态的意识,并鼓励沿线居民成立志愿者协会,使其有组织地监督并制止恶意破坏运河生态的行为。
(5)运河开发与保护与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鼓励各艺术领域的大师以运河文化为主题进行相应的创作,由此衍生出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将运河文化之美通过感性的审美力带给公众,还能衍生出公众内心对于运河文化与运河流域保护的自觉意识。在令人陶醉在艺术之美的同时亦能传递给人深层的精神力量,是任何教育与强制约束都无法比拟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护好、传承好运河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书写新时代民族复兴的新篇章,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护好与开发好运河流域,更有助于发挥大运河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时代价值、共享价值,能更加全面地展示博大精深的大运河文化,体现宏大的国际视野,突显区域经济联通的优越性,彰显产业转型的绿色理念,广泛传播大运河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中华文化傲于世界文化之林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