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长者的根

2023-02-21许江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东方艺术文科山水

许江

暮春时节,浴乎沂,风乎舞雩,沂水中的春风令我们向往。在今日教育背景之下,新文科正在持续发展。新文科的理念已化入大家的建设视野,深植在工作之中。笔者想就艺术教育和新文科建设的人文内涵,谈谈东方艺术学及其内蕴之道。

今天,学科专业的分类,美术学已经成为了许多分立的专业,这些专业往往依其艺术表现的材料语言,构筑起一个自为自洽的系统,也建立起一个个沟壑分明的专业疆域。艺术学就更为庞杂,互相间缺少深度认识,各说各理,各重各枝,老死少有往来,这是应当引为警惕的。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的智性之学,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不仅是技艺的培养,它更是关于人的感性和品性的性灵之学。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艺术寄托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造相化的关系,跬积而成一条条深邃悠远的文化脉络,熏养和开启着人的自觉自立的文化性灵。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以艺术的经验、审美的经验作为基本方式的文化教育,其核心是文化观,是关于世界的价值观。

b

上述的这番话,如果今天你去向ChatGPT发问,它也能如是回答,很正确,但不是真理。为什么?因为它没有真理生成的感性絪缊的东西。它只是字典检索一类的答案,而没有伴着这答案一路走来的性灵感人的存在,也没有真理开蔽之时感彻人心的天地人神合一的境域。这个性灵感人的绵延存在,就是艺术。ChatGPT让我们意识到教育的知识传授的问题。是应该到了重新重视艺术教育的时候了。

两年前,笔者在“中国艺术大讲堂”上说“价值观”的“观”字。观的繁写是“觀”。它的偏旁“雚”是“觀”的本字。雚,甲骨文即是一只大鸟。上部是两只大眼,下部是鸟的胸廓,整个字就是一只大眼睛的猛禽。它翔于天,俯察大地,无所不见。这样的“观”字已然形象地表明了某种独特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观看世界,而且代表了感知的经验和能力。它是化生在我们肉身之中的感受力和体验;是浸润在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生活方式中的兴意与品味;是看好书画、吟好诗词,在湖畔烟雨中听芦荡笛声,在云山苍苍、绿水泱泱之中追慕人文的山高水长的愀心感受和诗性境界。这正是ChatGPT所没有的。它只有答案,却没有这样活生生的生命感受以及由这种感受所织成的悲欣交集、痛快连心的境域。这种自觉自立的、贴心连肉的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我们建设新文科、建构东方艺术学所共享同感的智性基础。

东方艺术学当然不是萨伊德所批判的西方知识体系内的“东方主义”,而是东方艺术当代性的自我建构,其基础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艺术的创生之学,是中国传统与东方艺术根性在当代人的精神土壤中的重新生发。东方艺术学作为特殊的智性之学,如何超越其丰繁葳蕤的现象,把握其基本的缘构观念是今天中国艺术教育的核心内涵,也是新文科教育的重要的启蒙性思想。借此机会,在此强调东方艺术学三个方面的根源之道:

第一,礼乐之道。孔子在院子里独站着,孔鲤趋而过庭,被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曰:“未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他日,孔子又在院子里独站着,孔鲤又路过,被问:“学礼了吗?”孔鲤答:“未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礼,不仅是祭祀之中的规范,也不仅是由此生发的社会秩序,同时也是可供日常操习的行为仪轨。将祭祀礼拜中的行为落实于日常举止,使得人获得一种优雅大方的凤仪,正是孔子所言“不学礼无以立”的意思。“礼”贯穿在器物、空间和仪式等艺术现场,维系着上古国人的精神空间与生活世界,是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举止的规范。如何让这种仪轨活化,活成日常行为?我们的开学和毕业为什么要有仪式,要着专门的服装?我们的校庆和大师纪念日为什么要有庄重的典礼,要立碑纪念?就是要让这种仪典之礼浸润青年的心灵,从切身的在场来熏养和培育举止的品性和力量。“国美”的学生一进校,收到的第一份礼物,是几支毛笔、一叠宣纸、一本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这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同学都培养成书法家,而是要所有的同学通过摹写,来体察中国文字书写的内涵,进而体验轻重、提按、使转、疏密、急徐、聚散以及心手、技艺之间的诸般关系,以收获最初的礼乐之道的训练。

远在孔子的治学的学苑里,他曾问理想于众弟子。最后问到鼓瑟的曾皙。曾皙果断地停下手上的弹奏,铿止,答曰:“暮春时节,春服既成,吾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正是我们今天的这个时节,着新成的春服,在沂水中沐浴,迎着风舞蹈,高歌而还。孔子听了后不禁喊道:“吾与点也!”我要和曾皙同往。孔子所欣然赞赏的正是曾皙的无名之志。而这种志向正是中国人与自然长相浸润、与时同欢的生命礼乐和生命艺术,也是我们新文科终极性关怀的气度与意境。

第二,山水之道。中国人的心灵始终带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山水的依恋。何谓“山”?山者,宣也。宣气散,万物生。在中国文化中山代表着大地之气的宣散,代表着宇宙生机的根源。故而山主生。呈现为一种升势。于是,我们在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看到山峦之浩然大者。何谓“水”?水者,准也。所谓“水准”“水平”之意。“盛德在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对山,水主德,呈现为平势、和势。于是我们在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看到江水汤汤,千迴百转。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所谓山水绘画,正是这种山水之势,在开散与聚合之中,在提按与起落之中,起承转合,趋皆相异,从而演炼与展现出的万物的不同情态、不同气韵。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的瞬间感受的意志,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的世界图景。这种图景即是山水的人文世界,它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阴暗纳入内心的世界观照之中,跬成“心与物游”的整全的存在。德国诗人里尔克有一段话,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山水化”对于人的意义——在这“山水艺术”生长为一种缓慢的“世界的山水化”的过程中,有一个辽远的人的发展。这不知不觉从观看与工作中发生的绘画内容告诉我们,在我们时代的中间,一个“未来”已经开始了;人不再是在他的同类中保持平衡的伙伴,也不再是那种将晨昏与远近归于己身的人。他有如一个物置身于万物之中,无限地孤独,一切物和人的结合都退至共同的深处,那里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里尔克说的是绘画,那音乐、戏剧、电影、舞蹈、歌唱,何尝不如此,何尝不是以“世界的山水化”來启迪和熏养人的生长?在那艺学的深处,浸润着一切生长者的根。这个根应当惠及整个新文科。

第三,言意之道。今天,我们常说宋韵。宋韵的特点在哪里?严羽《沧浪诗话》说:如空中之意、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有限的言,抒发无穷的意,这是诗和画要达到的境界。在中国理学的观念中,真理只能为有悟性的心灵所辨识。当卓越的心灵映印出自然影像、自然音响,这比未经心灵解释的自然更加真实。

晋代的才子王弼有一句名言:君子应物而无累于物。有为之人要充分地面对万物,应对万物而不受万物的摆布与役制。这位18岁以《老子》注《易》的神童的最大历史贡献,就是通过释《易》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提出精辟的见解。一方面,他强调通过言,理解象;通过象,理解意。所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另一方面,强调“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明白了意,就不要执着于象;明白了象,就不要执着于言。这些见解对于绘画,对于知古人、师造化、开心源的所有艺术之学,都很重要,甚至对我们新文科的所有有志于学研者,也很重要。我们的艺术应当充分研究自身的语言,又不可囿于这种语言,应物而无累于物,澄怀味象,神与物游,让自己的心与万物在艺行中相会。以艺术之言,兴发创生之象;以创生之象,蕴积人文之意。如是,提升心灵的自由,生生而不息。

面向言意之道,多年来艺术教育踔厉风发,进行了多年的有为开拓,在各个艺术的门类中进行了“學”的构建,立足艺理兼修的东方艺学传统,从独特的史学、论学、技法学、材料学、比较学、诗文学、教育学、鉴赏学等多个角度,展开艺理融合的深度研究,催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成果,培养了一批艺理兼道的创造型人才。在这里边,这种“学”的创生和研究起了重要的导向性的作用,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但此次学科专业的新一轮调整,却把“学”集中起来,囿于理论的一块,所有的艺术自身都只剩下专业。这似乎是对文理兼通、艺学兼通的一贯倡导的一种否定性暗示。专业学位的推出又似乎在专业圈子内部,鼓励重艺疏理、重技疏道的风气。这种调整不能不说是对教育一线的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与我们一贯提倡的宽口径、大视野的育人思想不相符合。不客气地说,这种调整将多年来艺术教育的学术发展和改革提升打回了原形。的确,许多有为艺者要评职称,要当博导;艺科中许多英才需要高学位;艺科建设也不能因为学位点建设而低人一等。但专业学位决不能代替学术学位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塑造艺理兼修的人才才是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主方向。

今天面对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的迅疾发展,艺术教育也催生着众多变革,很多新的研究领域正在跬积而成新的专业群。这些专业群以当代生活大地为根基,着眼于东方艺术的自主构建,以艺术的身心经验的方式,重返民族文化的根源性沃土,探索以艺术为驱动的新的艺术人文体系。笔者所在的中国美院,近来借建院95周年之机,提出打造“国学门”。以文字、器物、山水、园林等文化核心点,调动新文科的所有学术力量,向着相关的人文资源、文化高地展开多样性的融合研究。以“文字研究”为例,既有金石学的中国文字考古研究,又有最新网上字体的创造;既有诗书融合的通匠培养,又有以文字为发端的多样性研究。在它的名下,一批新型的研究者组成新的学术之链,面向社会的新发展,重组资源,激活专业,营造新融合、新高度。与此同时,以“乡土为学院”的育人模式也在深化,艺术乡建已不再仅仅是一些乡建的项目,而是面向中国乡土的生活世界、上手技艺的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的一种新模式,是“山水世界观”的观照下身心俱练的育人方式。这种新变化迅疾而又丰沛,值得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东方艺术学的建构正处在一个缓慢却又弘阔的过程之中;但它的作用却在坚定文化自信、建构自主体系、构筑当代文化高峰之中日益显明。它对于新文科的整体建设的作用,也是日益明晰。这样一个跨域的艺学研究是一种根源性的研究。既要有坚守而丰沛的艺术创造为基础,又要有集新文科整体之力来打造人文的总体集结;既要有艺学本身的感人建树,又要有赖以维系民族心灵的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当心怀使命,素履以往!

猜你喜欢

东方艺术文科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一处山水一首诗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肃穆的形式美感波提切利的东方艺术理念
豆文科作品
《山水》
张锰谈于向溟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