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型制造的三维度三角度价值生态模型研究

2023-02-21楷,陈

预测 2023年6期
关键词:服务型价值生态

焦 楷,陈 旭

(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1 引言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随着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种种表现都预示着我们已经迈入了服务经济时代,制造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2]。总的来看,制造业仍是我国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7%,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保持世界第一。伴随着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碎片化,传统的制造业在新环境下如何发展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3]。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支撑下,制造业通过向服务业延伸达到获取更多价值的目的,产生了新的制造与服务融合的发展模式[4]。

随着新兴技术的大规模普及和广泛应用,制造业从研发、生产、销售、维修等各个环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用户需求的变化。大规模定制产品已不再满足当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用户购买产品关心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价值,产品的附加值也是用户考虑的重要因素,迫使制造企业转变其生产方式[5]。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越来越多,产品属性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生产方式从传统的大规模生产逐渐向个性化定制、柔性生产等新型生产方式转变[6]。三是产品属性的变化。由原本的单一功能产品向复合型多功能产品转变,这对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因此,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重构了产业竞争格局,迫使制造企业找到新的路径走向高质量发展[8]。

服务型制造通过向顾客提供“产品+服务”的过程,完成产品的交易和价值的传递[9]。现有文献主要围绕服务型制造相关概念、价值创造和运作机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在服务型制造内涵方面,林文进等[10]总结了服务型制造的主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服务型制造理论体系。Zhen[11]从服务型制造的战略重要性角度,研究了服务型制造相较于传统模式的影响范围和发展内涵。在价值创造方面,程东全等[12]聚焦价值链体系的构建,并将其价值链创造模式总结为“三全”方式。Gao等[13]从商业模式、技术实力等角度对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进行了分析。在发展路径和方法方面,周国华和王岩岩[14]提出以顾客为中心、以整体解决方案为途径的发展模式会成为趋势。Miao等[15]通过分析具体行业的实践案例并总结了服务质量和用户价值是提升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运营管理方面,陈旭等[16]从服务型制造企业运营管理层面出发,分析了服务型制造带给企业的变革影响。纵观服务型制造的相关研究文献,大多聚焦于某种细分领域和角度展开研究,少有文献从宏观角度对服务型制造的价值生态和体系展开探讨,并且我国工业情景复杂多变,缺乏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型价值创造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制造企业服务型制造转型背后的价值主张和演进机理。

回顾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根据制造逻辑和方式的不同,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用户以满足基本需求为前提,没有过多地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制造企业通过大规模生产出功能相同、结构单一的同质化产品,制造方式较为单一,企业的发展以制造加工为主,且制造企业成为价值的主要创造者[17]。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用户不再满足基本需求,迫使制造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属性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个阶段普通的服务已不再适用,制造企业需要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产生了制造与生产性服务的组合制造模式,价值变为多方协同共同创造[18]。第三阶段,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用户在交易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市场由以企业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用户也从过去的价值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价值主动的创造者,企业制造生产的全流程均有用户参与,通过多层次的交互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此时多方企业与用户共同参与和完成价值的创造过程[19]。

从服务型制造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和机理各不相同。在第一阶段仅仅是满足用户的产品价值,但随着服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单一价值已不再是用户与企业追求的发展逻辑,价值生态下的多维度、多角度的价值体系才是服务型制造的主要价值逻辑。在当下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成功发展的企业案例层出不穷,但为企业发展进行指导的相关理论却仍然缺乏,企业在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中更多地依靠他人经验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摸索。然而,不同企业发展环境各不相同,其价值创造的背后逻辑更是模糊不清。因此,关于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背后的逻辑梳理和总结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梳理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随后提出三维度三角度的服务型制造价值生态模型,进而讨论价值生态的内涵、特征等要素,再从企业、用户和匹配三个角度分析价值创造机理。通过本文对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机理分析,理清服务型制造的思路与逻辑,并将相关原理运用于企业实际管理中,为其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2 服务型制造的价值生态模型

基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本文对其背后的价值生态进行新的定义。生态系统最初是指由生物与生物环境,以及二者匹配关系所组成的整体系统,是动态、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提出的服务型制造价值生态模型指的是三维度和三角度的动态价值生态体系,如图1所示。该生态模型主要是根据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定义、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发展历程等方面总结提炼而得到的模型框架。基于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的过程,价值创造由单一主体向多价值主体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不同的价值维度:单一价值、协同价值、网络价值。基于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不同主体,以及企业、用户和匹配共创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同的价值角度:企业价值、用户价值、匹配价值。后文也主要围绕该模型的不同价值所展开。

图1 价值生态模型

价值创造一直是管理学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价值创造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价值创造的思维和逻辑也在不断发生演变。目前在价值研究的范式中,主要存在商品主导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两种观点。商品主导逻辑源于经济学中的商品交换,主要是通过向用户提供产品、技术等资源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创造价值。服务主导逻辑认为用户是价值的参与者,企业将用户置于价值创造的中心,产品只是企业提供服务的手段。这两种价值主导逻辑均蕴含在本文提出的价值生态模型中。

价值生态模型包括横向分类的价值角度和纵向分类的价值维度。从维度来看,单一层面的价值追求形成单一价值,一对一层面的价值追求形成协同价值,多对多层面的价值追求形成网络价值,三种价值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角度来看,按照价值创造主体来划分,它包括企业价值、用户价值和匹配价值,三个角度使价值生态具体丰富。三个维度和三个角度在两两对应下,形成如图1所示的9种价值模式。如果将产品、服务比作是企业与用户沟通的桥梁,那么价值生态就是桥梁下方的河流,多种价值聚合、发散,形成用户对企业的整体认知[20]。近年来,随着制造与服务边界的模糊化,制造企业的服务模式与用户的消费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价值生态模型背后有着如何的变化?接下来从价值维度出发,梳理每一维度下不同角度的价值创造逻辑与机理,并对每一种价值属性进行分析阐述。

2.1 价值生态模型中的单一价值

单一价值指仅考虑单一维度追求某种价值。在企业的角度下,制造企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自主决定价值创造,提供产品和服务作为价值创造的载体被用户所消费,便是企业创造的产品价值[21]。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追求产品价值最大化。企业与用户在交易之前,价值便由制造企业所产出并固化在产品与服务中,再通过市场交易完成产品价值的获取。

在用户的角度下,用户通过与企业交换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并通过产品与服务的属性满足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同样是产品价值,用户更偏向于产品的使用和感知,用来满足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特定需求。这种产品价值以制造企业为主导进行创造,用户作为价值的被动接受者,仅参与价值创造的一小部分。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个性化,用户对产品价值由标准化向差异化开始转变,用户对产品、服务以及场景式消费的需求愈加强烈,导致产品价值的实现更加有挑战性。

企业与用户的匹配视角下,通过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匹配,实现双方价值的交换,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交易价值。在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中,买卖双方通过交易匹配完成价值的互换与传递,交易价值也在用户与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实现获取。双方能够及时有效地匹配,并在交易中完成效用的相互交换,用户从企业处获取到满足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企业从用户处获得收益与利润,交易价值便在单一维度的匹配下创造。

2.2 价值生态模型中的协同价值

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分工专业化推动着价值方式的多维度发展,以往仅靠加工获取价值的方式已不再满足当下的企业发展理念,价值追求也从单一维度向线性维度的价值体系转换[22]。数据显示,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仅有5%的时间是停留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剩余的95%时间都在流通环节上,这意味着高价值正从制造环节为主向服务环节为主转变[23]。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决定产品异质性程度的环节均为获利较大的环节,而这些环节往往位于价值链两端,这便促使企业纷纷向制造价值链两端延伸,向上游的设计加工和下游的服务运维拓展,由传统的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转变,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便是向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或服务型生产,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制造服务协同价值[24]。

用户存在着产品与服务协同价值。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体验式消费成为当下热门的模式,用户通过体验的服务来感知产品的属性,并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产品的设计,从而使企业制定出满足其需求的个性化产品,这促使服务环节成为产品销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服务与产品的协同让用户有了更好的购物体验,从购买产品转变为购买“产品+服务”,产品与服务的结合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通过向传统的一次性购物中附加更多的服务属性,向长期用户转变,并从用户的角度产生更多的价值。

企业与用户在匹配视角中产生了场景价值。当下企业由原本的提供单一产品或服务转变为提供场景式的整体解决方案,以承包方案的形式满足用户在产品上的需求。技术的支持使得制造企业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务越来越丰富,作为方案的设计者会在解决方案中采取多家企业的产品,通过资源整合共同为同一个场景服务。比如海尔家电通过对消费者提供厨房、卧室、客厅等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集成不同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在场景的背后,一是企业与用户交互得更加频繁,用户的场景式体验成为用户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二是通过技术和数据的支持,整合多家企业共同为用户创造协同价值。

2.3 价值生态模型中的网络价值

随着用户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价值生态模型中多元视角下的企业网络价值逐渐成为主导。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点到点、线到线的关系,更是形成网络状的企业生态。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了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等多维度所组成的经济共同体。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制造企业整合生态中所有的优势资源,通过与用户随时交互产品产生新的价值创造,比如制造企业通过协同产业链上下游,共同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共同满足用户在产品使用中的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实现多对一的网络价值创造。而网络化企业生态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用户之间形成的用户网络价值可以用用户社群来描述。用户社群通过共享产品使用信息与感受,对产品与服务的使用进行描述与评价,使用户与用户之间联系更为紧密。用户社群形成的意见和数据,再反馈于制造企业,让其挖掘和分析出更深层次的需求,对产品研发与创新都有着积极作用。同时,用户生态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用户对品牌的黏性,促使普通用户向终身用户转换。比如小米社区是小米企业专门为用户打造的交流平台,用户与用户间互动交流,既提升了小米品牌的曝光度,也从用户间创造了新的价值。

企业集群与用户集群匹配形成的互联网平台让网络价值发挥出精准匹配、价值共创的特点。大量的企业端与大量的消费端汇聚于同一平台,通过匹配优化让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得到不同的满足。这种多对多的共享服务平台也是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典型模式。通过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传统制造企业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比如海尔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定制化、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实现用户集群与企业集群的价值共创。

3 服务型制造价值生态模型的内涵与特征

基于价值生态模型中的单一性、线状和网状等多维度价值体系,服务型制造的内在价值创造也在从单一视角向立体视角转变。企业与用户、产品与服务、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区分边界日益模糊,意味着企业思考方式不再单一,需要更具体、更全面、更立体的角度去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传统的商业活动中,价值均由企业来定义,企业通过制造产品来创造价值,再通过交易将价值单向传递给用户,这是单一价值的体现。如今用户只愿意为其认可的价值付费,企业便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协同所有合作伙伴共同来完成价值的创造,价值共生成为企业管理变革的主要方式。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中,价值创造的主体也趋于模糊,企业、用户、供需匹配都能够参与到整个价值的创造过程中,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在价值生态模型中呈现出三个角度的特点。同样的,价值创造的维度也由单一向多元发展,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不再仅仅关注某一种单一价值,比如交易价值,而更多地是顾客的体验与感知,通过体验带来的价值感知让企业获利,丰富了价值生态模型中的基础元素。因此,根据价值生态模型的表现与特点,将其总结为多元性、适应性和共存性三个特征,在此前提下通过价值共生来达成价值生态模型的价值创造。

3.1 多元性

生态系统中存在百万种生物,正是其多元化的存在,保证整个生态圈高效平稳的运转。同样的,在价值生态模型中,也存在着多样的、多维度的价值元素,从单一价值到协同价值再到网络价值,甚至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进步,出现更高层次的价值体系。也正是由于价值生态的多元化,让企业能更高效地思考价值创造的逻辑与原理,突破原有的瓶颈,创造出新的价值。在价值生态模型中,基于服务型制造由传统的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产品+服务,促使价值元素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制造企业在加工产品的同时,引导用户共同参与不同环节的制造流程,通过不断地与用户动态交互,挖掘出新的需求,最终创造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比如海尔冰箱通过引导用户全流程参与制作过程,定制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通过体验式消费的新型模式让用户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其背后是服务型制造价值逻辑的转变,价值生态呈多元化发展。

3.2 适应性

生态体系具有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新的环境的功能。价值生态模型也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适应新的企业运营逻辑。从市场经济初期开始,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运营的目标,直到现在,企业的单一价值仍存在着追求利润最大化,因为这是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多样化的价值元素涌现,这也促使企业在追求自身价值的同时,去考虑另外的价值元素。比如过去企业通过制造加工获取经济利润,并未考虑其余因素;但如今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还要考虑顾客感知、供应链成员感知、碳排放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价值。适应性也想要表达虽然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但企业的价值体系也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并在新的环境下健康发展。

3.3 共存性

共存性指单一价值、协同价值和网络价值等三种维度的价值共同存在于价值生态模型中。虽然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才产生协同价值和网络价值,但在进化演变的过程中并不是此消彼长、优胜劣汰的关系,而是共同存在于当下的企业运营中。追求单一价值与追求协同价值和网络价值并不矛盾,是企业领导层运营与决策的先后顺序。比如小米生态中,既有作为生态基础的移动手机,也有基于手机所协同衍生出的周边产品,如智能家居、家电等,它们追求不同的价值元素,但相互并不矛盾,而是共存于企业中。同时,不同的价值也在生态模型中共同演化发展,新的价值属性不断涌入,价值生态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都能形成适应当下环境的新的价值属性,并影响整个价值生态系统的格局。

4 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机理

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机理也在现有价值生态模型下发生演变。以往企业完成产品的从无到有,让用户接受新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价值创造;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让市场接受新的产品与服务,也是一种价值创造。企业通过市场交易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完成价值创造的过程。但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其价值创造的过程和流程也发生改变,由仅考虑自身利润的单一维度向考虑多方的多维度视角转变,由单方面价值创造向多方价值共创转变[25]。接下来从企业价值、用户价值和匹配价值三个价值角度展开具体阐述。

4.1 企业价值创造机理

产品的技术和功能的复杂化促使价值创造的改变。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制造技术的突破式创新,制造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传统制造产品通过新兴技术的加持,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专业化、集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比如我国制造的高铁共有55万个零部件,要依靠30家不同制造企业为其生产。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促使用户需要更专业的服务,但仅自身用户有此类服务需求时,专业运维团队成本较高,企业不具备规模效应,很难持续长久盈利。于是,便有企业的服务团队脱离原企业,服务原企业的同时也服务有此类需求的同行企业,从单一维度转变为多维度的价值创造。

产品的差异化竞争促使价值创造的改变。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企业都在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创造更多价值。产品的差异化能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让不同需求的用户为不同的产品买单。但由于技术的进步促使产品同质化现象愈发严重,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服务成为一种有效的战略。服务差异化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难以复制的独特能力,成为创造价值、提升竞争能力和培养用户忠诚度的有效手段。

4.2 用户价值创造机理

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促使价值创造的改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用户不再满足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而是在意产品相伴随的服务属性。用户由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产品的主动创造者与参与者,参与到产品的设计、加工等过程中,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例如戴尔笔记本电脑通过用户自主选择不同配置属性,完成同品牌下的不同配置设计。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企业开始站在用户的角度考虑,从双方共同的角度来创造价值。

用户交易的长期性促使价值创造的改变。传统的一次性购买的短期交易变为持续的多次服务过程,甚至变为终身用户的长期共存关系。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企业能更全面、更系统、更精准地了解到用户需求,捕捉需求变化趋势,从研发设计到售后服务等不同领域开展各种协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个性化服务。长期的稳定关系也能让企业提供更完备的服务,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与忠诚度。

4.3 匹配价值创造机理

数字经济下用户与企业的价值获取方式发生改变。企业很难在需求不确定的环境下完成用户价值的创造与获取,“用户—企业”成为服务型制造背景下新的商业视角[26]。在服务型制造的过程中,企业通过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为用户解决个性化需求;用户通过全程参与产品制造来降低企业生产的不确定性。企业与用户双方通过交互更加了解彼此产品与需求,在交互过程中完成创新,实现价值创造。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形成一种双赢的互动机制。首先,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与加工,并按照自身的需求进行修改调整,更好地满足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企业能根据用户的反馈和数据,挖掘用户的需求趋势和潜在市场,并及时调整产品研发和生产流程,实现企业价值与用户价值共同增加。其次,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让用户更专注于场景式的消费体验,提高了顾客感知和附加价值;企业也能通过交易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实现企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二次增加。再次,企业为了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满足多样化的顾客需求,也产生了更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加强了与其他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合作,形成网络化的价值共创体系,最终实现服务型制造价值生态模型中的网络匹配价值。

价值共创对企业和用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企业而言,与用户共同完成产品的“创造”,能够帮助自身发掘潜在的消费市场,改进和完善现有产品,发现新的需求并形成新的产品,进而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达到提升品牌价值的目的。对用户而言,参与式的体验能让自身获得满意的产品,从独特的体验中获得满足与成就感,这些不同的经历又进一步对企业产生积极作用,能有效地提高顾客满意度、忠诚度、购买意愿等。如海尔公司在与用户共创价值的过程中,将用户作为对等的主体为自己和企业创造价值,两者通过不断的互动共同构建动态化的服务体验,并共同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现了价值的共同创造。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研究了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机理,通过总结服务型制造发展历程,梳理服务型制造发展模式,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价值生态模型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5.1 主要结论

服务型制造是当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型路径,无论在学术界或产业界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服务型制造的发展流程出发,梳理了其经历的三个阶段,并提出了三维度三角度的服务型制造价值生态模型;分析了价值生态模型的内涵以及多元性、适应性和共生性三个特征;进一步从企业价值、用户价值和匹配价值三个角度阐述了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的机理。本文通过对服务型制造背后的价值创造逻辑进行梳理和总结,创新性地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三维度三角度的价值生态模型,更好地解释了服务型制造带给企业、用户的不同价值创造体系和框架,弥补了现有文献中系统性研究价值创造体系的缺失和不足,既为数字经济时代下企业服务型制造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也为未来企业转型提供方向和思路。

5.2 发展建议

研究表明,新一代新兴技术的发展为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促使服务型制造成为了制造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型制造价值创造来源由单一到协同再到网络,价值创造主体由用户到企业再到共生,呈现新一轮的蓬勃发展劲头。为促进我国服务型制造更快地转型升级,提升价值创造模式,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是围绕价值生态加强主体培育,实现先进制造业稳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围绕核心价值链布局巩固产业的优势地位,推动产业链条式发展。依托区域优势整合区域企业,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布局,发展附加值更高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促进高能级企业集聚发展。聚焦关键技术创新打造工业化平台,填补产业链的“薄弱缺”环节,力争在“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上取得突破。

二是推进集群服务能力建设,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带头建设具有影响力的服务型制造综合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头部企业带动关联企业共同发展,打造一批新型生产性服务平台,将“中国制造”塑造为全球知名品牌。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的问题方案解决商。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打造以核心城市为中心、四周区域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通过区域优势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三是依据价值生态加强创新建设,突出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大力发展专业研发设计类服务企业,积极培育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助力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引导,将咨询、设计、研发、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附加值高、创新能力强的生产性服务要素嵌入制造环节,提升制造环节价值链地位。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与宣传,促进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依托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行动方案,通过人才、融资、财政等优惠政策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破除服务型制造转型壁垒,消除制造业与服务业在优惠政策和能源资源使用上的差别待遇。加强服务型制造创新应用和模式路径的宣传推广,提升企业对服务型制造的理解和认识。鼓励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总结经验模式,形成向同行业同类型企业复制推广的模式方案。

猜你喜欢

服务型价值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一粒米的价值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给”的价值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