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提炼与教学评估—以“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为例

2023-02-21鄢显俊朱新蕊赵雨苗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专业课抗震

□鄢显俊 杨 溥 朱新蕊 赵雨苗 谢 亮

[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

一、问题的提出: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误区

自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以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深受重视,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理工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是什么以及如何科学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认知误区和实践误区。集中表现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缺乏准确认识,由此导致实践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二是没有意识到课程思政需要作教育评估,这是证明一项教育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方法。这两个缺憾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开展和育人目标的顺利达成。”[1]

为了解决上述困扰高校理工科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难题,本课题组以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专业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以下简称“抗震设计–课程思政”),由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对子”组成跨学科的教研团队,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采取两大步骤推进“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步骤一,正确提炼该课程的“思政元素”,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不跑偏;步骤二,运用教育实验这一教育科研中含金量最高的研究方法来评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本课题组基于“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这一个案,通过“解剖麻雀”,旨在探究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即教师教书育人的一般规律,以此探索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路径。

二、“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正确推进之重要前提:提炼“思政元素”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指导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提质增速的根本遵循,也是指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高原则和提炼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的圭臬。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2]。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4]

“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就是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课程思政要求高校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师都必须坚守又红又专的育人方向,讲政治是其突出特征。‘四个自信’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核心,是其科学内涵。从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来看,课程思政的目标就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是政治引领,‘专’须服从于‘红’政治性引领专业性,专业课要讲政治,这是课程思政的本质要求,体现为专业课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和贯彻‘四个自信’。”[1]毫无疑问,“四个自信”是高校所有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炼“思政元素”的“最大公约数”,而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则要根据课程类型和教育教学目标具体梳理,但必须指向“四个自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理工科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4]显然,高校理工科专业课程的上述育人目标可以聚焦为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如是,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又红又专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理工科专业课便可以更好地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红专结合”的高品质专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5]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主要涉及复杂的动力问题和非线性问题,且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多门专业基础课的扩展和综合应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工程结构动力分析和抗震策略、抗震设计的内涵和抗震结构响应计算方法、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结构隔震和减震的基本原理及设计方法等。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具备初步从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的能力。本课题组认为,在本课程教学中融入与“四个自信”相关的“思政元素”是正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引导学生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是“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并行不悖的育人目标。课题组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与课程定位,提炼出两个维度的“思政元素”。

第一,政治认同维度。“所谓政治认同,即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宗教认同等。政治认同既是把社会成员团结和组织起来的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6]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坚定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信念,这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体现了党一以贯之的教育方针。

第二,理想信念维度。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能够为国家富强、民族兴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7]

据此,“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题组为任课教师精心设计开学第一讲:《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蓝星基建狂魔”保驾护航,将上述蕴含“四个自信”的政治价值观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强调国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启动“新基建”计划必将带动中国土木工程进入一个提质增速的“黄金发展期”,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技术能够为中国“新基建”保驾护航。进而引导同学思考并展开课堂讨论: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够成就中国“基建狂魔”美誉?要成为“基建狂魔”的精兵强将需要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哪些优秀素质?通过怎样的学习才能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落实为报国行?通过上述教学环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土木工程屡创人类基建奇迹和佳绩的根本原因。

综上,课题组认为,上述“思政元素”作为关键的实验变量植入“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能够充分检验该课程思政实践的育人成效,进而探索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科学路径。

三、评估“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科学方法:教育实验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是一种研究情景,在此情景中至少涉及一个自变量,即实验变量,它受到研究者的精心处理或控制”,进而达到影响实验对象即因变量的目的。而“教育实验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以影响、改变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8]。这种研究方法主张,对教育过程实施人工控制,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以此提高教育质量并探寻教育规律。在社会科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实验研究作为科学范式中最受推崇的研究方式,具有比其他研究方式更加严格的因果推断逻辑”[9]。

根据上述教育实验原理,本课题组实施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思路如下:

1.实验设计和流程

“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采用“前实验”设计中的“静态组间比较设计”①,如下表1所示。

表1 “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设计和流程

本实验设置实验组G1和对照组G2,均不做前测处理,给予实验组实验处理,但对照组不做实验处理。O1和O2分别指实验组G1与对照组G2的后测结果。X是本次实验研究的实验处理,即自变量;Y则是实验对象的后测结果,即因变量。实验结束后用后测问卷测量两组因变量的变化,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两个组后测结果进行差异检验,以此评估“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所达成的育人成效,即验证是否因为X(自变量)导致Y(因变量)的变化,最终形成实验结论。实验组G1和对照组G2安排如下:

(1)实验组G1: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杨溥教授承担的2019级2021年秋季学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班(被试32名学生,系自主选课形成),该班级展开“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主试杨溥教授。实验组引入“抗震设计–课程思政”的实验变量。

(2)对照组G2: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另外两位老师承担的2019级2021年秋季学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班,后测时采用方便抽样选取另外两个班45名学生填答问卷。这些学生来自传统教学班级,专业教育不涉及课程思政内容,无实验处理。

实验组G1和对照组G2是由同一学院、同一年级且上同一门课程的学生组成的,两组学生在年龄、专业背景(分为土木工程专业和城市地下空间专业)等维度较为一致,实验对象的初始状态较为接近,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实验前相似度较高,教学效果具有可比性。

本次实验处理是“抗震设计–课程思政”的一系列相关干预措施,控制处理则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规授课模式,即任课教师不需要在课程中植入任何政治价值观教育的元素,只讲专业知识,属于比较典型的传统教学。实验展开后,实验组G1任课教师对实验组加入各种刺激变量,而非实验组G2教师针对对照组进行常规授课,在经历24课时教学后,课题组对两组实验对象分发后测问卷获取被试在实验结束时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后测问卷的数据分析,通过比较两个组后测结果的差异,来评估“抗震设计–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并验证研究假设,得出研究结论。

2.实验假设、实验变量及实验周期

(1)实验假设:本课题组认为,如果任课教师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中植入能够增强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那么,将政治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的举措将会对学习该课程的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帮助他们坚定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使其学好专业课程更有动力。

(2)实验变量:自变量为该课程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即“开学第一讲”以及任课教师对“四个自信”的言传身教;因变量为该专业学生对又红又专成才道路的认同和对专业的认同。

(3)实验周期:2021年秋季学期,24个课时,6个教学周。

3.实验目的

首先,检验实验假设。其次,探索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规律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工科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可行方法,即:科学提炼“思政元素”,科学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评估,以帮助更多的理工科老师懂得运用正确方法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

4.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

课程结束后,课题组对两组实验对象分发后测问卷获取两组学生在实验结束时的相关数据,对其做量化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种不同专业教育的育人成效,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科学方法与经验借鉴。

四、“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评估: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

为科学分析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1学年秋季学期“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课题组采取科学主义的定量研究与人文主义的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与结构化访谈来探索课程思政育人规律。

(一)“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后测问卷数据分析:定量研究

1.信效度分析

《“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后测问卷》由课题组编制并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信效度检验如下:

(1)信度分析。“信度代表量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信度系数在项目分析中,也可以作为同质性检验指标之一”[10]。本研究通过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和分析,检验问卷内部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检验结果显示,本问卷信度系数α=0.926,证明问卷每道题都指向同一个测量目标,同质性较高,所测量的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如下表2所示。

表2 可靠性统计

(2)效度分析。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因子分析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的KMO值为0.724>0.5,说明该问卷因子分析的效度可被接受,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的P值小于0.00,小于显著水平0.05,符合球形度检验,说明因子分析的相关系数矩阵非单位矩阵,即效度也可被接受。结合两项指标可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能够较好地达成问卷设计的预期目标如下表3所示:

表3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

上述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匿名填答并回收,无缺失值和废卷。所有问题均采用1-4评分制,1代表最低评价,4代表最高评价。问卷分析如下表4~7所示。

表4 实验组G1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描述统计

表5 实验组G1与对照组G2课程满意度对比

表6 实验组G1与对照组G2课程育人成效对比分析

表7 实验组G1学期伊始与学期结束的配对样本T检验

2.实验组G1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描述统计分析

由上表4实验组G1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描述统计可得知:总体上看,实验组32位同学对“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所倡导的政治价值观念的认可度均值在3.81~4.00,在1-4的评分标准中,3分以上属于高分,由此可以看出“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良好,同学们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的认同度在“赞同”至“非常赞同”之间。

3.实验组G1与对照组G2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价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在“对本课程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中,实验组93.8%的同学“非常满意”,对照组的同一指标是84.4%,差异较为明显。实验组没有对课程不满意的学生,而对照组分别有2.2%的学生对课程“非常不满意”和“不满意”。由此可以看出“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良好,能够得到同学们的广泛认同。

4.对实验组G1与对照组G2课程育人成效的对比分析

从表6可知,在针对“当今中国高校的理工科大学生要真正学好专业并热爱专业,必须好好学习思政课,必须关心国家政治,关心国家大事”这个价值判断的评价上,对照组有4.4%的同学“非常不赞同”此说法,实验组同学则普遍认同此说法,有87.5%的同学“非常赞同”此说法,而对照组只有80.0%的同学“非常赞同”此说法。由此可以看出,“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对土木工程专业被试学生进行红专相结合的教育,其育人成效明显。

5.对实验组G1学期伊始与学期结束的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

将实验组的数据资料进行样本配对,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学期伊始与学期结束被试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进行对比,以检验在“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实验的育人成效。由表7可知,配对样本的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两组样本数据所代表的总和均值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验组同学对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以及对课程内容的认可度有了显著性的提升,更加认同自身专业使命,更加坚定又红又专成才道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土木专业的发展前途充满了信心,增强了其学好本专业课程的信心与动力。

(二)“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实验的访谈研究:质性研究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本教育实验,课题组在课程结束后运用教育访谈法对实验组部分被试进行了访谈②,将访谈结果与后测问卷分析相对照,以验证本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对访谈报告进行质性分析后发现:被试普遍赞同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中应该融入价值观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讲政治”可以帮助同学们从政治层面更好地把握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特殊性,同时也能从自己所熟悉的专业课学习中更好地加深对党的领导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进而激发其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访谈结果虽整体向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新形势下,如大学生就业竞争加剧后,个人未来发展存在担忧,这也为高校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增强大学生的专业信心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土木专业的老师必须熟悉国家大政方针并熟悉本专业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如是方能明确告知该专业大学生:中国绿色、智能、环保的“新基建”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土木人开辟了职业发展的金光大道,以此增强大学生的专业信心。

通过对实验组五个大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课题组发现:

第一,实验组学生对土木专业的认可和自信表现出较高水平。访谈对象A01认为做好抗震设计工作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他认为:“老师在课上讲了2008年抗震的事情,因为我在重灾区,就深有体会。”访谈对象A03指出:“老师在课上讲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事情,让我联想到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修建的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创造了中国土木工程建设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日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访谈对象A05指出:“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都强调安居方能乐业,建造百年工程是我们土木人的职业追求。老师在课上给我们放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让我觉得作为土木人,我们真的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建造让国家和人民放心的工程。”

第二,实验组学生高度认同土木人的使命与担当,对于未来要从事的土木工程工作充满敬畏心。访谈对象A02谈到:“因为到目前为止地震预报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也确实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就像刚刚A01同学提到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放了他去现场评估震后建筑是否能继续使用的视频。我觉得很有意义,能够感受到自己这份职业的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对以后要从事的这份职业有了一份敬畏之心”。访谈对象A03认为:“我以前认为我们土木也不是什么很重要的工作,踏踏实实地当个打工人就行了,但是在老师讲述地震救援中的种种事情,让我感受到了土木工程专业人士的重要性,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敬畏之心。” 访谈对象A04强调:“我认为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融入政治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能够让我们对此份职业有一份敬畏之心,能培养我们这种职业责任和敬业奉献的精神,既要对生命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

第三,实验组学生对“四个自信”高度认同。访谈对象A04认为“土木行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国家优良的制度来保障,为什么我国是‘基建狂魔’,其他国家就没有这个称号呢?那肯定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支持,在中国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想要干成任何一件事情,基本上我觉得还是挺难的吧”。访谈对象A02 提到“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亲自经历过的‘厕所革命’”,“《大国崛起》里面讲述事件对我有很大的触动,我们所取得的种种成果,都让我感到挺自豪的。还有现在我们的共同富裕,前进的道路上不能抛下任何一群人,在大山里面架桥修路,收回成本遥遥无期,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会这样做!社会主义制度给土木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访谈对象A03谈到:“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显示出优越性,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攀登新高峰,就比如港珠澳大桥—可谓是世界第一的水平,其成功修建离不开党的领导!总工程师林鸣还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确实是为我们营造了更广阔的就业环境,让我们的土木学生拥有全世界最好的职业前景。”

第四,所有接受访谈的实验组学生都明确表示:在专业课教学中植入“思政元素”的举措,非常好!在专业课讲授中植入政治价值观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前没有老师这样做。杨溥老师的课程令同学们耳目一新:没想到专业课还会和政治有这么多的联系。大家一致认为,自己的专业前景其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息息相关!国家好,我的专业前途一定好!反过来,我的专业,就是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专业,这个专业前途无量!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课题组通过访谈报告与后测问卷的对比分析发现,访谈结果与问卷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实验组的学生经过体现“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这一实验变量刺激,老师将诸多政治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对被试产生了积极影响,坚定了他们走又红又专发展道路的信心。对被试进行访谈研究的结果与量化研究的结果相一致,“抗震设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教育实验取得预期成效。

五、研究结论与前瞻

通过对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2021学年秋季学期专业课《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进行“静态组间比较”的教育实验,课题组认为研究假设可以成立,即:如果任课教师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中植入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的“思政元素”,那么,此举一定会对学习该课程的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坚定他们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使其学好专业课程更加动力十足。

通过“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高校专业课老师与思政课老师“结对子”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本教育实验证明,通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有效合作,能够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促使专业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柳暗花明,并借助思政课教师的引领作用,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不跑偏。

第二,高品质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引入科学的教育评估。教育研究的经验证明,教育实验是检验高校所有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探寻课程思政建设育人规律的唯一科学手段。通过提出假设、引入变量、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分析结果、优化方案的闭环发展模式,在不断完善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上,形成师生双方教学相长的“成长共同体”,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得以升华。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讲政治”,这是正确开展课程思政育人实践的前提基础。推进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课教师首先要“讲政治”—即高度认同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理念,政治立场站位高方能决定专业教育品质高。如是,又红又专的专业课教师引导大学生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方能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依据教育学与心理学规律,身心一致、言传身教的教育才最具影响力。

第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正确提炼“思政元素”,这是“讲政治”的抓手。高校理工科专业课正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备条件是—正确提炼“思政元素”。高校所有专业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炼“思政元素”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四个自信”,而具体到各门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提炼则要根据课程具体内容进行,但必须指向“四个自信”。

第五,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必须进行教育评估,用做科学实验的态度来检验课程育人效果。高校理工科专业课要正确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任课教师还必须对育人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没有教育评估的课程思政无法科学总结其经验得失,而教育实验就是最科学的教育评估方法。就操作便利性而言,“前实验”是简单可行的实验设计和教育评估方法。

第六,“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是课程思政建设对专业课教师的基本要求。又红又专的教师引导大学生走又红又专的成才道路是课程思政的育人本质,这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共同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而不仅仅只是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教师既育人也育己。课程思政建设在培养出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同时,也锻炼出一大批立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又红又专的大学老师。简言之,课程思政建设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大学老师的四个素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理想信念是居首位的职业素质,它就是大学老师对又红又专这一政治立场无比鲜明的职业伦理的不懈追求。

课题组认为,“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第一,实践意义。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专业课老师主动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研讨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植入价值观教育,植入什么样的价值观教育。这些问题恰恰就是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普遍存在且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研究对于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本实验研究之所以能够获得预期成果,本课题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专业课教师主动向思政课教师“借力”,使课程思政建设从专业课老师的“独角戏”变成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课教师的“双人舞”,为课程思政实践把舵定向。

第二,理论意义。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很少有专业课老师把课程思政建设与教育研究相联系,鲜有老师自觉借助教育研究方法,尤其是崇尚量化的教育实验方法和注重定性的质性研究方法来综合评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并总结其育人规律,对育人成效尚停留在自说自话层面。总之,大多数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仍然停留在理论阐释阶段,局部成功的经验难以抽象为一般规律,因而丧失普适性。

总之,“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育实验是践行习近平关于教育问题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创新。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

本课题组初步成功的实践证明:高校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可以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果高校更多的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课老师“结对子”,让思政课教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引领能力,那么,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跑偏”难题将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如果高校专业课老师和思政课老师针对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展开教育实验,即专业课老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验”,而思政课老师开展“思政课教育实验”,两大教育实验互为对方的“中间变量”,而且是目标一致,可控的“中间变量”,那么,一定会产生1+1>2的协同育人效应。如是,会因此开创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诞生重大成果。高校立德树人,教师教书育人的全新实践会迎来全新的学术增长点而令人神往。

注释

① “前实验设计通常是在完全自然条件下的研究,是一种操纵自变量,但不对研究对象做专门的选择和处理,也不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未能完全符合实验设计要求的研究设计。前实验设计的目的只是为了识别自然存在的变量及其关系。一般来说,前实验设计有三种常见的设计类型,即单组后测设计、单组前后测设计、静态组间比较设计。这三种研究设计虽然不能完全符合实验设计的严格要求,但有简单、易于实施的优点,常用于非正式、非专业的场合中,比如学校课程评估、教育干预评估等。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完全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无关变量的控制。在这种情形下,前实验设计是一种很适用的研究方法。”其中,“静态组间比较设计”需要有对照组。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P116-118.

② 《“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实践”教育实验:结构化访谈提纲》:1.你是否认同认为专业教育应该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譬如,做又红又专的土木工程人才,是否有必要在专业课讲授中融入政治价值观教育?2.杨老师在课程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繁荣兴旺,为我们土木专业的学生营造了越来越优异的职业环境”,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中国能够成为举世公认的“基建狂魔”,你认为这种成就与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无关系?请谈谈你的看法。4.杨老师的《建筑结构防震设计》教学改革对你的政治认同、专业素养、道德修养以及自我提升等方面有帮助吗?如果有,请你分享下—具体有哪方面的帮助?5.你对于专业课老师在专业教学中承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好的建议?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专业课抗震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古建抗震有绝招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他成了抗震抢险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