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光耀千古的文化灯塔

2023-02-21蒋青林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孔子文化

蒋青林

坐在夜行船上的人,看到灯塔之时,大约都会为之一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灯塔都在昭示着前行的方向,都在指明期盼的目的地,都在散发鼓舞人心的力量。在中国文化旅程中,也有许多圣哲先贤高擎文化明灯,为炎黄子孙阐明价值理想,规范言行举止,孔子是其中杰出代表。经过文王、武王、周公等姬氏家族的不懈努力,周文化逐步形成和光大。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文化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受到种种冲击。孔子生长于这一特殊时期,在艰难困苦中愈加体会到周文化的价值所在,并为之贡献了卓越智慧。可以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将目光投向那个纷纷扰扰的时代。姬氏家族从百里之地起家,凭借无与伦比的仁义力量迅速发展壮大,最终消灭了腐朽的商纣,建立起强大的周朝。然而,先祖遗产被继承者一点点消耗。到东周之时,皇室虽然借着祖上的余威还在,但已蜕变为名义上的统治者。面对混乱局势,大家各抒己见,开出各种药方。曾经一度证明过自身的周文化,还有没有存在价值?倘若仍有必要,又该如何对待和发展它?孔子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对于周代的礼仪制度,孔子认为其内容丰富而极具文采,他坚决赞同拥护。孔子也清楚地看到,其主张很难为当世所容,唯有留待将来。即便如此,孔子坚信文化努力必将在历史中显示出特有价值,因此落寞一生也无怨无悔。

考察孔子文化观念的形成,可能是件相当棘手的事情。有两个方面可以提及,一是其出生家庭,二是其学习经历。孔子生而不太圆满,他出生没多久,父亲就死了。孔子之父叔梁纥去世不算意外,主要还是年龄大了。叔梁纥与颜氏之女结婚时已经很老了,生下孔子是典型的“老来得子”。叔梁纥撒手走了,给孔子留下巨大的空白。别人都有父亲,而自己没有,孔子只有通过模仿一些动作去想像和填充父亲的形象。小时候的孔子喜欢摆设礼器,里面放些豆子之类,像模像样地去礼拜,可能更多的是本能地与臆想中的父亲隔空对话。孩童时的孔子,也希望能有一个坚强而慈祥的父亲提供安全温馨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孔子通过博学深研得到更为深刻的体验。由于不幸生于乱世,孔子一生颠沛流离。为什么没有仁慈强大的君主来维系稳定有序的社会呢,就像家里没有顶梁柱令人难过一样,孔子对鲁国感到无奈与苦涩。通过潜心研读,孔子从典籍中寻找到了“精神父亲”,即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孔子倾向于规范有序的政治伦理,让天地万物回归应有轨道,促使人们言行举止符合道德礼义。年轻时的孔子,天然亲近礼学。孔父早早去世,孔母忌讳谈论伤心往事,因此孔子不清楚父亲墓址所在。后来,孔母去世了。孔子先将灵柩停放了一段时间,打听父亲墓地的信息,在得知确切地址之后,他将母亲的灵柩迁往防山,与其父合葬在一起。年轻人的行事风格很能体现内在思想,从孔子谨慎对待母亲丧礼一事上,可以看出他发自内心认同礼制文化。在日后的学习中,孔子愈发坚定了理想信念。

还要提及孔子的治学特点,可以用“既博又专”来概括。孔子博学强记,知识与技能令人惊叹。举个例子来说明。吴国打败越国,将越都会稽损毁得很严重。吴人挖到巨大的人骨,一节骨头就挤满了一车。如此奇闻异事,没有人解释得了。吴王专门派人去孔子那里询问,孔子根据所读书籍,告知那是防风氏的骨头。吴国的使者听闻之后,惊叹孔子为圣人。同时,孔子精研学问,学深悟透,常常有精辟见解。来看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之事。孔子学习一首曲子,接连练习了十天。师襄子建议继续往下学,但孔子不同意,认为还没有掌握演奏技巧。一段时间之后,师襄子希望再往下学,孔子觉得还没有领会歌曲的志趣。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认为孔子已经领会了志趣,应该可以进入下一步了。孔子提出,还不知道作曲者是谁。再过一段时间,孔子幡然醒悟:曲子的作者就是深远忧思的周文王。师襄子深为折服,告诉孔子该曲正是《文王操》。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博览群书,见闻远超一般人士。在其深耕的重点领域,他常有深度见解。

学习之后有余力,孔子想致力于社会实践,推行周道。孔子从政的利器,就是坚守正道。子路问过孔子:卫君希望您来帮助理政,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先要端正名分。在孔子看来,“名正言顺”是治国理政的第一步。齐景公也向孔子请教过为政之道,孔子回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无论是国君、臣子,还是父亲、儿子,都要知道自我身份,所说所为都应具备该有的样子。很显然,孔子追求的重点在于恢复人事的本来面目。高低远近,各行其道,那么世界就会相安无事。否则,再多的谋略,再多的折腾,难免徒劳无功。在社会实践中,孔子也取得一些较为显著的效果。随着孔子声望不断扩大,鲁定公也提高了孔子的禄位,后来孔子担任了大司寇。齐景公邀请鲁定公会盟,名为增进友谊,实为试探和挑衅。孔子熟悉礼仪,因此兼任了司仪。孔子知道鲁弱齐强,提醒国君要做好武事与文事的准备,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意见。到了夹谷见面后,不出孔子所料,对方开始生事。齐国官员请求演奏四方舞乐,于是一群莱夷乐人乱轰轰地涌了上来。孔子立即予以制止,指出在两国国君盟会之际,不能出现夷狄的音乐舞蹈。但乐人赖在那里不走,局面僵持住了。齐景公感到理亏,挥手让他们撤离了。接下来,齐方又上来一批侏儒,准备上演滑稽剧。孔子对之大声呵斥:百姓胆大包天,蛊惑诸侯,论罪当杀!有关官员也不含糊,将那些艺人当场腰斩了。齐景公大为惊恐,回国之后觉得应向鲁定公陪罪,于是向鲁国归还了之前所侵占的一些田地。不难看出,孔子凭借正义与勇气赢得了会盟之争,从中也显示出道义的强大力量。

在推行道义的过程中,孔子表现出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同时具有迂回前进的灵巧智慧。其中受困于匡邑,很能体现出孔子的坚强品质。孔子离开卫国,打算前往陈国。途经匡邑,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匡人看到孔子,误认为是阳虎,因为从外形上看,孔子的确很像阳虎。而恰巧阳虎曾经残害过当地人,于是匡人拘留了孔子。不管孔子怎么解释,他们就是不听,一直将孔子关了五天。情况再持续下去,有可能发生变故,弟子们又急又怕,却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倒是孔子本人泰然自若,他认为:自文王死后,周文化的精髓就只有在他这里了;倘若上天想要毁灭它,那么就不应该出现他这个人;如果上天不想,匡人就拿他没办法。孔子在安慰弟子的同时,也安排了人去卫国积极活动。最终,孔子一行安全离开了匡地。后来,孔子在宋国也遭遇过危险。孔子在大树下教育弟子,演习礼仪。谁知,宋国司马桓魋心生恨意,竟然想要杀掉孔子,顺带将那棵大树也拔了,孔子被迫离开。弟子劝孔子快走逃命,孔子从容回答:上天既然给了我德行,桓魋就不能拿我怎么样。其实,孔子的自信来自文化的力量,也只有依靠文化精神的支撑才能度过无数道难关。

孔子绝不是迂腐的学究,他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不同人事采取灵活应对措施。孔子离开陈国,前往卫都。经过蒲邑,遇上卫国大夫公孙氏在那里发动叛乱。蒲邑人得知孔子要去会见国君卫灵公,担心对他们不利,就将孔子扣押下来。弟子们与他们搏斗,特别是公良孺很勇猛,力气很大,蒲邑人渐渐吃不消了。于是,当地人退了一步,提议和谈:如果孔子答应不去卫都,可放他一马。孔子很爽快地与他们盟誓,于是被放出了城门。脱险之后,孔子继续向卫都进发。子贡觉得奇怪,就问孔子为什么背弃誓言。孔子笑笑说:我是被挟迫的,盟誓当然不算数啦。此外,还有“子见南子”一事屡屡为人提及。孔子为游说卫灵公,不得已拜见了灵公非常宠爱的夫人南子,后来还与灵公夫妇分坐马车,一起在闹市通过。当时子路就不高兴,孔子为了表明自身清白,甚至赌誓发咒。其实,孔子有远大抱负,也希望在有生之年得以实现。在不损害其思想原则的前提下,孔子运用的方法是迂回而务实的。

尽管孔子理想远大、能力突出,且矢志不渝,但在官僚体系之中孔子未能见容。从倡导的价值理想来看,孔子致力于恢复周礼,也就是说想要梳理好整个社会的理念与行为,从而向着大同社会的目标行进。对照当时的混乱与纷争,没有哪个诸侯国能有如此宏大的格局,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去等待预期结果的出现。齐国名相晏婴就很准确地看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周朝礼乐衰落很长时间了,要想从根本上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国君等不起,因此采纳孔子的学说要谨慎。齐景公本想重用孔子,听了晏婴的意见之后,他的态度就变得暧昧起来。在其他诸侯国,孔子的遭遇也大致类似。

另一方面,孔子能力太强,影响力太大,绝大多数国君担心驾驭不了,所以宁可不用或者只肯招纳孔子的弟子等其他人。楚昭王看重孔子,准备给他七百里封地。令尹子西马上进行劝阻:孔子有子贡这样的外交家,有颜回这样的相国贤能,有子路这样的帅才,有宰予这样的施政能手,倘有机会孔子完全可以独立建立诸侯国啊。楚昭王认可子西的见解,于是作罢。

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之后,孔子认识到应该转变努力方向,整理典籍,传播文化,以待将来。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孔子返回故地,潜心整理《礼》《乐》《书》《诗》《易》《春秋》等六经。孔子晚年非常喜欢《周易》,对之反复研读,以至于连接简册的绳子被他翻断了多次,所谓“韦编三绝”即来于此。孔子写了《彖辞》《系辞》《象辞》以及《说卦》《文言》等内容,相当于给《周易》编写了若干篇阐释论文,有助于后世对易经的全面深入了解。此外,还必须提及孔子写作《春秋》。孔子通过《礼》《诗》《易》等著作表明了自己与周文王等圣贤一脉相承的价值观念,如何在现实中有效运用,则需要通过实际史例来加以示范说明。由此也可以说,孔子的《春秋》算得上典型的案例教学。孔子以道统为准绳,通过历史书写来校正时世。对历史人物的褒贬,都是利用简约的文辞来委婉表达。《春秋》弘扬了正道的标准,天下的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总体来说,六经形成了整体,既阐明了孔子与文王、武王等一脉相承的价值立场,又具体形象地介绍了运用方法。后人研习六经,能够完整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在著述、教学生涯当中,孔子用言行示范来演绎思想主张。他在书中写明的秩序规范,在实际生活中就切实奉行。在吃的方面,臭鱼烂肉乃至切割不符合规定,他就不吃;坐也是如此,位子朝向与礼制不合,他就不坐。孔子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的影响力,向世人说明他对大道之行的渴盼。

孔子在教育领域大获成功,兼通六经的七十二人,弟子数量多达三千。孔子死后,弟子们按照礼制,服了三年之丧。子贡对老师的感情尤其深,服丧前后达到六年。在此期间,孔子弟子以及鲁人陆续前往墓地附件安家,多达一百多户,形成孔里。再往后,人们开始建庙,对孔子进行祭祀。

综其一生,孔子只是一介平民,因坚持与发扬周礼而成为后代尊敬的圣人。不得不说,文化的魅力无比强大。司马迁将孔子比作文化高峰,将孔子指明的道路视为文化大道。司马迁对孔子毫不吝啬地表达了景仰之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千年之后,孔子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崇敬。可以说,孔子就像一座永不熄灭的文化灯塔,慈祥而执着地向我们指明前行的文化之路。

猜你喜欢

孔子文化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谁远谁近?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