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重塑军事力量的情报努力

2023-02-21石润峰

军事文摘 2023年3期
关键词:德军重塑空军

石润峰

德国军事力量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废除征兵制度,解散总参谋部及各类军事院校,只允许保留10万人的武装力量,不得拥有坦克、飞机等进攻性武器。该和约使德国似乎很难再形成一支有能力发动战争的武装力量。同年,汉斯·冯·塞克特掌舵魏玛国防军并积极重塑其力量,打造了一支精干高效的职业军队,奠定了日后重新武装的根基。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纳粹政权,1935年,德国撕毁和约重整军备,打造了日后横扫欧洲的德国国防军。可以说,在两次世界大战间隙,德国在不利条件下快速重塑了军力。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促成,很重要却少有人关注的一点是德国在情报方面的努力。

德国军队的灵魂—总—参谋部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情报举措

情报为德国重塑军力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搜集分析外国情报,德国人得以知晓他国武器装备和军事思想发展的最新动向,了解未来敌人的战争能力与未来战场环境,从而发展出了自己的装备体系与武器学说,并对未来战争有了更充分的准备。对他国情报机构及领导层、民众的了解帮助德国开展了有效的情报保密与欺骗,并在认知层面实施了心理战。

广泛搜集与分析军事情报,发展自身装备与理论。首先,向国外积极派驻人员,广泛搜集外国情报。总参谋部虽被迫解散,但总参谋部旅行传统却得以传承。魏玛国防军鼓励军官每年花1至3个月到国外旅行考察,费用由军队补贴。这些军官表面上是去提升外语水平,实则是考察外国军事发展情况。德国军官实地观察了法军及英军的演习,并将观察结果整理成报告。德国军官自1923年开始频繁访美,参观军事设施并搜集公开来源情报,其中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获取了有关美军摩托化部队装备及训练情况的情报。1929 年,德国派遣多名军官赴美空军部队学习,德国军官曾在美陆军航空队学校及一线部队试飞过多型飞机,并寄回大量关于外国空中力量发展的书籍。

其次,成立研究部门,搜集分析有关外国武器的技术情报。通过研究他国军队的演习、公开出版物及条令,德军得以与世界军事技术与思想接轨,发展出颇具特色的武器系统与军事理念。德国在部队局下成立统计处,专门负责搜集分析有关外国武器装备的技术情报,为德军装甲部队与空中力量的发展奠定了根基。例如,统计处仔细研究了英法的演习和战术手册并邀请专家分析外军坦克和装甲训练;搜集了有关法军条令的情报,经分析后编写了一本60页的手册供部队传阅,据此帮助德军得出结论:未来战场骑兵将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坦克、半履带车及摩托化纵队。20世纪20年代,空军在统计处的情搜集队伍利用各种手段搜集有关外国空军力量发展、武器技术装备及空军理念的情报,包括搜集外国公开出版物及分析外派德军军官提交的关于空军的报告。1926年,空军情报办公室完成了多达数百页的外国空军情报档案,记录了世界各军事强国空军装备情况,并分析了其主要飞机性能。结合上述情报,德国认识到战略轰炸的局限性,开始将空中力量发展重点调整为对地空中支援。

再次,创办各类期刊杂志,分析探讨外国军情。魏玛国防军通过创办军事期刊杂志,将其作为外军研究情报产品发布媒介,并在军内形成了自由开放的智力环境。创办于1925年的《外军信息译文摘要汇编》期刊每两周发行1期,为美英法苏装甲战理念在德国军内的及时传播创造了重要条件。此外,总参谋部主办的传统期刊《军事周刊》中包含大量对外军车辆、飞机和火炮的详细技术评估,并邀请相关领域的外国专家撰写文章,进一步丰富了德国军内对外国先进武器装备的认识。

巧妙实施情报保密与欺骗,以掩护手段秘密重塑军力。因《凡尔赛和约》限制,德军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密监视。德国巧妙实施情报保密与欺骗,采取了一系列掩人耳目、混淆视听的措施。一是以替代形式保留总参谋部职能。1919年11月,总参谋部正式解散,但德国却利用替代形式,从名称和机构设置上最大限度保留了总参谋部的职能和精神传统。例如将部队局作为总参谋部替代机构,核心单位作战处在该机构内得以保留。其他职能部门为掩人耳目分散至其他机构:军事历史处变为内政部国家档案处、测绘处变为内政部国家测绘办公室、交通运输处转移至国家交通部。1921年新指挥体制形成后,为混淆视听,德军对部队局下属处的名称做了巧妙处理:T-1名为军务处,实则发挥作战处与策划处职能;T-3名为统计处,实则承担情报职能。部队局参谋军官团成员官方名称为指挥官助理,部队局仍将其视为独立下属。

二是利用掩护公司秘密研发生产新型武器装备。《凡尔赛和约》严格限制了德国武器的研发生产,英法等国都严密监视着德国主要军工企业。为此,德国采取了若干欺骗措施。德国许多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并与国外其他公司进行不同程度的合作,以为德国武器研发提供掩护。例如,德莱茵金属公司于1929年获得了瑞士军火公司索罗图恩集团的控股权,得以在其名下为德国研发新型自动武器;克虏伯公司收购了瑞典军火公司博福斯的股权,以其为掩护,为德国研发火炮。

德军在两次大战之间努力保留了总参谋部的职能与传统

三是秘密组建“影子空军”。《凡尔赛和约》要求德国解散空军且禁止装备飞行武器,为此,塞克特采取了保密与欺骗措施秘密重建德国空军。塞克特在总司令部内将一批精挑细选的空军军官组成小型空军参谋部,并动用个人影响为其争取秘密政府资金援助。该团体发展出一套针对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系统训练计划,为魏玛国防军在未来打造一支小型空军做了重要准备。在部队局,塞克特在组织处安排了一个名为空中组织办的小型机构,该机构主任表面上只是组织处参谋军官,实际却是负责空军训练和计划的首席军官,直接对部队局局长负责。这两大单位加上武器署空军技术办公室共同构成了影子空军的核心,完全能胜任空军计划、训练和研究工作,从而为打造未来空军保留了基本框架。塞克特在和约签订后仍争取到180个空军飞行员编制名额,为向英法显示德国并无组建空军企图,德军将这些人分散到七个军区司令部下的各军兵种部队。特别是德国利用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骑兵部队军官比例较高的思维定式,将大量飞行员列入骑兵部队编制,1927年,德军20%的飞行员名义上都隶属于骑兵部队,此举顺应他国思维模式,使欺骗行动更有效。德国还有效利用民航机构为未来空军提供人才储备。塞克特安排有经验的飞行员退役,并秘密安排至各大重要民航岗位,为未来德国空军提供了军事预备力量。1925 年,德国容克斯和埃劳航空合并为国有汉莎航空公司,许多秘密赴苏联训练的德国飞行员都会先在国内退役,在国外训练完毕后直接进入汉莎航空担任飞行教官,该公司逐渐发展成为德国空军预备学校。

塞克特视察魏玛国防军部队演习

四是与苏联秘密合作。与苏联开展秘密合作是德国该时期最重要的欺骗措施之一,该欺骗行动代号“卡玛”,可追溯至一战末期。德国情报机构秘密帮助流亡的列宁返回俄国,并秘密资助其组织夺取政权,为日后苏德两国秘密合作埋下伏笔。1921 年,列宁开始秘密帮助德国重塑军力,以换取德国工业设备。1922 年,苏德两国签订《拉帕洛条约》,正式确立合作关系。据统计,1926年德国三分之一的军事预算都用于与苏联的秘密合作。德国通过名为工业合作出口的伪造合作项目,在苏联建立武器装备研发基地。1923年,德国在菲力和哈尔科夫、彼得格勒、科勒斯基分别拥有战斗机、迫击炮和毒气生产线。为躲避他国在德国国内的监视,德国还在苏联建立训练基地和学校,以试验新式武器和战术,特别是1926年建立利佩茨克飞行学校,1929年建立卡玛坦克学校,使魏玛国防军明确了未来战争中飞机与坦克的需求,发展了空地协同作战能力,并领悟到近距离空中支援与无线电通信的价值,进而为日后的闪击战理念打下根基。这一宏大的欺骗行动在1933年结束,与苏联的秘密合作不仅为德国扩军备战奠定了思想与物质基础,还为德国留下了实施大规模欺骗行动的宝贵经验。

利用他国恐惧心理与思维定式,在认知领域操纵对手。一战后,英法等国对空中轰炸这一新生事物普遍心怀恐惧,德国充分利用这种恐惧,通过各种手段向英法表明德国拥有实施毁灭性空中轰炸的能力,使其不敢干预其扩军计划。

一是利用他国情报力量,操纵信息传递。一方面,德国反情报机构充分利用他国间谍传递假情报。例如,德国在发现英国情报机构打入德国空军对外联络部的一名特工后,将其发展为双面间谍,为其提供了经夸大的有关德国战机速度、航程、最大载弹量的虚假情报,进而在英国制造了德军拥有强大轰炸能力的假象。另一方面,德国充分利用英国情报机构对德国空中力量定期核查时机,精心挑选并展示高性能飞机,将机场与飞机制造厂打造成专门向外国情报人员展示力量的平台,将国际空军竞赛塑造为展示德国空军战无不胜假象的舞台,并通过提供一系列虚实混杂的性能数据,使核查人员得出德国空军拥有强大战略轰炸能力的结论。德国机场与飞机制造厂专门向外国情报人员展示来自全国精挑细选的战机,给他国情报机构制造出“德国拥有数量众多性能优越的战机”这一错误印象。德国也专门生产速度性能优越的飞机用于竞赛,让各国观察者误认为德国空军已经具备压倒性技术优势。

二是顺应对手思维模式,强化宣传攻势。德国利用他国情报人员和高层易将眼见为实的特殊性视为普遍性的思维误区,大力宣传西班牙内战中德国对城市和平民进行报复性轰炸所造成的恐怖效果,加剧他国恐慌情绪,进一步制造德军拥有强大战略轰炸能力的假象。英法等国出于恐惧不敢轻易干涉,德国凭借心理攻势而非飞机坦克,为扩军备战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对德国情报努力的评析

情报工作多措并举、主动发力,积极推动军力重塑。一国情报工作若想有效进行,须依次从组织、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主动发力:建立专职情报组织,制定高效的工作制度,形成利于情报工作的文化氛围。该时期德国虽处境艰难,但首先,德国秘密保留了从事军事情报工作的核心组织,总参谋部虽被迫解散,但其情报部门却经过伪装被保留在部队局统计处。其次,德国保留并完善了总参谋部旅行这一最重要的情报工作制度,该制度为德国搜集他国军事情报提供了重要途径。最后,德国还创造了利于情报充分发挥作用的智力氛围,统计处创办各类军事学术期刊,人们能自由讨论来自国外的情报资料,某位军官的观点不会影响其职业生涯,这一宽松自由的智力氛围使德国能对外界资料批判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军事学说。

情报工作在处理与分析环节保持了批判性。在整个二三十年代,德国可以说是消息最灵通的国家,全世界最前沿的军事信息都能不断汇入德国。该时期也处于世界军事变革关键时期,新式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各国对战争的理解也呈百家争鸣之势,针对新式武器如何应用的争论与探讨从未停息,而德国情报工作成功地将所得的各方情报有效利用。统计处通过发表文章、编写手册等方式确保魏玛国防军能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智力成果,同时批判看待英法演习,仔细比较各国空战理念和装甲部队学说,结合自身实际,德军能得出结论:未来战场坦克、半履带车及摩托化纵队将取代骑兵,因而开始探索集中使用装甲和摩托化部队的新战术。认识到战略轰炸效果有限,因此德军将空中力量发展重点放在对地空中支援上。德军最终形成了适用于自身的新型闪击战理念。可见德国人做到了在获取情报的同时对情报进行有效利用。

做到了隐真与示假相结合。面对严格限制与严密监察,德国一方面能通过保密措施“隐真”:秘密保留德国军队核心机构、利用掩护公司隐藏德国军工生产、将人员分散隐藏在其他单位打造影子空军,德国人通过一系列保密措施巧妙隐藏了真实企图;另一方面还能采取一系列掩人耳目的欺骗措施来“示假”:如在苏联精心策划的骗局。德国人做到了虚实结合,成功对监察国家实施了隐蔽与欺骗。且德国不仅在信息上迷惑对手,还能在认知上成功操纵对手,开展了有效的心理战。上述一切都归功于情报成功洞悉了对手情报机构和高层的恐惧、期待与思维模式,并能成功利用对手的情报力量,向对手传递自己希望其获得的信息。

汉莎航空公司成为德国空军的人才储备基地

汉斯·冯·塞克特——重塑德国军力的关键人物

情报工作多层配合、整体联动,助力军备重塑。情报在德国重塑军力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发挥作用,而要与领导层、军队甚至是整个社会相配合才能发挥最大价值。特殊时代环境使整个魏玛国防军有了战后重塑的时代紧迫感,《凡尔赛和约》的压力使魏玛共和国高层领导人都支持对德国重新进行秘密武装。军队的团结使情报工作有了实施的可能,军人们去世界各地搜集情报,回到国内利用情报;高层和社会的支持使精心策划的保密与欺骗行动得以顺利实施。德国情报工作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整个军队、政府和人民对情报价值的认同和对情报工作的重视。

思考与总结

当前,世界各主要大国都在思考未来战争并积极规划武装力量建设,这已成为各国军队在和平时期的重要工作。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也面临类似问题,且他们面临的情况是艰难的,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比同一时期其他国家更快更成功地重塑了其武装力量。这背后情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回顾这段历史,仍能引发些许思考。

思想不可被禁锢。正如那句德国俗语所言:“思想是自由的。”德国利用情报重塑军力的例子使我们认识到,不论和平、危机还是战争时期,情报机构乃至整个军队都不能被禁锢思想。思想的成本很低,价值却很高。德国利用情报重塑军力的过程与结果都表明,首先要避免在思想上被禁锢。和约虽解散了德国军队、限制武器发展、关闭军校和总参谋部,但却从未在思想上解除其武装。1924年驻德美国武官在观摩德军秋季演习后曾感慨:“她的大脑永远未被解除武装!”正因保持了自由的思想,德国才不会安于现状而是主动搜集情报、批判地分析情报并采取主动的欺骗措施来重塑军力。

人是比武器装备更宝贵的资产。是人的思想理念与武器共同决定了人的军事行为实践,提升战斗力与赢得战争胜利的并非武器或人本身,而是更先进军事思想理念下正确使用武器的人。德军虽在武器装备上被严重限制,却在数量有限的魏玛国防军中保留了一批积极主动、勤于探索、善于思考的人员从事情报搜集与分析工作,正是这批骨干让德军得以在思想上与世界接轨,在极其不利的外部条件下重塑军力,将武器装备融入了自身的作战思想框架。坦克的任何模块都可以改进,但人是不可替代的。人的思想是与武器装备同等宝贵甚至更宝贵的资产。

重视情报工作中的软性因素。相比同时期的法军、英军和苏军,德军对不同思想有更大包容度,不同军衔等级的人可利用期刊杂志等平台自由讨论,思想观点并不会影响其职业发展,正是这种包容的智力氛围使德军即使在装备暂时落后的情况下在思想上引领世界。如今随着科技发展和情报机构规模的扩大,重装备轻人员、重管理轻培育的风险也日益增大,软件发展难以跟上硬件提升,思想成长与文化塑造这类软性因素常被忽视,情报是面临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工作,在和平时期易陷入保守僵化,让软件引领硬件,既是未来的目标,更是当下的挑战。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两次世界大战间德国对其军力的重塑是在极端条件下的一次出人意料的成功,背后的情报努力是十分关键却少有人系统研究的一方面,研究这段历史定能为当前的武装力量建设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德军重塑空军
重塑未来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空军行动
李沧:再造与重塑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法国空军
重塑灵魂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空军入闽第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