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广与应用
2023-02-21张亚前曹友文孙瑞芳陈立军周信群陈秀洁赵红伟李艳宇
张亚前,曹友文*,徐 刚,孙瑞芳,陈立军,周信群,赵 迪,王 蕾,陈秀洁,赵红伟,李艳宇
(1.彰武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彰武 123200;2.彰武县兴隆山农科农机站,辽宁彰武 123200;3.彰武县双庙农科农机站,辽宁彰武 123200;4.彰武县大德镇农科农机站,辽宁彰武 123200)
0 引言
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处农牧交错带,属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沙质。县域内全部土地面积的85%以上为沙壤土,通透性好,地温高,土壤中性,适合甘薯的生长;沙层过滤。地下水资源充足,经沙地净化,成为独特的沙泉水,为甘薯的生长提供了绿色安全的保障;昼夜温差大。特别是进入9月份以后,降雨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最高可差20℃),利于马铃薯淀粉的积累。彰武县特定的地理区域、特殊的气候条件、独特的栽培方法,形成了彰武马铃薯优良的品质特性,耐贮藏性好。
1 马铃薯全程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
1.1 主推品种
以优质、高产、脱毒马铃薯新品种辽薯6号、费乌瑞它和尤金为主。
1.2 选种与催芽
剔除病薯、烂薯和混杂薯,避免将病种薯带入田间。外调的马铃薯种薯在调运之前,须经过检疫,检疫不合格的种薯不能使用。对于贮藏窖温度低或休眠期长的品种,最好在播种前40天左右将种薯放在室温15℃~18℃的散射光下困种催芽,块茎堆放以2~3层为宜,对块茎要经常翻动,促使发芽均匀粗壮,最后变成紫色粗壮的硬芽为止。种薯切块:切块催芽需种薯150 kg/667m2,在切块前要备好高锰酸钾溶液或酒精,随时将切刀进行消毒,避免种薯病菌交叉感染。切块时,尽量使各个切块带有顶芽,并使切块重25 g/个,带有2~3个芽眼。待芽长到2~3 cm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绿化变粗后即可播种。
1.3 选地整地
马铃薯适应性较强,但要想获得较高的产量应选土层深厚、肥力中上等、土质疏松、壤土或沙壤土种植,涝能排,旱能浇。整地最好在秋天进行,深翻22~25 cm,随翻随耙压。
1.4 适期播种
温度:10 cm深土温,稳定在4℃以上即可播种。湿度:马铃薯发芽对水分要求不高,但发芽后很快进入苗期,需要一定的水分,播种时土壤湿度即土壤含水量14%~16%为最好。播种时间:3月下旬开始,到4月10日全部播完。如果选用早熟鲜食品种,计划提早上市,就要适当早播。如果用中晚熟品种,可催芽后适当晚播。播种技术:播种时土壤干旱是影响出苗、造成减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播种前必须造墒,最好是“提墒”播种。
1.5 机械化播种
采用双行或四行播种机在深松浅翻的平地上,一次作业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起垄、铺滴灌带、喷除草剂和覆膜等作业程序。不但节省人力,还减少机械重复田间作业造成的土壤板结,达到播种深浅一致,苗齐苗壮。播种深度: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而定,正常壮芽的种薯播种深度一般为8~10 cm。播种密度:一般种植密度为4 800~5 000株/667m2。机械化覆土引苗:当薯芽大部分即将破土顶膜时,用上土机为床面上土3 cm,确保薯苗破膜出苗。
1.6 精准化施肥
施肥的原则:平衡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施足基肥,酌情追肥,提倡使用生物肥。施肥的数量:施优质有机肥 2 000 kg/667m2以上,在播种前撒施或沟施,播种时施入50 kg以上优质氮磷钾复合肥作基肥。马铃薯在基施复合肥50 kg/667m2基础上,采取“7水7肥”管理技术,即在马铃薯生育期间滴灌7次,滴施肥7次。前期齐苗后开始滴肥,前3次滴施尿素5 kg/667m2,中间3次滴施硝酸钾5 kg/667m2,最后1次滴施磷酸二氢钾 2.5 kg/667m2,间隔7天。
1.7 病虫害绿色防控
使用的农药应符合GB 4285-1989、GB/T 8321.1-2000、GB/T 8321.2-2000、GB/T 8321.3-2000、NY/T 393-2000的规定。药剂拌种:5 000 kg种薯用滑石粉100 kg、甲基托布津(多菌灵)4 kg混匀,种薯切完后拌种。也可用8%精甲·噻呋·醚菌酯种子处理剂处理,药种比1:1000~2000,1瓶药(100 g)兑水 0.75~1 kg,稀释药液充分搅拌均匀后装到喷壶中,喷到种薯上,充分翻拌,待种薯均匀着药后,倒出摊开置于通风处阴干。
病害:马铃薯早疫病在发病初期,可选用银法利600~800倍液,隔7~10天喷施1次,共喷2~3次。田间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应及时喷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1周1次,2~3次可控制病害发展,也可喷47%春雷·王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虫害:危害马铃薯的害虫主要有28星瓢虫、蚜虫及地下害虫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地下害虫可在播种时,每亩用1%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1 kg拌细土 13 kg,均匀撒施在播种沟内,防治幼虫,效果较好。防治地上虫害可用阿维菌素等药剂。
1.8 植株调控
由于脱毒薯生长旺盛,分枝多而壮,容易徒长。所以,化学控制徒长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g/667m2,兑水25 kg(60 mg/L)在植株即将封垄时喷施,视生长情况喷施2~3次,间 隔10天。
1.9 机械化收获
马铃薯在茎叶淡黄、基部叶片已枯黄脱落、匍匐茎干缩、块茎表皮木质化不再膨大时,即可收获。收获要在晴天进行。收获前7天,停止灌水和喷施化学药剂。收获后应将薯块分级,放于通风阴凉处,摊晒2~3天,防止暴晒、雨淋。
1.10 安全贮藏
马铃薯贮藏的目的主要是保证使用、加工和种用品质。食用商品薯的贮藏,应尽量减少水分损失和营养物质的消耗,避免使薯皮见光变绿,食味变劣,使块茎始终保持新鲜状态。加工用薯的贮藏,应防止淀粉转化为糖。种用马铃薯,可见散射光,保持良好的出芽繁殖能力是贮藏的主要目标。仓库或窖要清洁、干净、消毒和通风换气。最适宜的贮存温度是商品薯4~5℃,种薯1~3℃,加工用的块茎以7~8℃为宜。最适宜的贮存湿度应为空气相对湿度的85%~90%。
2 推广技术模式应用测产结果(见表1、2、3、4、5)
表1 彰武县薯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对照区测产记录表(马铃薯)
3 取得的成效
3.1 绿色高质高效方面
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工作实施1年,技术人员克服2021年降雨量较常年大的不利天气因素,从产量、节本、增效、辐射带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全县共建设攻关试验区2个,面积合计8.67 hm2,开展马铃薯试验8项,涉及8个乡镇;辐射带动区12个,面积2 000 hm2,涉及10个乡镇。在技术推广服务方面,着重抓好攻关试验区建设,同时统一制作标牌,开展技术培训指导,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基本达到了绿色、高质、高效要求。
表2 彰武县薯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辐射区测产记录表(马铃薯)
表3 彰武县薯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辐射区测产记录表(马铃薯)
表4 彰武县薯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核心区测产记录表(马铃薯)
一是绿色。马铃薯项目区均用药量230 g/667m2,上年均用药量250 g/667m2,平均节药量20 g/667m2,使用量较上年减少8%。项目区均用肥量75 kg/667m2,上年均用肥量80kg/667m2,平均节肥量5kg/667m2,使用量较上年减少6.25%。二是高质。项目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8%,其中马铃薯80%,非项目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60%,项目区比非项目区高8%。马铃薯项目区平均产量2 539.6 kg/667m2,非项目区平均产量2 248.83 kg/667m2,项目区比非项目区高12.93%。三是高效。马铃薯项目区成本1 450元/667m2,收益2 793.56元/667m2,纯收入1 343.56元/667m2。非项目区成本1 350元/667m2,收益2 473.7元/667m2,纯收入1 123.7元/667m2,项目区比非项目区每亩节本增效219.86元,比上年增加9.5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项目区平均用水量为160 m3/667m2,上年平均用水量为400 m3/667m2,平均节水量240 m3/667m2,平均节水率60%,有效利用系数1%。
表5 彰武县薯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核心区测产记录表(马铃薯)
3.2 产量提升方面
省市县专家组从9~10月份进行薯类测产工作,并进行详实分析。据市县乡专家测产结果:核心示范区马铃薯平均产量2 539.6kg/667m2,辐射带动区马铃薯平均产量2 434.17 kg/667m2,对照区平均产量 2 248.83 kg/667m2。对比结果,马铃薯核心示范区比辐射带动区和对照区分别增产4.33%和12.93%,辐射带动区比对照区增产8.24%。
3.3 示范引领带动方面
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工作实施一年,培育带动耕种收、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21家,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例如辽宁富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4 结语
马铃薯全程绿色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的大力推广应用,为彰武县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为农民生产绿色高质高效的薯类农产品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