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与头部MRI灌注成像对诊断原发性颅脑肿瘤的价值对比
2023-02-21王宪莉肖新广谷梅兰李润华邢威
王宪莉,肖新广,谷梅兰,李润华,邢威
(1.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 放射科,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磁共振科,河南 郑州 450000 )
目前,临床上对于颅内肿瘤的有效方法首选术后治疗,但为了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前对患者病变部位准确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制定手术方案和预后意义重大[1]。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和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其成像技术的联合使用,提高了对脑部疾病的诊断、鉴别水平,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3]。其中DSCT 灌注成像是当前常用的CT 检测方案,具有无创伤、高效、精准、立体等优势[4]。MRI 是利用电磁信号重建人体信息的检测技术,可以形成任何方向断层图像、三维或者四维图像,对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5]。关于对比两种检测技术在原发性颅脑肿瘤(primary brain tumor,PBT)的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治疗的63 例疑似PBT 患者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诊断的63 例疑似原发性颅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DSCT 组(对照组)和头部MRI 灌注成像组(实验组)。对照组年龄36~72 岁,平均(54.70±18.30)岁;病程0.5~4.8月,平均(2.65±2.15)月。实验组年龄37~72岁,平均(53.82±19.21)岁;病程0.4~4.9 月,平均(2.58±2.07)月。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外科危急重症诊治指南》[6]标准;②患者入院后均行MRI、DSCT 检查;③主要症状表现为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眼球震颤;④签署病情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颅脑肿瘤者;②其他恶性肿瘤患者;③不能完成全部检查者;④临床病例和影像学资料不完整和缺乏准确性者。
1.3 方法
实验组行DSCT 检测:选用德国Siermens Definition 64 层双源CT 和美国Medrad 公司双筒高压注射器。扫描参数:采用双能扫描模式,准直64×0.60 mm,视野30 cm×30 cm~35 cm× 35 cm,管电压A 140 kV,B 80 kV,管电流A 51 mA,B 255 mA,球管旋转一周的时间为0.33 s,螺距0.7。采用20G 留置针高压注射器以5.0 mL/s 流率经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碘迈伦,400 mgI/mL),为下一步研究需要,注药后紧接以2.5 mL/s 流率注射生理盐水和对比剂(3∶7)混合液30~40 mL。注药后2 s 采用对比剂示踪技术,兴趣区设在主动脉窗水平的上腔静脉内,阈值100 HU,达到阈值后延迟3 s 触发扫描。增强扫描:运用60~100 mL 非离子对比剂,采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法给药,速率1.5~3 mL/s。
对照组行MRI 灌注成像检测:SE-EPI 序列,T1FLAIR(TR:400 ms,TE:32 ms)厚度5 mm,间距1 mm,视野220 mm×230 mm,经肘静脉注入磁显葡胺(Gd-DTP 造影剂,流速:3.5~4.0 mL/s,剂量:30~40 mL,每个层面重复采集40 次,成像100 s)进行PWI,扫描20 层,每层采集50 次,扫描75 s,收集采集的图像发到MRI 设备机工作站进行后台处理,由专业的医师分析MRI 结果。
1.4 评价方法
由影像科3 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阅片,产生分歧时,经商量后综合考虑,获得最终的诊断结果。以患者的数字造影技术(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进行DSCT 检测、MRI 灌注成像检测结果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计算、对比和分析。两种方法的阳性标准为:经过诊断,患者确诊为原发性颅脑肿瘤。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结果比较
实验组诊断符合星形细胞瘤34 例(53.97%),脑膜瘤14 例(22.22%),室管膜肿瘤4 例(6.35%),髓母细胞瘤4 例(6.35%),对照组诊断符合星形细胞瘤30 例(47.62%),脑膜瘤10 例(15.87%),室管膜肿瘤4 例(6.35%),髓母细胞瘤2 例(3.17%)。见表1。
表1 两组确诊人数比较 [n=63,n(%)]
2.2 两种诊断方法对颅内肿瘤的诊断能效分析
实验组<2 cm 的病灶准确率高于对照组,检测2~4 cm 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两种方法对病灶诊断准确率的对比
表3 两组诊断能效分析 [n=63,n(%)]
2.3 图像表现
星形细胞瘤:对照组呈现低密度病灶,类似水肿,肿瘤边界多数清晰,增强扫描无显著变化,实验组检查边缘不清晰、囊变、坏死,见图1。
图1 MRI 检查星形胶质细胞瘤影像图
脑膜瘤:对照组平扫为高密度分布,少数等密度,出血、坏死、囊变少,实验组信号多位于接近皮质层,内部信号不均匀,血管丰富,见图2。
图2 双源CT 检查脑膜瘤影像图
室管膜肿瘤:对照组平扫呈现等密度、混杂密度肿块,多数钙化、沙粒样、斑点状钙化,实验组扫描可见T1信号肿块影。
髓母细胞瘤:对照组平扫可见低密度圆形肿瘤,实验组扫描时变化不明显。
3 讨论
颅内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神经外科最为常见的肿瘤,主要来源于颅内组织结构,发病率为(7.7~12.5)/10 万[7-8]。无论是恶性或良性肿瘤,均会严重损伤脑功能,威胁患者生命。不同的PBT 治疗手段有所差异,因此,对肿瘤定位、定性判断,可以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指导[9]。PBT 如果没有进行及时控制,恶性肿瘤会转移和侵入,导致继发性颅脑肿瘤,增加治疗的难度,降低患者生存质量[10]。当前,术前诊断颅脑肿瘤主要利用影像学鉴别,定位、定性判断肿瘤多采用DSCT 和MRI 检查,两者在诊断PBT 中各有优势。
颅脑肿瘤诊断时,需要确定肿瘤部位、数量、信号特点、血供等信息,其中颅脑DSCT 空间分辨率高,可快速扫描,层距和层厚更小,在展现脑颅内微小血管病变时具有优势[11-12]。高速扫描能保证对比剂团注效果,拉开所需血管和不需要结构间的密度差,对软组织的分辨效果好于常规X线检测[13]。增强扫描,不仅能清晰扫描展现分辨血管的解剖学结构,还能查看血管和病灶间的关系,血液情况和血液动力学变化,对钙化的显示有明显的优势[14-15]。轻微活动可能导致伪影,因此有时诊断结果难以保证准确性,需要患者镇静。定位<1 cm 的病灶,易漏诊,定性受到病变部位、形态大小、病程的影响,具有辐射,存在较多不足。具体诊断时需要采用DSCT、脑血管造影补充[16-17]。DSCT 检测指标较多,软组织分辨率高于MRI,可早期发现病变。DSCT 能展现人体360°切面图像,包括冠状位,横轴图像、斜面图像,清晰展示脑部疾病,诊断效果优于MRI,无辐射,对人体损伤小[18]。且MRI 检查成像时间较长,不利于烦躁、危重患者,对钙化显示不敏感。王金凤等[19]的研究指出第三代双源CT 能谱衰减曲线增强扫描静脉期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肝脏转移瘤与血管瘤。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灵敏度、准确性、特异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以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DSCT 诊断PBT 时价值更高。另外,PBT(星形细胞瘤、脑膜瘤、室管膜肿瘤、髓母细胞瘤)DSCT、MRI 图像表现上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肿瘤边界、回声、血流、形态等可定位、定性肿瘤。与张宗银等[2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进一步证实了DSCT 较MRI 检查而言,其对颅脑肿瘤诊断符合率更高,能更好展现肿瘤病理学特征,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颅内多种肿瘤进行相鉴别。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受限于样本数量,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存在局限性,后续应扩大样本数量进一步探究。
综上所述,DSCT、MRI 诊断PBT 均有一定的价值,两者影像表现各具特点,较MRI 诊断,DSCT 诊断PBT 的灵敏度更高,有利于诊断PBT的定性判断,诊断价值更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