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2023-02-21景彦香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收藏与投资 2023年1期
关键词:书坛书家书法作品

景彦香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有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1)继承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内涵、审美倾向、书写技法;(2)中和性,主要表现为质朴、内敛、协调、典雅;(3)深刻性,主要表现为内在的神采以及显现的不同个性。要做到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就要沿袭这几个基本特征,探寻书法艺术的内在规矩和方法,提炼出具有时代风貌的书法特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从目前已出土的资料中挖掘,着力从书体的发展脉络中得到启示。要想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探索精神,如果只是局限于对传统的再现,满足于对书法表象的肤浅认识是远远不够的。

一、当代书坛乱象—以“丑书”为例

一提及“丑书”,人们就会想起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的言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书法中提及的“丑”有着用语言难以言表的深刻内涵,这一内涵被当代的一些书家所曲解,使得书坛乱象横生。当下,一些所谓的书家打着现代书法或书法创新的幌子,否定了汉字的规范书写性,“彻底解构汉字”“画字”“戏墨”等盛极一时,称其为“涂鸦”绝不为过。这些创新都是直接瓦解汉字的造型规律,正如唐代孙过庭所言“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这何尝不是荒诞的邪路。

当代书坛流派异彩纷呈,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这原本是一个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能够被称为“佳作”的书法作品寥寥无几,而追求标新立异者却如过江之鲫,呈泛滥成灾之势,正如项穆所言:“狂怪与俗,如醉酒巫风,丐儿村汉,胡行乱语,颠朴丑陋矣。”这种不正之风愈演愈烈,着实堪忧。自称能书之人甚多,但能够得到广大学者认可的却极少。纵观当代的一些书法展览,“丑字蠢墨”频繁出现,甚至有些怪诞之徒舍弃毛笔而改用注射器“射书”,何其荒谬!观赏者一头雾水,不知所画所涂为何物。流传至今的书法艺术背离了正道,失去了内在的神采。还有一些所谓的“专家体”“教授字”,甚至无法将其归于“丑书”一类,一些书者未入门,只读一两本书帖,就以“糊图乱抹”为能事,其书看似“龙飞凤舞”,实则“光怪陆离”,虽然展现了鲜明的个性,但满纸荒唐的笔墨,皆以旁门左道钓取书名,无任何美感可言①。

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审美体系,书家不仅是写字的工匠,更应是腹有诗书的文人,傅山曾说:“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古人一直强调的人书关系却被现代人舍弃,如著名的书法家沃兴华就试图摆脱文化的藩篱,其曾在一则视频中宣称当代的书家不再是文人,而是艺术家了,作书者写不写诗文,作书者有无文化都不重要,书作内容可否使欣赏者读懂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视觉审美上,让大家得到一种享受。古今书家无一不是文人,正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赋予书法书卷气。社会的一些学者认为中央美院的书法教授王镛为“丑书”的倡导者,实属荒谬。王镛曾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论及“丑书”,他说:“书法本来就没有美与丑的问题,只不过人们长期受到王羲之书法的影响太深,尤其是人们的脑子里都被‘二王’书法所包围,眼里只看到了王羲之的书法是美的,但历史上的书法作品很多,尤其在碑学出现以后,我们总不能认为那些都是‘丑书’吧。”由此可知,王镛先生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欣赏书法的,如北宋的米芾认为颜真卿之书为“丑”,而在现代人眼里,颜真卿则是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又是“美”的。

“丑书”的出现和发展,对现当代的书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要想在书法传承中摒弃陋习,必须通过日积月累的潜心修炼,熟练地掌握书写技法,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达到神融笔畅,真情流露的最高境界,最终引发观赏者的心灵共鸣。

王镛书法作品

二、书法应如何继承

面对鱼龙混杂的书坛乱象,我们应如何取舍呢?笔者认为首先应提升大众的审美,只有审美水平提升了,才能在混杂的乱象中找出书法的正道。书法蕴含了审美主体对自然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书法作品通过线条刻画来表现自然形质与审美意象,揭示了审美主体对宇宙、世界的理解。汉代蔡邕在其《九势》中曰:“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由此可见,当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形态变化时,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出对艺术的冲动,从而付诸到艺术创作的实践当中。清代刘熙载在其《艺概·书概》中说:“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所以说,对于艺术或审美的观物,并不是简单地观看,“观物”也应叫“感物”,因此“观物”不仅是向外的,更是向内的,即必须将物内化为心,为觉,为感与思,而后藉此以超越眼前之物与当下之心的束缚,达到“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心理感应②。扬雄曰:“书,心画也。”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里必然蕴含着书家的内心情感及付诸笔纸之间的体验过程,因此才有了王羲之的“写《乐毅》则情多怫郁……《太师箴》又纵横争折”的不同情感流露。好的书法作品需要做到“能移人情,乃书之至极”,古来的经典书作无不如此。懂得了这些,观赏者就能通过书法作品表象看到其内在的审美特质。而且,观赏者参与书法审美评判的态度非常重要,项穆《书法雅言·知识》中写道:“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在观赏一幅书作前,观者如果对作书之人有一定的了解,如其人品的好坏、处事的态度、书体的大致风格,往往会造成一个审美决断的预期,并由于欣赏者主观的审美倾向,对客体呈现非常明显的或美或丑的审美倾向,他或许是自觉的,或许是不自觉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书法鉴赏者,一定不能受这些因素的干扰,要真正用心去观察,并与作品融为一体,才能在鱼龙混杂的书坛乱象中分辨出“美”与“丑”。

《论语》中言:“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当我们掌握了如何去鉴别优秀的书作时,就可以做到“取法乎上”。孙过庭《书谱》中云:“余志学之年……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文中所提“二纪”即二十四年,可见古人学书时间之久。苏东坡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由此可见,凡是在历史上名留千古的书法大家,无一不在学书的道路上潜心钻研,在“取法乎上”的基础上强化训练自己的基本功。当代的一些书家为了让创作易出成绩,极大地缩短了学习书法的时间,改变了创作的形式,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竞相学习“丑书”。因此大旗一树,从者甚众,只寻求变化而忽视对传统的继承了。这对书法的普及和发展方向有很大的误导。笔者以为,想要继承传统,就必须在漫长的学书道路上努力钻研古人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丑书”之所以会出现,就是因为一些所谓的书家忽视了书作的普遍性,只看到其独特性;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些书家只追求作品呈现的外在视觉冲击,而不深入探寻书法艺术内在的文化底蕴。

在书法继承的过程当中,书写者首先应增强审美意识,在当今社会琳琅满目的书作中进行取舍,选择善帖然后日夜临习不辍,避免被一些恶俗之风所蒙蔽。

孙过庭《书谱》

三、在继承中寻求创新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都向商业化发展,书法作品逐渐成为书家赖以谋生的工具,原本高雅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功利之心消磨殆尽。“丑书”就是这一社会背景的产物,一些书家的“作品”竟被吹捧到上万的高价,这一现象成为书法走向正统的最大障碍。传统的书法艺术是以人文理念为根基的,书法艺术无论是其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特质,都蕴藏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继承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坚守艺术最正统的审美倾向,才能在飞跃发展的当今社会真正树立起正确的创新思想旗帜,才能真正地弘扬书法艺术③。

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传统艺术,在继承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开拓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这些基本要素,书法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与价值。一些自称“书家”的人还没有认真临习碑帖,就开始炫技、玩线条、玩墨象,基本功太过拙劣,从何谈文化底蕴?这些所谓的创新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什么所谓的“射书”“丑书”,其存在毫无根基。中国的书法从夏商的图画、甲骨到魏晋的五体兼备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正是汉字的独特造型,为书法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基础,因此脱离汉字谈书法,犹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是其综合素养的内在体现,所以书家必须具备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学修养、高尚的风格情操,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才能使自己的书作达到情驰神纵、妙然超群的境界。

四、结语

任何艺术都需要创新,书法艺术亦如此,但这种创新不是强加于心,不是书家刻意而为的,需要真情实感,即真性情。真性情是我们对生命产生最高认知后,由内到外的自然流露。这种主观情感的出现与爆发往往是由外事外物带来的,它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对于真正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它的产生却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书法家把心性、修养、情感倾注于创作当中,心理层面上的不自觉模仿,从而创作出反映主体性格与情趣的作品。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书如其人”即是如此。创新要达到“中和”的境界。早在明代,项穆为了匡正当时书坛的低迷之风,挽狂澜于既倒,将“中和”标榜为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他这些独到的见解也适用于当今的书法界,为我们提供了书法继承与创新的范式。

注释

①黄超华:《“丑书”盛行与审美瘫痪》,《南风》,2021年第32期第68-70页。

②朱文晶:《从傅山、刘熙载书论管窥现代书法创作中的丑书现象》,《艺术百家》,2012年增刊第2期第277-280页。

③王玉鹏:《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艺术家》,2021年第2期第139页。

猜你喜欢

书坛书家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杂说书家之性灵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我行我秀
当代书坛二十家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