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大学“仿真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培班结业作品展举办

2023-02-20赵墨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5期
关键词:研培南通刺绣

赵墨

12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南通大学“仿真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養”研培班结业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开展。此次展览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国美术报》社、南通大学共同主办,南通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承办,江苏凯利绣品有限公司参与合作,共展出了23名学员的40余幅优秀作品及部分导师作品。展览不仅向社会展示了新一代仿真绣传承人的技艺和精神风貌,也是对研培成果的一次评估和检验。

开幕式上,南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卫东,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南通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金蕾蕾先后致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致辞并宣布展览开幕。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一级巡视员、国家非遗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南通大学特聘教授马盛德,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青云,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范扬,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裔萼,中国国家画院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主任卜登科、山水画所所长方向、理论研究所负责人陈明、花鸟画所原副所长姚大伍、教学培训部副主任程兴林、美术馆副馆长常欣、总务处副处长(主持工作)任明辉,南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季婕、艺术设计系副主任阚璇、艺术交流中心主任朱沁娟、美术系主任助理张敏,南通市装裱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建彬,南通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冯丽、花丽、姜幸民 、蒋怡、周芬和学员代表,以及《中国美术报》社副总编辑冯知军、马子雷,事业发展部主任程瑞鑫,艺术中心主任王会、副主任饶怀安,编辑部主任刘晶,办公室副主任张丹和全体工作人员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辑金新主持。

徐涟在致辞中说,中国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都有自己的刺绣特色与风格。仿真绣作为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是在东西方艺术交流的时代背景下,创始人沈寿从日本刺绣与西洋绘画中获得灵感,将西洋绘画的透视、明暗与刺绣工艺的针法、用线相结合,加之对刺绣题材的全新突破,形成的一种独树一帜的刺绣门类。徐涟在致辞中首先肯定了仿真绣的艺术性,“一个多世纪以来,苏绣中的仿真绣从实用目的的‘工业生产升华为以针为笔、以线为色的‘艺术创作,可以说,南通仿真绣的出现,很好地诠释了传承与创新的意义”,并就仿真绣的命名是否可以重新探讨谈道,“仿真绣,是以自然对象为真,还是以绘画作品为真?今天参展的各位传承人,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对色彩微妙变化的精准把握,没有对明暗光影的深刻理解,不可能呈现出这样的作品,所以如果只停留在‘仿真的概念上,是否会降低刺绣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不仅是一个名称的问题,对于仿真绣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指引意义”。作为国家级美术创作和研究机构,中国国家画院要以此次展览为契机,积极探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升华的路径方法,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南通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清末状元张謇于1912年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南通大学现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成效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王卫东在致辞中表示:“高校作为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非遗薪火相传的重要任务。南通大学承办此次研培班,旨在为非遗传承提供专业的教学平台,提高社会对南通仿真绣的认识和关注,加强刺绣传承人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为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今后,南通大学也将继续探索,培养富有时代精神和创造力的艺术人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自2015年启动以来,构建起专业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广阔平台。本次研培班即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框架下,首次举办的面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仿真绣的研培。张卫在致辞中介绍了此次研培的相关内容,他介绍道:“本项目自2023年6月发布招生简章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来自刺绣传承人的积极响应,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位刺绣传承人、从业者、爱好者的踊跃报名,最终录取了23名学员。其中不仅有汉族学员,还有苗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的优秀传承人,他们在研培期间共同学习,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的相互交流和经验传承。本次研培,我们还邀请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南通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金蕾蕾领衔的强大导师团队,充分利用南通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平台,并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通过课程学习、实践见习、田野考察等方式,提升学员在刺绣发展史、美术理论、文化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各位老师和各位学员的刻苦努力下,本次研培理论及实践课时远超于计划课时,圆满完成了人才培养的任务。”

“通过参与此次研培班,真正让我看到了守正创新的成果,看到了薪火相传的火种,看到了南通仿真绣的希望与未来。学员们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他们都带来了极具地方特色、风土人情的传统刺绣手工艺,我们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也给我注入了新的精神和活力。今天,研培班的同学们就结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刺绣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传承者的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金蕾蕾作为研培班的老师,在饱含深情的致辞中充满不舍地说道。

《中国美术报》社与南通大学今年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此前已联合主办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和全国高校美术教师教育联盟论坛等活动,计划明年还将在南通举办首届艺术节。金新就《中国美术报》社与南通大学合作关系的展望以及本次展览谈道:“今天的展览是我们《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承办的首个非遗类展览。南通作为仿真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刺绣历史和独特的技艺传承,沈寿等诸多刺绣大师和艺术家们为刺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南通仿真绣已经成为南通地区重要的文化代表,并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刺绣画卷,他们以丝线为笔墨,以布料为纸张,将大自然的美景、历史的风云、民间的故事、时代的风貌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马盛德在接受采访时就非遗传承的守正创新问题为大家分享道:“非遗传承最首要的问题是‘守正。此次研培班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南通仿真绣)代表性传承人金蕾蕾作为导师,无疑确立了此次活动的‘正统性;在守正的基础上,非遗如何突破旧有传统,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与新时代新生活产生连结,是非遗传承的‘创新问题。通过展览中的作品,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它们的题材已经突破了仿真绣原有的模式,很多学员在这一个月的学习中,已经找到了一种通过刺绣表达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一种与当下的生活发生连结的刺绣语言。传承的目的是文脉不被中断,而文脉的延续正是非遗保护的核心。”

作为南通籍艺术家,范扬首先表达了一种亲切感。他说道:“此次研培班结业作品展在《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举办,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我们南通的刺绣艺术登堂入室了,进入了国家级的展示平台并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再加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鼎力支持,这些都会极大地督促和鼓励年轻一代的刺绣人,让他们能更好地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刺绣艺术。”

裔萼评价说:“南通仿真绣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研培班结业展”展示了非遗仿真绣艺术蓬勃的生命力,学员通过细腻的针法和丰富的色彩表现,展现出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驻足展厅中,观众不仅能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更多可能。

陈明在采访中谈道:“南通大学‘仿真绣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研培班依托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的专业教育平台,在南通仿真绣传承人的指导下,基于传统工艺,开拓创新,在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获得很多成果,此次结业作品展正是这些成果的体现。从展览中可以看出新一代仿真绣传承人扎实的基本功底和活跃的创作思想,呈现出中国传统工艺薪火相传、欣欣向荣的格局。”

赓续经典,薪火相传,在新时代里仿真绣技艺将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猜你喜欢

研培南通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清新唯美的刺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刺绣新生
主题混合式研培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再议研培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