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的花鸟画教学与创作

2023-02-20杨晓萌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5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中国画

杨晓萌

【编者按】在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教学与创作将面临怎样的时代变革?12月7日至14日,“文质清华——2023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师作品展暨教学研讨会”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教学作品展”共同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多维度展示与总结了新时代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创作的成果。与十年前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教学创作展相比,中国的花鸟画教学与创作已发生了巨大改变。本报聚焦新文科背景下花鸟画教学与创作的多个议题,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家答疑解惑。

花鸟画的多元化思考与交叉融合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新时代花鸟画的创作、教学、研究,面临着时代语境的更新与当下学科建设的整合发展,花鸟画科如何完成当代转化,完善学科建设,从而在传统画学体系的时代转型中实现跨越发展,是摆在今天花鸟画家与相关研究者面前的课题。

尤其花鸟画的表现题材、画理画法和画科特质,决定了其面对当下社会与文化情境的现实处境和应对策略,需要切实解决好三组范畴的关系问题:一是图式与图像的关系,在古代花鸟画和20世纪以来的近现代花鸟画传统语汇中,提炼认知图式结构和构图章法的艺术规律,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地整合与消化当代图像的媒介形式;二是画理与画意的关系,有机转化视觉图像之感官冲击与传统笔墨之画意的关联,通过对于传统画论和花鸟画创作论的深入研习,发掘花鸟画艺术在工笔、写意、没骨画法,及笔墨、线条、色彩等本体语汇的现代表现力;三是学院与学脉的关系,一方面进一步拓进花鸟画创作及其传习研究的现代理路,使之与百余年以来的近现代美术学院体制相契合,完善临摹、创作、写生教学体系的转化;另一方面强化对于近现代花鸟画大家文脉的研究,形成以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陆抑非、唐云、陈之佛、于非闇、李苦禅、陈半丁、郭味蕖、田世光、俞致贞等20世纪花鸟画大家为中心的学脉体系,推进学院花鸟画的当代演进。

花鸟画如何走向当代、走向未来?如何更为精深地探研花鸟画的地域与物候因素,将其既有的江南传统、北方田园花鸟、热带雨林植被、边塞诗意花鸟等题材推向广阔的境界,并赋予其生态环保的社会价值和蕴涵诗意的寓意象征,是新文科、新艺科背景下花鸟画创研所需解决的重要命题。

多元文化下的花鸟画新路

岳黔山(中央美術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我们已进入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新时代,强调学科重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交融是文科的新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花鸟画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目标归根结底是守正创新。什么是中国画的“正”?什么是不失中国画特性的“新”?

中国画的核心包括人文思想、笔墨精神、写意精神、诗意情境等,尤其是花鸟画,每个物象都有强烈的人文精神指向。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科技、新技术给中国画带来了一些新的转型方式和创作模式,例如艺术家利用多媒体手段,直接在电脑上做出效果图,然后再使用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将其搬到纸上去。这样的确可以产生新的样式和图式,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花鸟画的创作,存在着写意精神、笔墨精神、诗性诗意丧失的问题,所以创新仅局限于新的图式和样式,这样就有可能让中国画消失了。

到这个时候,中国画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就成为当下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创新是在不抛弃花鸟画的核心审美价值观基础上进行的创作转型。传统花鸟画是反映文人士大夫人文情怀和精神状态的载体,但现在,艺术已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要与时代、与世界相关联。中国画的创新也不再是单纯个人情怀的展现,而是要与时代同步伐,反映时代精神、时代气息、时代审美。

对此,中国画的教学也要有坚守、有创新。实际上,当前学校招考的学生都是通过素描考试进来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中国画的笔法并没有吃透、理解、消化成自己的修养,在还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画时,就让学生去思考创新,这样有可能把中国画的画种给创没了。在当前许多全国性展览中,有大量四不像的绘画作品,它们既可以参加版画展,也可以参加设计展,还可以参加水彩画展,我们已经辨别不出来它是什么画种了,中国画的个性特征越来越淡化和模糊。因此,教学改革中,我们不能把中国画的优长改掉,把绘画的特性改掉,中国画的核心审美价值观是决不能放弃的,只有保证了这个,中国画才不会走偏。

新时代花鸟画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于光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学院原党总支书记、教授):花鸟画的发展与创新是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当前花鸟画的一些创新思路并不特别融洽,例如直接把西方的东西照搬拿来用在画面上,这是不和谐的,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借鉴西方的同时,不能舍弃自身的面貌,缺失花鸟画的生命体征,这既是传承,也是花鸟画发展与创新的前提。

所谓传承创新,即归纳总结出花鸟画的基本发展规律,在规律和非规律之间找出一条创新之路。教学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画特有的发展规律,例如本科阶段的教学一般从临摹开始,学生要了解什么是值得你去追随和模仿的;研究生阶段要启发学生思维,主动探寻哪些是适合自己的,哪些是不适合自己的,这一过程写生是关键;到博士阶段要让学生主动阅读文史方面的著作,中国画是一门将诗、书、画、印熔铸为一体,并集中了中国传统艺术诸种门类的综合艺术,深厚的学养有助于学生研究规律、把握规律,并把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创作中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我们要在技道合一的前提下谈发展创新。

创作上,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自然,画家在创作中要将自然和中国传统绘画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和谐统一起来,作品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题材方面,花鸟画创作更倾向于选择生命力强的题材,画家的使命之一就是在创作过程中挖掘生命最本质的东西,所以在创作中画家要将纯熟的技术和中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念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使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达到新的境界。

中西绘画艺术差异在花鸟画中的体现

刘万鸣(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国画院副院长):东西方艺术是两个不同的艺术体系,20世纪初,中国一批有志之士留学欧洲学习西方绘画,并以西画为参照改良中国画,形成了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新面貌。此后,如何在继承本民族绘画的同时纳入西方外来绘画元素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

其时借鉴吸纳外来的艺术,首先取决于我们对本民族艺术的认知程度,如果对其只能粗浅表面地认识,那么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也一定会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发现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我们要找到中西艺术的异同,从绘画语言来看,线条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西方绘画体系则强调通过体面明暗塑造物体的形状体积。中国画的线性艺术和西方的体面艺术虽然表现方法不同,但它们有着相同的契合点,即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诠释事物美的本质。如果以素描为参照,两者会在表达上存有不谋而合的地方,中国画的线条通过笔墨的轻重、疾徐、粗细、枯湿、浓淡、疏密来表现对象的体面、质感、量感等,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线条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及至现代,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画的创作也融入了西方的绘画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家的造型观。同一个物象,与古人相比,由于今天我们的绘画语言存在差异,对形的取舍归纳也有了变化,然而这不单纯是技法问题,当下的艺术家不缺乏独特且高超的技法,但真正把物象的内在精神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更需要我们人格精神的塑造。作为新时代的中国画画家,体现艺术高峰是我们当下重要的艺术追求。中国画强调写真,即注重对物象内在本质的深刻表达,即抓住个体生命的风骨和神韵,达到一花一世界的境界。面对外来文化,我们不能全部排斥,也不能全盘接纳,需要以冷静的头脑、丰富的阅历和学识,兼容并蓄,在继承本民族优秀传统艺术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把中国花鸟画的教学和创作向前推进。

地域文化对花鸟画的影响

许敦平(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地域文化对中国花鸟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域总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甚至一个区域便有一个区域的特色,各个地区汇总起来,就形成了多样化的人文风貌,绘画风格也是“十里不同风”。值得一提的是,以花鸟草木为描绘对象的中国花鸟画,地域风物甚至气候对于独特画风的影响尤为明显。当然,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审美心理对传统花鸟画创作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

我认为,影响当下中国花鸟画的教学和创作,离不开两个传统:一是中国画传统经典的影响。就全国美术院校的中国画基础教学来讲,都十分强调“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基础教学就一直注重以宋元为主的传统技法训练。另一个传统则是各个区域文化影响下而形成的地方特色绘画传统,于中国花鸟画尤为明显。我们对于“岭南画派”的传承,秉承“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开放兼容的精神,关注现实,注重生活气息,而非技法的亦步亦趋。

但不可否认,当今信息交流频仍,因而在获取知识极度便利的环境中,地域文化也日趋同质化了。从近十年的各类展览和交流考察中不难发现,各个院校的中国花鸟画教学的创作成果,面貌差异性并不明显,特别是偏重工致制作一类的作品,很难区分彼此。这些作品素材来源单一,过度依赖图片,缺乏生活体验,重臆造而轻意境、意趣,审美导向深受各类展览评选机制的影响,从而消弭了地域文化在花鸟画形成个性化风格中的积极作用。这是非常遗憾的,也是当下业界同道应该省思的。

当代高等艺术院校花鸟画一流课程的构建

李云涛(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花鸟画创作训练A工笔B写意”在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天津美术学院的花鸟画一流课程构建,首先是建立在自身的优势的基础之上,立足于自身独特的花鸟画教学体系。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天津美術学院的花鸟画教学在表现能力和审美趣味上秉承了博大深沉的传统美学精神。以李鹤筹、张其翼、孙其峰、溥佐、肖朗、韩文来、霍春阳、刘文生、贾广健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教育家、艺术家,共同构建了系统完善而具有独特创新性的花鸟画教学体系。这个特色鲜明的教学体系,是进行一流课程建设的基石。

工笔花鸟是课程建设的主干支撑。天津美术学院的工笔花鸟教学直追宋元,守正而创新,李赫筹、张其翼、溥佐等老先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贾广健任花鸟工作室主任期间,他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编写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使工笔花鸟的教学依托文化传承以及宋元以来的传统写生正脉;紧随时代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工笔花鸟的传承强度、艺术维度和研究深度。

承袭自元明以来的小写意文人画风,是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的一大特色。孙其峰是这一教学体系的奠基人,霍春阳主持教学期间,重视笔墨语言深入到文化内涵之中,天津美术学院的小写意文人画风影响了几乎全国的花鸟画界,注重提高学生具有文化内涵的审美能力,重视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更重视对传统的现实表达。

没骨花鸟写生与创作是天津美术学院教学的重要特色,也是花鸟画一流课程建设中的亮点。从美术史的角度上讲,天津美术学院的没骨花鸟教学在没骨花鸟画的发展中起到了“扶危继绝”的作用。承袭自李鹤筹、孙其峰的没骨写生,在贾广健主持花鸟画教学时期,他以个人在没骨花鸟画上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实践,把没骨花鸟画的创作与教学推进了一大步。天津美术学院的没骨花鸟教学远追徐崇嗣,近承恽南田,使濒临失传的没骨花鸟画法得到延续,并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青年没骨花鸟画家,在全国形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教学中最具特色的一流课程。

当代花鸟画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梅忠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我曾在专著《中国画教育现状》(重庆出版社2008年出版发行)中主要探讨了当代高等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问题。那个时期遇到的问题,比现在还要错综复杂,1999年的教育产业化倾向,让中国画专业无所适从。在教学方面,坚持传统的固执保守与探索创新的五花八门,使得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看似“繁荣昌盛”,实际上毫无章法可言。因为,教育产业化的导向,淡化了中国画艺术教育原本应该秉持的文化属性与民族绘画要素之本源,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么因循守旧,要么随性发挥,所谓的教学大纲只是做做样子,没有具体内容,更谈不上具有让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内容,所以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究竟如何才能学好中国画,各自为阵,花样纷繁。

20多年过去了,当代高等美术院校里的中国画教学又是什么状况呢?我惊讶地发现上述现象仍然具有普遍性。虽然各院校都具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规划,但其状况跟以前很相似,甚至比以前更表浅化了,尽管各校采取了很多诸如讲座、工作坊外聘专家授课、多媒体全球资源共享远程授课、网络精品课线上教学等方式,但学生对如何学好中国画仍然处于被动状态。

究其根本,我认为当代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应当由教育部主持聘请中国画方面教学经验丰富、中国画研创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兼艺术家,编写出全国高等美术院校中国画教学统一的本科教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大纲,分别罗列出本科阶段和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研习中国画艺术所必须临摹和建议临摹的经典画作,必须阅读和建议阅读的国学文化、艺术史论、中国画学演进史论及其描绘技法演进变化发展的参考书目,让学生心中知道深浅,明确目标。我以为这才是当代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最应该抓紧解决的问题。

花鸟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韩璐(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教授):中国画的教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按照教师个人的兴趣偏好来进行,更不能用个人的艺术观点和审美导向来灌输,而是要在规定的框架下,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分阶段实施。我将中国画的教学分为三个层次阶段——本科层次阶段、硕士层次阶段和博士层次阶段,每个层次阶段间的推进过程是完整的一体化教学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教学和培养目标。本科教学着重解决学习方法问题,研究生教学解决的是研究方法问题,博士生教学解决的是破题方法问题。在不同阶段明确不同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学是不可以走回头路的。

以花鸟画的教学为例,本科阶段,我们把两宋时期的绘画作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分单元深化,并严格按照宋人的造型、设色、用笔、材料向前推进教学。因为这一绘画教学体系延续至今基本没有大的改变,这就是中国画传统的基础绘画技艺教学方式。本科阶段的教学我并不主张教师把过多的个性化探索内容放入教学过程中,因为宋画是酒,酒要喝得越醇越好,不能掺水,掺水味道就不醇厚了。

教育应该保持它的稳定性、一贯性、有根性,这个很重要。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老师可以按照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能力和需求进行相应地植入,例如研究生阶段要解决的不仅是绘画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东西方人文艺术的互鉴与融通、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等文化问题。尤其是花鸟画的梅、兰、竹、菊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特性,具有人文属性,成为人格化的君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体悟和品味一个题材背后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到了博士生阶段,不仅要体会人文内涵,要传承文化精神,梳理人文脉络,还应结合当代图式和审美诉求传达和彰显时代精神。

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分别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即本科阶段培养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研究生阶段培养一个有道德修为的人,博士生阶段培养一个有发展潜质的人。十年磨一剑,我们的一体化教育也可称之为“十年一剑式教育”。培养的是完整的人,弘扬的是高尚的美,传承的是深厚的人文精神。

當代花鸟画教学改革目标与方向

马新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信息全球化无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个院校同学的交流互鉴。因此,在实际中国花鸟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需要继承传统,也需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动改革和创新,而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与解决“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议题。

当代花鸟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仍然是笔墨问题,大多数本科生的造型基础是通过素描速写获得的,但笔墨不单是语言,更是思想,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不是仅依托考前的造型手段所能达到的范畴。笔墨教学,应将其提升为民族传统绘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来研究。新时代的花鸟画教学,更应思考工笔的写意化和写意的精妙化,从而推动花鸟画发展和教学方向的革新与进步。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即强调笔墨本身的美感,即强调艺术形式之美。现阶段工笔花鸟存在的问题,整体笔性弱化,缺乏往来、顺逆、起承、转折等强弱变化,只能体现形式不能体现性情与风骨,所以在花鸟画教学的笔墨和立意中应强调“写意性”。写意“精妙化”指的是大写意也要做到笔精墨妙,绝不是匆匆一挥而就。

在教学中,更应拓展学生视野,在对经典作品传习摹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特质,使学生能够对传统产生共鸣,同时又能够保持和发展自我个性,人格的独立才是风格独立的根源。新时代的花鸟画教学,需让学生理解创新是生命之新而不是形式之新。创新在形式上有所体现,但形式不是最终追求目的,新时代花鸟画图式花样百出,缺的不是新想法新花样,而是需要有更多有生命力的作品出现,要引领学生思考何为创新,创新意味着什么。花鸟画的教学仍需关注和思考花鸟画和文人画的紧密联系,在学习笔墨技法的同时,增加文史哲科目,深入理解其背后的人文思想精神内涵。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新时代花鸟画教学仍需立足传统、观照传统,再求索创新,否则创新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传统是经典,是有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不仅是过去,也是现在和将来。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花鸟画中国画
天津美术学院作品
中国画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天津美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选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