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善思 乐于进步
2023-02-20冯静
冯静
摘 要:课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参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入研究、不断探索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文章从“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善思能力”“以生活为本源,提高‘善思能力”“以作业为延伸,锻炼‘善思能力”三方面探讨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能力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善思能力;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4-0026-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教师要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自身教学方式的革新,通过多种途径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围绕数学问题展开自主分析,使学生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促进其“善思”能力的提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善思”的因素
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在教学中受到传统“以教师为主”思想的束缚和限制,过于注重自身的“讲”,很少给学生提供亲身参与、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一味地关注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导致他们的思维水平难以得到大幅提升。笔者认为,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善思”能力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就会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他们会过于依赖教师,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长此以往就会阻碍其思考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所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使他们今后面临生活中各种问题时能够正确思考[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能力可以让他们学会思考,并养成自主探究的意识,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对相关的数学问题或现象展开分析、探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达到“内化所学”的目的。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掌握“善思”能力可以讓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当学生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后,他们就可以通过个人的能力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查漏补缺,养成自学的好习惯[2]。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他们带着较高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实现自主、高效学习。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是思考,而“善思”则是指学生善于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必定离不开他们个体思维的参与,学生需要调动自身已有的经验,根据所学的知识对新的问题展开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通过层层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能使他们的思维水平获得由浅至深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善思”能力也具有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善思”能力
1.设计启发问题,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心脏”,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过程都是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3]。设计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某个数学现象或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的探究,提高其“学”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情和认知水平来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某个重点内容的独立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善思”能力。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两个图形的共性与区别,并提高他们学习本课的热情,教师结合本课内容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启发性的问题:“同学们,你能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和比一比等操作活动,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主要特征,并探寻二者的联系吗?”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展开了独立思考与探究,如以下是几位学生的思考过程:
学生A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边是一样的,左右两边也是一样,通过动手测量发现四个角都是90°,在验证的过程中得出了长方形的特征。
学生B则通过“折一折”的方式对长方形卡纸进行对折,发现两条对边竟然可以重合。
学生C利用三角尺测量正方形的边,发现它的四条边长度都一样。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关于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总结的表格,在此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
2.设计分层问题,循序渐进深入思考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及思维水平各方面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针对他们所处的层次水平来设计分层次问题,尽可能从易到难地向学生呈现问题[4]。这样与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相符,
才能使他们按照由浅至深的思维规律对问题展开分析与思考,从而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分层问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使他们在原来的思维基础上获得发展。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设计了分层数学问题,并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向学生呈现,具体如下:
基础性问题:
小张在阳光超市买了12根中性笔,一共花费21.6元。小李在好再来超市买了15根中性笔,一共花费37.5元。阳光超市的中性笔单价是多少元?好再来超市的中性笔单价又是多少钱?哪个超市的中性笔更便宜?
发展性问题:
在今年的植树节五年级(三)班一共购买了17棵树苗,并把它们平均栽种在122.4米的小路上,请问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开放性问题:
刘爷爷家里有一块长26.4米、宽20.1米的长方形菜地,有一面是靠着墙的。请你思考:
(1)刘爷爷要用篱笆把这块地围起来,最少需要多少米的篱笆呢?
(2)A公司报价每米篱笆需要2.5元,B公司报价篱笆一共需要173.16元,你帮刘爷爷算一算,应该选择哪家公司呢?
分层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循序渐进的思考,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以生活为本源,提高“善思”能力
1.挖掘生活素材教学,唤醒经验促进思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这一重要思想。该思想认为与生活脱离的教育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生活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源泉,教师必须注重对生活中相关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让教育回归生活[5]。因此,在该思想的影响下,数学教师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来实施教学,通过引入生活素材来唤醒小学生的已有经验,降低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难度,以此来提高其“善思”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这部分时,教师考虑到这两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了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在游乐场、校园和家庭中都看到过哪些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可以促使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思考。如大部分学生都去过游乐场,他们可以在游乐场中找到平移运动,包括“缆车”“小火车”“滑梯”等;旋转运动,包括“大风车”“摩天轮”和“转椅”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经常看见的平移、旋转现象,如推开窗户、升国旗、乘坐电梯等,并要求学生对这些现象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思考,在学生掌握图形运动特点的同时促进其“善思”能力的
提高。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确保学生乐于思考
《课程标准》强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情境具有感染人、带动人的重要作用,构建适宜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因此,教师要联系生活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对数学问题展开分析和探索,确保他们乐于思考、乐于探究,在分析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并体会到负数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师就联系生活为他们创设了相应的学习情境,具体的情境如下:
情境1:利用課件出示气温的截图。大屏幕中是我们城市12月31号以及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你知道天气播报人员怎样读出冬天的气温吗?零下应该如何用数学符号表示呢?
情境2:小明家这个月的收入是2000元,水电和燃气费用支出是1000元。你可以用正、负数来进行表示吗?
以上教学情境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可以拉近学生和本课内容的距离。在情境1中,学生需要结合关于气温的认知经验展开思考,初步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并在读气温的过程中体会到零下用“-”表示。在情境2中,学生需要运用正负数来表示家庭的收入和支出,在此过程中思考如何通过正负数对生活中的收支进行描述。这样的情境可以确保学生乐于思考,促进其“善思”习惯的形成。
(三)以作业为延伸,锻炼“善思”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以作业为延伸对学生的“善思”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布置实践性、探究性强的课后作业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实际操作的空间和机会,使他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学生“善思”能力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讲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后,教师摆脱了以往书面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设计了需要动手操作的课后作业,作业内容如下:
1.标识(logo)的创新设计
(1)观察教师在微信群展示出的标识(图略),认真想一想: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标识呢?图片中的哪些部分属于轴对称图形?
(2)结合上面几个标识,为所在班级设计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标识。(一定要是轴对称图形,并附上自己的设计思路)
2.大自然采风系列
在现实生活中你一定看见过植物的叶子、花瓣,它们都是天然的,有着各异的形状,有的本身就可被视为轴对称图形。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大自然中采风,找一找在生活中有哪些植物叶子和花朵是轴对称的,并动手操作,尝试把树叶和花朵随意搭配成一幅“轴对称”的精美作品。
这些课后作业有利于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使他们在亲身参与、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存在的轴对称现象,在巩固轴对称图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善思”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课程的抽象性相对较强,开展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个体思维、独立思考等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技能,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进一步领悟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各方面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奠基期”,教师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巧设问题、联系实际生活及优化课后作业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善思”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尹静.善学、善行、善思,追寻数学的美好[J].江西教育,2023(38):2.
许钦翔.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探索[J].家长,2022(31):63-65.
费娟.爱问、善思、会探,助推学生数学素养的获得[J].第二课堂(D),2022(7):94-95.
李明哲.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的有效策略[J].知识文库,2021(23):70-72.
商万群.善思 寻理 讲理: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思考[J].新课程,2021(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