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育人视域下“1+4+N”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探究

2023-02-20林莉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莆田家风课程体系

林莉

摘 要:文章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的要求为指导思想,阐述如何基于莆田地域文化,整合区域资源,开发多项活动主题,打造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形成“1+4+N”课程体系,充分融合考察研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方式,旨在促进“五育融合”理念的落实,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实践育人;“1+4+N”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34-0038-03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四个方面明确了小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同时要求中小学校在地方指导下,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在《纲要》的指导下,我校基于莆田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1+4+N”课程体系,即“1个基地,4艺实践传承,N个主题传承地方文化”。其中,“1个基地”

是指校内省级家庭教育基地及法治教育基地传承好家风,家校社一起联动,追寻莆阳名人的足迹,探寻“文献名邦”“大国风范”的家风家训家教,培养学生家国情怀;“4艺实践传承”是指校内创客工艺坊及劳动实践园实践基地传承“四艺”文化,将工艺坊内的纸艺、木艺、陶艺、农艺完善提升,纳入生产劳动课程体系,

增强学生对工农业生产的价值体认,使其体会劳动者的艰辛与收获;“N个主题传承地方文化”是指开发莆田特色文化资源,如民风民俗、家乡特产、名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洋文化、母亲河等,形成多个主题活动,借助研学旅行契机,传承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一、课题实施的意义

(一)开发了特色校本课程

教师通过大力整合莆田地方文化资源,构建了“1+4+N”课程体系,由此开发出综合实践课程层面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式的课程结构。教师利用学校现有的家庭教育基地、创客工艺坊、劳动实践园基地等优势,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实践活动,切实发挥了校本课程的育人作用[1]。

(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1+4+N”课程体系的实施,不同学段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各类活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莆田地方文化有了更多且更深层次的了解,能够说出莆田名人及其英勇事迹,在生活中自觉传承莆田好家风;掌握了“四艺”制作的基本技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伟大力量,感受到了莆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魅力;形成了良好的劳动品质,提升了劳动能力。总之,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塑造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真正在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有所获,并且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學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师团队在共同打造“1+4+N”

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专业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对莆田地方文化也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能够整合文化资源,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另外,教师团队还能与家庭、社会组织、公益场所等实现良好的沟通配合,实现了家、校、社的有机联动,专业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四)打造了特色校园文化

“1+4+N”课程体系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校本特色课程,其开发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该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所建立的实践基地、打造的创客工坊等,都包含着浓厚的莆田地域文化,有助于构建以莆田文化为媒介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在这样的校园中感受莆田文化的魅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结合学情安排课时及内容,保障课程连续性

课时设置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

律[2]。《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有明确要求,即小学1~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学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按照《纲要》要求确定校本课程的课时,最大限度地确保“1+4+N”课程体系真正落地执行。同时,我校教师还结合不同学生特征,安排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如1~2年级以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为主,

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并学习必要的劳动技能和安全常识,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3~6年级以社会调查、设计与制作为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最大限度地保障校本课程实施的连续性。

(二)培训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指导能力

现阶段,学校负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存在着数量不足、专业薄弱等问题,这会影响到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进一步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对课程的指导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到市、区综合实践示范校跟岗学习,并请专家到校做专题讲座,开展业务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指导能力。同时,学校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参与一系列培训活动,如参加本市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研修项目培训、参加市教育学院举办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与评价方面的专题研讨等。

(三)搭建家校联动平台,传承优良家风

家风是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和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好遗产[3]。

学校要承担起引导学生自觉传承优良家风的责任,依托校内省级家庭教育基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亲子家庭社会实践活动,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家风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感受优良家风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校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着手实施:学校方面积极宣传莆阳良好家风;家庭方面积极配合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支持学校开展家风传承综合实践活动;社会方面提供社会实践场所。

(四)深挖地方特色资源,整合课程内容

1.打造N个主题活动,传承地方文化

(1)开展研学旅行,了解地方文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团队,依托莆田市“文献名邦”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带领中学段学生开启了一段主题研学实践活动旅程,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他们不知道的莆田历史,理解莆田传统文化,拓宽视野,促使他们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增长见闻,增进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使他们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受到启发,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4]。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了莆田博物馆,借助馆内莆田文化展区的历史文物及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莆田历史与实景,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地了解及体悟莆田文化的历史变迁和深厚底蕴,追溯莆仙渊源,也使博物馆的实践育人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还借助现代化设备与学生进行现场互动,带领学生一起探寻姓氏的发展及背后的文化内涵,梳理支派繁衍的基本脉络,让学生知晓“郡望”和“堂号”所代表的含义,感悟它们所传递的中华传统美德,认识到“堂号”是传承和维系家规、家训的重要标志。

学校通过开设莆仙文化研学课堂,指导学生制作传统版画,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探索手工拓印的创意,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空间几何思维等因素融入其中,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红领巾的创新意识下,拓展新形式,延长新生命。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探访莆田非遗馆,使其近距离地感受莆田的艺术成就,感受莆仙文化的绚丽多姿。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为了让学生对莆仙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学校还与非遗馆的工作人员合作,带领学生观赏并仿照制作莆仙传统戏曲中人物所佩戴的冠帽上的配饰。研学指导教师带着学生认识并了解莆仙戏中的角色,深入剖析人物角色特点,使学生在欣赏、观察和组合的过程中认识到盔头的基础特征,从而积极地去创作、欣赏和保护莆仙盔饰之美。

(2)挖掘美食文化,动手制作美食

莆田饮食文化有着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在传统食品加工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研学指导教师将食材的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等都植入特有的地方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味自己劳动果实的过程中,体会到莆田美食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学校还组织学生来到莆田市群众艺术馆,参加了

“舌尖上的莆阳”——莆田市非遗食品节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和品尝莆田各种特色美食,如哆頭土笋冻、林大爷麦芽糖、龙花担泗粉、新县方糕、枫亭糕。在活动中,学生利用工作人员提供的食材动手制作了莆田的地道豆丸,还在现场欣赏了“十音八乐”,穿着汉服体验汉文化。该活动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对莆田地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建设实践基地,传承“四艺”文化

我校结合地方实际建设了创客工艺坊及劳动实践园实践基地,将工艺坊内的纸艺、木艺、陶艺、农艺完善提升,纳入生产劳动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对工农业生产的价值体会和认识。

学校结合莆田地方文化为学生开设了素质课堂,将莆田地方传统工艺引入学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现场欣赏各种传统工艺制品,感受地方传统工艺文化的熏陶。比如,学校开设了剪纸课、刺绣课,还巧妙地借助节日契机融入闹元宵、剪窗花、做油纸灯笼等元素,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还在创意工艺坊为学生建设了一方小木工实践基地,旨在传承工匠精神。通过木工坊课程,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了各种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学习了木工作品的制作技术和流程,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有效激发,创造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学校还举办了学生木工作品展,让不同年级的学生相互交流与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增强了他们的校园主人翁意识。

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学校还为学生开设了陶艺特色课程,在创客工艺坊开辟了陶艺小天地,用于展示一些陶艺精品,营造出浓厚的莆田陶艺非遗文化。陶艺特色课程的实施,提升了不同学段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内的空地为学生打造了一片农艺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团队以此为契机,开发了农艺课程,并融入当前的生产劳动课程体系中,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在农艺课堂上,学生学习了种植技能,共同探索高效的种植技术,并参与种植劳动,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正确的劳动意识,改变了对劳动的固有观念,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了劳动品质。

(五)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关注学生体验

《纲要》在“活动评价”方面明确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活动评价应该突出发展导向、做好写实记录、建立档案袋、开展科学评价。为此,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应该实施多元评价。学校鼓励教师、家长、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到课程实施效果评价中,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构建多维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教师的指导能力。同时,各评价主体在评价时,不再以结果为导向,而是重点关注学生在不同活动课程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参与体验。教师还建立了学生个人评价档案,做到每日一评、每周小结、每月汇总、每学期终

评、每学年审定,将综合评定结果放入学生档案。这样一来,评价才不会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够发挥出育人作用[5]。

三、结束语

我校积极践行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理念,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纲要》为指导,基于学生自身兴趣,立足身边资源,结合莆田区域特色资源,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构建“1+4+N”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同时,我校把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与劳动教育融合在一起,整体设计、综合实施,使不同活动方式之间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切实丰富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参考文献

马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考[J].教育界,2023(1):74-76.

朱强.小学少先队实践育人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

张增.基于区域文化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架构[J].教书育人,2022(8):73-74.

温艳敏.利用本土特色资源推进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J].幸福家庭,2021(6):141-142.

黄丽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多元评价[J].文理导航,2018(8):73.

猜你喜欢

莆田家风课程体系
勤劳节俭传家风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家风伴我成长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莆田闹元宵
莆田系阴影下民营医疗的出路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