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分析
2023-02-20李昱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马鞍镇中心小学
李昱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马鞍镇中心小学
在新的教育时期,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殊学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环境。在保证小学生拥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加大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当前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经验,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准确认知,阻碍其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质量。要想有效抓住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及思维能力的关键期,教师必须清晰把握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教学优化策略。
1.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意义
1.1 助力学生拥有强大的意志力
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对于小学生的未来成长至关重要。若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支撑,小学生很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社会适应能力差,意志力有待加强。教师要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优势,为学生意志力的增强营造空间,使学生能以强大的心理素质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用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的品质为自身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2 排解学生面临的成长压力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压力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是如此。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若心理层面出现问题,不利于其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在社会大环境下,让学生学会排解压力,增加学生的抗压能力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小学体育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中,稳步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压力挑战。
1.3 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
拥有强大心理素质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能够以自信的姿态与人交往,用稳健的谈吐来获得他人好感。而心理素质有待提升的学生往往处于人际交往中的劣势地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持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体育教师应对此有清晰的认知,在体育课堂上营造和谐、愉悦的生生、师生互动氛围,缩短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助力学生消除隔阂,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2.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注意事项
2.1 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
要想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必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学方向,从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选择教学方式与内容,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营造高质量的心理素质增强空间。教师不能走进教学误区,以身体惩罚、言语讥讽等手段来提高学生身心承受能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取得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
2.2 平衡好纪律约束与学生自觉之间的关系
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只有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体育教学任务才能高质量完成。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学生付出长久努力。体育任务的完成对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与意志力水平有一定要求。小学生的自制力普遍不强,无法依靠自身自觉性完成相对艰苦的体育锻炼任务,教师必须用纪律来约束学生,采取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纪律约束双行的措施,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质量。
2.3 在体育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教师只注重理论指导无法高质量完成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任务要求,学生只有参加多种形式的体育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心理素质增强的机会。教师要在深耕课标、教学内容和仔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学生组织多样化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合作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性。
3.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现状
3.1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教师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而体育学科长久以来所受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教师的教学思想陈旧,忽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不利于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同时,教师持有的师生观念有失科学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除此之外,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有待加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不强,无法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成效。
3.2 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式单一
进入新的教育时期,小学体育教师仍未与时俱进地更新体育授课方式,对学生采取的心理素质培养策略过于单一,说教式的教育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期待,影响学生维持体育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往往以敷衍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3.3 缺少完善的评价机制
评价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课堂评价具有指向性作用,能够为学生指明前进方向,助力学生稳步增强心理素质。而当前评价的重要作用未引起部分小学体育教师的重视。一些教师以简单的总结代替评价,或者只点评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学生在心理建设方面的进步表现没有设立对应的评价标准,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1]。
4.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 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授课能力
小学生普遍具有向师性,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以自身高水平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断增强教学能力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学习兴趣,进而增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性。
首先,相关部门要优化教师招聘流程,可以与各大师范类高校展开合作,采取定向培养体育教师的策略,为学校储备高质量人才资源。教师的专业体育教学知识储备是否丰富应是考核环节的关注重点。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需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以此保证教师拥有适应教学环境的能力。
其次,学校要做好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提升奠定基础。一是制定详细、完善的培训计划与安排具体的培训负责人,保证培训的高效率开展[2]。二是定期为教师举办有关心理素质教学的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邀请相关专家组织讲座,提高讲座的专业性、实用性,并及时组织教师交流培训心得,助力教师内化培训知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三是开发线上培训平台,结合线上与线下培训优势,让教师在观看视频、完成答题和获得学分奖励的模式下提高培训学习效率,也为教师补充更多教学灵感。四是组织“以老带新”的活动,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一对一指导新入职的教师,帮助新教师快速熟悉教学环境及心理素质教学流程。
4.2 丰富心理素质教学方法,增加体育课堂的吸引力
4.2.1 把握学生的特殊心理状态,因材施教
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心理素质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而体育教师采取“一刀切”的形式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科学性不足。为了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效性,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提高体育授课的针对性。以因材施教理念为导向,使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得到切实增强。教师要通过调查问卷、日常观察或家访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水平和心理状态,据此将学生科学分组,为不同的小组制定不同的体育锻炼及心理辅导计划[3]。同时,教师要积极转变师生观念,与学生平等沟通,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相处氛围,更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提高教学计划制定的科学性。针对体育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在运球、健美操等激烈程度不高的运动中增强信心;针对意志力不足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培养其持之以恒的品质,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实际制定中长期运动目标,如制定跑步月计划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目标完成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以此维护学生的运动积极性,逐渐增强其意志力;针对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合作意识的学生,教师要为其创造与他人合作完成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机会,传授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技巧,使其在团体类游戏中提高合作本领和收获友谊,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4.2.2 家校共育,增加心理素质教育力量支持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力量不容忽视。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家长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体育教师只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就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共同商讨对策,及时交流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现状,才能在家长的教育力量支持下,有效提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质量。
首先,部分体育教师对家校沟通的意义认识不清,在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日常表现、解答家长的问题方面持抗拒心理,影响家校沟通价值的发挥。基于此,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体育教师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如加大宣传力度,并建立相关考核监督机制,对体育教师的家校沟通情况进行考核,以此督促体育教师提高家校沟通质量,使体育教师在信息畅通、共享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体育教育的实用性。
其次,教师要发挥体育学科的优势,组织“亲子运动会”,设置多个家长与学生合作完成的运动项目,使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与激励下收获比赛乐趣、增强比赛信心,更利于学生增强心理素质。
最后,体育教师要创新作业布置形式,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体育作业,在改善亲子关系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
4.2.3 用榜样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独特性,在榜样的激励下,学生更有前进动力。为了提高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效性,教师要合理运用榜样激励法,用榜样的精神品质感染学生,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合理选择榜样是榜样激励法成功运用的前提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体育运动能力强,或有高水平竞技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学生作为榜样,及时表扬、肯定这部分学生的努力与精神,以此激励其他学生不断前进。
其次,教师可以用自身作为榜样,通过向学生讲述自己的运动事迹,或向学生展示自己的高水平运动技能,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感,进而使学生自觉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再次,上室内课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图片或视频,用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带动学生克服困难,争取在体育学习方面取得新的成绩。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自己为榜样,即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推动自己持续进步。在体育授课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记录下来,如学会一套体操动作、掌握一个投篮技巧等[4]。学生在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心理暗示下,将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进而提高体育学习主体性,增强心理素质。
4.2.4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理论课的关键价值,创造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体育理论课相融合,传授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问题调试方法,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助力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在体育理论课上,教师要带领学生探讨心理健康的标准,询问学生是否明确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及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运用体育锻炼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增强心理素质。
4.3 完善课堂评价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效果,教师要突出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激励性评价的价值,不断鼓励学生的进步表现。除了评价学生在体育运动技能方面的优秀表现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坚持品质和意志力水平进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对增强自身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
其次,教师要丰富评价的方式[5]。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做出单方面的评价,难以保证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教师要设置同伴互评、学生自评等环节,推动学生加强交流,促进学生快速融入集体,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沟通本领,为学生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奠定基础。同时,在聆听他人的评价中,学生可以养成谦虚的良好品质。在对他人做出评价时,学生善于发现他人闪光点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助力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为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提升做出贡献。教师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导向来设置心理素质培养内容,平衡好纪律约束与学生自觉之间的关系,并多为学生创设体育实践机会。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教学观念,不断丰富心理素质教学方法和完善课堂教学评价等,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