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2023-02-20谭晶
谭 晶
(北京市中伦文德(昆明)律师事务所,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来,随着全国证券市场注册制的推进及配套政策落地,云南省也配套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企业上市倍增计划(2022—2025 年)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22 号)、《云南省资本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财规〔2022〕24 号),紧紧围绕上市工作目标,扎实按照企业上市倍增计划推进,努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成效。截至2022 年 12 月31 日,全省上市公司达到46 家(含港交所4 家),总市值8946.90 亿元,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16 家(主板16 家、科创板0 家)、深圳证券交易所24 家(主板18 家、创业板6家)、北京证券交易所2 家;拟上市公司共计10 家,其中在审公司1 家(天宝营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辅导公司9 家(昆明赛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鑫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博浩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云景林纸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瑞和锦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成达兴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赛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新三板”)挂牌公司58 家,其中创新层18 家、基础层40 家,做市挂牌交易6 家、集合竞价交易52 家。2022 年云南证券市场累计交易额为34992.29 亿元,客户资产为4632.37 亿元。
一、云南省推进企业上市情况
1.上市公司数量加速增长
1993 年随着云南白药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启动了云南省企业登陆中国资本市场的历程,1993—2018 年期间云南省新增上市公司36 家,平均每年约上市1 家。2010—2019 年,云南省上市公司由27 家增加至36 家,增速33.33%,地域全国49.75%。但2019 年以来新增9 家(华致酒行连锁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建投绿色高性能混凝土股份有限公司、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健之佳健康连锁店股份有限公司、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神农农业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船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恒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首发上市公司,平均每年约上市 2 家,公司上市速度大幅加快将近翻了1 倍。
从经济数据上看,全国31 省份2022 年全年GDP 为121.0207 万亿元,2022 年云南省GDP 为2.89 万亿元,排名第17 位,同比增速4.3%,占全国GDP 比重2.39%。从上市企业横向对比其他省份看,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从数量上看,云南省42 家境内上市公司排全国第21 位,超越了黑龙江、海南和广西;从上市公司总市值上看,云南省排名第21 位,较第20 名辽宁省相差约70 亿元。云南上市公司数量在不断增加。
2.上市公司质量大幅提高
一是上市公司市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截至2022 月12 月31日,全省46 家(含港股)上市公司中,20 家上市公司市值超100 亿元,5 家上市公司市值超500 亿元,2 家上市公司市值超1000 亿元,总市值排名前10 的企业为华能水电、恩捷股份、云南白药、沃森生物、贝泰妮、南网储能、云天化、云铝股份、红塔证券、驰宏锌锗,其中华能水电市值1188 亿元,位居云南省上市公司总市值第1 位。云南省上市公司市值不断增加。
二是上市公司业绩加快增长。根据2022 年上市公司年报统计,云南省46 家A 股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5685.96 亿元,同比增长9%,总净利润达334.8630 亿元,同比增长20.01%。2022 年亏损企业15 家,分别为云南锗业、云南旅游、云内动力、云南城投、云媒能源、我爱我家、太平洋、ST 美置、ST 交投、ST 景谷、生物谷、罗平锌电、龙津药业、大理药业、云南水务,其余31 家盈利。2022 年企业营业收入破百亿元,即云南铜业以1349.15 亿元位居首位,云天化753.13 亿元、云锡股份519.98 亿元、云铝股份484.63 亿元、贵研铂业 407.59 亿元、云南白药364.88 亿元、驰宏锌锗219 亿元。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整体形势不太乐观,但云南省上市公司以传统大型企业为主仍实现9%业绩增长。
3.上市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上市公司结构更加优化。目前,全省46 家上市公司,行业主要分布于有色金属、医药生物、化工等行业,形成了一批有色、化工、制药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上市公司如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后全国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优化了融资结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A 股市值最高的国产化妆品企业,恩捷股份成为鲤电池隔膜领域的全球细分龙头企业,云南白药成为全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领军企业,沃森生物成为疫苗行业的龙头企业,云南铜业、云天化、云锡股份、云铝股份、驰宏锌锗、云内动力、贵研铂业等一批上市公司也已发展成为有色金属、化工行业的龙头企业,有力促进云南省经济转型升级,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新冠疫情影响下企业仍实现一定程度股权融资。根据证监会云南监管局统计信息,截至2022 年12 月末,本年累计融资80.73 亿元。云南省累计实现上市公司首发融资10.08 亿元(昆工科技首发融资1.75 亿元、昆船智能首发融资8.33 亿元);再融资70.65 亿元(其中健之佳增发融资4.2 亿元、云南能投增发融资18.66 亿元、震安科技增发融资2.5 亿元、云南铜业增发融资26.75 亿元,贵研铂业配股融资18.54 亿元)。此外,恩捷股份拟增发融资128 亿元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云煤能源拟增发融资12 亿元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受理,川金诺拟增发融资15 亿元申请获得深交所受理,沃森生物拟发行可转债12.35 亿元、云天化拟增发融资50 亿元并公告再融资预案。尽管受到新冠疫情及首发企业融资规模影响,云南省股权融资规模出现大幅下滑,但仍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股权融资。
4.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云南全省新三板挂牌公司56 家,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批新三板精选层挂牌公司(现已平移至北交所)。
2020 年11 月30 日由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滇中产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方共同出资设立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股交”),注册资本1 亿元。云南股交的成立标志着云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正式建立,夯实了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2022 年12 月31 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开业运营。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云南基地、深圳证券交易所云南基地落户云南股交,为云南省拟上市企业培育和孵化创造了条件。
截至2023 年6 月6 日,现有挂牌公司131 家,托管企业26 家,展示企业112 家。云南股交设置了专精特新板、专精特新培育板、绿色能源板、绿色食品板、绿色康养板、金种子板、科技创新板七大板块,服务于云南省具有融资需求的中小微企业。
同时,云南股交还与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合伙,借助互联网工具推进优秀企业的“线上+线下”常态化路演活动,为云南股交挂牌企业提供信息展示、培训辅导、路演推介、投融资对接等多种服务,更好地服务云南中小微企业发展。
5.持续出台政策文件推进企业上市
为加快云南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助力市场主体培育,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企业上市倍增计划(2022—2025 年)的通知》(云政办发〔2022〕22 号)中“修订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专项资金制度,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推进企业上市(挂牌)”的要求,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制定了《云南省资本市场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财规〔2022〕24 号),云财规〔2022〕24 号文件对成功在A 股上市、新三板挂牌,以及云南股交挂牌的企业实施分阶段奖补政策,其中规定:对成功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不超过600 万元奖补;对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或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备案)在境外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600 万元奖补;对成功在北交所上市的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不超过300 万元奖补;对成功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0 万元奖补;对成功在云南股交挂牌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0 万元奖补。此外,部分州市也提出了适合当地的扶持企业上市政策,如昭通、楚雄、红河、普洱、丽江、迪庆、西双版纳、临沧等地也均有不同金额的奖补。
二、云南省资本市场发展存在问题
1.云南省区域性股权市场设立时间较晚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各国都在探索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有利于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2008 年9 月,天津股权交易中心设立,是全国第一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初见雏形。201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发布,进一步明确了区域股权市场的法律地位及功能: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为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发行、转让提供场所和设施。
截至2020 年全国已有34 家区域交易中心,服务中小微企业上万家,但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是2020 年11 月设立,也是全国最后一家,且2022 年1 月7 日才经过中国证监会全国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运营机构备案并公示。云南省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的资本市场塔基作用才刚刚开始发挥,特色板块在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逐步增加,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对拟上市企业培育孵化功能尚需进一步提升。
同时,随着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发展进入2.0时代,文件要求专板建设聚焦服务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力,简化企业进入专板的流程和手续,提升基础服务及优化融资服务水平等,云南股交刚设立便面临转型压力,亟须尽快转型,加强服务创新,在基础服务、融资服务、投后服务、财务顾问、创业债权、优先股(权)等领域深入探索及创新,实现区域性股权市场差异化发展。
2.云南省上市公司数量少且区域发展不平衡
就云南省整体而言,上市公司数量仍然较少,截至2022 年12 月底,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北京证券交易所共有5168家上市公司,云南省仅有42家,上市公司占比不到 1%。而且,全省 46 家(含港交所4 家)上市公司中注册地在昆明的 35 家,曲靖 2 家,昭通、玉溪、保山、文山、大理、丽江、临沧、迪庆、普洱各 1 家,红河、楚雄、怒江、德宏、西双版纳5 个(州)市尚无上市公司,区域发展不平衡。
3.企业规模小且培育缓慢
云南省拟上市后备资源企业整体存在轻资产、规模较小、培育时间较长等问题。一是云南大量企业本身所处行业非支柱性产业,市场拓展难度较大,同行业竞争激烈,缺乏有效整合。二是大部分企业盈利能力较差,缺乏核心竞争力,更多的只能通过降低利润率方式获取订单,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三是云南省企业培育周期过长,多家拟上市在辅导企业长期处于辅导状态,有的培育期限长达六七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培育时间过长带来的问题是,随着上市标准不断调整,很多原具备上市条件的在辅导企业已不再具备上市条件。
4.缺乏新兴产业布局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各上市板块定位更加清晰、明确。主板主要定位于大盘蓝筹企业,重点关注和支持规模较大、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且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科创板则定位于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战略、自身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能够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且具有稳定的商业模式,兼具市场认可度高、具有较强成长性、社会形象良好的企业;创业板主要鼓励支持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主要支持“三创四新”企业;北交所则主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等细分领域的企业申请上市。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则重点培育尚未达到上市条件但已初具规模的中小企业发展;各省设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则主要服务于拟上市或拟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结合各省市自身特色产业需重点扶持产业。
云南省的产业布局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集中在烟草、有色、化工、房地产、农业等行业,对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受地域、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布局不多且很难引入优质企业在云南深耕。
5.上市过程中所需人才缺乏
早在1994 年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制度就被引入中国资本市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该项制度已日益完善。董事会秘书是上市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由董事会聘任并对董事会负责,是企业横跨实业和资本、公司内部和外部的重要枢纽。有研究表明拟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秘书职业背景将大大影响企业的IPO 成功率和IPO 进度:来自中介机构和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应提高企业的IPO 成功率,并加快其IPO 进度;在风险资本参与以及董秘持股的情况下,专业董事会秘书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提高IPO 成功率和加快IPO 进度的作用。
云南省受地域、医疗、教育等因素影响,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金融人才引进更是难上加难。懂行业又懂资本市场的董事会秘书甚至证券事务代表成为云南省很多企业启动上市工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且艰难的工作,企业因找不到合适的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等而上市工作推进缓慢的也不在其数。
6.部分企业上市主观意愿不强
云南省部分运行良好的企业为家族企业,公司内部治理与家庭关系联系密切。企业上市后主要通过股权融资,由于企业自身对资本市场认识不清,认为上市后公司股权会不断被稀释从而影响其实际控制权。同时,企业上市后需要根据证券交易所规则进行财务报告以及重大事项披露,家族式企业对于核心信息对外披露持有保留态度。再加上部分企业自身现金流状况较好,依靠其自身融资亦不存在难度,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间接融资亦可以帮助其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从而导致企业上市主观意愿不强,缺乏股改上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云南省推进企业上市建议
上市倍增三年行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云南省资本市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企业上市工作和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相比、和其他省区市相比、与云南省上市倍增三年行动目标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优质上市后备资源不足,目前在审企业仅有1 家,在辅导公司10 家(赛诺制药、鑫联环保、博浩生物、云景林纸、瑞和锦程、合续环境、海底鹰、曲靖阳光、航天检测),上市工作与产业发展规划的互动联动不够,存在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储备不足、上市后备企业质量不高等问题。
下一步,云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到2025 年末云南省上市公司要达到100 家,努力推进一批优质企业上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更好服务云南“十四五”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1.坚持目标导向,着力培育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上市企业
未来三年,云南省应该把增加上市公司提质和增量作为加快资本市场发展的主攻方向,以力争到2025 年云南省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00 家以上为目标,实现科创板零的突破。一是深入挖掘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较强、持续经营能力较强、具有一定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提高上市后备企业资源质量,精准确定“金种子”企业,实现金种子企业优胜劣汰,加快推进一批优质企业上市。二是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结合云南省特色产业,制定推进企业上市政策指导文件。三是依规推进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运营,将云南省股权交易中心打造成为云南省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基地,着力培育更多优质的上市后备资源。四是充分发挥辖区内证券公司、政府引导产业基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各中介服务机构及资金方作用,深入调研企业,为企业上市提供助力。
2.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公司上市
云南省已上市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但是除了传统烟草、有色等产业外,云南省结合其区位及地域特点,仍有大量的特色产业可以发展,如生物医药板块、康养板块、先进制造业、文旅板块、高原特色农业等。尤其是生物医药板块,“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提出重点培育五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和八个千亿级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生物医药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培育的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政策环境日益优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241.0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521.4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5.23%,增加值从2015 年的365.87 亿元增加到2020 年的731.4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4.86%,逐步形成了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研发生产体系,以中成药、中药饮片、提取物、健康产品为特色的天然药物(中药民族药)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因此,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在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加快推进特色新兴产业公司上市,助力新兴产业公司上市,借助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3.准确把握北交所定位,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北交所上市
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发展的纽带,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其与沪深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错位发展、互联互通,更好地发挥其转板上市功能。同时,北交所与新三板现有基础层、创新层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共同维护市场结构平衡。
但是北交所上市公司162 家,云南仅有2 家,占比仅为1.23%,正常在审企业云南更是一家都没有。虽然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应用,云南已经涌现出一批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项目,但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先进制造业发展仍是强省战略的关键和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使能要素和驱动力。
因此,云南省制造业发展应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准确把握北交所定位,借助北交所等专注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北交所上市,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通过直接融资降低其融资成本。
4.完善人才引入机制,助力企业上市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云南地处边境省份,教育、医疗资源较为缺乏等原因,导致人才引入难度较大。云南省应进一步制定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引入机制,更多地吸引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落户云南,同时,应大力加强与证券交易所的沟通联系,建立有效的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优质人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流动。再就是,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企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自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新技术人才,为企业更快成功上市提供助力。
5.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常态化、制度化
一是研究制定云南省“十四五”上市工作方案配套文件,根据资本市场发展情况,修改完善企业上市财政奖补、上市税收优惠扶持、企业上市项目用地保障、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综合协调服务等各项服务政策,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等办法,依规妥善解决企业上市历史遗留问题。开辟协调服务“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解决上市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金种子”企业上市工作专班应主动作为,做好全程跟踪服务,有序推进上市工作。二是加强资本市场改革新动态及上市政策的宣传,围绕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上市专场培训,引导企业家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资本市场运作能力。
6.坚持结果导向,压实工作责任,着力提供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服务
一是推动云南省各州(市)人民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继续落实好上市倍增三年行动相关政策,加强金种子企业动态管理,深度挖掘有上市潜力的后备资源企业,做实、做深、做细上市政府服务工作。二是各州市应建立健全上市工作考核机制,细化上市工作考核指标,加大对州、市人民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推进上市工作的督查,形成省市上市工作合力。三是深化与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公司、知名创业投资机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以及专业中介机构的合作交流,争取更多专业支持和服务,营造良好上市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