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

2023-02-20王应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思政教学

王应美

(楚雄金鹿中学,云南楚雄 675000)

“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①普布次仁、江长州、巴桑卓玛:《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西藏教育》2019年第2期。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青少年一代成为具有凝聚力的群体,弘扬中国精神,才能汇聚成中国力量。初中思政课教师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②参见马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学园》2022年第17期。与祖国共成长。

一、初中思政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新课标》指导思想表明“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陈凤美、杨飞:《学习新课标构建新教学——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2年第6期。所以初中思政课教师培养学生政治认同应该围绕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并结合《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第一,政治方向。初中思政课堂应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能促进青少年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其了解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④参见张玉兰:《以实现政治认同为核心的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教学》,《福建教育》2022年第22期。这一目标的实现,依托于《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崇尚法治精神》《踏上强国之路》《追求民主价值》《建设法治中国》等系列教学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宪法权威、崇尚法治精神;鼓舞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青少年民主、法治意识并充分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即引导学生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①参见李晓东、柯楠茜:《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培育——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解读》,《教师教育学报》2022年第3期。和文化自信,这也是初中思政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作为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使学生既能理解并铭记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又能懂得把三个层面的价值观融为一体。在加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方面,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 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在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方面,目标是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才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这个目标的实现,依托于《中华一家亲》《促进民族团结》《延续文化血脉》《凝聚价值追求》等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认同。

第三,家国情怀。培养青少年学生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是初中思政课教育的最大追求。加强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学生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与时俱进的民族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如今正迈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以此激发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把建设自己的小家庭和建设祖国大家庭相结合、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有机结合,找到努力的方向。这个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让家更美好》《维护祖国统一》《共圆中国梦》等教学模块,能够使学生注重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建设幸福家庭、提高公民意识,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不足

首先,在培养学生的政治方向方面刻板枯燥。由于大部分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知识缺乏系统、全面的学习,在教学中很难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历程和不同时期所作所为,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影响,因此难以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敬仰之情。民主、法治的建设历程及其发展演变趋势这一板块,由于理论性较强,大部分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厌学。

其次,在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方面片面模糊。初中学生处于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初中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以及生活的经验,在面对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并迅速作出选择时,难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抉择。

最后,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方面僵化单一。由于部分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缺乏榜样、信仰的力量,缺少团结、奉献精神,难以意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难于树立报效祖国之志向等,不容易把自己的行为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很难厘清个人与集体、家庭与国家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

三、初中思政课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策略

按照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灌中有启”“启中有灌”。课题组采取了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问题,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领会,不搞填鸭式的“硬灌输”;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同时,对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家国情怀方面加以规范和引导,不“放任自流”。在灌启结合中辩证地理解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正视学生的困惑与疑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心悦诚服接受结论、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力求做到以理服人。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方向

1.引导式教育:在参与课外活动中,落实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一方面,结合教育教学内容,在特殊时间节点,开展“四史”教育。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适时开展“四史”相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史、国情以及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烈士陵园、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课余时间,可以通过听革命烈士的故事、看革命烈士的感人事迹,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历程,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等论断的内涵。深度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真正激起青少年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唱红歌。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歌》《阿瓦人民唱新歌》《我的祖国》等歌曲。让学生从歌词中体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能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通过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使学生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增强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立志报效祖国的决心。

2.议题式教学:在体验中认识社会,落实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议题式教学是依托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际的情境,通过思考和对话,让学生在“议”中“学”。在教学时经过“选定议题—收集资料—设置问题—选择活动—展示成果—选择评价”的流程中,经过自议、群议、争议和联议等学习方式,优化了学习过程后,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不断完善认知、提升能力和核心素养。如:九年级上册国情国策教育专册,其设计意图就是:“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国梦的宏大叙事、时代进步的客观事实,通过对个人成长与伟大时代紧密联系的自觉体悟,逐步接受、认同和内化国家和社会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做自信的中国人。”①何燕林:《“思政一体化”视域下初高中教学的有机衔接——以“改革开放”为例》,《福建教育》2021年第11期.该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议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运用好国情教育方面的教材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如:以《踏上强国之路》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如下议题:100 多年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中国共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哪三次伟大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历史、语文学科知识,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对比、论证。随着知识点的逐渐清晰,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让中国人更加自信,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升华到“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从而做好“两个维护”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处处面临选择的学生,教师要多角度、多渠道给予引领,让他们在面对选择时果断做出正确选择。

1.典型事例导析: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只有通过课堂主渠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细、落小、落实。

第一,采用先进事例、英雄人物、伟人、名人等先进事迹作为背景材料,通过细节分析,培养青少年学生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例如:运用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先进事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展播配合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天文学家南仁东如何用24 年时间带领团队建成FAST 天文观测站,如何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国之重器。让学生明白正是他的满腔爱国热情,使他和他的团队能克服重重困难,建成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让学生致敬并学习“人民的科学家”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先进事迹,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同时,可以要求学生搜集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将其整理成优秀素材,在班级中进行宣扬,若有必要还可以鼓励学生以这类素材为前提书写成宣传范文,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培养学生积极传递正能量的能力。

第二,注重案例教学,设置模拟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例如:在“如何正确行使权力”“公民维护合法权利的程序和途径有哪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常见的消费、物业管理纠纷、噪音扰民、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周围不同情况下人们常用的维权方式。还可以设置模拟活动,如:晚上12点张某的邻居家还在继续开“庆生晚会”,一群年轻人酒后肆无忌惮的狂欢着,丝毫没有结束的意思,张某第二天要早起上班,他该怎么办?围绕真实又熟悉的情境展开模拟活动,学生一般都比较感兴趣,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畅所欲言,发表各种观点:当事人自己敲门协商——找物业(小区保安)——拨打110 报警电话等,比较哪一种方式更合理合法又能快速解决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归纳维权的几种途径和情形:协商——调解——仲裁——诉讼,通过这一情境的深入探究,学生可以从多角度认识正确、有效的维权途径。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在维权程序和合法方式模拟中,增进了对法治理解,对尊法学守法用法意识有了新的体验,也顺理成章地强化了维权意识,逐步形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进而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学习目标也就顺利达成。

第三,采用热点分析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的教学中,“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以近三年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许多感天动地的医护人员、快递小哥、无名英雄等感人事迹为背景,设置以下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命中有哪些东西值得珍惜?人生中哪些精神值得追求?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通过认真审视这些问题,体会各行各业优秀劳动者身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尚品质,学生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创造价值;通过他人的故事,认清形势和国家需要,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课程实施中还应该强调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注重对学生的道德引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组织主题活动,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落实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作为当代青少年学生,理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发奋努力。这就要求思政课程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在教学中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结合课堂知识,组织主题活动,进行理想教育。如组织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团队活动,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加强学生对当代少先队、共青团的时代使命的认识。组织以“谈理想”“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等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利用名人的事迹和言论,激励学生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座右铭和自己崇拜的伟人,向他们学习,坚定自己的理得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引导学生认识到手机之类的信息技术设备不应该成为不少青年学生亲密的“玩伴”、要克服“网瘾”,要多参加读书、练琴、打篮球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团组织,在组织中加强学习。

第二,教师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观念。中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也要主动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正确的文化观,自觉的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思政教师不仅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榜样作用,严以律己,当好行为示范模范,更要承担起示范者的角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提供表率,还要不断反省自己的品德、作风、行为、处事态度,并积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尊重与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格素养以及成长为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其次,思政课教师应该多关注中央电视台一系列大型文化类和新闻类节目,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地名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大国重器、经典咏流传、新闻联播、焦点访谈、道德模范颁奖典礼等类型节目,积累一定的素材,有的放矢地把节目引进课堂,利用这些节目,引导学生树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不断汲取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积累的丰富文化养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鼓励并身体力行地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实践活动。例如,为了使学生树立制度认同,笔者曾按照团中央权益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关于开展2022 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的通知》要求,指导5 名九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为普通中学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提案》,以学习提案为基础,调查、采访相关师生,阅读本校心理健康教师通过网络检测的相关报告,从数据和分析中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最后形成提案并提交团中央权益部网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感悟了一项决策的诞生过程,也对政协委员的履职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再结合其他几项基本政治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

第三,结合学校实践活动,开展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教育活动。例如:在《促进民族团结》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民族教育特色活动,由学生自编自导展演的话剧《我要上学》,诗歌朗诵《彝州少年》,歌舞《彝山欢歌》等节目,在编导和排练中内容紧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工作的方针、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等民族政策和民族平等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加强民族团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文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教育。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渗透了中华民族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融入了各民族和谐相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价值认同;融汇了爱护民族团结,共谋发展,共享繁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抓住教育契机,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关系,比如:责任与代价、付出与回报、奉献与索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等价值观念;鼓励学生以积极健康康心态对待学习,对待生活,逐步树立正确的、正能量的价值认同观念。

(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必要教育青少年学生不能因为生活的优越忽视了家国使命,而是要勇敢赓续先辈热血,了解时代格局,直面社会新问题,挑战人生新高度,担当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大任。具体做法如下:

1.立足核心,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

八年级上册属于法制教育专册,以讲法律规范为主进行宪法教育,教学目标是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教学每一课、每一主题时,首先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围绕目标灵活设置教学过程和学习方法。如:在教学《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这一主题时,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通过指导学生比较《宪法》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异同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照依据宪法法理治理国家。进而增进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2.联系实际,增强家国教育时效性

为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选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特别是以近年来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充分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再设置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联系改革开放以来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通过人物采访、摄影作品等形式,洞悉社会的发展,分享家庭的幸福生活,介绍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以及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通过自身获得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与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之间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安宁,家庭才幸福”。

总之,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既需要教师坚守思政课堂主阵地,更需要教师抓住机遇与挑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转变思维方式,不断研究学生和教材,才能胜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传播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不负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的重托,让思政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思政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